大学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x
大学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过去的十年,世界发展格局发生了持续有利于新兴国家发展的新变化。未来十年,是国家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要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实施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攻坚时期;也是我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连续实施两个五年发展规划,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完成桂林洋校区校园建设,全面提升省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新形势,积极适应新任务和新要求,科学谋划十年发展大计,对于我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确立发展方针,强化发展重点,规划发展蓝图。依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与人才发展规划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我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发展环境(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需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经济全球化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并正在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置身其中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唯有紧紧抓住教育制度变革这条主线,更加积极地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解全球化给高等教育提出的诸多新课题,使我国高等教育快速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成为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以国际意识为指导,把高等教育置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去改革和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进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更多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来改变发展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以改变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式为导向,尽快改变师生知识结构并树立正确的全球观;以经济全球化境况下人才竞争新趋势为指引,努力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吸引、使用、交流人才的智力支持和服务基地;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为契机,注意吸收并研究在西方各国文化产品大量传入过程中,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二)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态势,需要有一个更加现代的高等教育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许多学科和技术呈现出革命性变化。积极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专业过窄和科类单一状况,教师和管理者的思维和眼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限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向是如何确保学校学科和思维方式及学术眼界更加综合化和全球化。高等教育要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上及时采取措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快步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三)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需要有一个更具创造性的高等教育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主轴,也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我国高等教育是否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是促进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关键环节。未来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逐渐走向普及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将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经济全球化下教育转型发展的历史任务,要求积极调整高等教育和大学内部结构,在突出综合性大学社会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与责任。积极参与全球化,不局限于一种发展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注重个性发展,打造民族、行业、地域、办学及学科专业和培养模式等特色,将是大学凸显创造性,彰显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正确选择。(四)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新要求,需要有一个更加先进的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是20世纪末期提出并正在探索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教育思想,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诸多方面,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升质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召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打破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传统定向的新态势下,师范院校国际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基本确定,成就教师、发展学生是变革的主流,实施教师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新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教师教育一体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历层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努力办好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大学,是我校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五)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实际,需要有一个更加适用的高等教育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处在开拓发展时期。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科学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国际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开发开放战略,基本目标是要把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要把建设成为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和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培养人才和打造科技资源已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克难制胜的核心要素。从远期着眼和现实需要出发,加强研发基地、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和高等学校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在建设几所高水平的国内外知名大学已是势在必然。我校应把建设较高水平大学作为一个未来目标,不断加大科学发展力度,在追逐中发展,努力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发展状况(一)基本状况经过六十多年发展积淀,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校发展逐渐步入上升通道,截止2021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L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15081人,其中,本科生14565人,硕士研究生404人,留学生112人;成教生12267人。2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职工1123人,专任教师8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正高级职称教师1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2%;博士学位教师1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7%o硕士生导师10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特殊津贴专家24人,省突出贡献专家37人,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省“515人才工程”人选57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3 .学科建设稳步发展。现有学科涵盖10大门类,省、校、院三级重点学科22个,其中,省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10个,院级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学科4个。4 .专业结构渐趋合理。现有本科专业46个,其中师范类本科专业20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5 .科研状况逐步改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09万元,其中,万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1378件,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在研项目38项,国家部委办项目36项,省级项目199项。“十一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达3822万元,出版学术专著242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468篇,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4篇,获国家部委科研成果奖励1项,省级奖励44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6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总资产迈上10亿元新台阶。各类校舍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2.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57.4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45.4万册,电子图书112.02万册,生均图书86册;校园网络光纤线路总长约70千米,信息点总数达1.5万个,各类服务器30台,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各类实验室104个,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7 .校区功能渐趋完善。现有龙昆南、桂林洋和灵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总计2252.2亩(150万平方米),其中,龙昆南校区占地面积334.3亩(22万平方米),桂林洋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占地面积1515.45亩(101万平方米),灵山校区占地面积402.45亩(27万平方米)。龙昆南校区主要定位为学校科学研究基地和对外交流中心,桂林洋校区主要定位为普通本科生教育学习和实验基地,灵山校区纳入美兰机场用地规划范围,暂不作学校总体规划安排。8 .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学校先后与7个国家和地区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设在我校,先后接受1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400余人次,累计派出国际汉语教师及志愿者350人次。9 ,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13万多人。省内88%的中学教师和90%的中学校长毕业我校,服务基础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声誉向好。10 .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80340人次,“国培计划”进展良好,新创培养培训“双五百工程”和周末流动学院品牌优势得到社会和国内业界认可。IL资产财务增幅较大。总资产100933万元,净资产77834万元,资产负债率22.89%;2010年度财务总收入和总支出为41310万元。(二)基本分析学校发展状况判断:纵向看,经过60多年发展,学校已发生历史性变化,成绩显著,实力增强;横向看,与国内同类型大学发展状况及趋势相比,我校在发展质量、层次、水平和实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型大学比较,差距更大。我校现实发展状况是:一个发展模式:基本延用建国后全国统一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名称变化,空间拓展。两个发展阶段:前50年为积累发展阶段,规模小,速度慢,层次低,质量不够稳定;进入新世纪以后的10年为突破发展阶段,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优、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落户、桂林洋校区建设工程开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和省重点大学建设启动等事项成为突破性发展的显著标志。三个维度特征:规模发展迅速,结构优化不够,质量提升较慢。五个基本特征:L发展类型:实际上仍属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业性教学型大学,但研究型要素在不断积累和增加;2,发展地位:在基础教育领域仍处于不可替代的龙头地位,但引领基础教育的功用有待进一步加强;3发展层次:仍属于本科教育为主体,但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发展较快且有较大发展空间;4 .发展结构:师范类本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有待彰显,非师范类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学术水平弱于传统教学能力,教师教育特色和科研能力建设需要创新并加强;5发展质量:新世纪前10年取得一系列突破,但教学质量工程和科学研究缺乏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整体实力较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应成为学校未来工作的主要任务。(S)不利因素L思想观念不适应。开放型新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有待深入学习理解,实践迫切要求尽快革除口号思维,改变迟缓行动;5 .办学条件不适应。基础设施状况虽有较大改变,但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资源配置与学校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尚未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6 .人才队伍不适应。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学科及科研团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尚须向广度和深度推进。7 .体制机制不适应。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创新速度和能力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差距较大。8 .管理方式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式发展与管理惯性仍然存在且累积的难题较多,改革创新动力不足。校园浓厚学术与文化氛围尚未形成,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尚需精心打造并积极培育。9 .发展质量不适应。提高教育质量,凸显办学特色的措施保障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学科优势不突出,重大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有待突破,经费总量偏小,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状况亟待改变;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能力有待提高。三、发展指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转变学校发展和管理方式,紧紧围绕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为总体奋斗目标,以跻身国内同类师范大学中上行列为基本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本科质量工程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推进国际化进程为手段,以重点学科建设、桂林洋校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快教师教育基地、省经济社会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服务基地及省重要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程,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二)发展理念L发展目的:秉持使命,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服务社会;10 发展主题:科学发展,全面创新;11 发展意识:特色化,多元化,国际化;4发展战略: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树校,开放办校;5,发展道路:开放式与内涵式发展并存,注重质量、品质、层次、水平、实力;6,发展特色:热带海洋海岛特色、教师教育特色;7,发展动力:开放,改革,主动作为;8.发展方式:集约发展,经营大学。(三)发展思路以省重点大学建设为总平台,以重点学科建设、桂林洋校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主要抓手,科学实施分阶段发展战略,以两个五年计划为基本时间分际,前五年以全力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现代化大学校园为目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整个十年(尤其是后五年)以积极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和重点推进区域化及国际化进程,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为目标,着力更新观念、改善模式、健全体系、创新机制、提升层次、提高水平、提高质量,以科学调整办学布局结构、资源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队伍结构、分配结构、收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综合性结构为基本手段,优化要素、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加快开放、提升内涵,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和国内瞩目的省重点大学。四、发展定位(一)发展坐标立足,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影响国际;着眼未来,瞄准需求,协同创新,提升质量。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二)发展目标学校总体办学实力和水平及影响力发生根本性改变,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标;全面完成桂林洋校区建设任务,实现现代化大学校园目标;渐进完成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的过渡,基本形成有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现代大学文化形态;-基本完成转型发展任务,实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和地域优势明显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省重点大学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内涵和品质提升阶段性任务,使学校真正成为一所立足、面向全国、服务区域、辐射东南亚、影响国际的地方强校,切实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教育基地、省经济社会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服务基地及省教育研究与咨询信息中心,成为服务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排头兵。(三)发展指标L在校生规模在校生控制规模29000人,全日制在校生1700021000人。(1)本科生:从14565人增加到2015年的17000人,到2020年稳定在17000人左右,占全日制在校生的80%左右;(2)研究生:从404人增加到2000人,争取达到3000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的15%左右;(3)成教生:从12000人下调到8000人,占在校生总规模的28%左右;(4)留学生:IoOo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的5%左右。2 .教育教学(1)专业设置:本科专业从46个增加到65个左右,新增1520个,其中,2015年达到55个,2020年达到6065个;特色专业:新增省级特色专业10个,总数达到35个,其中,至U2015年达至U25个,2020年达到35个;建设本科优势专业1015个;新建本科专业1015个;本科专业调整510个。(2)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从4个达到2015年的5个和2020年的10个以上;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保有量达到20人次以上。(3)教学成果: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0门以上,建设国家规划教材5部以上,自编教材20部以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以上;在2010年既有15项基础上,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其中,2015年达到6项,2020年达到10项以上。3 .科学研究(1)标志性成果: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国家“三大奖”零的突破。(2)学科设置: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56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5个;省部共建重点人文基地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5个;校级重点学科20个以上;院级重点学科20个以上。(3)学位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4-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3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一10个。(4)科研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10个,其中,“十二五”期间4个,“十三五”期间6个;重点培育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及学科带头人1020人。(5)科研成果: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以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项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实现50项,“十三五”期间实现50项以上。获职务专利50项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实现1520项,“十三五”期间实现30项以上;出版著作800部,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300部,“十三五”期间完成500部以上;发表学术论文7000篇以上,其中,理科论文被SCI、EEISTP等索引收录达20%以上;为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行业、产业决策方面的科技服务达15项以上。4 .资产与财务(1)资产总量达到30亿元以上,比2010年增长2倍,净资产在25亿元以上,增长2倍以上,资产负责率控制在20%以内;(2)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总规模均达到10亿元以上,收支基本持平。5 .办学条件及基本建设(1)基本目标:桂林洋校区全面建成;龙昆南校区布局调整全面完成;校内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校园内基本功能全部现代化;生态型、智能化、园林化、现代化校园全面建成。(2)校园管控:占地面积3200亩左右;校舍建筑控制面积115万平方米,其中,“十二五”期间达到75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安排40万平方米左右。(3)基本建设桂林洋校区:入住13个教学单位和3个公共教学部,计16个建制单位;基本建设规模79万平方米(原规划50万平方米,容积率从0.38调整到0.6后,新执行建筑面积为79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16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已完成),二期工程(“十二五”期间)23万平方米,三期工程40万平方米左右(“十三五”前期计划安排25万平方米,“十三五”后期预安排15万平方米左右);建设教师周转房公寓150套,13000平方米。龙昆南校区:调整布局:留住45个学院+教工主要生活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及调整:“十二五”期间提供房源500套左右。6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图书馆:新建桂林洋校区图书馆2500030000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500047000平方米;馆藏图书达到500万册以上(以2010年200万册为基数,每5年增力口150万册),其中,到2015年达到350万册,20152020年再增加150万册;馆藏图书资料与资源保障、运行、服务,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2)建立资源丰富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库。(3)校园网络:基本建成与国际接轨、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大平台。(4)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省部共建实验室35个(2015年12个,2020年23个);力争建设国家级实验室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1个/5年);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1个/5年);省级教学示范中心10个(1个/1年);增建教育实习基地50个(“十二五”30个,“十三五”20个);增建专业实践基地50个(“十二五”30个,“十三五”20个);常规教学管理状态数据库1个;创造条件建设若干个特色实验室。(5)平面窗口平台:择机重组校内外期刊资源,大学学报在同类高校学报中排名适当前移,社会科学版争取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争取进入中国科技统计源核心版来源期刊;新教育进入国内同类刊物中上水平行列。(6)建设教师教育实践训练中心和教师教育信息中心。7 .队伍建设(1)教工队伍:总量控制规模2300人,其中,教师1500人,教师与教工比为6.5:3.5;师生比1:16以下。(2)师资队伍:正高职称教师200人,副高职称教师550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900人(占教师队伍总数的60%)o(3)拔尖人才队伍:培养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10名;培养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0名以上;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35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015人;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30-50人;校级一般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100人以上;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科研团队各10个以上。8 .人才培养与培训(1)培养目标: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培养模式: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协同办学,尝试国外合作3+1、4+1和本硕连读4+2、4+3新模式。(3)培养规模/年度:本科生4500人,硕士研究生10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学位留学生100人,留学生培训500人,出国留学交换生200人,来华留学交换生200人,成教生2000人左右。9 .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十年计划培训基础教育师资20万人次,其中十二五”期间培训9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培训11万人次以上;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全面建成,探索并实施新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模式。10 .民生建设(1)基本保证每个教职工户均拥有1套住房;(2)教职工校内实际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3)教职工校内工作和生活环境基本现代化;(4)养老、就医等基本保障全面社会化。五、发展任务(一)坚持科学发展,紧紧抓住十年机遇期这条主线,努力实现省重点大学建设新发展。科学判断世情、国情、省情和校情,正确理解实施科学发展的实质内涵,不断增强建设省重点大学与全球化同行,与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和教育现代化同步,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同舟的历史使命感,切实提高捕捉发展机遇的能力和水平。科学统筹规划发展全局,不断提升规划指导发展的权重。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新形势下,唯有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格局演进和学校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和前进方向,力争用科学规划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突出抓好科学实践,不断提升驾驭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时刻瞄准阶段性目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好每个关键性战役,切实推进科学发展。未来十年,办学的重中之重是要认真抓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协同创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学校事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二)坚持服务社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旨,全方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努力把握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正确方向,切实做到在服务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争取并通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迅速提高自身发展层次和水平。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求,深度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教育改革和高新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意识,加大面向基础教育和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进程,加强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合作,积极参加行业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参加大型工程和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研发,参加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规划实施项目,推动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度,努力打造科教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学术创新,积极打造区域和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和品牌优势。切实发挥高等教育使命与职责,积极传承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坚持制度创新,紧紧依靠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深入持久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顺关系,活化动力,创新外部管理体制。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关于政府及社会办学体制及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行动,力争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改革上先行先试,大胆尝试制度创新,充分释放并挖掘体制潜能,不断增强适应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能力,开拓我校体制改革新局面。完善制度,激发活力,创新内部运行机制。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主线,连续开展制度规范与创新活动,全面清理并规范既有制度,根据时代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要求,积极创新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教授治学制度等一系列内部规章,切实保证现代大学管理运转流畅,高效便捷。健全法制,制约权力,尝试新型管理模式。在认真贯彻国家和及省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紧密结合校情,广泛发扬民主,审慎制定大学章程,完善校内法规,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提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质量。(四)坚持重在建设,紧紧抓住改善办学条件这个基础,进一步拓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空间。重点建设公共设施,尽快提高服务社会水平。以省重点大学建设为总平台,以全面推进桂林洋校区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建设开放型、生态型、园林化、智能化、现代化校园为基本目标,优先发展可为校内外服务的一体化公共设施,特别是要优先发展路网、管网、无线信息网、数字图书网、开放性实验室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为学习型社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高品质优良服务。突出改善生活设施,尽快提高服务师生质量。适时制定十年民生工程建设专项规划,通过新建和改建,进一步完善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推行保障性住房工程,完善路网、管道燃气网、管道水网和体育健身等公益设施,美化绿化校园,完善附属幼儿园、实验小学、附属中学、医院等便教惠民基础设施及项目,为和谐校园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增光添彩。(五)坚持质量立校,紧紧抓住提升内涵这个永恒主题,花大力气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质量立校”是我校发展的战略主题,提高质量的核心和实质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基本路径是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留学生教育,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特色、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牢牢把握教学基础地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继续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实践教学,积极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转变进程。严格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争取在高层次、高级别建设上有新突破。以提高共享,增强效益为出发点,加大以桂林洋校区为重点的实习实验设施和条件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实习主战场的作用。加强基础课和新兴学科及新设专业实验室投资,打破现有实验室数量名目繁多、功能简单、地点分散格局,根据不同教学功能整合全校教学实验室资源,推进本科教学实验室中心化管理,组建系列功能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水平。特别凸显科研优先位置,加快提高科研质量步伐。以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为参照,以尽快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全方位加大科研投入,迅速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层次。突出强化培养中心地位,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向,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求,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机制,采取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的一系列综合性手段,环环相扣,尽快形成切实有效并稳定运行的人才培养链条,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六)坚持特色树校,紧紧抓住突出特点这个基本要求,力求在综合化中巩固发展新优势。按照时代和我校发展定位要求,我们必须在认真巩固既有特色基础上,善于发现,悉心培育,精心打造,科学凝练,积极创新更具时代意义的独到特色。以往经验表明,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善于从历史和地域及自身优势出发,继续强化为社会广泛接受且具有特殊指导意义的独到经验,逐步将其推向发展纵深。坚持正确的特色发展方向,力求在综合化中优化教师教育特色,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中突出华文教育特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适用特色,在现代化中突出海洋海岛特色。推陈出新,总结强化传统特色。从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出发,积极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做出贡献并不断创造新鲜经验。加大优质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着眼提高教师质量,加强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改进教师教育模式,积极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适时创新教育教学机构,不断对学科、专业和课程进行有效重组,把教师教育创新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继续推动“播种希望”行动计划,认真组织好“顶岗支教”和“周末流动学院”活动,把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及终身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为教师教育提供便捷优质服务。依托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和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紧密结合国家和实际,积极创建东南亚华文教育品牌,藉此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培育创新,凝练绽放时代特色。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强南海区域研究,紧紧抓住海洋、海岛、热带、南海等区域发展焦点,选择国计民生重大现实问题开展项目调查和研究,形成有特色的科学研究领域,构建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创新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七)坚持学术兴校,紧紧抓住提升科研水平这个关键,持续不断地实现上层次发展目标。以经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指引,以省重点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牵引,不断加大科研建设力度,尽快提升我校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采取服务国家及区域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引领并加快学术发展进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创新团队平台。大力扶持新增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经费投入及时到位,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建设经费产出效益,为实现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提供强大经费保障。全力扶持省、校、院三级学科建设,全面推动一级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并积极构建学科团队,引进和培育学科带头人,改善学科发展环境,提高学科发展层次和质量。继续推进“科研三高工程”,积极开展区域创新研究,加强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研究。树立科研意识,进行行业理论探索及科研攻关,增强对教师教育发展的科研引领力度。紧紧围绕南海区域发展、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教师教育特色提升等方面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服务品质和能力。抢攻省部以上高级别项目,瞄准国家级重大项目进行协力攻关,积极争取获得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努力争取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上获得历史性突破。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和中心及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进并实施“产、学、研、推”相结合路径,切实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八)坚持人才强校,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制胜法宝,强力打造一支年富力强的人才队伍。坚持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树立“师生为本”观念,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全员合同制聘用基础上,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好、活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成就教师,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实力,多方面吸纳优秀博士、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专项经费,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基地研修,进行重点培养。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使研究生学历,特别是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优化学缘结构,选聘重点高校、科研单位优秀博士到校任教。根据师资队伍规模实际,适当提高兼职、外请和外聘等流动编制比例。进一步提高专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及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优化师资结构。不惜重金,建设一支高端人才骨干队伍。汇聚优秀学术团队,造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对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力度。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助我发展的理念,实施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政策。推行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采取特殊遴选措施,选聘特聘教授,落实特聘教授特殊岗位津贴待遇。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争取产生一些标杆式人才。积极优化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环境。构建以业绩为核心,以知识、能力、品德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对教学、科研、品德、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继续实行教师聘任制,按需设岗,聘约管理,强化考核。积极稳妥地探索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新思路和实现途径。强化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干部队伍。有效借鉴世界高校通行管治经验,稳步试行专家治校与教授治学新模式,加大管理干部培养培训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使其走出校门、国门,开阔视野,丰富实践,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我校管治水平。(九)坚持开放办校,紧紧抓住全球化这个历史性机遇,大幅度提高国际化程度和水平。面向国际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是我校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推进社会开放,尽快提高服务能力。对社会开放就是要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放,对服务社会的各个领域开放,在开放中不断修正发展定位,积极寻求发展机会,有针对性地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务实推进学校开放办学,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合作水平。对同领域和同行业开放是高校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对外交流合作的经验教训,科学甄选目标和项目,取长补短,嫁接创新,切实提高务实合作水平。对境外开放,积极拓展全球化发展空间,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我校应充分利用“一个基地和一个学院”两个外向型平台,把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水平,迅速提升到可以完全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努力形成我校科学发展的外向型特色品牌,并以此为跳板,展开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与美国、加拿大、泰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合作。积极举办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积极磋商和开展学生互派等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鼓励建立中外合作研究机构,争取海外校友参与我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办学范围。通过课程融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优质教材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外国优秀教育资源,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多元人才。积极开展学历留学生教育,努力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设。着力提高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建设。通过社团活动、校际交流、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请进外国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和各类竞赛等多种渠道,逐步扩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规模,培养提高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断适应全球化带来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十)坚持文化润校,紧紧抓住六十年薪火传承这根主脉,下深功夫培育展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