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 让孩子走进美好境界——陶行知思想下对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究 论文.docx
-
资源ID:200699
资源大小:2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整本书阅读 让孩子走进美好境界——陶行知思想下对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究 论文.docx
整本书阅读让孩子走进美好境界陶行知思想下对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究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探究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阐述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推荐合适的书目,让学生乐意去读整本书;带领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打开整本书阅读的大门;并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引导学生学会多元解读文本;制定恰当的阅读评价,从而激励学生终身主动阅读等方面实践来谈。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整本书的阅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陶行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实践探究过程与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读整本书这个目标却成了老大难,不只是我们没有一定的时间,更多的是学生没有更大的耐心和兴趣,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下,对整本书阅读的推力远远不够。陶行知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只有不断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才能与人更好地交流,提高自己的素养。我们知道一本书的阅读量,那是一篇文章无法比拟的,不只是文字的信息更大,还有它的结构、内涵都比单篇文章要复杂得多。我们为什么要读整本书?蒋军晶老师说的好,短小单一的文章,是无法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的,现在的学生静不下来,特别在这个垃圾信息、碎片化信息充斥的世界中,人越来越浮躁,包括成人的世界都无法安静了。我们也知道让孩子安静的途径很多,但是在这些方法中,读书未必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便捷的,只有整本书的阅读,让孩子们接触一个更丰富的世界,我们也要记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带领学生去阅读整本书呢?灵活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通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构建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推荐合适的书目,乐意去读整本书我们要求读的整本书,虽然在课本上没有出现,但它却是我们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本进入教学,需要受到教育和教学评价的评审。所以,我认为整本书要进入我们的语文体制内,成为学生阅读的对象,但是,能否有益于当代学生精神的成长和核心素养的提升,选择书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孩子读的整本书,也不只是出版意义上的一整本书,而是一本真正的精神产品,不管在内容上,思想上,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对于单篇的课文,它的容量上要有一定的长度,它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宽度,绝不是一篇篇简单的文章凑在一起。我发现许多孩子读僵尸大战、阿衰等,还有一些网游之类的书,这些书就是毁掉我们的孩子,读的越多伤害就越大。陶行知认为,书有两种:一种是吃的书;一种是用的书。吃的书当中,有的好比是白米饭,有点好比是点心,有的好比是零食,有的好比是药,有的好比是鸦片。中国是吃的书多,用的书少。吃的书中是鸦片的书多,白米饭的书少。陶先生语重心长的话里,让我们感受到为儿童选书需要慎之又慎,来不得半点马虎。老师在书的选择上,应该给学生起到把关的作用。首选应该是那些经典的书籍,只有读经典的书籍,才能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们在最敏感的时候,在他们的成长路上遇到这些好书,使他们明白,读书才是最有品位的生活。当然经典书籍很多,孩子们不一定都爱读,所以选择上一定要先选那些儿童性的书籍,因为孩子受到心理和生理上因素的影响,他们读书有他们的特点,相对更喜欢读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与儿童相关的书籍,在这些书籍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从别人的思想情感中,去体验生命的不同成长。当然,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的喜爱作品肯定也是不同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可以按照低中高年级划分来选书,这样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读的书。读书就像孩子们吃饭一样,他们爱吃的未必是有营养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儿童文学为主,补充科学,人文等方面,这样才不会偏废,他们才能获得全面的精神成长。在给孩子读书的选择上,除了上级要求的小学生必读书目,还应该兼顾儿童故事、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文化教育甚至一些哲学宗教,当然每一类别中都会有数量较多的不同书籍,给他们再次选择的机会。我相信,只要摆在面前都是营养的大餐,就不要太苛求吃什么,吃没吃一样的分量了,这样乐趣自然就会高了很多。小学生年龄较小,外界的因素对他们阅读的影响很大,营造教室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处在书的海洋之中,让学生随手可以拿到书,抬头可以看到书,肯定会进一步增加对书的热爱。班级定期搞一些读书沙龙,让爱书读书的人,去推荐给周围的人,让喜欢阅读的人,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共同志趣的人。教师也应该积极成为一名爱读写的人,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老师,在课堂上怎么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读书去写作。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具有天然的模仿能力,一个对阅读充满热情的老师,自然就会带出一班爱读书的学生。二、带领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打开整本书阅读的大门陶行知曾说过:“好的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形象思维的对象。”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一篇课文走进一本名著,在教材中,引导同学们去读古典名著,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只能安排一些章节,改编的内容,对于这些篇目一定要带领他们把它读好,分析的透彻,目的是通过这些短篇,激发同学们去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在教授景阳冈这一章节,就会主动把它和水浒传联系到一起,通过观看水浒传的影视片段,并根据这个故事的前后,列举出一系列人物:宋江、晁盖、吴用等等,还通过其中的一些经典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等等,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本之外的内容。这种逐渐深入的引导,以文带本,达到让学生去读整本书的目的。我们的教材中非常多,教到我和祖父的园子,学生就会去读呼兰河传,教授三味书屋,学生就会去读朝花夕拾等等。作为老师需要明白,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本,虽然来自于长篇中的节选,其实他已经有一些断章取义的味道。即使取自于长篇,但是一旦脱离,它又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它的价值也远远无法和整本书相比了,失去了应有的宽度、厚度以及内涵。如果学生要体会到这种长篇的灵魂,就必须带着他们回归到整本书阅读,也只有这样学生在回来之后,才能真正的去理解所节选的内容。其实,我们只要坚持把我们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教好,通过这篇文章,去引领学生去读整本书,我们一定要做好一篇文章和一本书之间的桥梁,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通过我们架设的桥梁,进入无边无尽的知识的海洋。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引导学生学会多元解读记得多年前曾经大火的一档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最初它只是选择在深夜时候播放,这样的时间点能火起来,可见其巨大的吸引力。我清晰的记得一次因为有事熬夜,正好看到刘心武在讲红楼梦,顿时被深深的吸引了。后来陆续易中天讲三国,纪连海讲纪晓岚,于丹讲论语。后来于丹虽然被人诟病,也招来了许多批评,但是不管怎样,是于丹让中国的普通民众去读论语了,让论语一度洛阳纸贵,这不就是最大的成功吗?我们仔细想来,之所以吸引群众,除了他们浅显幽默的语言,而对这些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才是最重要的,让老百姓看到了和平时不一样东西,丰富多彩又让人着迷。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探究作者以及它的写作背景,解读文本所包含的主题深层的理解,对人物的不同剖析,对语言的深层次赏析,以及对作者表现手法的理解等等,这些有可能都会吸引我们去读书。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征,我们尽可能的在语言上的赏析不做太高要求,对人物的不同剖析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可以不断的提高。在小学阶段,我们有许多确定的阅读书目,比如说班级读了刘健屏我要我的雕刻刀,同学们在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之后,每位同学再找一找,这里面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找出专门的时间,让他们就这些文章的情感、语言和主题思想等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班级同学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形式,渐渐的投入到对文本的细读,而在理解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对文本的内涵,大胆的作出自己的解读,形成了多元的理解。我们的阅读都会设下一个主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让我们真正的回归到文本,调动各种手段,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些细致精确的语言文字入手,对文本有自己更深入的理解,那么读书的世界就会更加精彩,学生也会觉得更有意思。比如其中有一篇初雪,特别是里面主人公温舒,引发了我们对她的争议,有的同学认为,正常情况下,他是不会去看望自己的老师的,有的人想急切的知道老师到底犯了什么问题,有的同学对葛明利也表示了理解等等,他们的疑问,他们自己解决,并且能够通过一些细节词语和描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甚至说服了其他同学,这种解读不是天马行空式的,并不是你随便说什么,我们都赞同,你要有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智慧,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人有雪夜闭门读禁书的乐趣,这种乐趣绝对不是圆冏吞枣式的阅读,而是饱含了个人的情感,更多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即使身在孤独,心依然丰富而多彩。四、制定恰当的阅读评价,从而激励学生终身主动阅读我认为一个好的习惯,应该从兴趣开始,以兴趣而延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评价,甚至是强制的措施来保障。只有利用不断的评价,让学生们体会到阅读的成果,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己价值的一种升华,才真的会终身去阅读。也许会有人说,读书不就是为了考试吗?我相信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如果抱着这种想法,永远也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也不会对阅读有真正的兴趣,也自然就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作为学生,应有的评价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在这里,关于评价主要有几个原则,从实践中我认为是需要注意一下: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去读原著的,只是看了情节的一些介绍,甚至上网上搜集一些题目,肯定是让他考不及格的;有的看完了原著,对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一些主要特点,能够熟悉的,就能达到最低的及格线;有的能做到几分钟复述出来故事的内容,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依据比较充分,这样的就能达到一个比较良好的成绩。我认为阅读的最高等级,在阅读的基础上,熟悉故事情节,熟悉的基础上,能够联系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对作品的一些自己浅显想法,甚至达到个人对人生有所思考。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理解有就是很高的要求了,对他们的回答应该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既不压低要求,也不做无意义的拔高。其实,也就是说不但能够欣赏,能够有真的感悟,并且是自己的感悟,这样才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测试,真正的评估出真的东西,而不是让有些同学投机取巧,背一点人物简介背景就可以过关的,因为读与不读,读的深不深入,我们要能测试的出来。除此之外,读完之后,班级举行展示阅读成果的活动,比如说精彩故事交流会,开展各种比赛。同伴们都读过的书,应该把整个班级形成一个阅读的共同体,并且带领着所有的同学,在我们阅读任务的推动下,不但要热情的关注我们的过程,并通过我们的成果来反作用于我们的阅读,让他们能够自觉,自由,快乐,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自主阅读,这样也才能真正发现阅读是一种快乐,这种驱动,毕竟是来得更持久,才能促进一个人的终身阅读。总之,整本书的阅读在小学生阅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读书,但是最终目标指向,是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的爱上读书,所有的手段只能称之为手段,一个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真正的兴趣,还是对书的内容的真正理解,对读书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向往,并从书中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改变。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不是热闹的带学生去干什么,而应该是静下心来,带领我们的学生,真正去理解体会阅读的美好。参考文献:1魏波.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陶行知.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3朱永新.朱永新说教育2017.64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2013.65以学为中心的1+1助学课堂小学语文李玉玺著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