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病虫害防治.ppt
标准化茶园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方法与农残检测技术,第一篇茶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一.茶树病虫害发生概况,据统计,已记载的茶树病害100余种,茶树害虫多达800多种,其中常见的约400种。主要病害约30多种,害虫40多种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物大部分为真菌,少数为细菌、类菌原体、线虫、藻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茶树害虫大都为昆虫,也有螨类。茶树从叶、茎、根,到花、果实均有病虫危害,其中以芽叶病虫害种类多,茶树病虫害一般使茶叶减产10%20%茶树害虫,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南方茶区害虫种数明显多于北方茶区害虫种数,茶树害虫演替规律,由大型害虫向小型害虫演替主要害虫类型由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演替由发生代数少向发生代数多的方向演替栖息部位由暴露型向隐蔽型方向演替,害 虫吸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绿盲蝽,黑刺粉虱,蓟马,茶橙瘿螨,茶叶瘿螨食叶害虫:茶尺蠖,茶毛虫病 害 茶饼病,枝梢黑点病,茶轮斑病,湖北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假眼小绿叶蝉,假眼小绿叶蝉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假眼小绿叶蝉危害症状,绿盲蝽,危害状,若 虫,卵,武汉地区茶园绿盲蝽年生活史,*卵 若虫 成虫,该虫幼虫刺害叶背,并招致煤病发生,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减退,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死,产量锐降,黑刺粉虱,茶橙瘿螨,成螨,危害状,茶叶瘿螨,茶尺蠖,幼 虫,危害状,茶尺蠖幼虫各龄期的形态特征,茶毛虫,卵 块,一龄,四 龄,三 龄,雄蛾,雌蛾,茶饼病,5月初现病斑;6月7月达到发病高峰;11月平均温度低于15,病害不再继续发生,茶轮斑病,第二篇茶树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方法,一.茶树主要害虫的预测预报,害虫发生期预测1.期距法:害虫某一发生期与下一代相同虫态出现的时间距离2.历期预测法:根据害虫发育历期,查获田间发育进度,推算下一个虫态的发生期3.物候法:利用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等现象指示害虫发生期4.积温法:昆虫完成各个发育阶段都需要温热积累,都有其发育起点温度,历期法预测茶尺蠖发生期,例子:灯诱或性诱查获5月25日为茶尺蠖第一代发生高峰日,预测下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和防治适期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发蛾高峰日5月25日+成虫产卵前期2.78d+卵历期8.35d=6月5日第2代防治适期=6月5日+1龄幼虫的历期3.21天=6月8日,温度发预测茶小绿叶蝉发生期,二.60年茶树病虫害防治的回顾,DDT,BHC廉价高效,成为50年代茶叶生产上的“万灵药”DDT,BHC的世界性污染问题暴露寂静的春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出版问世两次茶树害虫的变迁和演替 3R 的出现:Residue(农药残留)Resistance(农药抗性)Resurgence(害虫再猖獗),1.化学防治阶段(CC)(50-60年代),主张用各种手段彻底消灭害虫,实现全部种群防治1975年我国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针.但目标仍为消灭害虫,治早、治小、治了防治口号缺乏种群间生态平衡观念第三次茶树害虫种群演替,2.全部种群防治(TPC)和害虫综合防治(IPC)阶段(70年代80年代初),3.以化学防治为主体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CC-IPM)阶段(80年代初-90年代末),尽管提出综合防治的理念,但在综合防治中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体,因此化学防治引起的一些弊端仍有出现,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宏观性-(不只考虑目标生物,还要考虑生态的平衡和种群的多样性,大生态观念)协调性-(强调农业、化学和生物各措施间的协调和互补)持续性-(强调生态调控,达到长期抑制有害生物种群),4.以绿色防控为目标的综合治理(GC-IPM)阶段(本世纪起),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种植抗病虫品种 采摘 修剪 清蔸晾脚 深翻培蔸,抗性鉴定-田间种群密度,抗性鉴定-产卵选择性验,抗性鉴定-田间茶枝孵化试验,抗性鉴定,举岩 紫笋 建德,德清,恩标 竹山一号 斑竹园 蓝天,抗虫品种,感虫品种,2.1 物理防治(人工及物理防治),(1)诱虫灯,(2)色板诱杀,数字化标准色板板材厚,平整不易卷曲,抗日晒,黏性持久,诱虫效果优于传统色板,数字化标准色板比较优势明显,不同茶树害虫的最佳趋色,黄绿色板诱集茶蚜、粉虱、蓟马银色板诱集茶蚜与蓟马用黄色萤光灯替代白色萤光灯提高对鳞翅目害虫成虫的诱集效果(日本、台湾、马拉维)用紫外线反射膜抑制茶蚜、蚧类的繁殖(日本)日本用吸风装置(风速20米/秒)吸茶园中小型害虫,虫口密度下降30%,螨类数量下降82%,主要物理防治技术,2.2 化学生态防治,利用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链间的种间或种内的化学通讯原理,采用人工诱导和模拟技术进行性别诱集、行为调控、抗性诱导、信息扰乱以达到防治的目的,性信息素 信息素挥发物 行为调控剂,应用性信息素大量诱集和干扰交配,昆虫性信息素具有灵敏度高、安全无毒、专化性强、对天敌及有益生物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应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茶细蛾,已确定性信息素成分的茶树害虫,性信息素预测害虫装置,应用性信息素害虫种群监测,一个典型的创新例子是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的研制成功从19691985年历时十七年,由昆虫学家、化学家、微电子学家、农药加工学家不同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完成的。1971年从60,000头雌成虫提取出性信息素,并鉴定出有效成分有2种,经生物测定,对雄虫有一定引诱活性,但不如用虫引诱的效果,1979年发现了反-11-十四碳烯-1-醇醋酸酯对引诱效果有增效效应。1979年同时发现了顺-9,反-12-十四碳二烯-1-醇醋酸酯第四种成分有刺激作用,但效果仍没有用虫引诱的效果好。1981年进一步研究发现了第五种微量成分10-甲基-十二烷基醋酸酯有增效作用。1983年完成了有四个成分组成的制剂。1984年起在生产上大量应用,效果优于化学农药,具有高效、安全、无污染优点。,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个化合物的不同异构体可能有不同的活性表现,一个异构体可能有引诱活性,而另一个异构体可能会出现抑制活性由此得出的第一个启示:(1)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清除”那些表现负生物活性的异构体 可能存在一些在量上不多的微活性成分,它们发挥着独特的生理功能由此得出的第二个启示:(2)必须将这些微组分包括在内,往往这些微活性成分决定着制剂的引诱效果,491,茶蝉净,茶蝉净是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一种行为调控剂。前期试验室研究发现,具有口器损伤和驱避产卵的作用 建议在虫量达防治指标且呈上升趋势时,按90ml/亩(亩用水量为45-60KG/亩)均匀喷施树冠进行防治,3.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当害螨平均虫量低于2只/叶时释放,每亩20-50袋,3.生物防治,以螨治螨,利用病原微生物,以毒治虫,茶尺蠖染毒症状,茶毛虫染毒症状,应用茶尺蠖病毒技术要点,大田应用病毒防治茶尺蠖宜在茶尺蠖第1代、第2代及第6代发生期幼虫3龄前,使用浓度5106PIB/ml,虫生真菌防治茶园中的咖啡红叶螨(南印度)用颗粒体病毒(GV)防治卷叶蛾,已达商品化(日本),茶尺蠖NPV病毒已达到商品化程度(中国)苏云金杆菌(Bt)防治鳞翅目害虫(中国)白僵菌防治小绿叶蝉和丽纹象甲(中国)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中国),利用病原微生物,4.科学用药,针对防治对象对症选用农药类型和剂型,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宜选用高效、易于降解、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低的农药品种 做好病虫害调查,抓准防治时机,适期用药 掌握好用药部位,提高农药对病虫的中靶率 适当混用和轮换用药 喷药要均匀周到 按照规定使用剂量施药,达到安全间隔期后方可采制,针对对象选用农药,咀嚼式口器害虫(茶毛虫、茶尺蠖等鳞翅 目和茶叶象甲等)刺吸式口器害虫(茶蚜、假眼小绿叶蝉等)螨类(茶橙瘿螨、茶跗线螨等)卷叶和虫囊的害虫(卷叶蛾、蓑蛾等),胃毒、触杀作用农药触杀作用强的农药杀卵能力强的农药胃毒作用兼有熏蒸或渗透作用,全面禁止使用农药的农药名单,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对硫磷(1605),久效磷和磷胺,限制使用的农药,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五氯酚钠、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15种农药不得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 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灭多威、硫丹不得用于茶树上,正式在茶树上登记的农药品种,621,茚虫威(Indoxacarb),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新型噁二嗪类杀虫剂,在我国的商品名为“凯恩”,剂型为150克/升乳油。主要防治假眼小绿叶蝉,也可兼治茶尺蠖,虫螨腈(Chlorfenapyr),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咯类广谱杀虫杀螨剂。在我国的商品名为“帕力特”,剂型为240克/升悬浮剂。对茶园中多种鳞翅目食叶类幼虫、蚜虫、叶蝉、蓟马、茶叶螨类等多种害虫有效,641,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是先正达研发推广的一种微囊悬浮悬浮剂型杀虫剂。在我国的商品名为“阿立卡”,剂型为22%的微囊悬浮剂。对小绿叶蝉、蓟马等害虫有效,a,a,a,b,b,b,a,ab,c,abc,bc,bc,abc,ab,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效果,2011年,2012年,bc,防治茶尺蠖效果,2011年,2012年,ab,a,ab,b,a,b,bc,防治茶橙瘿螨效果,2011年,2012年,第三篇茶叶农残现状及其检测技术,茶叶质量安全事件,2011年乌龙茶稀土超标2012年绿色和平组织的“2012茶叶农药残留报告”2013年信阳毛尖农药残留事件,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引起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限量(MRL)日趋严格,食品中MRL标准大约平均每20年降低一个数量级,水溶性农药在茶树上应用的安全性,农药残留对人的安全性应有一个风险评估问题。它应该以人通过食品所摄入的有害化学物为基础进行的风险评估茶叶与其他食品的不同点在于茶叶在饮茶过程中并不摄入人体。饮茶者只饮用茶汤。因此不同的农药在饮茶过程中进入人体的数量因其水溶解度的不同而不同,DDT 1mg/kg,硫丹1mg/kg,毒死蜱1mg/kg,马拉硫磷1mg/kg,乐果1mg/kg,水溶性农药残留问题,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泡茶时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密切相关,LP x HR-P x ER IESTI=-BW(kg)LP:97.5%,每天饮茶的最高茶叶用量(13 g/d)HR-P:加工后的茶叶中最高残留量(mg/kg)BW:成人的平均体重(65Kg)ER:泡茶过程中农药的最大浸出率(%),茶叶风险性评估方法,0.013 kg x 0.76 mg/kg x 98.1%IESTI=-=0.00015 mg/kg/d 65kg 1加工后茶叶中的最大残留,根据在杭州、长沙和安徽进行的9次实验的数据(600倍稀释液,常规用量喷施后7天,HR=0.76 mg/kg);2泡茶时农药的最大浸出率(9次实验的最高值为 98.1%);3乐果的ADI值为0.002mg/kg bw(按照 FAO/WHO和欧盟规定值)。0.00015 mg/kg/d为乐果ADI值0.002 mg/kg bw的 1/16.6。因此对饮用者存在潜在的风险,乐果(水溶性)的风险性评估,0.013 kg x 1.998 mg/kg x 36.4%IESTI=-=0.00095 mg/kg/d 65kg 1加工后茶叶中的最大残留,根据在杭州、长沙和安徽进行的9次实验的数据(600倍稀释液,常规用量喷施后7天,HR=1.998 mg/kg);2泡茶时农药的最大浸出率(9次实验的最高值为 36.4%);3吡虫啉的ADI值为0.06mg/kg bw(按照 FAO/WHO和欧盟规定值)。0.00095 mg/kg/d为吡虫啉ADI值0.06 mg/kg bw的 1/63。因此对饮用者存在潜在的风险,吡虫啉的风险性评估,0.013 kg x 0.64 mg/kg x 1.23%IESTI=-65kg=0.000016 mg/kg/d 1加工后茶叶中的最大残留,根据在杭州、长沙和安徽进行的9次实验的数据(1000倍稀释液,常规用量喷施后7天,HR=0.64 mg/kg)2泡茶时农药的最大浸出率(9次实验的最高值为 1.23%)3联苯菊酯的ADI值为0.002mg/kg/bw(按照FAO/WHO和欧盟规定值)0.000016 mg/kg/d为联苯菊酯ADI值0.01mg/kg bw的 1/625。因此对饮用者是相对安全的,联苯菊酯的风险性评估,2010年我国茶叶中农药的检出和超标情况,791,2011年茶叶中水溶性农药检出和超标情况,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水溶性高的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乐果、三唑磷等必须退出茶叶生产,用以替换的新农药的条件 高效:对目标害虫具高效,有一定的防治谱;降解快、残留低、水溶解度低;安全间隔期在7-10天,适于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对人畜低毒,使用安全;,农药检出率与茶树上登记农药基本一致,联苯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噻嗪酮、三氟氯氰菊酯检出率位列前5位禁、限用农药在茶园使用并非个例,灭多威、硫丹、三氯杀螨醇检出率高,残留量大有多种未登记农药在茶园使用登记农药不按规则施用,存在过量施用及未达安全间隔期采摘,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现状,我国检出农药分布,茶叶中MRL标准数量多、要求严,GB2763-2012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日本和欧盟对氟虫腈和茚虫威的限量,农药残留检测的特点,农药残留检测是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各种食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和痕量的农药母体化合物和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测定 农药残留分析属于微量至超微量分析范,要求在ng、pg水平检测 对样品的前处理和测试仪器要求极高,农药残留检测一般流程,提取方法,常用的农残检测技术,色谱技术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