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五版西方经济学16.ppt

    • 资源ID:233944       资源大小:1.02MB        全文页数:9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五版西方经济学16.ppt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经济政策目标二、财政政策三、货币政策四、经济政策的有限性五、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六、我国1994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本章将从实践方面论述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操作。宏观经政策有计划和市场调控两种类型,本章所讲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属于市场调控类型,即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并通过该机制的作用来达到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 经济政策2 充分就业3 物价稳定4 经济增长5 国际收支平衡,1、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2、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广泛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与生产的状态。由于测定其它要素的利用状态非常困难,因此,一般以劳动要素的利用状态来作为衡量尺度。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完全就业,仍然存在失业。几个与失业相关的概念: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指一定年龄范围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数,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劳动但是不愿意工作,就不是劳动力。失业人数是劳动力中那些想工作但是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数。)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总人口,为什么有失业?凯恩斯认为失业可分为三类: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原因造成的短期、局部性的失业。如工种转换,劳动力流动困难等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是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另外西方还有以下两种说法: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也可看作是摩擦失业的极端形式。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什么是充分就业呢?凯恩思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另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恰好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就是充分就业。而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尽管对充分就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都认为充分就业不是百分百的就业,不排除象摩擦失业等情况存在。4%6%正常。,奥肯定律(美国):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说明就业增加小于产量增加的幅度。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给本人家庭带来痛苦,社会也损失了应可以得到的产量。所以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3、物价稳定,是一个宏观概念,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折算指数(GDP deflator)价格稳定不是商品价格固定不变,而是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通货膨胀危害经济,但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现象,甚至对宏观经济有利。,4、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一般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持续、稳定、长期的增长是经济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状态。,5、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对开放型经济国家至关重要国际收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就业、物价和经济增长逆差的弊端:失业增加、汇率下浮、利率水平上升、国内资金紧张。顺差能增加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是过多的话: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加重通货膨胀、加剧国际摩擦、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要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政府采取的政策必须互相协调一致,因为政策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冲击性,比如稳定价格和充分就业就存在两难的选择。所以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从整体战略考虑。,二、财政政策,1 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2 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3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4 功能财政5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6 赤字与公债7 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8 拉弗曲线,1 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财政政策含义: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贷水平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财政的构成和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收入 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重要部分,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的债权。当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政府取得财政收入。公债的发行和流通即是财政政策工具,又是金融政策工具。财政支出财政购买支出-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用品、公共项目支出、公务员报酬等。其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各种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收入的再分配,间接形成社会需求。,2 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的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财政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在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一般有: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注意: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只能减缓经济的波动而不能扭转总趋势。,自动(内在)稳定器,(1)税收自动变化,(2)转移支付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萧条时,农产品价格下降,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农民收入不会降很多,总需求下降的少;繁荣时抛售农产品限制价格上升,抑制农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会增加的少些。,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累进所得税,衰退使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起到抑制衰退作用。繁荣时,税收增加很多,抑制消费和需求增长。税收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是一种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增加,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繁荣时抑制可支配收入增长,进而抑制需求。,1万收入税率5%,2万收入税率10%。收入从2万降到1万,税收从2000降到500,收入下降50%税收下降75%。,3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因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产生的效果比一般自发性支出产生的效果小,虽然各种稳定器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剧烈的经济波动更是难以扭转,所以政府要参与经济调控。,斟酌使用(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当经济发生波动时,为保证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使用扩张政策或紧缩政策,政府应斟酌使用,权衡使用。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而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实践:从大萧条后罗斯福的“新政”到六十年代肯尼迪的繁荣,就是运用斟酌使用财政政策提高有效需求的结果,但是60年代后“滞胀”的出现,使得这种政策受到了质疑。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同样有其局限性。影响因素:政策乘数大小是多少?政策时滞是多长?挤出效应有多大?不确定性如何排除?,预算平衡不是财政的主要问题,主要是要保证经济在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下持续增长。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期,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不能机械地用财政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赤字和盈余,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赤字和盈余。,功能财政(赤字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当实现这个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能是赤字。这样的财政叫功能财政。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 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 政府财政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当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收入时,政府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不惜减少盈余出现更大赤字。当国民收入充分就业收入时,应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不怕减少赤子或出现更多盈余。,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不应该为单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防碍政府政策的正确制定。,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凯恩斯主义思想,凯恩斯之前,主要是平衡预算,即收支平衡,但凯恩思学派认为:,衰退时,财政收入减少。如果开始是赤子,为平衡支出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增税,会加深衰退。,过热时,通货膨胀,税收增加。如果开始有盈余,为了减少盈余,必然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会加剧通货膨胀。,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年度收支平衡。世纪年代大萧条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周期平衡预算(瑞典预算)把原来争取年度预算平衡拓展成实现每个经济周期的平衡。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赤字,繁荣时实行紧缩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期的预算盈余来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从而实现经济周期中的政府收支平衡的做法。这种思想理论上很完美,但是实行起来很困难。,5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影响预算盈余的两个因素:财政政策的变动:扩张产生赤字,紧缩产生盈余。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衰退时税收自动减少,转移支付自动增加,引起盈余减少或赤字的增加。而衰退时一般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会引起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反之繁荣时经济本身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都会引起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所以不能简单地把预算赤字或盈余的变动单做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成为衡量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1956年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思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美C.Brown):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充分就业预算盈余,t 是税率、G 是既定的政府购买、TR是既定的政府转移支付、y 是实际收入、y是潜在收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实际预算盈余:BS=tY-G-TR如果:YY,则,BS BS如果:YY,则,BS BS;有时候BS=BS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增加或赤字减少,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减少或赤字增加,财政政策就是扩张的。意义: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消除了经济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向,较准确反映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缺点:充分就业国民收入难以估算。,6 赤字与公债,功能财政理论上是“相机决择”,实际上多数西方国家实行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的积累。弥补赤字的途径有政府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两种政府借债又分为:向中央银行借债(增发货币),会直接造成通胀。向国内公众和外国发行公债。公债作用基础货币没增加,不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但发公债使利率上升,政府为稳定利率会通过中央银行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预算赤字增加也会间接引起通货膨胀。能够在短期内弥补财政赤字。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负担,巨大的返还本金和利息负担。,7 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财政管理体制对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具有十分强烈的作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支出分为中央政府支出与地方政府支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预算各自分开、自求平衡中央对地方的调解是通过税收返还制度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方式实现的。,8 财政政策案例:肯尼迪减税,美国1929年大萧条后,罗斯福实行“新政”,大规模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政府开始干预国家经济。50年代后期,美国再次发生经济危机:钢铁、汽车、建筑和农业陷入萧条,失业率高到7.1%。原来的凯恩斯理论指导下的大搞工程建设拉动经济不再奏效。1961年 肯尼迪政府采用了由萨缪尔森等人组成的特别小组的主张,实行新的政策:减税,产生了明显效果。对公司:7%投资税优惠。并把所得税从30%-50%降低到了22%-48%。对个人:所得税从 20%-91%降为14%-70%,后改进。政府通过减免退税、投资优惠、加速折旧等方式,刺激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使得1964-1965年美国实际GDP年增长5.5%,失业率下降到 4.4%,通胀率低于3%。,9 拉弗曲线(属于供给学派理论),20世纪70年代,“拉弗曲线”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商学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提出的。该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供给学派”是因为它主张以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政府若调低针对利润、收入和资本的税率,反而会得到更多的税收而不是更少。一般来说,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所以提高税率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但是,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它们会减少投资,甚至退出这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投资,从而造成政府征税基础的缩小,政府税收的总量因此减少 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将拉弗所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作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以此提出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里根执政后,其减税的幅度,在美国的历史上实为罕见,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滞涨”仍存在。,T税收,0,t*,T*,启示:财政收入不能为增加税收而一味提高税率,而必须审时度势,将税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三、货币政策,1 银行体系2 存款的创造和货币供给3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4 货币政策极其工具5 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它途径6 其它货币政策工具,1 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为主的企业负债业务吸收存款资产业务放债、投资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代为顾客办理支付事项和其它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宏观经济。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等。发行货币的银行:发行国家货币。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提供政府所需资金(贴现国库券、发行和购买公债)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的银行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政策性银行,为了执行政府某一方面政策而设立的银行。多由政府创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2 活期存款的创造和货币供给,活期存款是不用事先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活期存款和通货一样随时能支付债务,所以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而且是最重要的货币,因为1中大部分是活期存款,而且通过活期存款的派生机制还会创造货币。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因接受客户的现金或中央银行签发的支票所形成的存款。原始存款对于银行而言,是现金的初次注入,是银行扩张信用创造存款通货的基础。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用公式表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1)假设条件,部分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的多少与派生存款量直接相关。存款准备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备金越多,银行可用的资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提取的准备金越少,银行可用资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增加。非现金结算制度: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向客户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存款帐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则是通过签发支票来完成他的支付行为。因此,银行在增加贷款或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额,即创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户以提取现金方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形成派生存款。,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为了应付日常支付而不贷出去的资金。准备金率:银行提取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法定准备金: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不贷的其存款的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中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一部分作为银行自存现金。其目的: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做债券投资。正是这种以比较小比例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能创造货币(派生存款)。假定法定准备金率是20%,客户都把货币收入以活期存款方式存入银行。甲客户把20万美圆现金存入A银行,整个银行系统就增加了20万的存款。A银行按20%提取4万美圆的准备金,其余16万全部贷给乙客户,乙把支票存入自己的开户行B,银行系统就又增加了16万美圆;B银行留下3.2万法定准备金后,把12.8万贷给丙厂商,丙厂商把贷款存到自己的开户行C 银行,(2)活期存款的创造过程,轮次 最初存款 累计存款总额 1 20 20 2 16 36 3 12.8 48.8 4 10.24 59.04 5 8.192 67.232 6 6.5536 73.7856 7 5.24228 79.02348 8 4.194304 83.222784.0 100 R(最初存款)20 D(存款总额)=-=-=100万美圆 rd(法定准备率)20%,活期存款的创造过程,假设D 为派生存款总额,R为初始存款D=R+R(1-rd)+R(1-rd)2+R(1-rd)n=R1+(1-rd)+(1-rd)2+(1-rd)n=R/rd货币创造乘数k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货币供给将使得活期存款总和(货币供给量)扩大到这笔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递缩等比数列 求和公式:和=首项(1-公比),(3)复杂情况下的存款创造,货币供给不能只看中央银行起初投放了多少货币,更要重视派生货币。法定准备金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派生存款少;反之法定准备金率越小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大,派生存款就多。但是以上货币创造乘数是有条件的,及没有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超额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影响公众持有现金的倾向对存款创造的影响,超额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影响,如果因为找不到可贷款对象等原因使得实际贷款低于其可贷款能力,这部分没有贷出的款就成了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叫超额准备金,用ER表示。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叫超额准备金率,用re表示如果银行有超额准备金ER,超额准备金率为re,即re=ER/Dd则乘数为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所以货币创造乘数不但和法定准备金率有关,还和超额准备金率有关。而超额准备金率的大小又取决于市场利率和再贴现率。货币创造乘数和市场利率有关:一般市场利率越高,银行越愿意放贷,这样超额准备金从而实际准备金越少,超额准备金率小,货币创造乘数会越大。反之就小。货币创造乘数还和再贴现率有关: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上升,促使银行多留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就高,这样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公众持有现金的倾向对存款创造的影响,如果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抽出一部分现金,又会形成一种漏出。假定抽出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比例:rc=C/Dd则现金占存款比例上升时,货币创造乘数会变小。,如果个人或企业缩减持有的通货,并把它存入银行,银行的准备金会增加,这就为存款扩张创造了基础。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这叫作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因为它会派生出货币,所以是一种高能量的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作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表示基础货币、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货币供给 M=Cu+D则有:又有:这里M/H 就是货币创造乘数。和原来例子分子不同,原因是原来只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量,现在把活期存款和通货合在一起当成了货币供给量。,现在有所以货币供给可看做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存货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归结为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因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政府正是通过这些因素的变动来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供给的。乘数作用会多倍扩大存款,也会使整个银行体系按乘数缩小存款总额。,3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债券价格与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一切金融市场当中债券价格=利息/市场利率如果有今天发行的一年期债券,面值100美圆,票面利率10%,现在的市场价格是105美圆:那么现在的市场利率(110-105)/105=4.76%如果市场价格是95美圆:那么现在的市场利率为(110-95)/95=15.8%,4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改变实际货币供给量(M)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政策目标和财政政策一样,不同之处: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对总需求发生影响,间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也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的。经济萧条时,会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利率会降低,贷款成本低,刺激投资,促进总需求增长。通货膨胀时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会提高,贷款成本提高,抑制投资,抑制总需求。,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的手段,它比用其他手段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及时调整买卖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变动货币供给,及时纠正政策失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其目的: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一般不轻易使用这个手段:作用太猛;时滞问题,一般几年改动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债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会很容易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反之提高贴现率,货币供给就少。这个工具也不常用:有时银行不愿让人们以为它的财务状况不好;有时银行财务非常困难时再高贴现率也要借款;另外还必须和公开市场业务一起使用才有效果。当后者成功将利率提高或降低到某水平时,中央银行也必须把贴现率提高或降低到相协调的数值。不是个主动政策。因为不能主动要求银行借款。,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道义劝告,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的特殊地位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通货膨胀时,劝阻银行减少贷款。,5 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它途径,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确实影响产出,但是不一定通过利率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还有一些其他途径。1、利率变动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降低利率会使人们把钱转移到股票投资中。这样股票的价格会上升,根据q论,企业投资就多。2、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带来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升,进而产生收入效应,使人们感觉更富有,从而消费增加。3、扩张的货币政策使银行准备金增加,银行会把超额准备金贷给企业或买债券,两种行为都会降低利率使投资增加。4、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而影响总需求。紧缩-利率上升-外资流入-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5、可利用的信用规模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行动也促使银行发放更多或少的贷款。6、宏观经济政策还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货币政策案例:沃克尔治理通胀,20世纪70年代初,美总统尼克松实施对工资和物价管制,并废除了美元金本位制(35$:1盎司黄金)。美联储主席伯恩为了 协助尼克松在1972年成功连任,制造经济繁荣的景象,拼命增加货币供给量。因为物价管制未发生通胀,但是积累了通胀的庞大压力,金价上升迅速。后来水门事件发生,物价管制被取消,物价开始飞涨。到1977年卡特当总统时,通胀严重,但伯恩继续放宽货币,使得通胀率达14.8%,金价每盎司850美元。1979年沃克尔受卡特之命出任美联储主席,为了抑制通胀,超常规紧缩银根。80年代初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到20%,结果把美元拖入30年代以来的大萧条,饱受批评,但把通货膨胀率坚决降了下来,1987年他离任时,通胀率4.4%,一场恶性通胀被制止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除了上述财政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其他一些政策:如为了降级失业率,除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外,还常常采取人力政策:重新培训工人提高技能、帮助工人改变居住点加强流动性,为失业者和雇主搭建桥梁。这样减轻了结构性失业或摩擦失业。另外西方国家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措施,保障失业和贫困人员的生活。,四、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1 货币政策制止严重萧条时无能为力。人们信心丧失。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溪流中,但却不能强迫它喝水”。2 政策正确但是执行不得力。官员出于利己的考虑会歪曲政策。3 经济政策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认识问题、制定政策、政策效果实现都需要时间。4 影响市场机制的因素非常多,但是能采取的手段有限。,五、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大萧条契机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政策凯恩斯经济学与有效的财政政策观点“滞胀”与凯恩斯主义危机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理性预期与政策无效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1、凯恩斯经济学与有效的财政政策观点,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开始,到现在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运用,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从这种演变中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并未把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当作精确不变的科学原则,而是针对西方世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解释与新的对策,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由于当时传统的经济学对此无能为力,不能作出理论的解释。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凯恩斯以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的批判者的面目出现,他从经济理论上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即以有效需求不足来说明资本主义在通常情况下所实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用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和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然后以有效需求理论为依据,得出必须依靠政府来调节和干预经济,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达到均衡的论断。政府调节经济就是要维持经济的稳定,其政策手段就是通过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在进行需求管理时,财政政策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由于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迎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所以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政策主张在西方各国得到迅速传播。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将凯恩斯的学说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结合形成“新古典综合派”,在二战后的20余年间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了主流和支配地位。该学派试图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综合在一起,尽管这种综合存在着不少裂缝,但在许多方面使凯恩斯经济学得到了补充和发展。其中主要有:希克斯汉森提出的ISLM模型;消费函数理论方面有杜先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设;另外还有投资理论、经济增长失通货膨胀等等经济模型。所有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十年的经济政策思想都有很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日益受到西方政府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而经济较快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这也是新古典综合派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2、“滞胀”与凯恩斯主义危机,但是,从70年代初开始,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使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上无法解释,政策上也无能为力,这使得新古典综合派受到严重打击。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主要在两个方面与凯恩斯主义展开论战:一是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才对产出的波动起着最大的作用。甚至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所造成。二是关于稳定性的经济政策的作用,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或根据经济情况而进行调节的经济政策,认为凯恩斯主义为克服萧条而制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无助于降低失业率,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经济波动,阻碍经济增长。,认为资本市场并不是凯恩斯主义描写的那样不稳定。认为只要让经济自由,减少政府干预,可以避免经济剧烈波动。政府在自由竞争社会中只要制定竞争规则,并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自由汇率制度”就可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的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按照这一规则,货币供应量每年应按固定的比例增加,比例的数值大致等于经济和人口的实际增长率之和。这样就可保证市场上商品和劳务产量的增减与货币供应量增减相适应,从而使物价稳定。实行“自由汇率”(即浮动汇率)又可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使经济稳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虽然,货币主义在本质上属于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有时被称为新自由主义。除货币主义外,还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它们都属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所皈依的“供给经济学”,又是另一股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供给学派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的理论和政策的同时,把经济分析的着眼点放在刺激生产即供给方面,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会创造需求,而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因为累进税制的高税率政策严重挫伤企业主的经营积极性,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劳动者工作热情低落,并进而导致生产和就业停滞,出现“滞胀”。因此,供给学派主张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劳动者工作和企业经营的积极性,这样就会使生产率提高,政府课税的基础扩大,税收总额增加,使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也会因此而消失。但是这一减税方案被里根政府执行以后,美国的滞胀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因此,该方案在被短暂执行以后被很快放弃。政策的失败,使供给学派的思想和影响也就烟消云散了。,理性预期与政策无效 还有一个在货币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又比货币主义更具经济自由主义色彩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公众的“理性预期”对其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作出预期,根据这种预期作出的经济决策会使政府的一切宏观经济政策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学派在提出理性预期和坚信市场出清这两个前提条件下,最终得出政策无效性的结论。随着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普遍重视预期在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并由此导致重视博弈理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运用。根据博弈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私人部门的反应。私人部门会努力发现政策制定者的偏好,而政策制定者会想方设法欺骗私人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最好是不要为追求自己认为的最优目标而不断去欺骗公众,而应当尽量减少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放弃短期的政策规则变动(指相机决策的需求管理政策),实施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创造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的稳定环境,真正取信于民,解除心理戒备,使经济稳定发展。,3、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逐渐形成,它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并重新获得了生机。当然,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承袭,而是在认真对待各学派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与责难的同时,吸纳并融合理性预期等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观点。与此同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仍然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即认为市场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使考虑理性预期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然会有积极作用,即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仍有存在的必要。从西方国家目前执行的政策来看,凯恩斯主义尽管曾一度衰落,但并没有完全为经济自由主义所取代。总之,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都是为了解决不同时期的经济问题而出现,而且其变化也总不外是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两大思潮的交替和反复。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进展,西方国家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经济问题,从而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说法,适应不同解决问题的需要。,六、我国1994年以来经济政策,1994-1997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旨在抑制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1998-2003年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扩大内需;2004-2007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连续实施5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减弱力度并平稳淡出。2008年开始 到10月,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的通货膨胀;2008年11月到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是抵御经济下滑,扩大内需,保持增长。2010年1月至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趋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保增长的同时抑制通货膨胀。,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长谢旭人表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而且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尤其是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要继续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家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各种补贴,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第二,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薄弱环节。今年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 的建设,增加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 整,推动一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安排好这些公共投资,既扩大内需,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进一步完善调整有关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以及引导居民的消费。今年要继续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的基金,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等等。第四,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安排今年国家预算的时候,始终把握这一点。压缩一般性的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经济结

    注意事项

    本文(西方经济学宏观第五版西方经济学16.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