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总体设计.ppt
1,第二部分、开发阶段,系统设计总体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模块设计详细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系统实现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体系结构就如同人的骨架。如果某个家伙的骨架是猴子,那么无论怎样喂养和美容,他始终都是猴子,不会成为人。,模块就如同人的器官,具有特定的功能。人体中最出色的模块设计之一是手,手只有几种动作,却能做无限多的事情。人体中最糟糕的模块设计之一是嘴巴,嘴巴将最有价值但毫无相干的几种功能如吃饭、说话混为一体,使之无法并行处理,真乃人类之不幸。,用户界面就如同人的外表,最容易让人一见钟情或一见恶心。象人类追求心灵美和外表美那样,软件系统也追求(内在的)功能强大和(外表的)界面友好。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少有兴趣去品味深藏不露的内在美。如果把Unix系统比作是健壮的汉子和妇人,那么Windows系统就象妩媚的小白脸和狐狸精。想不到Windows系统竟然能兴风作浪,占去大半市场。,数据结构与算法就如同人的血脉和神经,它让器官具有生命并能发挥功能。数据结构与算法分布在体系结构和模块中,它将协调系统的各个功能。人的耳朵和嘴巴虽然是相对独立的器官,但如果耳朵失聪了,嘴巴就只能发出“啊”“呜”的声音,等于丧失了说话的功能,可人们却又能用手势代替说话。人体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真是十分神奇并且十分可笑。,第5章 总体设计,本章主要内容:软件设计的概念与原则;总体设计的步骤和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总体设计的文档与评审。本章重点:总体设计的步骤和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本章难点:软件设计的原则,内聚和耦合,系统结构图。,2,第五章 总体设计,5.1 设计过程5.2 设计原理5.3 启发规则5.4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4,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回答“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总体设计阶段的任务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将划分出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程序、文件、数据库、人工过程和文档等等,但是每个物理元素仍然处于黑盒子级,这些黑盒子里的具体内容将在以后仔细设计。总体设计阶段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总体设计的意义在详细设计之前进行总体设计可以站在全局高度上,花较少成本,从较抽象的层次上分析对比多种可能的系统实现方案和软件结构,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和最合理的软件结构,从而用较低成本开发出较高质量的软件系统。,把对象当作一个黑盒子,不需要知道里面是怎么处理的。,5,5.1 总体设计的过程,总体设计过程通常由两个主要阶段组成:系统设计: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确定软件结构。9个步骤:设想供选择的方案选取合理的方案推荐最佳方案功能分解设计软件结构设计数据库制定测试计划书写文档审查和复审,6,5.1.1 设想供选择的方案,在总体设计阶段分析员应该考虑各种可能的实现方案,并且力求从中选出最佳方案。需求分析阶段得出的数据流图是总体设计的极好的出发点。数据流图中的某些处理可以逻辑地归并在一个自动化边界内作为一组,另一些处理可以放在另一个自动化边界内作为另一组。这些自动化边界通常意味着某种实现策略。设想把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分组的各种可能的方法,抛弃在技术上行不通的分组方法(例如,组内不同处理的执行时间不相容),余下的分组方法代表可能的实现策略,并且可以启示供选择的物理系统。在总体设计的该步骤中分析员仅仅一个边界一个边界地设想并且列出供选择的方案,并不评价这些方案。,5.1 总体设计的过程,7,8,5.1.2 选取若干个合理的方案,至少选取低成本、中等成本和高成本三种方案。每种方案准备四份资料:系统流程图;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清单;成本/效益分析;实现这个系统的进度计划。,5.1 总体设计的过程,9,5.1.3 推荐最佳方案,分析员应该综合分析对比各种合理方案的利弊,推荐一个最佳的方案,并且为推荐的方案制定详细的实现计划。在使用部门的负责人接受了分析员所推荐的方案之后,将进入总体设计过程的下一个重要阶段结构设计。,5.1 总体设计的过程,10,5.1.4 功能分解,程序(特别是复杂的大型程序)的设计,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总体设计阶段的任务。结构设计确定程序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过程设计:过程设计是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过程设计确定每个模块的处理过程。为确定软件结构,首先需要从实现角度把复杂的功能进一步分解。一般说来,经过分解之后应该使每个功能对大多数程序员而言都是明显易懂的。功能分解导致数据流图的进一步细化,同时还应该用IPO图或其他适当的工具简要描述细化后每个处理的算法,5.1 总体设计的过程,11,5.1.5 设计软件结构,通常程序中的一个模块完成一个适当的子功能。应该把模块组织成良好的层次系统,顶层模块调用它的下层模块以实现程序的完整功能,每个下层模块再调用更下层的模块,从而完成程序的一个子功能,最下层的模块完成最具体的功能。软件结构(即由模块组成的层次系统)可以用层次图或结构图来描绘。(5.4节),5.1 总体设计的过程,12,5.1.6 数据库设计,如需使用数据库,分析员应该在需求分析阶段对系统数据要求所做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数据库。包括下述四个步骤:模式设计:模式设计的目的是确定物理数据库结构。子模式设计:子模式是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优化:主要目的是改进模式和子模式以优化数据的存取。,5.1 总体设计的过程,13,5.1.7 制定测试计划,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考虑测试问题,能促使软件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注意提高软件的可测试性。,5.1 总体设计的过程,14,5.1.8 书写文档,系统说明用系统流程图描绘的系统构成方案;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清单;成本效益分析;对最佳方案的概括描述;精化的数据流图;用层次图或结构图描绘的软件结构;用IPO图或其他工具(例如,PDL语言)简要描述的各个模块的算法;模块间的接口关系;需求、功能和模块三者之间的交叉参照关系等等。用户手册修改更正在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初步的用户手册。测试计划包括测试策略,测试方案,预期的测试结果,测试进度计划等等。详细的实现计划数据库设计结果,5.1 总体设计的过程,15,5.1.9 审查和复审,最后应该对总体设计的结果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查,在技术审查通过之后再由使用部门的负责人从管理角度进行复审。,5.1 总体设计的过程,16,5.2 软件设计原理*,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模块化抽象 逐步求精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模块独立,17,5.2.1 模块化,模块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它是单独命名的而且可通过名字来访问,例如,过程、函数、子程序、宏等等都可作为模块。模块化就是把程序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满足问题的要求。模块化的根据不等式C(P1P2)C(P1)C(P2)E(P1P2)E(P1)E(P2)“各个击破”的结论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许多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原来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5.2 软件设计原理*,18,最适当的模块数目,5.2 软件设计原理*,19,模块化的优点,可以使软件结构清晰,不仅容易设计也容易阅读和理解;可以使软件容易测试和调试,因而有助于提高软件的可靠性;能够提高软件的可修改性;有助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组织管理。,5.2 软件设计原理*,20,5.2.2 抽象,抽象就是抽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暂时不考虑它们的细节。处理复杂系统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用层次的方式构造和分析它。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首先可以用一些高级的抽象概念构造和理解,这些高级概念又可以用一些较低级的概念构造和理解,如此进行下去,直至最低层次的具体元素。,5.2 软件设计原理*,上下级关系的层次结构 顺序相邻关系的层次结构,21,5.2.3 逐步求精,逐步求精是许多软件工程技术(如规格说明技术、设计和实现技术)的基础为了能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而尽量延迟对问题细节的考虑抽象和求精是一对互补的概念抽象使得设计者能够说明过程和数据、同时却忽略底层细节可以把抽象看成一种通过忽略多余的细节同时强调有关的细节,而实现逐步求精的方法,5.2 软件设计原理*,22,5.2.4 信息隐蔽和局部化,信息隐蔽原理:应该这样设计和确定模块,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过程和数据)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隐蔽”意味着模块彼此间仅仅交换那些为了完成系统功能而必须交换的信息。“局部化”是指把一些关系密切的软件元素物理地放得彼此靠近。局部化有助于实现信息隐蔽。信息隐蔽和局部化的优点测试期间和软件维护期间需要修改软件,使用信息隐蔽原理作为模块化系统设计的标准就会带来极大好处。因为绝大多数数据和过程对于软件的其他部分而言是隐蔽的(也就是“看”不见的),在修改期间由于疏忽而引入的错误就很少可能传播到软件的其他部分。,5.2 软件设计原理*,23,5.2.5 模块独立,模块独立的概念是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概念的直接结果。为什么模块的独立性很重要呢?有效的模块化(即具有独立的模块)的软件比较容易开发出来。独立的模块比较容易测试和维护。模块的独立程度可以由两个定性标准度量,这两个标准分别称为耦合和内聚。,5.2 软件设计原理*,24,耦合性(Coupling),耦合性是对一个软件结构中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模块间的耦合程度强烈影响系统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5.2 软件设计原理*,25,(1)非直接耦合,如果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这就是非直接耦合。这种耦合的模块独立性最强。,5.2 软件设计原理*,26,(2)数据耦合,如果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时,彼此之间是通过数据参数(不是控制参数、公共数据结构或外部变量)来交换输入、输出信息的,则称这种耦合为数据耦合。按数据耦合开发的程序界面简单、安全可靠。数据耦合是松散的耦合,模块之间的独立性比较强。在软件程序结构中至少必须有这类耦合。,5.2 软件设计原理*,27,(3)标记耦合,如果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就是标记耦合。事实上,这组模块共享了这个记录,它是某一数据结构的子结构,而不是简单变量。这要求这些模块都必须清楚该记录的结构,并按结构要求对此记录进行操作。如果采取“信息隐蔽”的方法,把在数据结构上的操作全部集中在一个模块中,就可以消除这种耦合。,5.2 软件设计原理*,28,(4)控制耦合,如果一个模块通过传送开关、标志、名字等控制信息,明显地控制选择另一模块的功能,就是控制耦合。这种耦合的实质是在单一接口上选择多功能模块中的某项功能。对所控制模块的任何修改,都会影响控制模块。另外,控制耦合也意味着控制模块必须知道所控制模块内部的一些逻辑关系,这些都会降低模块的独立性。,5.2 软件设计原理*,29,(5)外部耦合,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数据结构,而且不是通过参数表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则称之为外部耦合。外部耦合引起的问题类似于公共耦合,区别在于在外部耦合中不存在依赖于一个数据结构内部各项的物理安排。,5.2 软件设计原理*,30,(6)公共耦合,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则它们之间的耦合就称为公共耦合。公共的数据环境可以是全局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等。这种耦合会引起下列问题:所有公共耦合模块都与某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内部各项的物理安排有关,若修改某个数据的大小,将会影响到所有的模块。无法控制各个模块对公共数据的存取,严重影响软件模块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公共数据名的使用,明显降低了程序的可读性。,5.2 软件设计原理*,31,(7)内容耦合,如果出现以下情形,两个模块之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个模块的内部。两个模块有一部分代码重叠(只可能出现在汇编程序中)。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这意味着一个模块有几种功能)。模块化的原则模块化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建立模块间耦合尽可能松散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我们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其中任何一个模块,就不需要对系统中其他模块有很多的了解。此外,由于模块间联系简单,发生在某一处的错误传播到整个系统的可能性很小。,5.2 软件设计原理*,32,内聚性(Cohesion),内聚性标志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模块内的高内聚往往意味着模块间的松耦合。内聚和耦合都是模块化设计的有力工具,但是实践表明内聚更重要,应该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模块的内聚程度上。,5.2 软件设计原理*,33,(1)巧合内聚,巧合内聚又称为偶然内聚。当模块内各部分之间没有联系,或者即使有联系,这种联系也很松散,则称这种模块为巧合内聚模块,它是内聚程度最低的模块。这种模块的缺点首先是不易修改和维护。其次是这种模块的内容不易理解,很难描述它所完成的功能,增加了程序的模糊性。,5.2 软件设计原理*,34,(2)逻辑内聚,这种模块把几种相关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每次调用时,由传送给模块的判定参数来确定该模块应执行哪一种功能。这种模块是单入口多功能模块。类似的有错误处理模块。它接收出错信号,对不同类型的错误打印出不同的出错信息。逻辑内聚模块比巧合内聚模块的内聚程度要高。逻辑内聚的缺点它所执行的不是一种功能,而是执行若干功能中的一种,因此它不易修改。另外,当调用时需要进行控制参数的传递,这就增加了模块间的耦合程度。而将未用的部分也调入内存,这就降低了系统的效率。,5.2 软件设计原理*,35,(3)时间内聚,时间内聚又称为经典内聚。这种模块大多为多功能模块,但模块的各个功能的执行与时间有关,通常要求所有功能必须在同一时间段内执行。例如初始化模块和终止模块。初始化模块要为所有变量赋初值,对所有介质上的文件置初态,初始化寄存器和栈等,因此要求在程序开始执行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模块中所有功能全部执行一遍。,5.2 软件设计原理*,36,(4)过程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处理是相关的,而且必须以特定次序执行,则称这个模块为过程内聚模块。使用流程图做为工具设计程序的时候,常常通过流程图来确定模块划分。把流程图中的某一部分划出组成模块,就得到过程内聚模块。例如,我们把流程图中的循环部分、判定部分、计算部分分成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都是过程内聚模块。,5.2 软件设计原理*,37,(5)通信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内各功能部分都使用了相同的输入数据,或产生了相同的输出数据,则称之为通信内聚模块。通信内聚模块是通过数据流图来定义的。,5.2 软件设计原理*,38,(6)信息内聚,这种模块完成多个功能,各个功能都在同一数据结构上操作,每一项功能有一个唯一的入口点。,5.2 软件设计原理*,39,(8)功能内聚,一个模块中各个部分都是完成某一具体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该模块中所有部分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具体功能而协同工作,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则称该模块为功能内聚模块。功能内聚模块的优点是它们容易修改和维护,因为它们的功能是明确的,模块间的耦合是简单的。,5.2 软件设计原理*,(7)顺序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处理元素和同一个功能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处理必须顺序执行(通常一个处理元素的输出数据作为下一个处理元素的输入数据),40,5.3 启发式规则*,启发式规则多数是经验规律,对改进设计,提高软件质量,往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它们既不是设计的目标也不是设计时普遍遵循的原则。,41,1 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设计出软件的初步结构以后,应该审查分析这个结构,通过模块分解或合并,力求降低耦合提高内聚。例如,多个模块公有的一个子功能可以独立成一个模块,由这些模块调用;有时可以通过分解或合并模块以减少控制信息的传递及对全局数据的引用,并且降低接口的复杂程度。,5.3 启发式规则*,42,2 模块规模应该适中,经验表明,一个模块的规模不应过大。过大的模块往往是由于分解不充分,但是分解后不应该降低模块独立性。过小的模块开销大于有效操作,而且模块数目过多将使系统接口复杂。因此过小的模块有时不值得单独存在,特别是只有一个模块调用它时,通常可以把它合并到上级模块中去而不必单独存在。,5.3 启发式规则*,43,3 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都应适当,深度表示软件结构中控制的层数,它往往能粗略地标志一个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如果层数过多则应该考虑是否有许多管理模块过分简单了,能否适当合并。宽度是软件结构内同一个层次上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一般说来,宽度越大系统越复杂。对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模块的扇出。扇出是一个模块直接控制(调用)的模块数目。扇出过大意味着模块过分复杂,需要控制和协调过多的下级模块;扇出过小也不好。一个设计得好的典型系统的平均扇出通常是3或4。扇出太大一般是因为缺乏中间层次,应该适当增加中间层次的控制模块。扇出太小时可以把下级模块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子功能模块,或者合并到它的上级模块中去。,5.3 启发式规则*,44,3 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都应适当,一个模块的扇入表明有多少个上级模块直接调用它。扇入越大则共享该模块的上级模块数目越多,这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违背模块独立原理单纯追求高扇入。观察大量软件系统后发现,设计得很好的软件结构通常顶层扇出比较高,中层扇出较少,底层扇入到公共的实用模块中去(底层模块有高扇入)。,5.3 启发式规则*,45,4 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模块的作用域定义为受该模块内一个判定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模块的控制域是这个模块本身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5.3 启发式规则*,46,修改软件结构使作用域是控制域的子集的方法,一个方法是把做判定的点往上移,例如,把判定从模块A中移到模块M中。另一个方法是把那些在作用域内但不在控制域内的模块移到控制域内,例如,把模块G移到模块A的下面,成为它的直属下级模块。,5.3 启发式规则*,47,5 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模块接口复杂是软件发生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仔细设计模块接口,使得信息传递简单并且和模块的功能一致。接口复杂或不一致(即看起来传递的数据之间没有联系),是紧耦合或低内聚的征兆,应该重新分析这个模块的独立性。例如,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模块 QUADROOT(TBL,X),其中用数组 TBL传送方程的系数,用数组X回送求得的根。这种传递信息的方法不利于对这个模块的理解,不仅在维护期间容易引起混淆,在开发期间也可能发生错误。下面这种接口可能是比较简单的:QUAD ROOT(A,B,C,ROOT1,ROOT2)其中A、B、C是方程的系数,ROOT1和ROOT2是算出的两个根。,5.3 启发式规则*,48,6 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不要出现内容耦合。从顶部进入模块,从底部退出模块。易理解,易维护。,5.3 启发式规则*,49,7 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如果一个模块可以当做一个黑盒子,也就是说,只要输入的数据相同就产生同样的输出,这个模块的功能就是可以预测的。带有内部“存储器”的模块的功能可能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它的输出可能取决于内部存储器(例如某个标记)的状态。由于内部存储器对于上级模块而言是不可见的,所以这样的模块既不易理解又难于测试和维护。,5.3 启发式规则*,50,5.4 图形工具,介绍在总体设计阶段可能会使用的几种图形工具。,*5.1.5,51,5.4.1 层次图,层次图用来描绘软件的层次结构。虽然层次图的形式和第三章中介绍的描述数据结构的层次方框图相同,但是表现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层次图中的一个方框代表一个模块,方框间的连线表示调用关系。层次图很适合在自顶向下设计软件的过程中使用。,5.4 图形工具,52,5.4.1 HIPO图,HIPO图是美国IBM公司发明的“层次图加输入处理输出图”的英文缩写。为了能使HIPO图具有可追踪性,在H图(层次图)里除了最顶层的方框之外,每个方框都加了编号。,5.4 图形工具,53,5.4.1 HIPO图,和H图中每个方框相对应,应该有一张IPO图描绘这个方框代表的模块的处理过程。(P59)HIPO图中的每张IPO图内都应该明显地标出它所描绘的模块在H图中的编号,以便追踪了解这个模块在软件结构中的位置。,5.4 图形工具,5.4.2 结构图,Yourdon提出的结构图是进行软件结构设计的另一个有力工具。方框代表一个模块,框内注明模块的名字或主要功能;方框之间的箭头(或直线)表示模块的调用关系。带注释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来回传递的信息;尾部是空心圆表示传递的是数据,实心圆表示传递的是控制信息。,5.4 图形工具,55,5.4.2 结构图,层次图和结构图并不严格表示模块的调用次序。此外,层次图和结构图并不指明什么时候调用下层模块。事实上,层次图和结构图只表明一个模块调用那些模块,至于模块内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则完全没有表示。一些附加的符号,可以表示模块的选择调用或循环调用。,5.4 图形工具,56,通常用层次图作为描述软件结构的文档。结构图作为文档并不很合适,因为图上包含的信息太多有时反而降低了清晰程度。但是,利用IPO图或数据字典中的信息得到模块调用时的信息,从由层次图导出结构图的过程,可以作为检查设计正确性和评价模块独立性的好方法。,5.4 图形工具,57,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通常所说的结构化设计方法(简称SD方法),也就是基于数据流的设计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目标是给出设计软件结构的一个系统化的途径。,58,5.5.1 概念,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信息流映射成软件结构,信息流的类型决定了映射的方法。信息流有下述两种类型:变换流事务流,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59,变换流,信息沿输入通路进入系统,同时由外部形式变换成内部形式,进入系统的信息通过变换中心,经加工处理后再沿输出通路变换成外部形式离开软件系统。当数据流图具有这些特性时,这种信息流就叫做变换流。,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外部表示,内部表示,信息,变换流,信息流,时间,60,事务流,基本系统模型意味着变换流,因此,原则上所有信息流都可以归结为变换流。但是,当数据流图的数据流是“以事务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数据沿输入通路到达一个处理T,这个处理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在若干个动作序列中选出一个来执行。这类数据流应该划为一类特殊的数据流,称为事务流。,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图中的处理T称为事务中心,它完成下述任务:接收输入数据(输入数据又称为事务);分析每个事务以确定它的类型;根据事务类型选取一条活动通路。,61,设计过程,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62,5.5.2 变换分析,变换分析是一系列设计步骤的总称,经过这些步骤把具有变换流特点的数据流图按预先确定的模式映射成软件结构例子通过模-数转换实现传感器和微处理机接口。在发光二极管面板上显示数据。指示行驶的速度(每小时英里数mph),行驶的总里程,每加仑油可以行驶的英里数(mpg)。指示汽车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超速警告:如果车速超过55英里/小时,则发出超速警告铃声。,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63,设计步骤,复查基本系统模型。确保系统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符合实际。复查并精化数据流图。确保数据流图给出了目标系统正确的逻辑模型,而且应该使数据流图中每个处理都代表一个规模适中相对独立的子功能。确定数据流图具有变换特性还是事务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数据沿两条输入通路进入系统,然后沿五条通路离开。没有明显的事务中心,可以认为这个信息流具有变换流的特征。确定输入流和输出流边界,从而孤立出变换中心。,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数据流图,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具有边界的数据流图,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66,设计步骤,完成“第一级分解”。软件结构代表对控制的自顶向下的分配,所谓分解就是分配控制的过程。应该在能够完成控制并且保持好的耦合和内聚的前提下,尽量使第一级控制中的模块数目最少。,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第一级分解的方法,67,第一级分解的方法,位于软件结构最顶层的控制模块Cm协调下述从属的控制功能:输入信息处理控制模块Ca,协调对所有输入数据的接收;变换中心控制模块Ct,管理对内部形式的数据的所有操作;输出信息处理控制模块Ce,协调输出信息的产生过程。,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68,第一级分解得出的软件结构,每个控制模块的名字表明了为它所控制的那些模块的功能。,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69,设计步骤,完成“第二级分解”。所谓第二级分解就是把数据流图中的每个处理映射成软件结构中一个适当的模块。第二级分解的方法从变换中心的边界开始沿着输入通路向外移动,把输入通路中每个处理映射成软件结构中Ca控制下的一个低层模块;然后沿输出通路向外移动,把输出通路中每个处理映射成直接或间接受模块Ce控制的一个低层模块;最后把变换中心内的每个处理映射成受Ct控制的一个模块。,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0,第二级分解的方法,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1,数字仪表板系统第二级分解结果,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2,数字仪表板系统第二级分解结果,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3,简要说明,虽然图中每个模块的名字表明了它的基本功能,但是仍然应该为每个模块写一个简要说明,描述:进出该模块的信息(接口描述);模块内部的信息;过程陈述,包括主要判定点及任务等;对约束和特殊特点的简短讨论。,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4,设计步骤,使用设计度量和启发式规则对第一次分割得到的软件结构进一步精化。具体到数字仪表板的例子,对于从前面的设计步骤得到的软件结构,还可以做许多修改。下面是某些可能的修改:输入结构中的模块“转换成rpm”和“收集sps”可以合并;模块“确定加速减速”可以放在模块“计算mph”下面,以减少耦合;模块“加速减速显示”可以相应地放在模块“显示mph”的下面。,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5,经过上述修改后的软件结构,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6,5.5.3 事务分析,由事务流映射成的软件结构包括一个接收分支和一个发送分支。映射出接收分支结构的方法和变换分析映射出输入结构的方法很相像。即从事务中心的边界开始,把沿着接收流通路的处理映射成模块。发送分支的结构包括一个调度模块,它控制下层的所有活动模块;然后把数据流图中的每个活动流通路映射成与它的流特征相对应的结构。,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7,事务分析的映射方法,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8,5.5.4 设计优化,应该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尽量对软件结构进行精化。可以导出不同的软件结构,然后对它们进行评价和比较,力求得到“最好”的结果。这种优化的可能,是把软件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分开的真正优点之一。设计优化应该力求做到在有效的模块化的前提下使用最少量的模块,以及在能够满足信息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最简单的数据结构。,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79,对时间起决定性作用的软件的优化方法,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前提下开发并精化软件结构;在详细设计阶段选出最耗费时间的那些模块,仔细地设计它们的处理过程(算法),以求提高效率;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在软件中孤立出那些大量占用处理机资源的模块;必要时重新设计或用依赖于机器的语言重写上述大量占用资源的模块的代码,以求提高效率。一句格言“先使它能工作,然后再使它快起来。”,5.5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80,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