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状元楼:杨慎名作《临江仙》成稿地(下).docx
-
资源ID:243280
资源大小:28.6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保山状元楼:杨慎名作《临江仙》成稿地(下).docx
保山状元楼:杨慎名作临江仙成稿地(下)保山历史文化名城里有一座本没有楼层的“状元楼”,现在位于隆阳区第一中学初中部篮球场边,只因为充军状元杨慎落籍永昌的36年里曾经长期在此居住,并在这里撰文著述。因此,后人为纪念杨慎,便将这间只有一层的房子称之为“状元楼二据考证,状元楼就是杨慎名作临江仙的成稿地。一一题记交游在边城杨慎充军永昌卫,虽然落魄,却不是前人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凄凉,因为在永昌,他还有惺惺相惜的“故人二永昌的张志淳和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曾经同朝为官,交往较深。张含20岁随父亲在京城寓所时,因为父亲邀请大学士杨廷和、杨廷义及乔宇于家中小饮,从此结识了后来的挚友杨慎,张含整整大杨慎10岁。杨慎16岁时,作诗招张愈光,“张愈光”即是指张含,后收录于升庵全集第二十八卷第八页,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杨、张二人酬唱之作,由此可以肯定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友谊。在后来的交往中,两人相继在北京和南京多次相会。张含28岁时,与杨慎在南京同冯驯、蓝田、马天柱、夏邦谟、刘景宇、程启光等人结成“丽泽会”,互相酬唱丙寅除夕简杨用修和除夕次用修韵,“用修”即是杨慎的字,各抒情怀。此时两人在诗坛已经小有名气,在诗中以李白、杜甫自况。张含虽然后来被称之为“云南首席诗翁”,但是考试却不行,史志记载他“七试春闱不第”,也就是说他考了七次都没有考取进士。他落第回永昌后,杨慎却考中了状元。本以为从此一个处江湖之远,一个居庙堂之高,会拉开两个人的距离。但是命运却注定了这两个人有缘。杨慎一到永昌卫,就得到了张含父子的多方关怀与照顾。并且,当时的永昌知府严时泰是个读书人,对杨慎亦是惺惺相惜,因此没有把杨慎编入普通兵卒,而是委以他中书营簿书(书记官),参照享受下级军官的待遇,还将他安置到四川会馆的后院,让他既可以和四川老乡相聚,又方便到旁边的中书营“上班”,还可以到张含家交往。杨慎在谪成永昌期间虽几次回乡和四处游历,和张含聚少离多,但是两人在保山文学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唱和之作,最出名的一组唱和之作是张含作的宝石谣及杨慎作的宝井篇。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朝廷派宫中官员坐镇永昌,强索暴征永昌特产玉石、玛瑙、宝石之类供宫中玩弄,酿成永昌历史上惨不忍睹的“宝石之祸二特别是从嘉靖六年开始,朝廷勒索永昌卫以宝石之贡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使永昌的百姓民不聊生、四处逃亡。张含62岁时,愤然写下宝石谣,并送给杨慎鉴评。宝石谣写道:成化年间宝石重,私家暗买官家用。祗在京师给帑银,不牵南夷作琛贡。林家宝石海内闻,雄商大贾集如云。敕谕林家避科道,恐有弹章皂囊到。自从嘉靖丁亥岁,采买官临永昌卫。朝廷公道给官银,地方多事民憔悴。民憔悴,付奈何,驿路官亭虎豹多。钦取旗开山岳摇,鬻男贩妇民悲号。到今一十四回内,涕泪无声肝胆碎。成化年,嘉靖年,天皇明圣三皇肩。独怜绝域边民苦,满眼逃亡屋倒悬。屋倒悬,不足怜,祗为饥寒多盗贼。山川城郭尽荒凉,纷纷象马窥封疆。窥封疆,撼边域,经年日月无颜色。杞人忧天天不倾,浊醪大醉明诗台。杨慎看罢,称张含的宝石谣为“此诗真诗史也”,遂作宝井篇与之唱和:彩石光珠从古重,窈窕繁华争玩弄。岂知两片弱云鬓、戴却九夷重译贡。宝井曾闻道路赊,蛇风蜃雨极天涯。弛传千群随纸鹤,披图万里逐轻车。君不见,永昌城南宝井路,七里亭前碗水铺,情知死别少生还,妻子爷娘泣相诉。川长不闻遥哭声,但见黄沙起金雾。潞江八弯瘴气多,编茅打野甘蔗寨, 说有南牙山更恶, 光挠戛磴与猛连, 莫勒江傍多地羊, 红腾缠足诏发女, 回首滇云已万里, 紫刺硬红千镒价, 得宝归来似更生,黄草坝邻猛虎坡。崩磺浮沙曩转河。 髡头漆齿号蛮莫。 哑瘴须臾无救药。 队队行行入帐房。 金叶填牙缅甸王。 宝井前瞻犹望洋。 真震入眼无高下。 吊影惊魂梦犹怕。吾闻昆仑之山玉抵鹊,庆卿之池金掷量,安得仙人缩地法,宝井移在长安街!这一组唱和诗大胆揭露了大明朝廷和官府掠采宝石给边疆各族人民,特别是永昌各族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祸害,反映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虐政害民的重大罪行,被后人称之为张、杨二人为民请命的“姊妹篇二张含在杨慎谪戍永昌卫期间,凭借家族势力给杨慎许多照顾,杨慎也为张含编选了张愈光诗文选(共八卷)、禺山律选等著作。杨慎72岁时,在状元楼病笃弥留之际,写下了给张含、李元阳、唐铸的永诀李、张、唐三公绝笔诗,将自己至死不屈的决心,告诉最知心的朋友,诗文如下:魅魅御客八千里,羲皇上人四十年。怨诽不学离骚侣,正葩仍为风雅仙。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中溪半谷池南叟,此意非公谁与传!杨慎去世后,张含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不再有什么作品问世,直到87岁时郁郁而终。杨慎在谪成永昌期间,除了张含,还和云南边地的其他文朋诗友有了密切交往,形成了一张以永昌为中心的文学交际网。清朝杨琼滇中琐记云:“升庵在滇,与滇之士夫文字交密者,有(保山)张含、(大理)李元阳、杨士云、(昆明)胡廷禄、(阿迷,今开远)王廷表、(晋宁)唐铸六先生,与升庵合称滇南七子”。在此期间,他还采编了廿一史弹词(又名史略词话)、民间歌谣集古今风谣、民间谚语专集古今谣等民间文学集成,促进了边地文学的发展。他与边疆各族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现在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可以佐证。遗韵芳香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一生颠沛流离的杨慎在永昌戍所去世,享年72岁。七年后,一心想求长生的嘉靖皇帝终于驾崩,隆庆皇帝继位,杨慎旋即得到平反,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二杨慎在永昌戍所去世后,已经年过六旬的妻子黄娥得知消息后赶往奔丧,随后扶柩而归。在灵柩回乡的路上,我们无法猜想黄娥的痛苦,只知道黄娥带着杨慎在永昌娶的小妾曹氏及其儿子回到新都后就草草安葬了杨慎。杨慎至死仍是戴罪之身,因此未能够在永昌留下一座衣冠冢,这对后世的保山文化宣传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所幸,杨慎入籍永昌36年,在此著作等身,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写给他脚下这方热土的。如原来刻于兰津古渡摩崖石刻上的兰津桥,相传就是他首渡兰津桥赴永昌卫报到时的抒情诗,全诗如下: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腾蛇游雾瘴气恶,孔雀饮江烟漱清。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中原回望逾万里,怀古思归何限情。永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对杨慎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哪怕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村寨地名,于他而言都充满了诗意,他曾经巧妙地借用永昌各个村庄名字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永昌村寨地名歌,这首地名歌一直被永昌百姓所传唱:永昌南北两汉庄,上下中村郎义旁。高海水碓连七排,三家乌鸡上海棠。柳巷红花瞧画眉,陶皇摆宴满沙河。西山杉木遮罗邓,山脚蒲满吹波罗。南哨诸葛骑白马,北塔达大错刺蓬。板桥豆腐石庄块,下马河图看打渔。四两黄土好铸锅,黄纸白纸写罗寨。东方大树结葫芦,窑门小板盖永平。麦场易畴见幕障,青华石灰辣蚂蟆。水淹北冲成浪坝,三条岔路过西庄。木瓜金竹成壁洞,蒿子荷花赛天堂。小堡大堡赏梨园,张官百忍抬凤仪。这首永昌村寨地名歌可以说是保山旧时的地名荟萃,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和保山城市建设的发展,部分村寨已经消失了,但是仍然让人看后倍感亲切,地域历史价值深厚宏大,是西南边塞地域历史的奇葩。杨慎在永昌期间,还深入民间,对民间歌谣进行了收集整理工作,形成了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民间歌谣集古今风谣,保山人耳熟能详的雪关谣博南谣都在其中。杨慎去世460多年了,但是他写的关于永昌大地的大量诗词文章一直被反复引用。另外,杨慎在保山也一直是个社科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热点,先是徐鸿芹女士推出了杨升庵纪念文集,随之有蒋怀洲先生出版了杨慎传。杨慎充军永昌,使得当时的保山地方文化完成了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真正形成了有汉文化特点的“永昌文化”,这对今天的隆阳文化来说或许是一件幸事。乡贤育新风杨慎,一代鸿儒,高风亮节,如皎皎明月,高悬于历史。后人对杨慎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陈寅恪评价说:“杨用修(注:杨慎字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李贽在续焚书中更评价他说:“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并与四川历史上的唐李白、宋苏轼并列称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成仙二在现在的保山历史名人堂里,杨慎的头像陈展在大成厅。保山历史名人堂把历史名人分为“乡贤”和“英杰”两大类,杨慎应该是属于乡贤一类。在新时代,我们宣传杨慎的历史事迹及其精神,很有必要学习他传下的家风家训。新都杨慎家族,历来坚持清白传家。相传杨慎的曾祖母熊夫人就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杨慎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良好教育。杨慎晚年,似乎看透一切人情世事,修订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原文为: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像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婶。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纵观杨慎这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春风得意,如日中天;后半生触犯龙颜,流放云南。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是非成败转头空。然而,他依然是那个杨慎,那个禀性刚直、博览第一的杨慎。某种程度上,谪戍生涯也成就了他的才情,在落籍永昌卫的36年,他博览群书,终于取得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而在最后的时光里,杨慎早已放下往事,种种不甘也随着生平抱负一同消散,在临终前,他写下一篇自赞,以总结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原文为: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遭逢太平,以处安边,歌咏击壤,以终余年。天之顾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困而享,冲而盈,宠为辱,平为福者邪。现在,杨慎留下的“四足”家训和临终遗训,被收录进了多种版本的传统家风家训书籍,发挥出了以文化人的作用,对培育当前良好社会风气具有积极作用。后记斯人已去,状元楼犹存。杨慎落籍永昌卫36年,在云南留下了很多遗迹,如昆明的碧晚精舍,安宁的云峰山馆,大理的写韵楼,开远的状元馆,保山的铁楼、永昌二芳亭、明诗台、杨太史祠、升庵祠、状元楼等,但是他真正居住使用时间最长的是状元楼。杨慎到永昌之后,被安置到四川会馆的后院,因为是戴罪之身,自然不可能居住主楼,只是居住在一间附属建筑里,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在这座小楼里,杨慎静静的写出了上百种著作,终成一代文化大师。因此这座小楼功不可没,一直流存着状元灵气。杨慎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才华横溢,刚直不阿的大明状元,遂将这座小楼命名为“状元楼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状元楼惨遭兵燹被焚毁。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川旅永同乡会又在原址上重建状元楼。1988年,原保山市(今隆阳区)人民政府将状元楼公布为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由隆阳区文物部门重修,现为隆阳区第一中学管理使用,属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自修复状元楼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企盼在状元楼内部布置展览“升庵文化”,以彰状元精神和发挥乡贤模范作用。2019年7月,隆阳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借承办政协提案的契机,在隆阳区政协的支持下,在不影响文物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对状元楼内部进行“升庵文化”布展,布展结束后继续由隆阳区第一中学管理使用。布展工作于2019年9月全部结束。在布展工作中,得到了四川省杨慎研究会、隆阳区文物管理所的资料支持,王自军、张正玺题赠匾额和楹联的书法作品,布展大纲由刘义马草拟,布展施工由保山同舟文化传媒公司负责,在此一并感谢。杨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诗意与尊严。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杨慎,自觉上天待自己不薄,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自由被剥夺,可精神不倒。现在,我们有责任把“升庵文化”宣传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