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docx
鲜食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一、技术名称鲜食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二、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四川省花生面积常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面积在全国5-7位之间浮动,近几年随着国家粮油战略地位加强,面积稳步提升。与北方油用花生为主不同,四川花生主要用于鲜食与粗加工,占比90%以上,所用花生品种也均偏向于食用,以中小粒型花生为主,口感、蛋白含量等优于油用型品种。在鲜食花生实际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化肥施用不当、农药用法不当、品种选择不当等情况。基于上述问题,对鲜食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在种子前处理、化肥用量及配方、品种选择、农药选择、生物防治、收获及产品品质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研发总结了一套针对鲜食花生生产的绿色高效标准化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鲜食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已在成都平原主产区、川南主产区推广5年,川东北主产区、凉山州干热河谷区推广3年,在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宜宾、达州、巴中、西昌、攀枝花等13个地级市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并进行推广应用,近3年年均推广应用面积20万亩以上。3年田间数据分析,全川平均亩产达到256.3kg,核心推广区技术复用率60%以上。(三)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花生栽培技术相比,鲜食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因地制宜,降低化肥用量10-30%,减少农药用量40%,杜绝高毒农药施用,增加土壤友好型农药及生防菌剂使用量20%,产品品质提升效果明显。3年核心示范区对比试验示范分析,全川平均亩产256.3kg,平均增产21.9%,亩增效600元以上。并且,该技术应用提升了土壤可持续利用的能力,降低土壤板结度,推动花生产业在四川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效益显著。(四)技术获奖情况。无。三、技术要点(一)适时早播或晚播鲜食花生种植经济效益较高,川南丘陵主产区与部分早春温度较高的区域可采用适时早播,当地温连续5天高于12°C时,适时覆膜抢早播种;凉山州干热河谷区5月-6月雨季来临,后期温度较高,可采用适时晚播的方式,。该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花生种植经济效益,同时延长四川鲜食花生供应市场1-2个月。(二)根瘤菌包衣花生具有根瘤固氮的能力,增施根瘤菌剂可增加花生从自然界中吸收氮素的能力,减少氮肥施用量。每亩花生种子用根瘤菌菌剂IOmL、根痛菌保活增强包衣剂IomL。先将根瘤菌菌剂和保活增强包衣剂混匀,再与精选后的种子混合均匀,种子量不大,可以采用手工摇均或搅拌的方法进行包衣,种子量大可使用种子包衣机,也可用农药包衣器械进行包衣。(三)“三增一减一促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以增施生防菌、生物菌肥、有机肥结合的方式,降低化肥和农药用量,构建并推广“生防菌/生物菌肥/有机质肥-化肥农药+禾豆轮作”为核心的技术方案,每亩施用2-4kg竹纤维微生物菌肥,10-2Okg白僵菌剂,0.5kgT23木霉菌剂,30080Okg有机质肥,降低化肥用量10-30%,减少农药用量40%,每年进行玉米等禾本科与花生的旱地换地轮作,尽量不重茬。促进生物固氮、优化土壤微生态,达到减施化肥农药、节本增效的目的,有力推进花生的高效安全生产。(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花生种植遵循绿色管理的一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选用适宜环境的、物理的、生物的无害化或低害化技术,减少各类病虫害发生。针对花生上夜蛾类菜青虫、蛇虫等地上害虫和蟒峭等地下害虫,采用经过生物测定筛选的白僵菌(BeaUVeriaSPP.)菌株的活菌体,在虫体内生长和释放活性物质,抑制害虫取食,引发害虫组织病变,最终杀灭害虫,菌体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和在病虫上增殖,有机会时再度侵染寄主害虫。菌剂可以是可湿性粉剂、粉剂或颗粒剂等剂型。施菌时期可以在播种前翻耕整地后,开播种穴,平均投撒到种穴,使之接触或接近种子。施菌量每亩约20kg,达到5×101I-5×1012有效单位。也可以在中耕期以50g包可湿性白僵菌粉剂,1包兑水1背,进行喷施。针对白绢病等花生病害,采用T23木霉,木霉菌能寄生土壤中的病原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木霉菌可以利用产生的代谢产物如纤维素酶等分解土壤中植物残体,增加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促进土壤有机质转化,从而促进作物生长。花生播种时土壤穴施。一般作物亩用500g(使用时可按亩用量加入35kg米糠或与磷肥一起施用,但不可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四、适宜区域本技术适宜于四川不同花生主产区(成都平原区、川南丘陵区、川东北丘陵区、凉山州干热河谷区等)推广应用。五、注意事项鲜食花生对花生品种的内在品质有一定的要求,在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油脂含量相对较低,蛋白含量和糖含量相对较高的口感佳、果型好、果色好的品种,因地制宜,咨询相关技术专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地域气候与土壤条件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咨询相关专家给予科学的技术指导。六、依托单位技术依托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