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与规划.ppt
1,第十一章 供應鏈管理與規劃,供應鏈系統管理供應鏈系統管理與傳統物料管理之比較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臺灣供應鏈系統發展策略參考文獻,2,供應鏈系統管理,供應鏈的定義由供應鏈所包含的活動來看,指企業接受客戶訂單後直到將產品交給客戶之過程中所包含的所有活動,如原料取得、設計、製造、配送、行銷、售後服務、整體規畫等。當這些活動在不同單位執行時,這些單位所形成的完整系統即為供應鏈(Supply Chain),3,下圖為供應鏈相關單位關係之示意圖,正向流程表示物流、正向資訊流;逆向流程表示回饋流、金流、拉式資訊流,供應鏈系統示意圖,4,供應鏈系統管理,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是指針對每項產品在其上游(原料取得)、中游(生產過程)、下游(市場或消費者手中)之間,建立一個需求與供應之間緊密的產銷關係,規劃其快速資訊流通系統及最佳物流體系,5,供應鏈系統管理,主要目的有下列四點:1.消費者:縮短產品供應循環時間,降低產品價格,使最終消費者受惠2.配送中心:服務區域性市場,整合所有配送點,進行大批配送作業3.製造商:快速反應客戶需求或市場變化,提供良好之產品設計、彈性製造能力、品質管理及各項後勤支援,提高自我接單能力4.供應商:降低供應鏈間庫存之堆積,減少資金積壓,避免因長鞭效應及市場變化造成之呆滯料,6,供應鏈系統管理與傳統物料管理之比較,傳統物料管理與供應鏈管理之相異點,7,供應鏈系統管理與傳統物料管理之比較,ABC作業基礎成本法是一種會計方法,依據每個活動計算出所花費的成本為何,讓企業能精確地瞭解如何賺取利潤及其來源在成本方面,傳統的成本會計方法常會扭曲企業的成本,因為隨意分攤各種費用致使無法報告出個別產品成本,達到一合理正確的水準,而且對生產操作上的控制亦無法提供有用的管理回饋,8,供應鏈系統管理與傳統物料管理之比較,ABC成本法的優點如下列所示:1.降低產品成本和改善各種功能運作2.瞭解和修正個別的製程和作業成本3.應用定量方法來衡量以及能精確地從事成本效 益分析的情況下,依所定優先順序對製程進行 持續改善4.減少週期時間5.消除無附加價值的作業活動6.定量化能對執行成效進行管理上的努力,9,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造成供應鏈管理問題的原因1.資訊扭曲(Information Distortion)2.非同步的通路(Asynchronized Channel)3.鏈的複雜度(Chain Complexity)4.無效率的作業(Inefficient Operations)5.文化(跨公司組織或地區)之差異,10,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1.供應鏈流程的長鞭效應及其變革2.產品與製程設計問題及其變革3.行銷通路問題及其變革4.供應鏈管理者間之管理衝突及其變革,11,1.供應鏈流程的長鞭效應及其變革當供應鏈中的某一點發生波動時,連帶地造成供應鏈中的其他成員也發生波動,這種現象稱之為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距離波動發生源頭愈遠,波動的幅度就愈大,如圖所示,長鞭效應示意圖,12,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導致長鞭效應主要有四個原因:a.批次訂貨b.訂貨間隔c.價格波動d.供給短缺之預期心理,13,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供應鏈應所採取的策略依產品型態而定可分為:1.功能性產品2.創新性產品故企業應先瞭解自身產品的特質,再決定要採行的供應鏈策略。可以以新的資訊傳遞方式來減少長鞭效應。,14,2.產品與製程設計問題及其變革a.在產品設計方面 使用適當的分析手法(如魚骨圖),將產品在維持其功能特性下,減少BOM 的階層數、供應商的家數,或是增加零件的共通性、改良零件的設計等,均可使得產品的生產流程加快,生產更有效率,並且降低原料成本,更易於管理。對供應鏈而言,縮短生產週期時間,意味著由訂單至交貨的時間縮短,產品能夠更快地送達顧客的手中,15,魚骨圖原名特性要因圖(CED),其意義為對於特性與要因間或期望的特性與對策間的關係,以線由右至左予以連接,詳細分析原因或對策的一種圖形,魚骨圖範例,16,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用量明細表,即每單位成品所需物料、零配件單位用量的明細表。計算任何成品的物料用量,一定須有物料用量明細表的資料,任何一項成品均由多項物料或零組件,以樹狀結構組合而成,故稱之為產品結構樹。,17,b.在製程設計方面從製造商的觀點,要能精簡製程,同樣可以使用分析工具加以重新設計適當的製程。如針對整體供應鏈的製程而言製造配送的週期時間要能與市場需求同步化。在此前提之下,供應鏈需要將製造與配送系統兩者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以讓產出與市場需求同步。,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18,此系統融入了JIT的精神,運用“pull-pull-pull”的方法,包含製造商向供應商“拉”取原物料以進行製造在製造廠中以“拉”取的方式將原物料製成成品配送中心向製造商“拉”取產品顧客端向配送中心“拉”取所需求商品,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19,JIT(Just in time)及時生產系統,最早源自日本,主要是以“拉”式的方法進行生產,避免因存貨衍生許多的附加成本,JIT概念應用在供應鏈,20,3.行銷通路問題及其變革通路變革是供應鏈中附加價值(value-added)重要的一環。由於消費者需求的少量多樣化,商品因而呈現少量訂貨但是多頻度的配送要求,所以通路變革是迫切需要而且是勢在必行。物流供貨體系是現代商業成敗的關鍵。,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21,供應鏈系統的四大問題與對應變革,4.供應鏈管理者間之管理衝突及其變革:供應鏈管理者間之管理衝突,可分成下列幾種:a.供應鏈之上下游業者、企業具有不同的公司文 化、企業目標,因此衝突自然形成。其中最有 可能發生衝突之處為“庫存”。b.管理者觀念不同 物流導向管理者觀念行銷導向管理者觀念,22,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供應鏈規劃之考量,主要就是“整合”問題。供應鏈整合成功的要因有下列數點:1.企業間合組工作團隊,快速交換重要商業資訊,公平分享所得成果2.供應鏈管理適當地控制存貨成本,減少投資金額,有效率且正確地管理3.供應鏈系統針對主要“策略聯盟”之上下游產業,協助關鍵的廠商做完善的整合計畫,其包含面對臨時突發狀況的應變措施,23,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供應鏈系統管理規劃之考量點包括,規劃供應鏈系統之要素,24,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策略層面供應鏈管理策略對於提升企業價值的重要性:1.顧客對於服務的基本需求或特殊需求為何?2.企業的供應鏈體系該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3.企業的供應鏈能力是否能提供顧客具特色的服務?,25,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架構層面供應鏈體系架構的考量:1.企業與顧客接觸管道是直接接觸顧客或 是透過發貨中心?2.應如何構架企業供應鏈體系之地理網路?3.何種產品該由何處之製造廠提供?4.各據點之選擇和各據點之功能任務?,26,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功能層面完成前兩項考量後,需發揮企業整體各項功能執行的績效,如:1.運輸功能2.倉庫功能3.物料功能4.生產功能,27,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組織層面組織架構之設計:如何讓供應鏈管理體系統發揮績效,在流程整合,資源最佳化的條件下,組織成員之角色及工作職掌、所需工作技巧均應延續供應鏈策略的目標整體規劃考量,28,供應鏈系統規劃之考量,資訊層面整合資訊系統:資訊系統是讓企業供應鏈體系能有效率運作之工具,所以企業資訊系統設計需能整合企業資源並使其最佳化,依循供應鏈管理策略目標設計核心流程,並以此來架構資訊系統,29,臺灣供應鏈系統發展策略,臺灣是一個資源有限的海島型經濟國家,生存的契機在於國際貿易,而國際貿易的契機就在全球化的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是從物料供應、生產製造到運輸配銷之間的整合,期望以最低成本、最高品質與效率完成整體物流的流程,30,臺灣供應鏈系統發展策略,目前臺灣產業面臨的問題1.利潤愈來愈薄2.交貨期愈來愈短3.製造成本愈高而資源愈少4.產品壽命週期愈短5.顧客需求少量多樣化5.物流距離愈長的全球化趨勢,31,臺灣供應鏈系統發展策略,物流的定義依據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的詮釋:物流是一種物的實體流通活動的行為,在流通過程中,透過管理程序有效結合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資訊等相關物流機能性活動,以創造價值、滿足顧客及社會需求,32,臺灣供應鏈系統發展策略,台灣供應鏈發展策略1.誘導企業建立消費物流、區域物流及國際 物流之物流中心2.獎助鼓勵現有相關企業直接或轉型納入此 整體物流體系,發揮系統化整合運作效能,33,3.規劃改善各物流專業園區至都會區、工業 區、機場港埠之道路交通與通訊網路基礎 建設,以有效支援整體物流體系之實體運 輸與資訊傳遞4.整合應用現代資訊網路與自動化技術,發展 物流中心及其運輸配送體系之自動化物流體 系整合技術5.結合產學研各界資源,針對資訊整合化與國 際化之現代物流營運體系,積極規劃適切教 材,並大量培訓其經營管理、分析規劃及運 作維護人才,以充分滿足人才需求,34,物流產業發展之範圍,35,供應鏈的探討,近來年供應鏈的模式已在全球跨國、跨地區的企業間形成。(1)請定義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2)並就你的定義,討論台灣現況的供應鏈是在尋求企業間的資源整合、共享、共榮或是另類經濟殖民地主義的呈現(3)再就你的討論,進一步分別依中心廠、衛星廠的角色說明應有的配合或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