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1528.ppt
第十章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十章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二、形成时期,三、发展时期,四、完善时期,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心理学是中医研究心理因素在防治疾病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万年前),出土的山顶洞人文物就反映出原始的医学心理学思想。,经史子集散存着古人的记述及分析。,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形成时期,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辩证体系正式确立。,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标示着早期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形成时期,(一)内经奠定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形成时期,(二)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三、发展时期,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四、完善时期,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一、形神合一论二、心主神明论三、五脏藏神论四、人格体质论五、阴阳睡梦论,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一、形神合一论,形神合一论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结合统一的有机整体,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形神不可分离。,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一、形神合一论,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二、心主神明论,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三、五脏藏神论,五脏藏五神、生五志的意思。“五神”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五志”则主要指人的情感活动。,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四、人格体质论,在形神合一论的基础上,将人格与体质结合起来,阐述个性的理论。,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五、阴阳睡梦论,本于阴阳学说,延伸到营卫、经络、气血、五行、水火等理论。,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理论,五、阴阳睡梦论,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一),营卫循行与昼夜寤寐,(二),阴阳消长与梦幻,(三),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二、情志病证的防治,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一)气机升降失调,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是人体脏腑功能协调、气血畅行的保障。,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关键病机。,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二)脏腑功能紊乱,情志致病,皆可伤心,多情交织,首先伤肝,脾胃枢纽,情志多伤,情志久病,累及于肾,情志所伤,多脏同病,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三)精、气、血、津液失常,精、气、血、津液不足精气血津液阻滞(1)气郁痰凝(2)气滞血瘀(3)气郁化火(4)痰、瘀、热互结,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四)情志化火伤阴,可表现为发热、头痛、胁胀、二便闭塞、厥倒、昏晕、卒中不语等躯体症状。也可表现出烦躁、谵妄、惊悸、惊搐、僵仆、健忘等心理神志异常。,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五)经络不利,经络不利,气阻血瘀,脏腑功能失调,则情志异常,可引起惊悸、癫狂等情志病证。,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二、情志病证的防治,(一)情志病证的预防,第三节 中医情志病证,二、情志病证的防治,(二)情志病证的心理治疗,第四节 中医心理学研究,一、基于“阴阳”命题提出新学说二、以“情志伤脏”理论为核心的实验研究三、情志疗法的应用研究,第四节 中医心理学研究,一、基于“阴阳”命题提出新学说,(一)人格、体质各有侧重的“阴阳人格学说”,1.,人格体质学说,2.,五态人格测验,3.,中医体质学说,第四节 中医心理学研究,一、基于“阴阳”命题提出新学说,(二)阴阳调节与脑电图映射的“阴阳睡梦论”,1.阴阳偏颇对睡梦的调节及机制解析2.脑电图快、慢波的阴阳属性的生理基础,第四节 中医心理学研究,二、以“情志伤脏”理论为核心的实验研究,(一)“肾藏志应恐”的实验研究(二)“肝藏魂应怒”的实验研究(三)“多情交织首先伤肝”假说及验证研究,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人吓猫致恐伤肾模型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第四节 中医心理学研究,三、情志疗法的应用研究,(一)情志病证的治疗(二)七情量表的修订及应用(三)特色情志疗法在灾难救助中的实践,学习小结,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简史,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完善时期,中医心理学理论,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藏神论人格体质论阴阳睡梦论,情志病证,情志致病病机,情志病证防治,中医心理学研究,“阴阳”命题新学说,“情志伤脏”研究,情志疗法应用研究,复习思考题,1.内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各是什么?2.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3.中医心理学理论有哪些?简述五脏藏神论的基本内容。4.情志致病病机中的脏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情志病证的心理疗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