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ppt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一、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西方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5世纪,于16世纪 18世纪中期流行于英国、西班牙、法国和荷兰等国。它有一句名言代表其核心观点:“The more gold a nation had,the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it was.”,、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的观点,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中激烈地批评重商主义,提出了“绝对成本”(absolute advantage,又译成“绝对利益”或“绝对优势”)的理论。该理论主张各国都应当根据本国的优势进行专业 生产,然后互相交换,双方都会获益。因此,他主张自由 贸易,消除一切贸易壁垒。,举例如下:美 国 英 国-小麦(公斤/工时)6 1-布(米/工时)1 3-,、相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观点,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比较成本”(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论不同于亚当斯密的观点。按照斯密的观点,两国只有各自在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对对方占优势时,才能在交换中使双方同时获益。而李嘉图则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对另一国具有绝对优势,则两国交换仍可互相获利。,举例如下:美 国 英 国-小麦(公斤/工时)6 1-布(米/工时)4 3-,4、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理论首先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Eli.F.Heckscher,1879-1952)首先提出来的。后来,他的学生俄林(Bertil.Ohlin,1899-197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挥、改造,于1933年出版区际与国际贸易(lnterregional and lnternational Trade)一书,提出了完整的说明。目前,“H-0模型”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决定各国比较成本不同的原因在于各国的要素禀赋(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不同以及生产产品时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结论可以归为以下四点:(1)各国的要素价格状态并不相同。要素越丰富,则越便宜,反之则越贵;(2)生产一种商品时使用最多的要素如果便宜而且丰富,则该商品的价格就低,反之亦然;(3)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影响贸易的主要原因,一国所出口的商品,在生产时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而在生产其进口的商品时,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4)贸易以后,相对成本与价格的差异必然消失。,5、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近20年来西方学术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这种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是指各种贸易主体之间相互交换各自具有优势的不同生产部门生产的不同产品,而产业内贸易理论则是指各种贸易主体之间相互交换同一生产部门生产的相同产品。例如美国既出口汽车,也进口汽车;中国既出口粮食、石油,同时也进口粮食、石油。显然,过去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部门内贸易这一现实,于是,西方国际经济学家(如瑞典的Linder和美国的Grubel等)便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理论。,Linder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本国的需求推动生产所需产品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从而扩大供给并使其成为出口产品;第二,当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近时,便可产生部门内贸易的现象。,Linder的观点与传统的理论不同,它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他认为:各国的收入水平不同,对商品质量的需求也不同,当出现“重叠需求”(overlapping demand)时,即当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近时,便产生了贸易。理由:一国生产者首先是面对本国多数居民的需求进行生产,同时该产品又是别国一些居民所消费的产品,因而具有出口的可能性。当特殊偏好者(如收入极高或极低的人)由于本国产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购买别国产品。经济学家们大量实证发现,除少数例外,两国间人均收入差别越大,其贸易的频率则越小。这一结果印证了林德的观点。,Grubel认为,形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在于产品的差别。产品的差别分为质量、挡次的差别(称为垂直型产品)和款式牌号的差别(称为水平型产品)。差别产品贸易的规模和价格取决于供求两方面的因素。以上均属于差别产品。此外,即使对于同一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这主要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原因而使产品的成本不同。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从产品的差别、消费偏好的差别、规模经济的产生以及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等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产业内贸易的现象。,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新解释 以保罗.克鲁格曼(P.R.Krugman)为代表。他认为:相当多的国际贸易,特别是现代国际贸易,并不是产生于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报酬递增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产生报酬递增的原因在于规模经济。简单的说明:,与李嘉图的假定相同:两个国家只使用一个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两种产品,并且两国的技术相同,没有运输成本。A、B 两国同时生产“芯片”和“鱼”。假定:A 国生产“芯片”,其产业是按报酬递增的条件生产;而生产“鱼”则为规模报酬固定不变。两国生产鱼,会使两国的工资率相等,但这会使其中一个国家的原来规模较大的芯片产业能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如 A 国。从而导致 A 国产业的相对规模进一步扩大,成本因素进一步增强。于是,两国之间的差异会不断扩大,一直到 A 国分工专门生产芯片。只要有一个国家实现了专业分工,国际贸易就会出现。,另外,克鲁格曼还认为,垄断竞争也是形成贸易的一个原因。他认为:由于各个行业中不同厂商的产品在质量上是不同的,即存在着产品的差异性。因此每一个厂商的产品都能够赢得一定数量的、忠于其品牌的消费者。同时,厂商还会通过广告和其他促销活动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由于在垄断竞争状态下,其他厂商很容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垄断竞争厂商生产的产品也很容易找到替代品,因此,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很大。从长期看,其结果与完全竞争一样,都是处于“零利润均衡”的状态。,克鲁格曼反对要素禀赋理论吗?克鲁格曼说:“比较优势并不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唯一诠释。”“比较优势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不仅为理论建设而且为实际政策分析都提供了一个依据。”“显然,我们现在已有两个渠道能够使贸易带来利益:一是利用要素禀赋的差异实行国际分工;一是利用更大规模的生产来实现国际分工。”“报酬递增和比较优势都是贸易产生的原因。”,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和措施 早期资本主义由于保护本国幼小现代工业的需要,主张贸易保护政策。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德国的李斯特(F.List,1879-1946)。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又开始流行一种新贸易保护的政策。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相对优势发生变化和转移而导致的新的国际分工,因而导致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相对落后的产业。手段主要是非关税壁垒。,中国的贸易政策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长期实行的外贸基本政策是“对外贸易统制政策”,同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从保护的形态来看,中国采用的是传统的贸易保护,即保护的对象主要为本国幼稚产业,而保护的手段主要依靠关税。,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在15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都没有正式抛弃上述提法,但实质内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必须逐渐地按照国际惯例来管理中国外贸。,中国外贸统制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19491979期间,中国外贸的领导权、经营权和所有权这三权通归国家。在19791994期间,改为由国家统一领导、控制和调节。领导权没变,后两个权变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后外贸体制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如下放外贸权;出现集体(乡镇企业)甚至私人的外贸企业。但国家仍需要进行宏观控制。主要手段是:制定法律、政策;统一设立外贸机构;制定中、长期外贸发展计划。,1994年5月1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实施。外贸法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新提法是:实行统一的、公平的和自由的对外贸易政策。但仍规定了进出口的具体管制措施。,2004年4月6日,经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7月1日起施行。1994年外贸法:8章44条;2004年外贸法:11章70条。,2004年外贸法的修改要点:(一)严格履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1、允许个人从事外贸活动;2、外贸经营权由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登记;3、增加了国营贸易的规定;4、增加了自动进出口许可的规定。,(二)充分利用WTO的规则 1、扩大限制和禁止对外贸易的范围;2、增加了关于安全例外的规定;3、增加了与外贸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4、补充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的内容;5、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的内容;6、完善了对外贸易救济制度。,(三)根据我国外贸工作的实际需要 1、建立对外贸易预警应急机制;2、建立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3、修改、补充和完善法律责任制度。,利用外资是中国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利用外资政策也成为中国贸易政策的重要构成。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 的各种贷款;第二类是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共批准了外资企业 508941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达5621 亿美元。外资企业位次排名:2002年 2003年 2004年(1)香港(33)(1)香港(33)(1)香港(31)(2)美国(10)(2)维尔京群岛(11)(2)维尔京群岛(11)(3)台湾(8)(3)日本(9)(3)韩国(11)(4)日本(8)(4)韩国(8)(4)日本(10)(5)新加坡(5)(5)美国(8)(5)美国(7)(6)韩国(5)(6)台湾(5),外资企业投向:2002年 2003年(1)广东(21)(1)江苏(20)(2)江苏(19)(2)广东(15)(3)山东(10)(3)山东(11)(4)上海(9)(4)上海(10)(5)福建(8)(5)浙江(9),2002年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科尔尼公司调查结论: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首选的投资国。2002年外国 FDI 信心指数:(范围:03)(1)中国:1.99(2)美国:1.89(3)英国:1.51(4)德国:1.50(5)法国:1.29(6)意大利:1.23(7)西班牙:1.22(8)加拿大:1.20,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 FDI 对外借款 其他 1990年 34%63%3%1995年 77%22%1%1999年 77%19%4%2002年 81%15%4%,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政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控制借款总额;(2)为外商提供优惠政策;(3)改善外商来华投资环境;(4)使外资重点放在出口创汇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5)讲求经济效益。,在世纪之交的时候,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中国的利用外资政策出现了新走向:(1)引进外资要与目前经济战略调整相结合;(2)让外资进入服务部门;(3)重点鼓励向中、西部地区投资。,朱鎔基在2002年2月11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6号令,全文公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这一规定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1995年6月20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发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废止。这一规定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列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有以下五类:(一)属于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工业的;(二)属于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或者生产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新设备、新材料的;(三)适应市场需求,能够提高产品档次、开拓新兴市场或者增加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四)属于新技术、新设备,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五)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人力和资源优势,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全部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视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关税壁垒 对于关税效果的分析有两种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 所谓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从整个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关税对两国总体产品价格、贸易结构和贸易后果所产生的影响。当一国征收关税时,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种是由征收关税而获得的正效应;另一种是因贸易量减少而产生的负效应。总效应最大化时的关税被称为“最优关税”。,一般均衡分析法的基本结论如下:如果一国征收关税以增加本国福利,必然牺牲贸易伙伴的利益,也必将引起报复,虽然最终也能达到某个新均衡点(即相同的贸易条件),但贸易量却大大减少。反之,如果贸易双方都互相减税,则能在更大规模的贸易量水平上实现新的均衡。,()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单从某一商品 的角度来考察关税对国内生产、消费和收入 分配等所产生的影响。,从局部均衡的角度,可以得出概念如下:A.征收关税将使该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升高,减少对该产品的消费量;B.提高国内对该产品的生产量,导致进口减少;C.政府从关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D.关税将引起国内的收入再分配;E.使部分收益从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而转移到 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中去,从而引起关税的 非效率现象;F.关税还会影响国内的就业水平和国家的国际 收支状况。,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手段:进口配额制;自动限制出口;进口许可制;海关程序;政府采购;出口补贴;最低限价;有秩序的安排;贸易的技术壁垒。,三、国际经济活动发展新趋势-经济全球化,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的新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历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认为是美国设置的圈套,对发展中国家是弊大于利。其结果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中国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江泽民,我对经济全球化的证明:(从三个方面)第一,产生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为了最佳配置稀缺资源的必然选择,这是原动力,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诸如跨国公司活动、科技发展等因素只是条件或者起着加速器的作用,而不是原动力。肯定经济全球化并非否认西方国家推进经济全球化存在的目的。,第二,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目前,欧盟统一大市场(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三个最大的、已形成相对完善体系的区域经济组织。三大区域经济组织GDP总值在1997年占全球的85.8,进出口贸易占全球的90左右。,此外,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组织也已达20多个。例如:亚洲的“东盟”(1961年7月成立);拉美地区的“南方共同市场”(1991年3月成立);“中美洲自由贸易区”(1993年2月成立);非洲的“非洲联盟”(2001年3月成立);地中海地区的“泛阿自由贸易区”(2001年5月成立);拉美地区“南美国家共同体”(2004年12月8日成立)。第三,逆向思维: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着拒绝介入经济全球化而使本国经济得到发展的国家?,欧盟统一大市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986年欧共体各成员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12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通过了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2年2月7日欧共体各成员国的外长和财长正式签署了马约。1992年12月31日,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如期实现,形成了一个拥有236.6万平方公里面积、3.46亿人口的内部统一大市场。,1994年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后,欧共体改为欧盟(EU)。基本特点:商品、服务、人员和资金四大自由流动。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马耳他、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捷克、斯洛文尼亚10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实现了欧盟的东扩。欧盟下一步扩展计划: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欧盟:向拥有共同宪法迈出一大步 2003年6月13日是欧盟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天。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的105名成员经过近16个月的激烈讨论,终于就欧盟第一部宪法条约草案达成一致。筹委会主席、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说,这部草案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是“超出人们预期”的成果。,欧盟宪法条约草案分为基本法、基本权利宪章、政策与功能、有关欧盟条约的规定共4部分。草案对欧盟以往众多条约进行了整合、简化和修改,以便使欧盟在2004年5月从15个成员国扩大为25个成员国后仍能有效运转。,草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设立欧洲理事会主席一职,任期两年半,可连任一届,取代现行的欧盟各成员国每半年轮换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的制度;精简欧盟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把委员人数从现在的20名减少到15名;把目前欧盟外交和共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两个职位合二为一,设立专职的欧盟外交部长;改变欧盟决策机制,在绝大多数领域采取有效多数表决制,取代一致通过制;欧盟将具有能够签署国际条约的法人地位;成员国有权自愿脱离欧盟等。草案对联盟的机构设置和决策方式动了大手术。,这部草案并不完美,但却是筹委会探讨了所有可能方式后所获得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在大国和小国之间、成员国政府和欧盟机构之间实现了一定的平衡,是艰难妥协的成果。,在取消轮值主席制度问题上,比利时、荷兰等小国担心,设立欧洲理事会主席职位后,大权会被大国把持,小国的利益难以保证。在欧盟委员会构成上,一些小国也不同意削减委员人数,认为每个成员国在该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个名额。为了解除小国对被边缘化的担忧,同时又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制宪筹委会商讨出一个妥协方案:设立欧洲理事会主席一职并精简欧盟委员会,但主席没有总统般的权力,欧盟委员会委员人选根据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轮流出任。草案还规定,在大多数领域采用有效多数表决方式,即有半数成员国投赞成票并能够代表60以上的欧盟公民时,决议即获通过,这样能提高决策效率。但草案同时照顾了英国的立场,规定凡涉及外交、防务、安全和税收制度等重大决策时,仍然实行一致通过的原则。,草案虽然出台,但欧盟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注定还要经过不少磨难。28个参加筹委会的国家中有18个已表示,他们对草案的表决机制不满意,今后这个问题还有待磋商。有人认为,宪法草案赋予了欧盟过多的权力,可能会削弱成员国政府的职能,制造出一个欧洲超级大国;而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则对草案仍允许成员国在防务等关键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表示遗憾。,欧盟宪法条约于2004年6月18日在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通过。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罗马正式签署了该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第一步是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美加自由贸易区。1992年10月7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了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定(NAFTA),1993年又签订了补充协定,于1994年1月起正式生效。主要内容:取消三国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通;创造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增加投资机会;为知识产权提供适当和有效的保护;为共同解决争端、实施协定提供有效的程序;为进一步扩大三边及多边合作创造条件。,美国的最终目标是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到美洲各国,以贸易、债务和投资三项原则为基础,最终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联盟。2001年4月20-22日,包括美国在内的美洲34国领导人集聚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第三次美洲峰会,讨论在2005年以前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计划。该地区北起白令海峡,南至合恩角除古巴以外的美洲34个国家,总人口超过8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美元。根据该计划,FTAA将从2005年起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2004年年初,美洲国家特别首脑会议、34国贸易副部长磋商会议相继在墨西哥召开。两次会议均不欢而散。美国和与会国之间出现激烈争执,美洲自由贸易区进程遇到了困难。美国与巴西的分歧是导致谈判进展困难的关键。巴西作为南方共同市场的领头羊,坚持在美洲自由贸易区内应对所有出口的农产品取消补贴,最大限度地消除关税壁垒,特别是取消农产品关税。而美国只对欧盟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在对美洲的农产品出口上坚持不放弃自己的利益。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还将继续进行。,亚太经合组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倡仪下,组建了由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当时的东盟6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12个国家参加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中国在1991年以主权国的身份参加;台湾和香港以地区名义加入。后来又有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智利等国参加,成员达18个。1998年APEC又接纳了秘鲁、俄罗斯和越南,使其成员达到21个。,从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五届部长级会议起,亚太经合组织又同时召开了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至2002年已召开了10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经济展望声明,只是宣布了合作的开始。1994年11月,APEC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和茂物举行,通过了茂物宣言,提出了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不迟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历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介 _ 时 间 地 点 通 过 的 文 件-1993年11月20日 美国西雅图 经济展望声明 1994年11月15日 印尼茂物 茂物宣言 1995年11月19日 日本大阪 大阪宣言、行动议程 1996年11月25日 菲律宾苏比克 马尼拉行动计划 1997年11月25日 加拿大温哥华 联系大家庭 1998年11月18日 马来西亚吉隆坡 走向21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 合作议程、吉隆坡技能开发行动计划 1999年 9月13日 新西兰奥克兰 奥克兰挑战 2000年11月16日 文莱斯里巴加湾 领导人宣言、新经济行动议程 2001年10月20日 中国上海 领导人宣言 2002年10月26日 墨西哥洛斯卡沃斯 领导人宣言 2003年10月20日 泰国曼谷 领导人宣言 2004年11月21日 智利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宣言_ 资料来源:据19932004年各年报纸汇集,亚洲地区国家众多,地域分散,在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渊源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因此,要想建立类似欧盟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紧密型区域经济组织不大可能。亚洲的区域经济的合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松散性;2、开放性;3、交叉性;4、防备性。,亚洲经济合作新动向 2001年11月6日,中国总理朱镕基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参加的东盟首脑会议上与东盟形成一致意见,将于10年内成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这将是拥有20亿消费者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东盟还考虑让日本和韩国也加入该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在柬埔寨金边与东盟领导人签署“101”合作协议。,东盟各国的长远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东南亚经济共同体。2003年10月,东盟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巴厘宣言,确立了2020年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统一关税措施和产品规格,建设单一的生产基地,促进商品、服务及投资等各个领域自由流动,使东南亚地区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一环。专家预计,这个拥有5亿人口的单一大市场一旦建立,东盟整体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可望增加5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