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抓紧抓好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docx
-
资源ID:247708
资源大小:23.17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扎实抓紧抓好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docx
扎实抓紧抓好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编者按3月17日,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昆明片区座谈会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行。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宜良县清远小学、昆明市第三幼儿园等昆明片区33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学习借鉴各地在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报特摘录部分示范学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典型经验,与读者分享。云南大学开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局面一直以来,云南大学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组织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近几年来,云南大学一直通过各种举措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学校调整充实云南大学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云南大学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领导班子目标考核,扎实推进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云南大学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构中国特色民族学理论。并创新机制,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按照“学科+馆库”的思路,建立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集中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先后接待参访者5万余人次;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文化品牌。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理解中国”“三下乡”和“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寨,成为学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2021年以来,云南大学团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两年来共立项79项,747名云大学子参与实践活动。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通过发掘民族团结故事、组织进行民族团结专题宣讲、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艺术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科普营等形式,用实践教育的形式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还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读书会以及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班会,基层党、团活动,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云南大学还在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中国民族边疆新型智库、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高端论坛等方面取得实效。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打造“石榴花开育美好”党建品牌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中,确定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将创建工作与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将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党建带团建和队建等内容融合,开展独具特色的“五旗、五徽、五歌、五认同”实践教育,促进各民族师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创建工作中呈现出6大特点:一是党建引领,石榴花开育美好。学校党支部凝炼了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压实党建责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一体的党建格局,打造出了具有附小办学特色的“石榴花开育美好”党建品牌。二是课程融入,守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充分发挥思政大课堂、小课堂等关键课程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还增设民族校本课程,加强“四个共同”和“五个认同”教育。三是以文化人,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加强了对全体师生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处处蕴含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营造了以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四是科研助推,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的内涵和质量。学校秉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五是德育实效,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的合力。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书活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尊重和欣赏,使学生多方位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六是资源共享,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同体。通过挖掘大学优质的办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大手拉小手,共同传递“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从你我做起”的观念和意识。石林县民族中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学校教育特色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始建于1937年,是一所具有悠久红色文化底蕴的学校。学校围绕“七个结合”和“六个一”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在“七个结合”方面整体推进,抓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与优秀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七个结合”工作,充分利用恒光阶梯、张冲将军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民族团结文化墙栏、校史校情展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阵地等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基地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定期开展“吃苦耐劳永不服输”清明祭扫、“云鹏之夏”系列活动、“民族团结”体艺节、“十八而志青春有为"成人礼、法律服务进校园等各民族学生共同参加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级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赛”说课比赛、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学习培训、民族团结主题党团日活动、集中观看民族团结影视片等活动,指导教师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示范带动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同时,开展“六个一”活动渗透教学,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学校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活动、周二至周四的课外服务活动课和主要节庆日,组织师生开展“讲好一个红色故事、会写一首古典诗词、唱好一首爱国歌曲、会用一种民族乐器、会做一项民族工艺、会跳一支民族舞蹈”的“六个一”活动,充分践行学校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功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辐射师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进一步教育引导师生践行爱国主义,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宜良县清远小学特色校本课程促“和合校园”建设宜良县清远小学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以“融荣与共,和合校园”为创建主题,形成了“围绕一条主线,明确两大目标,落实三个正确把握,贯彻四个必然要求,增强五个认同,做好六个方面工作”的创建工作新局面。创建工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两大目标任务。特别是为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下足了功夫。一是加强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来。二是精准发力加大推进力度。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主题班队会、师生书画作品展等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三是不断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以地方教材奇山异水云之南童眼看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游走彩云南源远流长话云南等为主渠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了解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营造“融荣与共,和合校园”良好氛围。同时,加强语文、科学、劳动与实践、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渗透;开发好阅读、摔跤、武术、柔道、篮球操、航模、机器人等特色课程,激发团结拼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四是培养典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评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五是保障权益。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发展,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六是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注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解政策法规,关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互助互动助力云南教育体系建设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治学严谨、学风浓厚、人才辈出的省属一级一等完全中学。云南师大附中通过开设民族班,在省内多个州市边疆民族和贫困地区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同时,在校内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教育教学、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学校从6个方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一是开设民族班。1985-1993年,该校为西藏自治区开办藏族初中班(四年制),共招收5届西藏自治区藏族班学生230名。1991年开办了云南省少数民族高中班,至2022年共招收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2200名,使我省少数民族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云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云南师大附中成为云南省培养少数民族青少年精英的摇篮,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二是精准帮扶。云南师大附中“组团式”帮扶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一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一中等。以对德宏州梁河一中的帮扶为例,从2016年至2021年连续对口对德宏州梁河一中帮扶五年,创新采取立足本土“造血式”帮扶模式,在学校管理、师资培养、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促使该校高考本科上线率从2016年的47%跃升至2020年74%o三是开展学生活动。在社团建设方面成立民族乐团、国学社。通过社团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艺术节围绕民族文化进行的展示活动,与云南民族博物馆携手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利用思政课堂、历史课堂、班会、讲座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建设了独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长廊,将浓浓的民族团结正能量传递到师生员工的心间。云南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多元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是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学校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强阵地中采取了有力措施。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委班子、党员、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说课比赛等活动,建设一支能引领、能组织管理、能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同时,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主题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讲座、宣传、文化建设、校园活动、演讲比赛、主题团课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品牌化。另外,以目标为导向,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主题实践活动。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将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的文章、诗词、歌曲等经典作品融入晨读诵本。计划4月、5月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以“手拉手”为主题的校内外拓展训练,强化学生团结意识、协作意识、集体意识。云南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王俊杰说,下一步,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还将从4个方面加强。一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结合;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学习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生教育、学校宣传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学校建成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基地;探索学校教师队伍的招聘渠道,通过招聘、遴选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人入校培训,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让广大教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定的拥护者、宣讲者和传播者。昆明市第一中学让信念成为学生的奋斗底色昆明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5年,是云南省最早开办新学的高级中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学校积极贯彻民族教育政策,实现名校担当。学校是昆明市在培养迪庆优质生源、昆明水源地招生、民族生招生中人数比例最大的学校,同时,为存在经济困难、学习衔接困难的学生提供最广泛、最实际的生活补助和学习指导,各族学生都能得到公平教育。在校学生实现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在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以一中优秀的校史和党史作为校本教材,做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协同育人,以“校园之春”艺术节为例,让各族学生学习和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合唱和课本剧的形式演绎共同的爱国爱党的一中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方位认识。学校以每一堂课作为阵地,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增进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据介绍,昆一中作为昆明教育教学的“龙头校”,更要成为实至名归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校。下一步昆明市第一中学将重点突破四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强活动育人,在校园20多个大型活动、40多个学生社团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巧妙且高效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继续加强文化育人,以教研、示范课、讲座等形式探索将最新民族政策与每一个学科每一堂课相结合。三是加强协同育人,以讲座、研学、视频制作、校本教材为阵地重点突破学科学习、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工作“难题”。四是加强信念教育。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一如既往在教学过程、学生资助、品德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将学生的个人奋斗与国家的伟大蓝图拧成一条牢不可破的绳,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根植在学生终身奋斗的底色中。昆明市第三幼儿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园本课程中落地生根昆明市第三幼儿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教育”“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传统教育”“利用优秀民族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三个内容为抓手,对学前儿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教育方面,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级新闻播报等教育契机,对儿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引导;利用六一节、国庆节等节庆活动及“党员奶奶讲故事”、参观民族村等系列活动对儿童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通过“祖国妈妈过生日”“国旗”等主题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潜移默化地融入儿童的探索和学习中,帮助儿童从关注到认知,最后形成情感共鸣。在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传统教育方面,幼儿园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儿童生活中,利用好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开展富有童趣的节日活动,让他们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丰富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体验。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园也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翦纸、捏糖人、糖画、编织等内容以及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美食等等纳入课程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到学前儿童教学、游戏、生活的各方面,引导儿童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自发地融入、内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各民族优秀资源加强课程建设过程中,幼儿园以民族优秀资源为主线,收集、整理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资源,通过筛选、整合,将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民族优秀资源在课程中进行多维度、多形式的辐射。同时,将藏族、蒙古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律动融入早操编排;在艺术活动中带领儿童学习孔雀舞、竹竿舞、手鼓舞等民族舞蹈;让儿童了解民族服饰,制作民族服装并走秀,学习制作民族工艺品如傣陶、扎染、花草纸等,与儿童一起制作和品尝泼水耙耙、竹筒饭、五彩饭、酥油茶等民族美食。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融入了传承和创作,实现民族优秀资源与课程建设的和谐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