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贸易课件.ppt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学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1、国际贸易(世界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对外贸易:海外贸易:,2、国际贸易的产生 条件:(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2)商品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即要有国家的出现。3、战后国际贸易飞速发展的原因 P9 4、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P10,二、国际贸易学的基本概念(一)贸易额与贸易量1、贸易额(贸易值value of trade)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总值。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值)国际贸易额(值)对外贸易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的总和。进口额CIF,出口额FOB 国际贸易额: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一般以 FOB价格计算。,2、贸易量(trade quantity)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表示的贸易数量。贸易量进(出)口值/进(出)口价格指数,(二)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与进口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值与进口值相等时,称贸易平衡。当出口值大于进口值时,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值大于出口值时,称贸易逆差或入超。思考:就一个国家来说贸易顺差是否越大越好?为什么?,加工贸易成为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深入以及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中国加工贸易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值比例维持在55%左右。2006年,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和进口中比例分别为52.7%和40.6%,这显示中国有40%的进口进入了出口导向型产业,这些进口经过加工后再出口。此外,另外一组数据也显示,2001年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2006年这一数据为58%。,(三)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modity by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在全部进口额或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进出口商品结构)初级产品:primary good 工业制成品:manu factorial good,“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1974年修订本)10大类商品(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1924个基本项目)0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 饮料及烟类2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3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0-4 初级产品 5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 机械及运输设备 8 杂项制品9 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5-8制成品,1950年-1990年世界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 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出口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国际贸易的各种类别的商品在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通常以不同类别的商品在国际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四)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一国对外贸易值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情况。,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各大洲、各国或经济集团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进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思考题:在当代国际贸易里,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很大,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却很小?(五)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100%,世界各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如何计算贸易依存度,据如下资料计算不同年度的贸易依存度,并说明其发生变化的含义:我国1995年的GDP为58478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2807亿美元,当年平均汇价为8.35(元/美元)。2000年的GDP为89000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4743亿美元,当年平均汇价为8.26(元/美元)。,(六)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贸易条件分四种:1、商品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纯贸易条件)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价格总水平与进口商品价格总水平的比率.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的比率称为贸易条件.P88 贸易条件一般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衡量.净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净贸易条件N=(Px/Pm)x100 贸易条件指数100,贸易条件有利(改善).贸易条件指数100,贸易条件不利(恶化).表3.1,2、收入贸易条件 I=(Px/Pm)xQxx100 Qx出口量指数 I 100,表明进口能力提高。I 100,进口能力下降。3、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S=(Px/Pm)xZxx100 Zx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表明每消耗一单位国内生产要素用于出口后,从中获得多少进口。,4、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D=(Px/Pm)x(Zx/Zm)X100 Zx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 Zm进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净贸易条件的变化1990=100,以2000年为基期,中国2003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103,进口价格指数为108,出口量指数为150,计算2003年中国的净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并说明他们的变动情况。,净贸易条件N=(Px/Pm)x100=(103/108)X100=95.37 收入贸易条件I=(Px/Pm)xQx=(103/108)X150=143.06 由上面计算可知,净贸易条件由100变为95.37,净贸易条件变坏。收入贸易条件由100变为143.06,收入贸易条件变好。,(七)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与过境贸易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将本国生产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复出口:输入本国的货物未经加工制造再出口。复进口:输出国外的货物未经加工制造再输入本国。净出口:净进口: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凡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从丙国来讲就是过境贸易。,(八)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卖买商品的行为。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从第三国来说,则是转口贸易。,(九)、以国境和关境划分进出口,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 专门贸易 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凡是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也叫总进口。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也叫总进口。中国采用。专门贸易: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只有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进口,也叫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商品以及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也叫专门出口。欧洲国家采用。,关境:海关管辖的范围,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关境=国境 关境国境 关境国境(十)根据商品的形态: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十一)根据货物的运送方式:海运贸易 陆运贸易 空运贸易 邮购贸易,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封闭市场:没有国际贸易时的国内市场,均衡价格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开放市场:在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变成了开放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除了国内供求外,还受国外供给和需求,即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一、总体均衡分析(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一)总体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 总体均衡分析: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总体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二)总体均衡分析的工具1、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s,PPC)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大米数量,小麦数量,O,A,B,C,D,R,W,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向外凸或向里凹的曲线,其形状取决于各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如大米)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如小麦)的数量。大米的机会成本=减少的小麦产量/增加的大米产量,正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机会成本可以是不变的、递增的或递减的,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是直线、向外凸或向里凹的不同形状。,小麦,大米,小麦,小麦,大米,大米,O,O,O,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不同机会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不变: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如土地)而生产率又是固定的。机会成本递增:在其他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一种要素(劳动)的投入,每个新增要素投入(劳动)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少,即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反过来讲,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如果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话,机会成本就会递减。在第二章介绍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有些模型假设机会成本是不变的,有些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增的,有些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2、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CIC)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现整个社会的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现社会的需求。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人们对产品的不同消费偏好。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每一点的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边际替代率(两种产品的边际效用的比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它反映一国的平均消费偏好,如果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偏向小麦,表示该国多数消费者偏好于小麦,如果偏向于大米,表示该国多数消费者偏好于大米。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消费组合带来的社会福利程度是相同的,但较高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则代表较高的福利水平。,小麦数量,大米数量,O,美国,中国,CIC1,CIC2,CIC1,CIC2,反映不同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CIC2比CIC1有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三)总体均衡,小麦数量,W,0,大米数量,R,CIC1,CIC2,CIC3,A,B,C,D,E,Pr/Pw,F,Pr*/Pw*,(,),(,),在封闭经济中,E点是总体均衡点,即社会的最优生产点.消费点为E点.在开放经济中,假定大米的相对价格(Pr*/Pw*)高于封闭时的大米相对价格(Pr/Pw),则D点为生产点,消费点为F点.一国生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差距就是进出口.,二、局部均衡分析(一)商品供求和封闭经济中的市场均衡1、供给曲线 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或者说在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根据供给规律,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越多。在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供给曲线的斜率是正的。,S,Q,P,O,2、需求曲线 在给定的收入或预算约束的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或者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下,人们买得越多,边际效用越低,愿意支付的价格越低,所以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D,Q,P,O,封闭经济下的局部均衡: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中国大米市场,O,大米数量(Q),大米价格(P),D,S,e,2,1,3,100,150,2OO,过剩,短缺,在封闭经济中,市场均衡点为e点,大米的均衡价格为2元,在这一价格下,供求相等,成交量是150公斤。,(二)、开放经济中的市场均衡 开放经济中的市场均衡由国内外对大米的供给和需求决定。,S,D,S,D,O,3,P,Q,100,200,O,1,P,Q,e*,e*,100,200,出口,进口,开放经济中的中国大米市场,第二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两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什么?2、为什么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获得什么利益?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518世纪中叶)P45 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1、理论内容 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以英国的Stafford为代表,认为金银货币才是唯一的财富,积累金银就是积累财富。为了获取金银,就必须进行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金银只许流入,不许流出。后期重商主义,以英国的Thomas Mun 为代表。2、早期重商主义与后期重商主义的区别,3、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只停留在流通领域,忽视生产领域创造财富。(2)、认为贸易是对一国有利,另一国无利的事,因此出口一定要大于进口。“零和搏弈”。,Adam Smith,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但他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二、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advantage)P48,(一)理论内容 在两国生产同样商品的条件下,一国在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价格便宜,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有利,而另一 国在另一种或其他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卖价便宜。若两国各自集中力量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去换回不具有优势的商品,这样形成分工,通过贸易获取利益。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 P52(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2、生产和贸易模式,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表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假设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如果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中国可生产100吨,美国生产80吨。如果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中国可生产50吨,美国100吨,表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Qj/L),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中国每人每年可生产1吨大米,美国只生产0.8吨,中国在大米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每人每年可生产小麦1吨,中国只能生产0.5吨,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表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从生产成本来看,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个单位的劳动,在美国则要1.25个单位。相反,每吨小麦在中国需要2个单位的劳动,在美国只要1个。所以中国应该专门生产大米,美国专门生产小麦然后进行交换。,3、贸易所得分工前:根据表2,中国生产大米50吨,小麦25吨,可消费大米50吨,小麦25吨。美国生产40吨大米,50吨小麦,可消费40吨大米,50吨小麦。分工后:中国专门生产大米100吨,美国专门生产小麦100吨。消费量的变化:中国 美国 中国可消费50吨大米,50吨小麦,比分工前多了25吨小麦。美国可消费50吨小麦和50吨大米,比分工前多了10吨大米。贸易所得:分工和贸易后,两国都增加了消费,都达到了自给自足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三)图示,O,小麦,S1,20,30,S0,50,C,15,20,25,50,棉布(码),(蒲式尔),美国,进口,出口,贸易三角,0,70,80,100,棉布(码),英国,小麦,(蒲式尔),12,20,40,100,S0,S1,C,出口,进口,贸易三角,(四)局限性 斯密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的贸易。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美国在小麦和大米的劳动生产率上都比中国高。,英国产业革命高峰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三、比较成本说(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P55 David Ricardo,(一)理论内容 一国即使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只要各国商品的价格比率不同,(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其中具有比较利益的一种,或较少不利的一种,通过国际贸易也能获利,可以增加产品,增加消费,节约社会劳动。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二)比较优势模型1、比较优势的标准(1)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之比,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QA/L),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1吨大米/0.5吨小麦,即2吨大米/1吨小麦。美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0.8吨大米/1吨小麦。20.8,中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美国,中国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美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1.250.5。,(2)、相对成本。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相对成本低,说明有比较优势。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成本(P53-2.3),中国大米的相对成本0.5美国1.25,美国小麦的相对成本0.8中国2.0,所以中国生产大米有优势,美国小麦生产有优势.,(3)机会成本.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减少的大米产量()小麦的机会成本=-增加的小麦产量()在中国,每人每年可生产1吨大米或0.5吨小麦.如果想要多生产1吨小麦,必须少生产2吨大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吨大米.在美国每人每年可生产0.8吨大米或1吨小麦,即每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0.8吨大米.美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5吨小麦(小麦机会成本的倒数),美国为1.25吨小麦.中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低,有比较优势.P53-2.2,2、贸易影响和贸易所得 P62,O,大米,100,小麦,50,70,25,30,50,P1=1,P0=1/2,S0(C0),C1,S1,出口,进口,贸易三角,O,大米,100,小麦,100,S1,65,28,70,30,80,S0(C0),C1,P1=1,P0=1.25,贸易三角,中国,美国,总体均衡分析,E,CICo,CICI,CICo,CICI,E,0 50 70 100 大米,503025,P00.5,CIC0,CIC1,小麦,A,P11,图2.2“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P11,B,C,CIC0,局部均衡分析,O,0,大米产量,大米产量,大米相对价格,Pr/Pw,大米相对价格,Pr/Pw,中国,美国,0.5,1,40,50,70,供给曲线,需求曲线0,需求曲线1,两国总需求,供给曲线,1.25,28,30,80,需求曲线0,需求曲线1,100,(三)比较成本说的扩展-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模型1、两种产品多个国家 假定世界上有四个国家:中国、美国、法国、泰国,都生产两种产品(大米和小麦),那么哪些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大米,哪些国家应该出口小麦呢?四国的生产成本和相对生产成本如下:,四国大米/小麦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与相对成本,结论:在两种产品多国的情况下,一国的比较优势由该国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aL1/aL2)与国际市场产品的相对价格(P1/P2)相比来决定。如果(aL1/aL2)(P1/P2),则具有生产产品2的优势。如果(aL1/aL2)=(P1/P2),则生产任何产品都没有比较优势,生产和贸易模式不确定。,根据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排列,美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最高(4),生产大米不具有优势,所以美国应该生产小麦并出口小麦。泰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最低(1),所以泰国应生产和出口大米。那其他两个国家呢?如果国际市场大米的相对价格是2,则泰国和中国就生产和出口大米,如果大米的相对价格超过2.5,法国也生产大米。如果大米的相对价格低于1.5,则中国和法国都会放弃生产大米而转向生产小麦。,2、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定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生产大米、小麦、棉布和钢铁四种产品。那么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生产和出口哪些产品呢?,中美两国四种产品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与相对单位成本,结论: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j)上的相对劳动生产率(a*Lj/aLj)高于相对工资率(W/W*),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反之不具有比较优势。假定中国和美国的工资率分别是W和W*,则中国生产j产品的成本是W aLj,美国生产的成本是W*a*Lj。,如果中国和美国的工资率之比是0.15,那么中国具有什么大米、小麦和棉布的优势,美国只具有生产钢铁的优势。如果工资率之比是0.2,中国和美国都可以生产棉布。如果工资率是0.6,那么中国只能生产大米,美国则可以生产钢铁、棉布和小麦。,O,小麦,S1,20,30,S0,50,C,15,20,25,50,棉布(码),(蒲式尔),美国,进口,出口,0,棉布(码),16,20,67,100,小麦,(蒲式尔),S0,C,S1,英国,进口,出口,70,80,100,(四)局限性 1、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认为技术不同是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当今世界许多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接近,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2、生产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各国的资源情况怎样影响成本和国际贸易?,四、生产要素禀赋论(要素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瑞典经济学家Ohlin 1933年.P77(一)理论内容 国际贸易是由同类产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差决定的,这种价格差由成本差决定;成本差是由于形成成本的各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是由要素的供给和丰裕状况决定的。因此,各国要生产本国生产要素多而便宜的产品,出口换回要素稀缺的贵产品。,瑞典经济学家Beltil Gotthard Ohlin贝蒂俄林早年就读于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 ofStockholm),后来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4 年任丹麦哥本哈根经济学教授,5年后回瑞典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和加利福尼亚任客座教授。1977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 年8 月于书桌前逝世。,有关概念生产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充裕: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较大的情形.要素稀缺: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的供应量相对于另一国较少.资本充裕 劳动充裕,要素比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计算美国和其他国家分别生产小麦和棉布的成本,(二)H-O模型,1、基本假设 P81(1)两种生产要素(2)两种可贸易产品(3)两个国家(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2、生产与贸易模型 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假设:中国劳动充裕、美国资本充裕。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会增加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出口大米美国进口钢铁。美国则增加钢铁生产减少大米生产,并从中国进口大米。,3、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1)总体均衡分析 结论:中国、美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了。,A、国际贸易对相对价格、生产和消费的影响,美国 中国,图3-1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P*0=1.5,S1,CIC1,C1,P1*=1,0 30 50 大米,钢铁 60 40,CIC0,进口 PPF,出口 E,钢铁 50 30,0 40 60 大米,出口 PPF,进口 E,S1,C1,CIC1,P0=0.5,P1=1,CIC0,A,A,B、国际贸易的总收益,A,B,C,S,CIC0,CIC,CIC1,P0,P1,P1,钢铁,大米,O,(2)局部均衡分析,A、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1.00.5,P(千元),Q,P(千元),P(千元),1.51.00.5,1.51.0,出口,进口,Q,Q,D,DM,D,S,Sx,S,图3.3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A)中国大米市场(B)国际大米市场(C)美国大米市场,结论:没有贸易时出口国的国内市场均衡价格 大米的国际市场价格没有国际贸易时进口国的国内市场均衡价格。,B、贸易条件,“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简称TOT):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 贸易条件(TOT)=Px/Pm Px=xi Pi Pm=miPi,C、贸易对本国进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图3.4进口对本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P(千元)P0=2 P*=1,供给曲线,需求曲线,进口M,0 S1 S0=D0 D1 数量结果: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生产减少,消费增加,D、贸易对本国出口行业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图3.5出口对本国商品价格生产及消费的影响,价格(千元)P*=1P0=0.5,出口(X),供给曲线,需求曲线,0 D1 S0 D0 S1 数量 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生产增加,国内消费减少,E、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 P93,S,D,Q,P(千元),自由贸易利益价格:生产:消费:利益变动:生产者剩余:+(a+b)消费者剩余:-a总计:+b,a,b,P0=0.5,P1=1,出口市场,80,100,120,单个商品市场上的贸易利益 进口市场,S,D,Qw,P,c,d,P1=1,P0=2,自由贸易利益价格:生产:消费:利益变动:生产者剩余:-c消费者剩余:+(c+d)总计:+d,80,100,120,(千元),F、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S,D,Qw,P,e,f,P1=1.0,P0,美国贸易利益价格:生产:消费:利益变动:生产者剩余:-e消费者剩余:+(e+f)总计:+f,80,100,120,千元,=1.5,(二)H-O理论的局限性(1)关于国际贸易的结果。(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P79 P127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生,两国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两国间的要素价格也趋于相等.国际贸易会使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和绝对收入.这一定理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推导,保罗.萨缪尔森则严格证明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因此,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常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2)里昂惕夫之迷。,五、里昂惕夫之迷(Leontief paradox)(一)里昂惕夫之迷 P95 P96表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试图用美国的经验来验证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即美国是否像该定理所描述的那样,出口的是资本密集的商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的商品,因为美国在当时无疑是人均资本拥有量远远高于其所有贸易伙伴的国家。但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要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一结论不仅与俄-赫定理相反,而且也有悖常理。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也称为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美国经济学家Vassily W.Leontief,哈佛大学教授。由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投入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等,1、实证检验的逻辑,里昂惕夫的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即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则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L)X/(K/L)M1,2、实证检验的结果:里昂惕夫之谜,实证结果令人困惑:在1947年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关键比率(K/L)X/(K/L)M 只有0.77,而根据H-O理论它应远大于1。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表411 H-O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二)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2、贸易壁垒 3、技能和人力资本 4、自然资源 5、消费偏好,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谜内解释和谜外解释,谜内解释主要是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第二种是从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则理论不能成立;第三种则是在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基辛的人类技能理论凯能的人力资本理论波士纳的技术差距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格鲁贝尔、保罗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等等。,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ty 美国Vernon 1966年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与技术差距模型强调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一)理论内容 P 184,1、维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2、贸易国分三类 3、结论,(1)产品创新时期(技术密集型产品)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根据本国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首先开发出新产品,而后在国内投入生产。此时期该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时期,创新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鉴于国外还没有该产品的生产,当地对该新产品需求完全依靠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的出口来满足。,新产品的研究和发展阶段。由于要投入巨额资本购置研制设备,需要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级熟练劳动,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充足资本和拥有由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的庞大知识集团的国家才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发展新产品和推销新产品的市场条件。,(2)产品成熟时期(资本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变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该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出现了大量仿制者。这样一来,创新国家企业的生产不仅面临着国内原材料供应相对或绝对紧张的局面,而且还面临着产品出口运输能力和费用的制约、进口国家的种种限制及进口国家企业仿制品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想保持和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占领就必须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基本定型,可以批量生产并普及的阶段。此时由于研发费用已大幅度下降,需要大量开支的是资本设备购置费和原料成本费等,所用劳动是一般熟练劳动,新产品生产已从技术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大多数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3)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和产品都已实现标准化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企业通过对各国市场、资源、劳动力价格进行比较,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产品的生产活动。此时往往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生产的最佳地点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创新国家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国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新产品已经完全变为标准品,广泛普及,批量生产方法更大规模适用的阶段。这时生产方法变得更简单,生产过程中只需要大量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不但发达国家可以大量生产,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组织生产。由于半熟练和非和熟练劳动工资较低,发展中国家又具有大量劳动,他们就具有比较优势,(二)三个时期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P186(1)产品创新时期(技术密集型产品,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2)产品成熟时期(资本密集型产品,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3)产品标准化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贸易模式图示,(三)比较优势的动态化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转移。因为某一国家的要素禀赋是既定的,而某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因而,一国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转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比较优势一般是从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向资本较丰富、劳动力较多的国家转移。,(四)贡献 1、该理论放弃了俄林学说中关于各国生产技术水平都相同的假设,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俄林的学说。2、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和一些产品领先地位的变化。P187 专栏:美国为什么能成为科研资源最充裕的国家?案例:海尔集团,七、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P192 瑞典 Linder 1961年提出.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他认为赫-俄原理只适用于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工业品的贸易,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提出 瑞典的经济学家Linder(1961)在论贸易和转变中提出,也称Income Similarity 或Preference Similarity 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评,以及对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产生的新现象进行解释,(一)理论内容 1、决定需求的因素 实际需求地理气候环境不同而致 喜爱偏好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不同 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2、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 P190,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01 奢侈品,正常品EI0,劣等品EI0,恩格尔定律: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3、需求偏好不同而产生的贸易 偏好不同需求不同贸易4、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 收入变动需求变动贸易,5、结论:工业生产扩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一旦国内市场大到可使工业得到规模经济时,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了竞争能力,可以出口.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喜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因此,该产品出口的国家是那些收入水平、喜好相类似的国家.两个国家对某些工业制成品的收入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它们之间此类工业品的贸易可能性越大。,(二)评价 1、解释了技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