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251640
资源大小:17.5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应急管理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docx
应急管理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2月25日,在全州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我有幸聆听了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王艳峰副教授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彩讲授,对身处环湖地区、祁连山生态区的我们,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示范州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方向与新作为。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既具有全局性又具有针对性的规划与部署。作为生态大省,省州委、政府要求我们立足“十四五”,以高标准、多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在聚焦聚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上发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心怀“国之大者”,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坚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大美青海的“颜值”更靓丽。准确把握防灾减灾救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全局发展中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风险管理与综合减灾,提出防灾减灾救灾要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原贝L2018年10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自然灾害防治的九大工程,其中包含了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思想。这是因为防灾减灾与绿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绿色发展可以从源头上削减自然灾害的风险。在我国,灾情就是国情,减灾就是发展。绿色发展、减负为正,这是生态环境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又提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中转变思路,变与自然对抗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清醒认识防灾减灾救灾面临的困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州自然灾害仍然面临发生频率高、损失风险大的基本州情没有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依然存在,全州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仍然面临诸多挑战。2022年,我州共遭受地震、洪涝、风雹、雪灾等自然灾害XX起(其中,地震1起、雪灾1起、风雹7起、洪涝5起),致使全州X个县XX个乡镇及门源种马场、浩门农场XX万余人受灾,受伤XX人,部分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林牧业及工贸企业等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XX亿元,为近10年来受灾最为严重的一年。这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州情,以特别强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务实举措,坚决守住发展底线。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汲取营养,在磨难挫折中成长汲取经验,在风险挑战中壮大汲取力量,坚决筑牢应急事业发展的基石。二要以应急管理改革为牵引,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是健全防灾减灾工作体制。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州、县、乡(镇)三级应急指挥中心,形成以州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县级指挥中心为节点,打通州、县、乡镇应急指挥通道,实现信息互通、实时共享、统一调度的一体化决策指挥。二是强化职能部门协同机制。健全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作机制及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合作、运转高效的部门应急协同机制。三是完善救援力量联动机制。完善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和预备役参与抢险救灾、应急物资储运调配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军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联动指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四是完善社会力量动员机制。畅通应急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民间机构、企业等的联系渠道,建立与青海红星高原救援犬队、青海红十字水上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的长期合作机制,制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救援物资征用和补偿制度,强化社会协同。三要以精准化防控为目标,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一是优化风险监测体系。加强全州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草原等自然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社会公众灾害信息实时反馈渠道,健全跨部门、跨地域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灾种、全过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加强风险研判制度。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快速综合研判机制,加强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跟踪监测研判。三是规范预警发布机制。加强气象、应急、地震、水利、自然资源、农牧、林草、公安、工信、住建、交通等部门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共建共享,完善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和偏远区域信息接收设施,积极推进乡镇卫星电话、农村牧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和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大屏应用,逐步解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四要以多元化服务为途径,夯实防灾减灾基层基础。一是推进灾害风险普查。查明州、县两级区域抗灾和减灾能力基础,编制州县综合风险区划图和综合灾害防治区划图。二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区、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及文物保护单位等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推进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农村牧区、山区,特别是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道路的建设、管理,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灾害防御和保通能力。三是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充分结合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体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储备范围和权限,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加强防灾避险科普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把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的专业知识植入义务教育体系。五要以专业化能力为指引,强化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针对区域风险特征,依托消防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应急救援中心,完善区域救援指挥体系。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水平。结合海北州自然灾害特点,重点提升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城市内涝保通等专用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应急管理部门是牵头做好灾害治理防范工作的重要部门,我们要加强对综合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因子引发的事故灾难的分析和研判,构建多灾种、灾害链预警能力和协同响应能力,以服务保障海北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