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中产业发展主题解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内涵).docx
-
资源ID:253904
资源大小:28.6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二十大报告中产业发展主题解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内涵).docx
关于二十大报告中产业发展主题解析(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内涵)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产业发展的有关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将其摆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如何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1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内涵?第一,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高质量发展在二十大报告中被赋予了极端重要的地位。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创新,表现为经济增长具有区域、产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在协调性,表现为绿色增长、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增长的普遍形态,表现为全面开放、内外联动是经济增长的必由路径,表现为经济增长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从供需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既涉及供给,强调产业体系完整和创新能力突出;也涉及需求,强调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更高层次的需求,供需互为牵引、互促升级。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既涉及生产过程的效率,强调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各生产要素效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涉及生产结果的分配,强调各参与主体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各得其所。从宏观经济循环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强调循环通畅、结构合理、运行平稳。高质量发展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回归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上,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宏观稳定性更强、微观竞争力更足、长期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XXX在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他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生产环节重在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分配环节重在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流通环节重在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和畅通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循环,消费环节重在扩大居民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要求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以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新优势,要求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以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循环中的带动能力,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确保城乡经济循环和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宗旨和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2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共15个部分,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之后,作为第四部分,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我国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提高发展质量。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总量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国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国内有效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令人担忧。这些结构性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才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的最优解,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行稳致远。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互为一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供给与需求、效率与公平,以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而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两者在内涵上高度相关,方向上高度一致,任务上高度重叠。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要求,有着共同的着力点。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与过去简单参与和融入全球化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现在要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上海临港新片区离岸金融业的发展等。中国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与“脱钩断链”等。此外,当前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 .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从科学发展观到新发展理念,我们党的发展理念随着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创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多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4 .如何理解“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中国实现了远高于全球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是70多年来全球平均经济增速最高的经济体。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有着浓厚的赶超型色彩。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再往前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也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5 .如何理解“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全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和丰富内涵廓清了思路。第一,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未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第二,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XXX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前,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担忧。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经贸摩擦加剧,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但从长远看,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越是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流,越是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6 .如何理解“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要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因素和疫情冲击正在使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向区域化、多元化方向调整。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最关键的“胜负手”。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物质技术基础。第二,要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原则要求。要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的目标要求。要坚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要搞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方向感、引导性。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坚持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要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要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科技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各国产业发展史表明,科技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产业强。第三,要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我国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在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住、发挥好。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要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7如何理解首次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表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表述是首次提出,此前表述为“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稳步”到“有效”,体现了二十大之后我们的发展更加注重质的内涵,对质的要求更加具体一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进步来提升质量,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提升质量,更加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率,强调经济发展的效率。8 .如何理解“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同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9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体现了中共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一以贯之的关心、支持和爱护,凸显了XXX提出的“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的深刻内涵。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激发各类企业活力。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56789”的贡献,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从2012年底的1085.7万户增至4701.1万户,十年间翻了两番多,进入新时代,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只会壮大、不会禺场。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思想理念方面、制度创新方面、服务效能方面、企业活力释放方面、“亲”“清”政商关系践行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而且民营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确实承担了较大的压力,不少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甚至是生存考验,疫情冲击加剧了资金紧缺、员工缺岗、订单减少等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乱云飞渡,企业如何突围,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我们期待这些支持政策进一步落地、落细、落实,切实做到“三个平等”,让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此外,还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聚焦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应用场景等,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理念,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模式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脱颖而出。10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才能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2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我国的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此外,要素市场化改革蹄疾步稳,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劳动力顺畅流动,科创板、创业板相继试点注册制激发资本要素活力,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努力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未来,要对已有成效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持续撬动涵盖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竞争较为充分的领域,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充分发挥市场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等优势,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效率,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现。在部分关键领域,如芯片等“卡脖子”领域,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攻关,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前中国工业化行进到哪个阶段?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有哪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领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包括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全球各国中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总规模自2010年后已经连续12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已经接近排名第2-4名的美日德三国之和;初步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到高技术产业的梯度产业升级;中国工业不仅能够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的工业产品支撑,在很多领域也都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少一流企业已经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到2020年,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任务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强不强”的蝶变升级,这个“强”既体现在技术水平、基础能力上,也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效益水平上,最终体现在不依靠单纯低成本的强大国际竞争力上。具体来看,新型工业化要重点推进三方面任务。一是要强基础补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确保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可靠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在部分领域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很多产业的平稳运行面临着国外对关键核心技术或零部件断供的“卡脖子”风险。在新发展阶段,补齐短板、做强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二是要持续提升工业品的质量水平。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不少中国制造已经形成了质优价廉的形象,但在国内市场上,还存在不少产品质量标准较低、品质不够优良,甚至存在低质劣质产品较多的现象。需要通过生产端提高质量标准和生产能力,市场端加大市场质量监管等系列举措,促进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三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能有力支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而这离不开劳动者收入水平随经济发展相应提高,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劳动收入水平要和生产效率同步增长。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工业部门是支撑收入水平的关键行业,工业部门竞争力强、生产效率高,可以承担较高的劳动报酬水平,就可以进一步带动其他行业收入水平提高。但工业部门收入水平受国际竞争力制约,所以反过来并不成立,其他行业收入水平提高不能带动工业部门同步上涨。12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党的二十大闭幕后,XXX第一次外出考察就到革命老区延安,首站就深入农村,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是XXX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最新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根本要义是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在思想方法上遵循党的农村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经验;在工作方略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实践路径上健全现代化农业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3 .报告中提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在现阶段的意义是什么?几个战略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同面向和手段,要分别针对不同的方面有序地推进目标的实现。比如区域重大战略,指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内,把区域经济分为若干板块,对每一个板块都实施各自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传统上,我们将中国分成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近来年,由于比较强调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我们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还包括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除了一些大的板块,我们还在小的区域发展方面制定了重大战略,比如海南的自贸港、XX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等。这些区域重大战略,一方面是根据每个板块各自的条件和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带有先行先试和引领国家发展的政策目标,尤其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方面,承担了一些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国家战略。由于涉及到城市群内部不同省级行政单位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方面也出台了发展规划,目标是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动力。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在一个区域板块范围之内,根据区域各自条件制定适应本地优势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划为重点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则要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我们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近20年了,现在除了要在大的板块上设置主体功能区,小板块内部也要顺应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设置主体功能,比如在核心大城市周围、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更加要承担经济发展和引领作用,成为重点的开发区。但在远离大城市、自然地理条件较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更多地要实施生态保护功能;人口流出较多,地理位置较偏远,但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实施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化率仍然保持着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提高速度,但也积累下大量在本地居住和工作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没有在身份上变成本地市民,也没有充分享受本地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存在对所在城市的社会融入程度不高等问题。一些地方曾经以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来推动城市化快速扩张,但对人口的城市化强调不够,遗留下发展质量不高、投资回报下降等问题,在这样的地方,也需要顺应城市化的客观发展规律,人口流出地要进行减量化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型城镇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人口减少。除了少数在大城市周围的农村会演化为城镇形态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随着人口的持续流出,会出现农业用地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也会逐渐出现闲置,建设用地要减量发展。14 .如何理解“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一对大众来说稍显陌生的概念?公众对主体功能区不太熟悉,但实际上,主体功能区概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我认为这样的划分是比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传统体制之下,地方官员有做大本地GDP和税收的冲动,加之曾有一段时间,我们理论上认为,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比较充分了,而内陆地区有巨大的空间,所以对内陆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在事后看来发展潜力并不大的中小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园建设等,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局部投资过度的问题。所以,要优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做到以下四件事情:首先,要更科学地看到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当前一些板块式区域内部,已经分化成了人口流入地区和人口流出地区,所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不仅要在大的板块上进行功能划分,在一个城市群内部也要进行划分,比如在长三角内部,沿海、沿长江地带,有更好的条件来集聚产业和人口,但相对偏远的地区,就更加适宜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生态保护区。第二,要改革地方官员激励机制,如果地方官员在传统激励机制下仍要大力招商引资,做大税收和经济增长,一些条件不好的地方就容易出现加大投资和负债,甚至破坏环境进行发展的冲动。这与不同地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尤其对地理自然条件相对不适宜集聚大规模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区,要取消对地方政府的GDP增长总量和税收考核。第三,要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因为如果最终实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主体功能差异,那么一些地方的经济总量和税收会缺乏增长的空间,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对这些承担整个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地区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对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区,需要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推进不同人群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在土地资源方面做进一步改革,使土地供应在总量、用途结构和空间布局上顺应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