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ocx
-
资源ID:256241
资源大小:19.2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ocx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振奋全国和昭示世界的宣告,是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定位,中国将一往无前地向着伟大目标奋进。百年探索的认知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论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明确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这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新的认知表达,是中国现代化特质内涵和实践意义的升华。中国百年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向往现代化的风雨历程。从爆发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进而认识中国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肩负使命,开启摆脱贫穷落后、振兴中华的现代化事业。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关于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三个认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仰式”现代化认知,即基于对社会发展形态演变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榜样,将中国现代化进程看作社会主义社会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这样的现代化认知主要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憧憬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信奉。第二个阶段是“追赶式”现代化认知,即承认国民经济的落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并认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决心通过经济体制变革转型,走市场经济发展的世界共同道路,奋起加速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将中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归结为赶超过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尽快实现国强民富。这样的现代化认知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所确立的现实主义思维原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认知,即在前两个阶段认知与奋斗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的支持下,自信地认识到,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气魄,实现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所从事和将完成的现代化事业,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而不再只是对理论预言的信奉和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追赶”。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成功先例,而是创造“另一种成功模式”的壮举。可以说,这是对现代化的认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升华,据此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中国式现代化特质基于中国具体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叙事,不仅是民族主义的,也是国际主义和人类主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当然要有人类文明共同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另一方面,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具有不同特质,因此现代化进程也必须基于各自的国情特点。各国的现代化可以相互借鉴,但国情特质各具重大影响,决定各国现代化的具体形态和表现。中国的国情特质尤其显著,其文明进步的悠久历史和连续传承,世界独一无二。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文特质和认知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实现现代化,不仅是一个规模巨大国家的现代化,而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的现代复兴。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和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又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更伟大和艰巨的使命任务。党的使命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特别需要领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性质,具有最大的中国特色,其他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模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历史反复表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会是“一盘散沙”,中国社会将混乱无序。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要求和选择。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历史,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体现对人民的关切,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全过程民主,人民的精神丰富,人民的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这是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进而惠及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贡献,丰富全人类的文明大世界。人类文明的大世界是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是其最优秀的成员之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骄傲和国际主义意义。中国共产党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政党。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仅是爱国主义的,而且是国际主义的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和国家意义上,集中表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制定并实施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体现国家建设的历史自觉性和创造能动性。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和特质。在20世纪5070年代,曾经将这一制度优势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混淆,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误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但并未放弃制定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度优势。因此,国家可以制定重大规划和进行战略安排,来确立可行的预期发展目标,并安排规划步骤和实现时间。基于上述国家特质,按照党中央的精神,国家安排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从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O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强调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之所以能有把握制定明确时期划分的战略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特别是2012年以来的十年,如期实现全国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中国最具民族自信心的新时代。基于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和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不仅从追赶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些方面已居全球前列,而且树立起了基于雄厚国家实力的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成为可以在可预期的时期内实现的誓言。这一誓言在很大程度上已从难以预期的“未知数”,变成了高度置信的“可知数”。因此,作出心中有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有了可以“说到做到”的实力底气和相当把握。当然,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目标及步骤,还必须经过亿万人民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要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高度的组织性优势。这突出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原则精神和自觉行为。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很大的“组织资本”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可望实现,也正是基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质。重大原则和精神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胜利,但困难、挑战、阻力、障碍也必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难以避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是唾手可得的果实,更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必须经过不懈努力,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新天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告诫全党全国人民,前进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报告所提出的“五个坚持”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久经检验的基本原则精神。这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原则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决定了其制度逻辑的完备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合理性的基本理论依据,决定了其理论逻辑的自洽性。把握原则、坚持原则、一以贯之,就能形成强大而持续的精神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拥有强大而持续的精神力量,就能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要义十分深刻和丰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理解,对于多方面任务的安排和落实,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筋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为人民富足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和保障,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根本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形成了二十大报告所表达的基本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一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一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一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同富裕,而高质量发展是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基本理论逻辑基于对人类发展历史和世界新格局的深刻认知。当今世界,人类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以经济增长为最突出表现的演化发展过程(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都不会有这样的较快速经济增长表现),发展是硬道理,进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按照以往的近现代发展理念,一般认为经由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发展的文明形态会趋于一元化,也就是说,以人类理性为行为动机和利益动力的现代化,将会促使各国最终都走上基本同样的道路,殊途同归,形态趋同。过去,我们较肤浅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也倾向于认为人类文明形态将规范于相同的理性。其实,那并不是马克思的观念。马克思承认世界有多种文明形态共存,他所设想或预言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世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摆脱观念桎梏和教条约束,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成为对过往意识形态教条和僵化模式崇拜的第一个幡然彻悟者。即充分认识到,人类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世界的多元化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不可强求社会发展模式的同质化。而必须承认,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可以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制度特质和历史文化,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这样的新理念和思想解放,就是承认人类社会是多样性、多极化的世界,在各国制度体系中,规则并不完全相同,既有共同规则,也有特色规则。那么,各国的制度规则如何相互接轨而成为一体化世界格局呢?这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极大挑战:规则博弈。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世界可以而且必然是和而不同的全球格局,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行为方式,可以互不排斥地共存于同一个世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有能力争取实现各类规则的接轨协调,达成多方畅通协议,建设包容性世界新秩序。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思维和逻辑自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