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docx
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目录第一部分,2023年全国两会基本概述2第二部分成绩回顾3第三部分,今年的形势和总体要求。6第四部分,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9第五部分,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14同志们: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两会胜利召开,党的*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确立的行动指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全国两会勾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施工图。新征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全国两会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鼓足干劲、勇毅前行,凝聚起磅礴力量。踏上新征程、阔步春风里,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因此,今年的“两会”意义非凡。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读懂“两会”背后的深刻内涵,感悟民生情怀、震续担当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党支部组织此次“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以担当有为精神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学习“两会”精神专题党课。今天,我们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对“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一是2023年两会基本概述;二是2022年成绩回顾;三是今年的总体形势;四是2023年发展目标;五是2023年重点工作。第一部分,2023年全国两会基本概述2023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于3月4日下午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赵乐际主持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主要议程包括,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审议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草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草案,推选监票人等。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22年工作回顾;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2023年政府工作任务。第二部分成绩回顾今年两会恰逢换届之年,这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作的第十份报告。相比往年,今年的报告不仅对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回顾,还系统性回顾了过去五年的重点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组数据进行总结:44.23%:经济大省勇挑大梁。李克强总理表示,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市场主体数量、吸纳就业都占全国四成以上。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挖掘自身政策潜力保市场主体稳经济,稳定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稳经济也是稳财源。财政净上缴中央的省要完成上缴任务。最终,六个经济大省稳住阵脚,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52万亿元,占全国44.23%,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贡献了重要力量。13万亿元:“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过去十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除2020年受疫情及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有所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定增长。十年累计收入达17L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5.39%。尤其是2021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入“20万亿时代”。与此同时,十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亦从2013年14.02万亿攀升至2022年26.06万亿元,累计支出达207.04万亿元,年均增长6.56o4.59亿人:就业是最大民生。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是过去十年的一大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十年L4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每年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新高。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如何进一步稳就业,不仅事关民生福祉,更事关各地经济的持续性恢复乃至城镇化进程。57.21万亿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过去十年,投资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唱主角”。从2013年至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32.93万亿元增长至57.21万亿元,跨过两个十万亿台阶。从投资占GDP比重来看,从2013年的55.54%增长至2015年的58.93%的高峰,转而逐年走低,已经连续两年跌破50%。不过整体而言,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仍然较为严重。从L99%到2.55%:创新是第一动力。过去十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L18万亿元跃升至3.09万亿元,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从投入强度看,则从L99%上升至2.55%。这也反映出,过去十年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发重要。17%: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透露,过去五年,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189L3亿美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89L3亿美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对外开放水平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同时,压力和挑战仍不容忽视。具体来看,此次报告提出,今年将“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等。25%以上:节能降碳“成绩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这是报告公布的过去五年生态环保与节能降碳“成绩单”。“千亿斤”计划:端牢中国假碗。近年来,我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假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2.8亿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据最新报告,过去五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L4亿、覆盖10.5亿人。这也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定位“保基本”的第一支柱,已具有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截至2021年底已有7200多万职工参加,补充养老作用初步显现。第三部分,今年的形势和总体要求。据报告,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报告还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GDP预期增长5%左右。2023年是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年,是经济从疫情模式重回正常运行轨道的首年,稳增长必然成为最重要的任务。综合考虑到外部压力和国内的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5%左右的预期GDP增速目标,为经济增长可能的超预期表现保留灵活空间,是科学而又合理的。实现5%的目标,主要靠扩大内需,更重要的是稳定扩大消费。预计今年出口或全年负增长,关键领域的投资则非常重要,消费要发挥基础作用,摆在优先位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重点工作之首,表明在出口增速承压的背景下,扩内需是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为了提振消费信心,一是要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二是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水平;三是坚持需求导向,顺应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急难愁盼,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五是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财政支出保持扩张态势。根据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的国际标准和外国财政工作经验,中国财政处于安全运行区间,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是安全的、合理的。2023年整体的财政支出保持扩张的态势,对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财政支出的投资方面上,要注意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率,降低低效和无效投资。投资的着力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制造业投资,让民间投资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和短板领域投资力度。三是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国内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可控。从国内看,很多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都面临着过剩的状况,因此2023年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胀,而是稳增长、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主要矛盾,是提高有效投资,更要扩大消费。国内物价温和可控,不会对宏观支持政策构成影响。一是国内消费和内需处于恢复阶段,生产供给恢复保持领先;二是,粮食连年丰收,生猪产能恢复,工业生产能力强,居民生活必须品供应充足;三是,国内能源、原材料、居民生活用品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力度不减;四是,国内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等。服务业吸纳就业功能有望明显恢复。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助于实现今年1200万新增就业岗位目标。今年防疫进入新阶段,疫情对经济活动干扰趋势减弱,加上纾困帮扶政策有力支持;像零售、餐饮、文旅、住宿服务业有望加快复苏,服务业吸纳就业功能有望明显恢复。同时,这也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等。各级政府要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第四部分,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第一,恢复和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针对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应逐步提高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刺激整体消费需求。第二,大宗消费的关键是住房消费。房地产下一个“风口,主要是由城镇化带来的,近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进展显著。随着双循环战略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空间,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第三,服务消费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力量。伴随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居民消费服务化趋势加快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近年来通信服务、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正在成为消费新热点;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疫情以后,不少服务消费具有恢复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文旅、体育、互联网医疗等相关行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分阶段分步骤补齐短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要聚焦可行的重点方向,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加以突破,重点在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的基础前沿技术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以此带动全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产业先进技术上仍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以开放的思维对待技术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事关粮食供应安全,还涉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来改造和提升农业,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业。三是加强能源、资源和重要物资产品的生产与储备,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必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确保传统能源探明储量增加和产能扩大的基础上,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着力提升新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占比。要有风险观念和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各种突发情况,对一个大国可能遇到的包括原料、食品、药品在内的物资供应短缺风险要做出提前预判,全面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开辟新赛道,创建产业发展新优势。五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重塑国家竞争的新优势。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正在改变国际经济竞争格局。发展数字经济,最具有潜力的领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效率,下大力气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明确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别让“污名化”言论干扰民营经济,从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再次要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进一步发挥好全国贸促系统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作用,加强与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利用专班加强同跨国公司、外国商协会常态化联系,推动工作从收集反映诉求转向开展深度调研,从跟踪解决问题转向优化营商环境,从服务外资企业转向帮助地方招商引资,有效延伸专班功能,搭建全球招商引资“朋友圈”,形成以商引商、以商招商的良性互动。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运用法治方式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更高质量的外资来我国投资兴业。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要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严格管控新增项目融资;要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要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要严格规范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行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边界,提高透明度;要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实行终身问责制,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要积极创建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产业基地,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今年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碳排放强度目标完成进度分析评估和预测预警,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加快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开展碳排放领域监督执法。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指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建立项目库。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应更加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第五部分,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我们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理想信念、政治生活、立场定力、担当作为上,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保持定力中把握战略主动。党的*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制定了一系列事关开局之年的战略目标,既有对当下具体国情的科学研判,又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深刻反映了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逻辑演进和内在关联,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推动作用。这也让我们沉着冷静、保持定力有了客观依据。我们要做到既善于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又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从战略上思布局,从策略上解难题,在把握战略主动中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在不断赢得胜势中开辟新境界。更加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核心、奋进新征程。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判断,始终保持强大定力、自信和底气,坚持迎难而上,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办好,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深刻领党中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大政方针,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着力营造更加规范、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各项工作,肩负起“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政治责任,统筹当前和长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各位同志,今天我们从五个方面学习了2023年全国“两会”基本概况以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紧扣民生根本并融入日常,有国之大者的战略远见,也有见微知著的精准施策。2023年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凝聚14亿人民的奋斗意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凝心聚力,橹起袖子加油干,一同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奋楫前行,把宏伟蓝图转化为“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