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施意见.docx
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制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国务院大督查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评反馈意见整改,有效消除我县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提高站位,明确消除“大班额”的目标任务(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与关于印发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的通知的要求比,我县消除“大班额”的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涉及全县城区中小学和部分农村乡镇学校的消除“大班额”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政府要切实认清形势,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把消除大班额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会议精神、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紧迫任务抓紧抓实。(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二)明确工作目标,加快工作节奏坚定至2022年消除“大班额”目标不动摇,加快工作节奏,用2年时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具体目标:城乡学校到2020年秋季开学,继续全面消除“超大班额”,不再新增“大班额”;到2022年,全面消除“大班额"。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三)坚持工作原则,统筹有序推进坚持“标本兼治、因校施策、多方联动、城乡互动”的原则,按照“新建一批、扩容一批、盘活一批、分流一批、联合一批”的要求,加大教育投入,迅速扩充资源,增加学位供给;规范入学条件,统筹分班管理;办好农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稳住农村生源,统筹有序消除“大班额”问题。(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二、多措并举,提高消除“大班额”的实际效果(一)规划引领,增加有效学位供给坚持规划引领的原则,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满足需要、留有余地”的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关于调整十三五期间城区教育规划和教育项目设置的意见。要以实施教育网点规划为先导,以破解“城镇挤”“农村弱”为目标,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搬迁、盘活、升级等基本路径,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扩大总量,到2022年完成城区设有“4所高中、5所初中、9所小学、3所公办幼儿园”的城区教育网点布局目标,城区初中、小学增加学位13000个左右,有效化解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供求总体平衡、城乡平衡、结构平衡和动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问题。(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二)规范入学,引导生源有序流动县教体局要进一步健全招生入学制度,严格规范入学行为,引导生源有序流动,防止生源“扎堆”,避免形成新的“大班额”现象。要严把“入学关”。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科学研判形势,合理划定学区范围,明确入学条件,把牢入学关口。坚持“三审二公示”(审户籍、审房产、审年龄;预录名单公示、正式入学名单公示)制度,加强政策宣传,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入学公平公正公开。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城区小学一年级招生原则上按当年本校毕业年级班数同量设定一年级班数,且每班学生不得超过50人。不符合进城区中学就读条件的小学毕业生不得录取在城区初中学校就读初一,且每班学生不得超过50人。要严把“转学关”。凡不具备转入城区学校条件的坚决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加强学籍管理,坚持“人随户走,生从籍走”的原则,消除“人户分离”“生籍分离”现象。要严把“择校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零条子”“零择校”要求,不得要求教育部门违规安排就读;严禁以任何名义“插班”“借读”,严禁非政策性择校。(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S)因校施策,合理有效分流学生L小学(1)江重实验小学:控制招生人数。2020年秋季学期一年级每班新生控制在50人以内,校额降到4600人左右,消除超大班额;2022年秋季学期校额降到4350人左右,全面消除大班额。启用新教学楼。2020年秋季学期启用已建成的一幢新教学楼。(2)中山实验小学:控制招生人数。2020年秋季学期一年级每班新生控制在50人以内,校额降到3300人左右,消除超大班额;2022年秋季学期校额降到3150人左右,消除大班额。扩容新建教学楼。2022年新建一幢有30个教室的教学楼,确保2022年秋季投入使用。(3)镇第二小学:控制招生人数。2020年秋季学期一年级每班新生控制在50人以内,校额降到2450人左右,消除超大班额。学校整体搬迁。新校选址在南环路与公园路之间,容纳学生3000人一3600人。2022年秋季投入使用,全面消除大班额。(4)镇第三小学:控制招生人数。2020年秋季学期一年级每班新生控制在50人以内,校额降到1650人左右,全面消除超大班额;2022年秋季学期校额降到1600人左右,全面消除大班额。调整招生范围。将部分学区纳入巴山二小学区范围。(5)宝水实验学校小学部:控制招生人数。2020年秋季控制小学一年级新生招生在7个班350人,最终小学部控制规模42个教学班学生2100人左右。调整招生范围。将原属于宝水新区小学招生范围调至宝水新区小学。(6)道南小学:启用新校区。2020年秋季学期巴山四小整体搬迁至道南小学,正式投入使用,新增教室,扩充班级,全面消除超大班额。控制招生人数。2022年,新校区控制每个年级8个教学班,校额降为2400人,全面消除大班额。(7)宝水新区小学:2022年春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与中山实验小学联办,每个年级控制6个教学班,增加学位1800个。(8)黄洲小学:选址在原造纸厂旁边新建,并与江重实验小学联办。容纳学生3000人一3600人。2020年秋季开始建设,2022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9)二中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现巴山镇四小校址):二中搬迁后原校址改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举办初中为主,小学为辅。小学部控制每个年级4个教学班,安排学位1200个。2.初中(1)第一中学初中部:已建成的新一中2020年秋季全面投入使用,初中部控制每个年级20个教学班共60个教学班,增加初中学位3000个。(2)第二中学初中部(老一中校址):新建3栋教学楼。新增建筑面积L36万平方米。预设初中部每个年级20个班共60个班,学生3000人。原有教学教辅用房全面升级改造。2023年秋季开始升级改造,2022年秋季投入使用。(3)第三中学:控制招生人数。2020年秋季学期招收新生10个班,500名学生;2022年秋季学期招收新生10个班,500名学生,校额降到1800人左右,全面消除大班额。(4)宝水实验学校初中部:控制招生人数。2020年秋季控制初一新生招生7个班350人,初中部安排21个教学班,校额控制在1050人左右,全面消除大班额。(5)二中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现二中校址):控制招生人数。初中部每个年级30个教学班共90个教学班,控制学位4500个,全面消除大班额。随着城区范围的框架扩大及棚户区改造的逐步到位,为确保能够满足学生入学需求,2022年后再在城南片区将原郭年中学盘活资源升级为第五中学,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在新一中附近再新建一所小学;城北片区新建一所初中,确保不再出现新的“大班额”现象。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四)城乡互动,盘活存量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加大农村初中、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拟长期保留的村完全小学的建设力度,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引导整合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鼓励村小高年级学生适度向中心小学集中,积极建设寄宿制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和质量。大力推进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教育联盟、校际联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改革,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共建,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实现管理互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活动同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建立教研员、名师定点联系乡村学校制度,提高乡村学校教学水平。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委编办、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五)补齐短板,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各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上的重要杠杆作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落实“三通两平台”、教育城域网、智慧校园建设、专递课堂等建设任务,搭建实用性、操作性、交互性强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着力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目标,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办学水平,稳住本校生源,吸引学生回流。(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六)多管齐下,引导学校各显其能充分发挥基层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校在政策框架内打好全面消除“大班额”的主动仗。鼓励学校结合实际,通过适当扩充班级数量,对校内非教学用房进行整合,租用其他办学设施等举措,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增加有效学位供给。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抵制打招呼、递条子等行为,严禁教职工参与违规招生行为。要实行随机、均衡、阳光编班,加大校内名师培养力度,杜绝因校内择师等因素产生“大班额”。(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三、分步实施,科学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各乡(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把握时间节点,既要迅速行动,又要积极稳妥,总体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1 .制定方案阶段(2023年1月10日至2023年1月28日)。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制定消除“大班额”工作方案,报市政府审查批准。(责任分工:县教体局)2 .集中攻坚阶段(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9月15日)。各乡(镇)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学校按我县工作方案的要求,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举措,开展消除“大班额”专项行动,确保全面完成消除“大班额”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各学校、各乡(镇)人民政府)3 .总结验收阶段(2023年9月16日至2023年10月31日)。各乡(镇)政府、学校进行自查总结,深入查找消除“大班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整改落实,总结经验。县政府将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各校消除“大班额”工作全面总结验收,巩固成果。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四、强化保障,建立消除“大班额”的长效机制(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教体、人社、建设、财政、自然资源、发改委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各乡(镇)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按照县政府的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加强领导,高位推动,精准发力。(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二)加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县政府将消除“大班额”工作列入财政投入重要议程,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消除“大班额”工作。加大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农村不足IOO人的小学按IOO人核定生均公用经费,切实保障农村学校运行,运用财政杠杆引导农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稳定基本办学生源。(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财政局)(S)完善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县政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共同解决消除“大班额”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县教体局要建立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和班级实行动态销号管理,定期向政府汇报进展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县政府健全考评机制,将消除“大班额”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综合考评,与干部使用和评先评优挂钩。建立乡镇“保学控辍”“保学控流”工作机制,对辍学率超标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责任分工:县教体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四)落实预案,强化稳定保障。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底线思维,加强对学区划分、学生分流等工作的形势研判,多做宣传解释,理顺群众情绪,切实将维稳工作做实做细,积极落实各项应急预案,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制,打好主动仗、出好组合拳,查风险、防隐患、确保全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责任分工:县委政法委、县教体局、县委信访局、县应急管理局、各学校、各乡(镇)人民政府)(五)督促检查,强化纪律保障。县政府对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开展专项督查,对因作风不实、敷衍塞责、拖拉推诿,导致工作难以推进、影响大局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纪律责任。(责任分工:县政府办、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