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课件第二章医学模式.ppt
第二章 医学模式,学习目标,掌握医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内涵和特点;熟悉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凝聚的过程。,自学作业,http:/,第一节 医学模式的概念、特点与作用,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二、医学模式的特点三、医学模式的作用,一、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model)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模式包括认识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 建立模式是科学研究中分析和表达事物间关系和本质的常用方法,1.模式的概念,2.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医学模式包括医学认知模式(medical 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 pattern)。医学认知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医学行为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医学模式不仅指导医学理论研究、医学实践的发展,也指导着卫生管理实践的发展。,二、医学模式的特点,1.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2.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3.医学模式作用的广泛性4.医学模式发展的动态性,三、医学模式的作用,1.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 不同的医学模式会对不同的医学理论提供不同的思路 促进许多经典医学学科不断分化并产生分支,如现代医学正逐步向细胞、分子等层次深入 促进一些交叉边缘学科的产生,如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2.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 从专注于探讨特异生物因素和针对性的诊疗方法,到逐步重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 从关注消除生物因素所致疾病的基础上,拓展到关注心理治疗、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和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等领域,3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 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教育的方向需重新“定向”医学生除接受医学科学教育外,还必须接受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相关内容的教育,学习理解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在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三、机械论医学模式四、生物医学模式五、其他医学模式的理论,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演变过程,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是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结构的医术体系,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先民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占卜、祭祀、祈祷等方式,巫医、巫术为其主要代表。,先民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占卜、祭祀、祈祷等方式,巫医、巫术为其主要代表。,先民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占卜、祭祀、祈祷等方式,巫医、巫术为其主要代表。,先民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占卜、祭祀、祈祷等方式,巫医、巫术为其主要代表。,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是运用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解释健康和疾病现象,把哲学思想与医疗实践联系起来,以直观的自然因素现象说明生理病理过程的一种医学模式。,代表性学说:古希腊的“四液体”学说、印度的“三元素”学说、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等。,东西方早期医学理论,三、机械论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是基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以机械运动的原理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机械论唯物主义哲学观促进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发展,奠定了近代医学的基础。如英国医生哈维(Harvey,1578-1657年)发现了血液循环;德国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1810-1882年)发现了动物细胞。,机械论医学模式将医学引入实验医学时代,但忽视了生命的复杂性、人的社会性和生物学特性。,四、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是基于生物科学认识健康与疾病,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三者内在规律联系的医学观和方法论。,在同急性传染病抗争过程中,人们逐步提出了符合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的“流行病学三角模式”,认为健康就是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平衡破坏就会生病。,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有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心身二元论:认为躯体和精神彼此存在相互分工,疾病的产生必然或最终可以在躯体上找到病理变化 还原论:认为每一种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说明,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可以确定出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也都能找到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或方法,生物医学模式促使了对人体生理活动及疾病的定量研究,为解决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一些重大难题奠定了科学基础,生物医学推动了整个医学由经验时代迈向实验时代,取得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重大胜利 基础医学方面:形成了各个医学基础科学,阐明揭示了生物因素造成的人类疾病的原因 临床医学领域:攻克外科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 预防医学领域:采用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菌药物三大武器,有效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生物医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在临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机能,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 思维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病,就是健康”,五、其它医学模式的理论,生态医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宿主、环境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生态平衡概念。,生态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宿主,环境,病原体,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此模式只是医学因素的累加,只注重个体,没有从宏观上进行模式观的探讨,只是对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补充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随着人类疾病种类的增多渐失去意义。,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凝聚的过程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观点,第三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影响人群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了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我国城乡居民的疾病谱和死因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烈性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1900 1970年美国传染病和慢性病死亡率的变化,/10万人,19511983年上海市区居民传染病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与慢性病死亡率变化趋势,(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二)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合理的营养,安全的劳动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疾病的防治,(三)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应对许多健康问题,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已无法解决,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综合社会化的措施才能取得成效。如:传染病的预防 慢性病的管理 生命质量的提高 吸毒 性传播疾病,需要政府主导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四)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五)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五)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五)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全球主要死因调查归类情况(1991,WHO),(六)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世界多国的卫生保健实践显示,越早认识医学模式转变并主动促成转变的国家,其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就越快,取得的成效也较显著。,英国制定实施卫生资源向脆弱人群倾斜的政策,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健康投入产出效果。,芬兰实施全民健康促进策略,由个体健康服务转向群体健康服务,成效明显。,巴西将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改善健康公平性的核心策略,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凝聚的过程,环境医学模式1974年由布鲁姆(Blum)提出,(一)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健康影响因素分类20世纪70年代由拉隆达(Lalonde)和德威尔(Dever)提出,(二)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O.L.Engel)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观点,(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 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演变,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表明,医学模式发展的是动态的,也是渐进的。今天,人们认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全面的、先进的、科学的;明天,人们又会发现它的局限性,寻找更佳的医学模式。,(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重视生物医学的前提下肯定了社会与心理因素的价值 生物医学的手段,将继续在新的模式指导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生物医学技术,在人类自身健康水平提高,疾病与痛苦的缓解与消除等方面,仍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既重视人的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又强调人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充分肯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特别是对慢性病的重大影响,(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的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幸福完满状态 在重视生物因素,发展生物医学的前提下,把人和人群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去加以认识,去研究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策略,(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1.整体论观点 生命系统是有机整体,其组成部分不是松散的联系和同质的单纯集合,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整体的性质多于各部分性质的总和,并有新性质出现;离开整体的结构与活动不可能对其组成部分有完备的理解 有机整体有历史性,它的现在包含过去与未来,未来和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2.系统论观点 主张将人体和环境统一,将疾病、病人、医疗保健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 将疾病和医疗保健作为相互关联的过程研究 从分子、细胞、器官、机体、人、家庭、社会或生物圈等不同组织的层次来理解健康与疾病 认为医疗卫生系统不能脱离社会系统而单独存在,它属于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应统筹考虑整个社会系统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3.多元论观点 对生物医学中单因单果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批判,并逐步形成了“多病因说”或“多因多果病因说”,从多元论的角度理解健康和疾病。,一、对卫生事业的影响二、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四、对临床医学的影响五、对预防医学的影响,第四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一、对卫生事业的影响,(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健康推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强调健康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强调追求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幸福生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WHO提出了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千年发展目标等全球策略,(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促成“大卫生观”形成 把卫生工作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社会的事业“大卫生”的基本思想:卫生系统从封闭变为开放的系统;卫生与社会发展同步;国家、社会各系统把健康和幸福作为共同的社会目标,(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倡导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重大行动为切入点,实施综合治理,共同应对卫生挑战 倡导以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促进人群健康、提高健康的公平性 倡导以人为本,以国民健康需要为导向,推进卫生事业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二、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 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要求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 现代型的医学人才,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四、对临床医学的影响,由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转变 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由偏重个体诊治向更加重视群体健康防护转变 由着眼于分析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向综合性多因素分析转变 由单纯性治疗向兼顾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转变,五、对预防医学的影响,推进预防医学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生物因素扩展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预防医学建立了“高危”的观点,产生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 提出并形成了现代三级预防策略 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防治模式拓展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防治模式,本章小结,1.医学模式包括医学认知模型和医学行为模式,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广泛性和动态性,可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2.医学模式演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种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源于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包括整体论观点、系统论观点和多元论观点。5.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分为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事业、卫生服务、医学教育、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评价等都产生了影响。,讨论题,1.请阐述医学模式演变的过程。2.请阐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