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发展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对发展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旅游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区域性旅游既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根本要求。近年来,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旅游资源潜力的挖掘,与群众对旅游的需求尚有不少差距。本文仅就市情况谈粗浅看法。一、市旅游业基本情况一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初步查明,市目前具有开发价值的古遗址32处,古墓葬19处,革命纪念旧址6处,各种会馆、寺馆、道馆16处,特别是汉城、白水寺、白竹园寺、熊河风景区、唐梓山、无量祖师殿、玫瑰海、雕龙碑古文化遗址均具有一定规模,在现有的景区中,白水寺、熊河、白竹园寺已建成为国家AAA级风景区,全市旅游农家乐已发展到370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旅行社12家。国家3星级以上宾馆2家,其中国际大酒店为4星级、九源商务酒店为3星级。新市镇火青村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旅游名村、吴店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全省旅游名镇。二是旅游项目日趋丰富。市的旅游产品日渐优化,在原有的文化观光旅游、森林旅游、宗教旅游等产品项目基础上,休闲度假旅游、水上运动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考旅游、商务会议旅游、节事会展旅游等新兴产品项目,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体系现已初步形成。特别是每年的白水寺经贸旅游节期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唐梓山的农业边贸旅游期间,游客量近12万人(次);熊河之春旅游节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游客近8万人(次),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热点。三是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形成了以316国道、335省道、寺沙省道为主轴;汉丹铁路横穿境内,往返的列车可直达重庆、宜昌、十堰、武汉、郑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市区到达旅游各景区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有些景区开通了旅游专线运营线路,如:市区一白竹园寺的专线班车上午、下午各一趟;通讯方面,全市各景区实现了移动、电信、联通、铁通信号全覆盖,部分旅游企业开通了免费WlFl无线信号,构建二维码、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完备,现已形成以风景区、旅行社、宾馆、旅游农家乐、旅游客运公司等包含行、游、食、住、购、娱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四是发展旅游思路明确,目标已定。市旅游业发展应围绕“一城两花”,建立“一心两环线六大片”的旅游业体系。“一心”即:旅游服务中心;“两环线”即:以玫瑰、桃花文化为主题的自然山水旅游环线,以城区一吴店一平林一车河一熊集一城区的交通道路为主线,串联南部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形成旅游南线;以中兴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环线,以城区一鹿头一新市一太平一城区的交通道路为主线,串联北部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形成旅游北线。“六大片”即:中兴文化旅游区、玫瑰、桃花主题旅游区、农耕文化旅游区、森林生态旅游区、宗教养生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目标:通过2-3年的努力,创建1个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开发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1家5A级景区,3家4A级、4家3A级景区,新增1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饭店,创建2家3A级以上旅行社,1家五星级农家乐,3家四星级农家乐。建设一批规范的旅游娱乐片区、旅游购物街区,旅游总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50亿元。把打造成中国靓丽的桃之乡、玫瑰之都、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省旅游经济强(县)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省特色旅游商品产销基地,鄂豫陕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五是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旅游产品的不断开发与推介宣传,游客规模与旅游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接待旅游者人次保持10%以上的增速。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市旅游资源分散,加之受部门、地域限制,不能有效整合,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一些景区规模小,档次偏低,在旅游项目上缺少能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驻足的“闪光点”。大多数停留在“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的水平上,景区内看点少。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旅游“六要素”即“吃、住、行、游、娱、购”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从市目前情况看,旅游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旅游配套功能不够强。有些通往景区的道路损毁严重,难以正常通行;有些景区停车场、厕所等设施及宾馆酒店的硬、软件服务尚不能满足旅客的基本需求。三是宣传营销推介不够。市的旅游宣传营销大都是单打独斗,有声音无声势。在宣传营销对象上,对内的多,对外的少;在宣传营销方式上,“零打碎敲”的多,整体推介的少。四是旅游从业人才储备不够。目前,全市有导游执业资格的仅有20人,缺少高素质、有能力的管理人才和导游队伍,对历史文化、乡情民俗非常了解、了然于胸的导游基本没有,专业化旅游人才队伍与当前全市旅游发展的需求极不相适应。五是对本地特色旅游文化研究不够。市提出“千古帝乡,智慧”城市品牌,市占有重要的位置,帝乡文化以及本地特色的汉文化、雕龙碑文化、玫瑰文化等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全市旅行社及各景区没有标准的解说文本,旅游解说缺乏应有的全面性与文化厚重感,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及欣赏价值等亟待提升。三、今后工作的建议一是进一步确立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要牢固树立旅游是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理念,结合市实际,科学制定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具体决策上,要抓住市打造“千古帝乡,智慧”新的城市品牌机遇,以打响“一城两花”品牌这个主题,把发展旅游产业与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紧密结合起来,力争早日把建设成为全省旅游强市。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一方面积极向上汇报,争取上级部门批准从实际出发,及早恢复组建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落实旅游管理机构的工作责任制,使其集中精力,一门心思研究旅游、指导旅游、发展旅游,持之以恒抓旅游工作,为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市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要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统一规划,积极探索个人投资、社会融资、财政扶持等多渠道筹资方式,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同时,要深入研究国家、省、市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找准各级优惠政策与市旅游发展的结合点,实现市旅游业建设的具体项目与优惠政策无缝对接;制定切合市旅游发展实际的旅游业奖励政策,激发旅行社组织外地客源的积极性,激发市旅游项目建设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强化对本地特色旅游文化的研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要切实强化地方文化,尤其是“东汉文化”、“玫瑰文化”的研究,多措并举,整合市旅游文化资源,大手笔、高起点、高水平策划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刻、旅游价值高的文化旅游系列项目和主题活动,打造以“汉文化”、“玫瑰文化”、“道教文化”、“雕龙碑文化”等为核心形象品牌的文化旅游精品,树立文化旅游发展的典范,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加速市文化兴旅、文化强旅的一体化进程。五是进一步强化旅游队伍建设。要加强与旅游院校开展交流合作,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一线紧缺急需专业人才。要加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完善全市旅游人才信息库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全市旅游事业。要深入开展本土文化、乡情民俗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文明礼仪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育一支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