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信息化培训教材.ppt
企业现代设备管理信息化,讲座提纲,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与体系建立,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技术途径与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与体系建立,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思想,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与主要功能,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价值,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的历史,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经历了由单机到网络,由低级到高级,由电子数据处理到管理信息系统、再到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处理到智能处理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EDPS)特点是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目的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MIS的重要标志。另一特点是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DSS)决策支持系统不同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早期的MIS主要为管理者提供预定的报告,而DSS则是在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新的概念有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IDSS)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GDSS),电子商贸系统(Electronic Business Processing System,EBPS),总裁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其他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各分支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基础是数据处理,但又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侧重点出发,解决信息处理中的问题,为决策提供支持。,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自从人类使用机械以来,就伴随有设备的管理工作,只是由于当时的设备简单,管理工作单纯,仅凭操作者个人的经验行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加上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管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发展,以致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备管理。现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事后维修阶段,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刚开始时,由于设备简单,修理方便,耗时少,一般都是在设备使用到出现故障时才进行修理,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此时设备修理由设备操作人员承担。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设备大量投入使用,设备修理难度不断增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于是,企业主、资本家便从操作人员中分离一部分人员专门从事设备修理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工效,他们把这部分人员统一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设备维修机构,并制定适应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管理制度。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在我国,则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由于像飞机那样高度复杂机器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诞生,机器设备的完好程度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台主要设备或一个主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生产的全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925年前后,美国首先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以降低停工损失费用和维修费用。主要做法是定期检查设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修,在故障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加以控制或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突发事故。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设备预防维修制度。前苏联的计划预防制度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外,还强调设备的日常维修。,预防维修比事后修理有明显的优越性。预先制定检修计划,对生产计划的冲击小,采取预防为主的维修措施,可减少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和停工损失,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利于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计划预修制度,对于建立我国自己的设备管理体制、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精神的指导下,对引进的计划预修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1)计划预修与事后修理相结合 对生产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的设备实行计划预修,而对一般设备实行事后修理或按设备使用状况进行修理。(2)合理确定修理周期,设备的检修周期不是根据理想磨损情况,而是根据各主要设备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按设备的设计水平、制造和安装质量、役龄和使用条件、使用强度等情况确定其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合理。(3)正确采用项目修理 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项目修理代替设备中修,或者采用几次项目修理代替设备大修,使修理作业量更均衡,节省了修理工时。(4)修理与改造相结合 我国多数企业往往结合设备修理对原设备进行局部改进或改装,使大修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5)强调设备保养维护与检修结合 这是我国设备预防维修制的最大特色之一。设备保养与设备检修一样重要,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就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减轻和延缓设备的磨损,可延长设备的物质寿命。20世纪60年代,我国许多先进企业在总结实行多年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吸收三级保养的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计划保修制。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定时或定运行里程对设备施行规格不同的保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设备的维修周期。这种制度突出了维护保养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地位,打破了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之间分工的绝对化界限,有利于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管好设备的积极性,使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设备系统管理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宇宙开发技术的兴起,以及系统理论的普遍应用,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出了“生产维修”的概念,强调要系统地管理设备,对关键设备采取重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主要内容有:(1)对维修费用低的寿命型故障,且零部件易于更换的,采用定期更换策略。(2)对维修费用高的偶发性故障,且零部件更换困难的,运用状态监测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维修。(3)对维修费用十分昂贵的零部件,应考虑无维修设计,消除故障根源,避免发生故障。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企业界又提出设备管理“后勤学”的观点,它是从制造厂作为设备用户后勤支援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设备的系统管理。设备在设计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可靠性、维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设备出厂后,要在图样资料、技术参数、检测手段、备件供应以及人员培训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以使用户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目标。日本首先在汽车工业和家电工业提出了可靠性和维修性观点,以及无维修设计和无故障设计的要求。至此,设备管理已从传统的维修管理转为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设备综合管理阶段,体现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的两个典型代表是“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生产维修制”。由英国1971年提出的“设备综合工程学”是以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设备管理目标。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紧紧围绕四方面内容展开工作:(1)以工业管理工程、运筹学、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方法,管好、用好、修好、经营好机器设备。对同等技术的设备,认真进行价格、运转、维修费用、折旧、经济寿命等方面的计算和比较,把好经济效益关。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员、机器和备件的效益。(2)研究设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无论是新设备设计,还是老设备改造,都必须重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因为提高可靠性和维修性可减少故障和维修作业时间,达到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的目的。,(3)以设备的一生为研究和管理对象,即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把设备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折旧和报废一生的全过程作为研究和管理对象。(4)促进设备工作循环过程的信息反馈。设备使用部门要把有关设备的运行记录和长期经验积累所发现的缺陷,提供给维修部门和设备制造厂家,以便他们综合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必要的改造或在新设备设计时进行改进。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推行的“全员生产维修制”,是一种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加的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它以设备的综合效率最高为目标,要求在生产维修过程中,自始至终做到优质高产低成本,按时交货,安全生产无公害,操作人员精神饱满。“全系统”,是对设备寿命周期实行全过程管理,从设计阶段起就要对设备的维修方法和手段予以认真考虑,既抓设备前期阶段的先天不足,又抓使用维修和改造阶段的故障分析,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全员参加”,是指上至企业最高领导,下到每位操作人员都参加生产维修活动。在设备综合管理阶段,设备维修的方针是:建立以操作工点检为基础的设备维修制;实行重点设备专门管理,避免过剩维修;定期检测设备的精度指标;注意维修记录和资料的统计及分析。综合管理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主要表现有:(1)设备管理由低水平向制度化、标准化、系列化和程序化发展。198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使设备管理达到“四化”有了方向和依据。(2)由设备定期大小修、按期按时检修,向预知检修、按需检修发展。状态监测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管理在许多企业得到了应用。,(3)由不讲究经济效益的纯维修型管理,向修、管、用并重,追求设备一生最佳效益的综合型管理发展。实行设备目标管理,重视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研究,加强设备投产前的前期管理和使用中的信息反馈,努力提高设备折旧、改造和更新的决策水平以及设备的综合经济效益。(4)由单一固定型维修方式,向多种维修方式、集中检修和联合检修发展。设备维修从企业内部走向了社会,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联合式,这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5)由单纯行政管理向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发展。随着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运用经济杠杆代替单靠行政命令,按章办事的设备管理方法正在大多数企业推行。(6)维修技术向新工艺、新材料、新工具和新技术发展。如热喷涂、喷焊、堆焊、电刷镀、化学堵漏技术,废渣、废水利用新工艺,以及防腐蚀、耐磨蚀新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思想,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思想就是:为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优化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和备件管理的工作流程,利用计算机系统来控制设备管理的整个流程,并即时传递影响生产的设备运行和维护信息,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统一管理,将设备维修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物质资源统一组织与配置,执行统一的绩效考核和管理评价体系,在一个优化的管理体系中,确保设备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设备产出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向设备要效益的目标。,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与主要功能,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设备水平的日益提高,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设备、系统和设施正朝着大型化、连续化、复杂化、精密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并力求满足特殊环境下的苛刻要求,这为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提出了许多问题与挑战。为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无故障、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各工业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管理的新理论。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就是以系统思想的方法,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设备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并结合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设备管理活动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提取、加工、输出,从而形成支持组织决策的信息系统。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条件是:1适用性:能够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适应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为企业提供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2准确性:保证设备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管理相统一。3方便性:人机操作界面友好,全中文操作菜单,实现操作的简单、方便、易学。4开放性:任何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连接或分离而不至于影响其它的模块,性能扩充方便易行。5动态报表性能:能够根据企业的报表的不同格式和要求,动态生成各种报表。6前瞻性:建立基于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预测的设备动态集成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生产计划、维修等提供可靠的设备信息及趋势预测。7安全性:只有授权用户方可进入系统,并根据权限的大小进行管理。8实时性:符合最新的企业信息交互及数据传输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越特性,实现实时的、在线的信息系统。,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使用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保养等环节进行全面记录和管理,对设备的当前状态进行跟踪,对企业的电子文档进行有效的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十五项内容:设备信息、配件信息、设备购置、设备验收、设备安装调试、设备保养、设备维修计划、设备维修、设备鉴定,润滑、设备移装、设备事故报告、设备封存,报废、设备借用、设备交接。(1)设备信息:主要是管理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是否复核,性质,使用部门,资产类型,资产编号,原编号,条形码,购置合同,资产名称,产权归属,型号规格,生产国家,出厂编号,生产单位,验收日期,购置日期,使用日期,供应商,数量,单位,存放地点,资产原值,状态,保管员,登记人,登记日期,资产图片,备注。,(2)配件信息:主要完成对设备配件的管理,管理的内容和设备信息是一样的。(3)设备购置:主要是对设备的购置过程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有:购置编号,申购部门,计划日期,采购月份,设备名称,规格型号,设备类别,供应商,设备单价,购置数量,设备总价,采购人,设备购置论证,管理部门意见(部门负责人,日期)等。(4)设备开箱验收:管理的内容包括:开箱单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申购部门,出厂日期,出厂编号,到货日期,制造厂家,出厂原值,开箱日期,随机资料,随机附件及工具,验收结果,相关部门意见(签名和日期),到货时间,验收部门,验收部门代表,供应商,供应商代表,验收时间,验收地点,合同编号,备注等。,(5)设备安装验收移交:主要是对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进行管理,主要包括:验收日期,验收单号,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出厂日期,出厂编号,制造厂家,安装单位,安装地点,安装费用,安装日期,设备安装调试过程记录,设备安装调试后验收情况,验收的部门(使用部门,技术部门,设备管理部门),验收意见,验收人,日期,备注等。(6)设备保养:主要是对设备的保养进行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保养时间,保养要求,保养内容及结果,保养费用,备注等。(7)维修计划:主要是对设备维修制定计划,主要包括任务编号,计划日期,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规格,使用部门,维修来源(计划),任务状态,维修类型,维修工时,维修费用,计划开工日期,计划完工日期,项目负责人,维修要求,维修内容,备注等。,(8)设备维修:主要是对设备的维修进行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维修单位,维修类型,维修起始日期,维修结束日期,维修地点,主修人,参与维修人员,维修前状态,维修后状态,维修原因,维修记录,运行状态验收结论,备注,验收部门,验收人,验收日期等。(9)设备鉴定:主要是对设备的鉴定进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鉴定编号,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家,出厂编号,出厂日期,使用部门,投产日期,上次修理日期,修理类别,鉴定标准,实际情况说明,鉴定结论,参加检定的部门,鉴定人,日期等。(10)设备润滑:设备润滑管理的内容有: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规格,使用部门,实施日期,润滑费用,润滑要求,润滑负责人,润滑情况说明,备注。,(11)设备移装:设备移装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移装单编号,移装日期,移出部门编码,移出部门名称,移入部门编码,移入部门名称,总移装费用,移装原因,移装时设备状态,各部门审批意见,备注等。(12)设备事故:主要是对设备事故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报告单号,设备编号,设备名称,事发地点,事发时间,事发类型,排除日期,责任部门,当事人,事故原因,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处理意见,主管部门,分管经理等。(13)设备封存: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设备编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申请部门,申请要求(封存,调拨,报废,启封),申请原因,申请人,申请日期,各主管部门的审批及意见(签字,日期)等。(14)专项设备:对不同的特殊设备进行专项管理,如计量设备、压力设备、叉车等。(15)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价值,通过在适当时间,适当地点,提供适当的备件,适当的人员,适当的工具及适当的信息,从而达到资产设备使用率可按估计水平及在最低的可能成本下运作的效果。总体来说,应用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后可令资产达到最优化利用率,从而获得最大的资产投资回报,主要表现在:1、建立规范的设备管理工作体系 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能比较完整地记录、储存、存取、处理设备资产数据、变动数据、运行数据、检查维护与维修数据、备件计划与库存数据、特种设备检验数据等,及时传递设备运行与维护的状态信息,为生产安排和各项工作安排提供数据信息支持。从而建立规范的设备管理工作体系,这一工作管理体系涵盖了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并以设备履历(档案)的方式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维修记录进行保存和查询。2、最大化关键资产的使用率 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能建立的大量详细数据信息将直接地为预防性维护与维修工作管理提供计划和任务制定的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工作管理的合理性、保障设备的正常与安全运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降低运行与维护成本;在软件全面运行一年后,可有效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关键设备的连续运行时间和无故障运行时间3-5。3、降低设备运行与维护成本 对设备折旧费用、修理费用及其它有费用记录的维护作业费用自动核算,对设备运行及维护成本进行成本统计;正确使用这些功能,可年降低设备运行与维护成本5-8。使用系统的重点是主要设备和关键设备,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应严格按照系统的管理功能去进行,通过预防性维护和预防维修,避免维修不足和维修过度两种现象,即可有效提高设备的运行效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工作任务的有效组织与安排,降低综合管理成本10左右。4、减少备件采购及库存成本 由于同维修紧密结合,在备件成本控制中比单纯的物资管理系统更有效。,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技术途径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和实现手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体系结构,PMIS总体方案以动态设备档案及技术状态管理为主要出发点,建立相应的网络数据库支持环境,采用人工录入设备基本数据与动态提取设备在线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有用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诊断,以掌握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并根据预测及分析结果,完成维修、润滑及技术经济评价等工作,实现设备的集成化管理。PMIS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体系结构,主机或工作站包括客户机和浏览器,归终端用户专用,终端用户浏览和提取网络资源、数据采集、提交设备数据和服务请求等,完成信息查询、提交服务请求等活动。服务器部分包括诊断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等,负责管理和维护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资源及在线数据资源等,如管理共享外设,控制访问共享数据库,接受客户请求,同时完成设备的智能诊断过程,实现与企业其他子系统的信息交互。终端用户可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由服务器部分执行相应的服务,并将执行结果通过浏览器送给终端用户。,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功能模型,PMIS系统由九个业务管理模块组成,将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集成为一个规范化的体系,使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高效能的组织和实施。各个主要模块又细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各主要管理模块的功能和内容如下:1.系统管理 该模块包括密码修改、操作注册、数据整理与备份、数据恢复、重建索引、员工管理、基本设置等子模块,该模块使系统准确无误地运行。通过设置操作权限,有效地保护了数据库的完整性与正确性;通过该模块,可以有效屏蔽非授权用户的各种操作,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从而也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2.设备前期管理系统的前期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申请计划、审批、合同签订、合同执行情况、设备验收记录、客户管理以及设备入库记录等几个子模块。该模块通过建立设备市场信息库,依据选型策略,进行设备选型,制定年度设备采购计划,并对设备采购合同进行管理。,对设备开箱验收与安装验收进行记录,结合设备基本信息,生成设备卡片。前期管理的部分数据能够导入后续模块,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可从设备编号、设备类别、安装号等多方面对设备进行查询和输出。3.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设备编码管理,设备台账,设备的租用、调拨、封存、报废以及设备的折旧等基本子模块。其中编码管理按照部颁设备统一分类及编号目录及相关补充规定对设备进行编码。资产管理主要是对设备资产编号、设备名称、设备主要参数、所需润滑油的种类及型号、润滑参数、出厂编号及日期、起用日期、设备使用人员状况、隶属的生产线、设备折旧方法等基本信息以及设备技术资料进行管理。4.设备维修管理设备维修管理主要包括设备运行状况、设备维修计划、维修台账、故障统计、维修费用以及设备改造等几个管理子模块。该模块是对发生故障的设备名称、时间、现象、排除措施、维修人员、,故障设备的部门进行记录和管理,实施动态作业管理,对设备维修费用、备件消耗进行统计与核算,并对设备故障和维修频率进行统计与分析,用直方图形象表示设备故障发生情况,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了解预测,在设备使用一定周期后,向服务器发出维修提示信息,便于维修人员提前对设备进行检查。5.备件管理备件管理主要包括备件编码、库存信息、备件的购进、领用记录、材料卡以及备件流水账的管理等基本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对设备备件的合同时间、合同号、进库时间、存放地点、使用的机床、备件名称、备件数量、型号、厂家、价格、国别、已领数量、领用流水账、领用人员以及信息等进行管理,并对库存数量设置了预警提示,备件数量超过最高或最低数量时,系统会向操作员发出报警提示。6.设备润滑管理该模块对设备润滑和油质鉴定进行动态管理,自动进行润滑材料消耗的统计与分析。设备润滑管理是按技术规范要求,实现设备的合理润滑和节约用油,以达到设备安全、正常运行的目的,7.技术状态管理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对设备运行与安全检查进行记录并统计。根据设备事故与故障记录自动建立事故故障期报表,制定设备保养周期计划与设备点检计划,实施保养与点检的动态管理,自动制作包括设备完好率与故障停机率在内的设备管理状态统计。凡发生事故与故障的设备,都可自动转入维修管理模块,对设备实施维修管理。关于事故、故障、运行台时、设备保养等记录,可自动转入设备档案中。8.资料管理资料管理模块包括资料编码、资料的基本管理以及资料的存档、借用记录管理等几个子模块。主要是对设备的随机资料进行归档,系统化管理,方便资料的调阅、查询。9.领导查询领导查询模块是从系统中独立地划分出一个模块,主要是向领导在线提供有关设备的数据信息及各种报表,并抽取领导决策时所需参考的有关设备的信息和各种报表,支持组织决策过程。包括设备的运行情况,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设备完好率的统计以及维修、润滑、改造费用的统计和各种报表等。,PMIS信息工作流模型,PMIS信息模型是以动态设备档案数据、传输在线设备数据为核心,通过动态交互及相应的分析处理,完成系统数据的输入输出及系统内部各部分间的信息共享。在信息传输方面,系统主要采用了最新、最便利的客户机/服务器传输模型。在该模型中,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可以浏览页面内容、完成和生成报表,还可以动态提交设备故障报告单、设备采购计划单等动态数据给服务器,而服务器端则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请求调用相应的程序及方法,并通过建立odbc与数据库连接,这样,可以将用户登录的数据存入数据库,或根据用户请求调用数据库的相应数据,并通过一定的处理放在浏览器上供用户浏览、打印,使设备信息的传输变得异常简单、迅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设备数据在线传输方面,主要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利用activex插件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总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实现了设备管理的自动化,为企业实现优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使设备管理工作规范化,减少了随意性,提高了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使作业计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以保障,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作为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性,能够和其它管理系统进行联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系统技术实现,开发环境前台开发工具为powerbuilder7.0,辅助开发工具为visualc+6.0,office7.0等。操作系统为windowsXP,具有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可靠性、兼容性等性能,同时它的图形化界面,便于维护与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为microsoftsqlserver000,是microsoft面向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而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是一个高性能、多用户、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之间互联、互操作,具有数据容错、完整性检查和安全保密等功能,使整个网络数据库的结构更加合理。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网络体系结构,c/s具有良好的扩展性,c/s体系结构更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处理能力。,在该系统中,数据存放在databaseserver中,而不是存放在本地机中,应用程序系统(client端)只需向服务器发出数据查询或者更新的请求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主题数据库规划和cu矩阵技术,将整个系统划分成若干个主题数据库,并结合各子系统的数据传输流程图,来确定整个集成系统中的数据流向。报表设计 为保证输出报表准确、及时、实用,在系统的输出设计中采用了打印之前的预览和确认之后的打印表格输出形式,并能够输出设备故障统计直方图等各种统计图,使显示效果更加直观。考虑到用户一般具有使用msoffice的经验,在进行系统的报表输出设计时,报表形式应与office的界面类似,并能够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此,先对系统进行分析,将涉及的数据模式和数据关系在数据库中定义,然后利用应用程序读取数据字典,得到相应用户所使用的表名及表的记录形式,由用户选取所需要的数据字段,从而动态地创建一个数据窗口(datawindow),将此datawindow保存为excel(或word)文件,最后在文件中编辑,就能生成满足要求的报表。,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故障预警体系,“预警机制”,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通俗地说就是能够预见企业设备运行的后果及风险,这就是“预警机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设备运行的理想状态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故障预警体系,然后再融合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等当今国际先进维修理论,就能够形成以预防维修为主的多元化维修管理体系。,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故障预警体系,故障分析模型,可靠性管理模型,点检受控管理模型,1,状态监测管理模式,点检受控管理模型,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制造企业,已逐步建立了岗位点检、定期巡检、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的分级点检工作体系。为使点检工作量不至于过分庞大,同时又保证点检的工作质量,我们建立了一个受控点检和日常点检相结合的分级管理模式(见图1)。如图1所示,受控点检针对关键设备、主要设备或一般设备的关键部位,采用企业级的管理与监督,建立统一的点检标准与点检记录档案。日常点检针对一般设备或设备的非关键部位,由车间或分厂直接负责点检过程中发现的异常记录,以及隐患整改、检修建议等,通过网络计算机管理系统,直接送达相关责任人员,从而使点检成为预防维修的重要工作基础。,故障分析模型,故障总是伴随着设备的性能劣化而客观存在,故障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对故障进行量化分析,获取故障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对故障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预防或减少故障的发生。,故障分析的基础是故障编码体系,针对设备部位上的每个故障现象,建立一个故障编码,同类设备采用相同的故障编码,一个故障码所对应的内容,还包含故障原因、故障程度、故障机理等。设备点检、状态监测等监控过程中发现的故障或缺陷记录,以及突发性的故障记录等。通过故障编码统一管理,成为进行故障分析与预测的依据,故障分析的方法包括:故障停机率倾向分析、故障频率分析,故障强度率分析,故障原因分析,典型原因分析,典型故障分析,故障发生趋势预测等。根据已发故障的时间间隔,来分析预测下次故障发生的时间间隔,就是故障发生趋势预测。图二就是进行故障发生趋势预测的一个例子。其中前三次是已发生的故障,第四次是预测将要发生的故障,第四次对应竖诅坐标值就是它与前一次故障的时间间隔。,可靠性管理模型,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设备可靠性管理的依据是设备故障记录和监测记录等历史数据,采用的方式主要有:(1)通过故障分析手段,找出设备重复性故障,并提出针对性的维修在导策略,以期通过改修结合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2)采用故障间隔时间()和平均修复时间()两个可靠性指标,对关键设备的可靠性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反映设备的可靠性参数。可靠性指标的计算主要依赖故障间隔时间和故障修复时间,其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如下:,状态监测管理模式,状态监测作为设备运行的主要预警手段,在企业中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不少大型企业为关键设备建立了在线监测系统,还配备了比较齐全的离线监测设备开展离线监测。离线监测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式如图4所示: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动态数据服务器,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离线监测的数据,通过建立监测项目的技术标准,设定实测值与标准值、允用值、门阀值之间的逻辑关系,由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相关的定量分析、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用来指导维护维修工作。,建立预防维修管理体系的方法,根据生产工艺和设备性质,不同的设备适合不同的维修模式。对于非常关键的设备,或监测容易且费用小的设备,可以采用状态维修方式,对于故障特征以磨损为主且故障间隔较长的设备,可以采用定期维修方式。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各种维修方式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化管理体系。,以设备状态为依据的预知维修以设备运行时间为依据的预知维修以故障分析为依据的可靠性维修设备突发故障后进行的事后维修设备大修管理维修计划的编制基于预防维修的多元化维修管理体系的实现,以设备状态为依据的预知维修,以设备运行状态为依据,来判定设备的性能优劣程度,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维修或最佳的维修时机。称之为状态维修(CBM),也叫预知维修(PDM))。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预知设备的故障状态,以此为依据编制维修计划,从而提高维修效率,减少维修停机时间。反映设备健康状况的状态参数,可以通过设备点检、完好检查、精度检验、状态监测等技术手段来获取。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定量掌握设备运行状态,预测设备的可靠性和性能,对设备异常进行识别和评价,从而做到尽可能在出现故障之前进行针对性的维修,即预知维修或状态维修。,以设备运行时间为依据的预知维修,为了防止设备性能或精度劣化,以时间为依据,预先设定维修间隔周期与维修工作内容,称为定期维修,也叫预防维修(PM)。定期维修将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防范,可以有计划地利用生产空隙,充分地准备人力备件等维修资源,因此也是预防性维修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方式。设备的维修周期,一般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事先确定。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分析设备的故障记录、维修记录等,对维修周期进行合理的调整,避免维修不足与维修过度的问题。零部件定期更换,也称无维修设计。基于理想设计而在实用过程中无维修要求,在设计寿命到期时直接更换零部件。,以故障分析为依据的可靠性维修,为了消除先天性缺陷或频发性故障,对设备的局部结构或零件的设计加以改进,以提高设备可靠性与维修性,这种方式称为可靠性维修(RCM)。可靠性维修来源于故障分析,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故障进行量化分析,获取故障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现设备的频发性故障或设计上缺陷,进而采取预防性的维修措施。,设备突发故障后进行的事后维修,设备发生故障或事故后,或者性能精度降低到合格水平以下时所进行的非计划性修理,称为故障维修(BM)。故障维修也称事后维修,对生产影响很小的一般设备,可以采用这种维修方式。,设备大修管理,这是我国企业特有的一种维修管理方式,其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定期维修中的大修级别所派生的大修计划,另一类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而进行的设备解体检修工程。因大修管理的管理流程与过程控制比较复杂,很多企业对大修有专门的管理方法或管理方案,而使大修与其他的维修工作区别开来。设备大修一般由企业的设备主管部门来组织和实施,按年度来考核。,维修计划的编制,维修工作计划的生成来源包括:设备维修周期、点检状态监测等检测数据、设备故障记录、故障分析、维修记录等突发故障需要维修的设备,属于故障维修(BM);根据定期维修周期应予维修的设备,属于定期维修或预防维修(PM);通过点检检查、状态监测等判断而需要维修的设备,属于状态维修(CBM);通过故障分析和可靠性分析而认为需要维修的设备,属于可靠性维修(RCM);而临时提出的紧急抢修任务,直接纳入维修计划中。不同来源的维修任务,汇总形成日常维修计划表和大修工作计划表。每个维修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技术要求、修理方法、资金计划、维修工时清单、备件材料清单、需用工具清单、验收标准等,这些内容可以直接从维修标准库中提取,然后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维修工作计划的编排,其依据是维修资源的合理安排与平衡维修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备件材料、资金费用、维修工具等为了合理使用维修资源,应确定每个维修项目的优先级别,通常按紧急维修(含抢修)、优先维修、一般维修的次序来进行维修资源的协调平衡。维修计划编排完成后,形成维修工单,然后调配人力资源、备件材料、维修工具等,最后下达执行。以预防维修为主导的多元化维修管理体系的流程如图5所示。,基于预防维修的多元化维修管理体系的实现,某软件公司采用基于预防维修的多元化维修管理体系的思想,作为设备维护与维修等相关业务的理论指导,设计了“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大型应用软件。其中的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和维修管理三个模块,与维修管理体系有直接的关系。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的模块如图6所示。,运行管理摸块中,设备点检、定期检查、完好检查、精度检验、状态监测,构成了设备故障预警体系,监控设备的技术状态;设备技术标准是根据工艺性质和重要程度,确定哪些设备需要采用何种监控措施;设备运行记录则记录设备发生的故障、事故、停机等信息。运行记录与监控数据一起形成设备的故障记录库,以此为基础进行故障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判断设备的劣化程度,预测故障发生趋势。,维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设备维修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力求使设备“精力充沛”地投入运行,在运行中按合理周期,运用有效简捷并具可操作的方式实施监测,定量评价设备状态,进而预测设备的未来趋势,制定科学的维修决策。,设备维修质量检验标准的制定,制定设备维修质量检验标准的目的在于:(1)使设备维修规范化。可以严格控制维修进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以满足设备维修的整体性能,从而减少事故隐患,降低维修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利用率。(2)合理评价设备承修人员的劳动成果,协调设备管理、使用、维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3)为制定设备状态的定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制定该标准,要依据下述原则:(1)充分考虑企业维修的实际技术水平,既不偏低(对承修单位二言),也不偏高(对送修单位而言),同时亦考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2)既提出维修的各项技术要求,也提出维修工艺和检验方法,使整个维修过程规范化;(3)尽量采用国际、国内通用标准。设备维修质量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