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Why?,How?,Where?,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材料一:年轻母亲与鳄鱼的故事。材料二:国王与囚徒的故事。材料三:学生与老师的对话问题与思考:,(1)阅读材料一,母亲是怎样用悖论救孩子的?缠绕悖论的特点是什么?你觉得日常思维活动中出现逻辑思考上的破绽正常吗?它能否成为获得真理的有效手段?,(2)阅读材料二,在思维或语言交流中,经常会碰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现象,你认为这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是应该力图避免克服的,还是如材料二所说,利用它可以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绝处逢生,却使对方哑口无言,陷于两难境地。,(3)阅读材料三,请分析辩证法与诡辩论有哪些主要区别?你认为诡辩方法能成为人们认知活动中取胜的手段吗?怎样识别和驳斥日常语言交流中出现的诡辩?请常例说明。,(一)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否定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方法论,它的灵魂支配一切。这个灵魂,即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作为创造原则与推动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否定性的辩证法落实到否定精神,而这个否定精神其实也就是一种超越精神,否定也就是超越。,古希腊对否定的两个规定:一个是被动的含义,无,缺乏,那个地方空着;另外一个就是无化,能动的活动,无之无化。如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上帝有一种生命的冲动,要创造生命,要活起来,要具体起来,要进入到生命之中。“物质的痛苦”。,中国古代的无,从来没有被理解为一种行动,不只是不等于行动,而且恰恰等于不行动、无为。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国人理解的无,除了缺乏的状态以外,是消极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其实是无欲,无为,什么也不去否定。“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万物在运转,是有,我们要抱着旁观无为的态度去欣赏它。只要有此态度,就会发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中国人理解的无,除了在缺乏的意义上之外,在别的方面恰好与西方相反。,哲学上的这种区别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西方以有为开端的无,必须把无理解为一种能动的否定。从有中如何悟到无,因为有只是一个决心,它还什么都没有,它要保持自己为有需要花力气,要否定和防止自己随时沦为什么都没有。,你必须成为“什么”才能“是”起来,才能成为自己。但这个“什么”一旦形成就成了支配你的东西,异化是人的精神结构,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了不自由。“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中国哲学以无为开端,以无为开端。体现在文化心理、人生哲学上,就表现为任其自然,摒弃人为。“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儒家有关怀,但不是终极关怀;道家有终极关怀,但最后又归于无关怀。中国讲个人体验是道家的,讲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儒家的。就个体人格来说,没有西方那种自我分裂,自相矛盾的痛苦,他取消了“自”,从本体论角度看,否定这个概念不是一种排斥。我否定你的观点,你否定我的观点,没有真正的否定,只是把别人的观点搁在一边。火的燃烧。自己否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否定,即同一个东西的自否定。,所以自否定的理解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事物看做一个东西,一个整体,如果万物只有杂多,多元或二元,那就没有本体论,只有把宇宙看做一才有本体论。,否定之否定可以贯通一切,体现为一条“自否定”的原则。在第二次否定上才表明事物就是原来那个东西,万物就是原来那个东西自己发展出来的。,否定要成为一条原则必须讲两次,而且是针对同一个对象,正因为它是针对同一个对象,所以它是反身性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反身性的规律。这种反身性、自返性,回到自身,就是辩证法。形式逻辑回避自返性。形式逻辑有一个缺口,它的前提是不证自明的。,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否定,因为其前提是不受否定的。黑格尔认为,否定不运用于前提就不是真正的否定原则,就没有贯通。如果一个人对所有的人都说不,唯独对自己不说不,封闭。,“否定是生命和精神自身运动最内在的源泉和灵魂。”否定之否定不是一味地向前赶,而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但不是完全退回,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原点的自觉。,扬弃:消灭;保存。这个词一方面是收起来,束之高阁,使其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是保存起来。在德文中,保留的和不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扬弃是同一个东西的自我否定,即一方面否定自己,另一方面正因为是它自己否定自己,而不是由其它东西来否定它,所以它的这个自己仍然保存下来了。,蒲鲁东认为事物在历史中的发展进步就是把坏的东西清除掉,把好的东西留下来,以为这就是辩证法。马克思认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法的实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当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精神只当它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能保全其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实性。精神所以是这种力量,乃是因为它敢于面对面地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有、无、变“有,纯有,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定。”,(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自然界喜欢矛盾。波动说微粒说量子学说。老子论强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克服,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 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共性、绝对性、无条件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含,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有条件性,矛盾的特殊性,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是指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隆中对普遍与特殊王安石咏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居于被支配地位、起着次要作用的方面。,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克服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学会统筹兼顾和“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矛盾即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它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是使事物质变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它使事物发展呈现出特定的具体形式和外貌。,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外 因,内 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根据,条件,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又贯穿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白马非马”公孙龙,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度,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节点或临界点,毛泽东说:“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把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黑格尔说:“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掌握适度的原则,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列宁,2.量变、质变的含义,甲醚分子结构式,乙醇分子结构式,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一个个华西村的建成,相对于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广,既表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又体现了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发展,否定,邓世昌,岳 飞,运动是相对的,时空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时空也是相对的。,3、否定之否定,麦 粒,植 株,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麦 粒,麦 粒,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72,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