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第七章.ppt
第十一章 流动资产管理,学习提要与目标,本章主要阐述了流动资产的性质和管理要求,以及如何开展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的管理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的确定,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的确定方法,存货成本的概念及其控制方法等。,本章重点企业持有货币资金的动机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的确定信用政策的制定存货经济批量的基本模型 本章难点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的确定方法存货控制的方法,一、流动资产的性质,1流动资产的概念,流动资产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置存的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资产是相对固定资产而言的,是指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2.流动资产的特点,流动资产占用资金的数量具有波动性,由于参加循环周转,其形态不断改变,流动资产的价值一次消耗、转移或者实现,二、流动资产的管理要求,3.提供优惠的信用条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1.降低流动资产的储存成本,2.保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三、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一)企业持有货币资金的动机,2.预防动机,1.交易动机,3.投机动机,(二)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作出抉择,以获得最大的长期利润。,四、货币资金管理方法与策略,(一)货币资金预算编制,编制货币资金预算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货币资金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货币资金流入量来源于销售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货币资金收入。,货币资金流出量主要包括购货支出、营业费用支出、利息支出、上缴所得税、利润分配以及其他货币资金支出。,【例1】四都发展公司某年度货币资金预算编制见图表71所示。,图表71 四都发展公司某年度货币资金预算表,月 份,项 目,期初货币资金余额(A)本期货币资金收入数:销售预测收入其中:现销收入收回应收帐款出售固定资产投资收益,一月,275,000431,000 51,000370,000 1,000,二月,272,000404,00048,000374,000 43,000,十二月,250,000458,000 54,000342,000 5,000,合计,275,0004,296,000 496,0003,598,000 48,000 6,000,本期货币资金收入数合计(B),4,148,000,401,000,465,000,422,000,本期货币资金支出数:原材料支出 直接人工支出 制造费用支出 销售费用支出 管理费用支出 财务费用支出 销售税金及附加 所得税支出 支付股利 偿还长期借款 支付长期借款利息 购进固定资产,25,000 76,000 50,000 66,000 36,000 50,000 22,000,41,000 77,000 49,000 58,000 35,000225,000,28,000 77,000 51,000 80,000 49,000 20,000 40,000 12,000,674,000948,000579,000691,000461,000203,000 90,000 88,000 80,000 56,000425,000,本期货币资金支出数合计(C)货币资金余缺售出(购进)有价证券银行借入(偿还)期末货币资金结余,325,000372,000(100,000)272,000,485,000252,000252,000,357,000294,000(40,000)254,000,4,295,000128,00096,00030,000254,000,上表中,货币资金余缺ABC,当ABC0时,表明企业货币资金不足,这时就需要设法借款或采取其它筹资措施,或其它方式如扩大收入或压缩开支来平衡企业货币资金收入与支出;当ABC0时,表明企业预算期内货币资金出现溢余,这时可在不防碍继续维持企业资金循环平衡状况的前提下,用以归还短期或利用剩余资金来增加企业收益,如购买短期有价证券等。一般情况下,企业必须经常保持一定的货币资金结存量,以应付日常的经营资金需要,上表中各月份月初和月末结余额即代表企业这部分货币资金数量。,(二)最佳货币资金(广义的现金)持有量的确定,1.现金的成本,(1)现金持有成本即企业因保留一定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用和丧失的再投资收益。管理费用(属于固定成本):管理人员工资、必要的安全措施等具有固定成本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与现金持有量的多少关系不大。,再投资收益(属于变动成本):即机会成本,与现金的持有量成正比。,(2)转换成本是指企业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以及转让有价证券换取现金时付出的交易费用,如委托买卖佣金、委托手续费、证券过户费、交割手续费等。转换成本与证券变现次数呈线性关系,即转换成本总额=证券变现次数每次转换成本。在现金需要量既定的前提下,现金持有量越小,证券变现的次数越多,相应的转换成本就越大;反之则反。因此现金持有量的高低必然通过证券变现次数多少而对转换成本产生影响。,严格地讲,转换成本并不都是固定费用,有的具有变动成本的性质,如委托买卖佣金或手续费。这种费用是按照委托成交额计算的,在证券总额既定的条件下,无论证券的变现次数怎样变动,所需支付的委托这种费用的总额是相同的。因此,这种费用(转换成本)与证券的变现次数关系不大,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这时,与证券的变现次数相关的转换成本就只有其中的固定性费用了。转换成本与证券的变现次数呈线性关系,即 转换成本总额=证券的变现次数每次的转换成本 证券转换成本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在现金需要量既定的前提下,转换成本同现金持有量负相关,呈反向变化。,(3)短缺成本-是指在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通过有价证券的变现加以补充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现金的短缺成本随现金的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现金的持有量减少而上升,即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明确与现金有关的成本及其各自的特性,有助于从成本最低的角度出发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2.确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几种模式:,(1)存货模式,概念:存货模式是一种根据存货管理中经济批量模型的原理来确定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的方法。,【例2】云达科技公司预计每月货币资金需要总量为100,000元,每次交易的固定成本为100元,储存每元货币资金的成本为005元(即有价证券的月利息率为5),则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为:,假设每元交易的变动成本为1,则持有货币资金的总成本为:,存货模式的假定:该模式是假定货币资金的支出是均匀的,货币资金需要总量是确定的。,评价:由于实际中货币资金支出并非总是均匀和稳定的,一定时期货币资金总量也难以准确预测,因此该模式的实用性并非很强。但该模式为探求货币资金管理的最低成本提供了基础,为判断货币资金余额是否合理提供了一个标准。,(2)随机模式,概念:是利用控制理论来解决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问题的方法,适合现金需求难以预知的情况。,基本原理:假定企业的现金支出量完全是随机的,无法预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制定一个控制区域,当现金持有量达到该区域的上限时,就将现金转换成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下降;当现金持有量下降到下限时,则抛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现金持有量回升。如果现金量控制在上、下限之间,现金与有价证券都不需要转换。,上限和下限的确定,仍然与现金和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及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有关,其目标是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来满足企业现金的需要量。经济学界曾提出了许多应用控制理论的模型来解决现金持有量的方法,其中以米勒奥尔提出的控制极限模式运用最为广泛。这个模式规定H为上限,零为下限。,随机模式下的现金变动过程见图表 9-2 所示:,现金持有量,图表9-2,时间,A,H,R,B,L,O,当现金持有量增加到H时,就买进(HR)数量的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至R;当现金余额减少到零时,则卖出R数量的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恢复为R。下限也可规定得比零多一些,如现金和有价证券之间的相互转换需要一定的间隔时间,则应比零大,此时,H和R也将相应地往上移动。,H和R的确定,不仅与现金和有价证券的转移成本及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有关,还与现金持有量可能波动的幅度有关。现金持有量可用公式计算:,计算公式:,H=3R 2L,其中:b 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 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可根据历史资料测算);,L 下限的确定,受每日的最低现金需要、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公式及原理说明:该模型确定的最佳现金余额取决于企业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均衡。这里除需要确定每次交易费用、货币市场收益率之外,还要确定计划期净现金流量的标准差,这是根据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实际现金净流量对期望现金余额的平均偏离程度。这里的计划期可以是一年、一周或一季,但货币市场收益率和方差须根据同样时间长度确定。,关于此模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目标现金余额并不处于上限与下限的正中,通常它偏靠下限。虽然目标现金余额处于正中能减少交易费用,但让它低于正中而靠下限能减少机会成本,在引出此模型时,米勒发现L0时,目标现金余额为H3,使总成本(即转换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最小。,目标现金余额随着b和标准差(2)的增加,它的范围也在增加。b越大,它就越接近上限或下限;越大(即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目标现金余额与下限之差也越大,现金余额的上限也越大,因为企业现金使用量的变动幅度较大,目标现金余额达到上限和下限的次数越多,企业需要提高现金余额来防止这一现象发生。,目标现金余额随货币市场收益率(i)的上升而下降,因为i值越大,持有现金的成本也就越高。,最低限不一定要为零。它可以大于零,因为有补偿性余额和管理上需要的保险储备。,试用此模型,它比直观的现金管理要好,然而当公司有多种现金来源方案可供选择,而不是一种可转换证券,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模式就失灵了。,此模式假设净现金流量是均匀分布在预计的现金量范围内。用有关净现金流量的其他假设也可以得出同样的模型。例如,可根据季节趋向对模型进行调整,现金流量分布也可能是非正态分布,但能反映结余或减少的概率,即公司是处于高峰季节还是淡季,在这种情况下,目标现金余额不在上限与下限的1/3处。,【例3】假定四都科技公司有价证券的年利率为9%,每次固定转换成本为50元,公司认为任何时候其银行活期存款及现金余额均不能低于1000元,又根据以往经验测算出现金余额波动的标准差为800元。最优现金返回线R、现金控制线上限H的计算为:,有价证券日利率=9%360=0.025%,H=3R2L=35579-2 1000=14737(元),评价:与其他方法比较,随机模式的长处是考虑现金运动的不规则波动和不可预测性。但这种方法相对比较保守,所确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偏大。,【例4】(判断题)在现金持有量的随机模式控制中,现金余额波动越大的企业,越需关注有价证券投资的流动性。(),解析答案正确。根据现金持有量的随机模式,现金返回线总是处于现金上下限之间的下方,这意味着有价证券的出售活动比购买活动频繁而且每次出售规模较小。这一特征随着企业现金余额波动的增大而越加明显。,五、应收账款管理目标,1.投资应收账款原因,(1)竞争。这是主要原因(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2)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2.应收账款管理目标,获利。即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与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六、应收账款的功能和成本 投资应收账款的功能 增加销售的功能 减少存货的功能 投资应收账款的成本 机会成本 管理成本 坏账成本,七、信用政策的确定,科学的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则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内容。,信用政策也叫应收账款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基于自身情况和一定的经济环境,根据自己对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效益与成本的权衡,为规划应收账款投资和监控应收账款收回而确定的一系列策略与措施。信用政策通常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等。,(一)信用期间,1.概念,信用期间 是企业对外提供商品或劳务时允许顾客延期付款的时间界限。,2.分析决策,思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益(收入和成本)的影响。,信用期过短 会使销售下降,有关费用也下降;,信用期过长 会使销售上升,有关费用也上升。,决策:盲目放宽信用期,由增加销售所得的收益可能会被增长的费用所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因此,应慎重决策(要算清帐)。,【例5】天达电器公司现在采用30天按发票金额付款的信用政策,拟将信用期放宽至60天,仍按发票金额付款即不给折扣,该公司投资的最低报酬率为15%,其他有关数据见图表7-2。,图表7-2,销售量(件)销售额(元)(单价5元)销售成本(元)变动成本(每件4元)固定成本(元)毛利(元)可能发生的收张费用(元)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元),30天 100 000500 000400 00050 00050 000 3 0005 000,60天120 000600 000480 000 50 00070 0004 000 9 000,分析思路:先计算放宽信用期得到的收益,然后计算增加的成本,最后根据两者比较的结果作出判断。,1.收益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120 000 100 000)(5 4)=20 000(元),2.应收帐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机会成本)增加:,应收帐款应计利息=应收帐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应收帐款占用资金=应收帐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应收帐款平均余额=日(平均)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应计利息增加=12 000 5 000=7 000(元),3、收帐费用和坏帐损失增加:,收帐费用增加=4 000 3 000=1 000(元),坏帐损失增加=9 000 5 000=4 000(元),4、改变信用期的净损益,收益增加 成本费用增加,20 000(7 000+1 000+4 000)=8 000(元),故,可以作出决策:由于增加的收益大于成本增加,应采用60天的信用期。,(二)信用标准,1、概念:,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具备的条件。如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由于信用标准同时涉及到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因此应在收入和成本认真权衡的基础上慎重确定。过严或过松的信用标准都不是明智之举。,【例6】(判断题)企业的信用标准严格,给予客户的信用期很短,使得应收账款周转率很高,将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解析答案错误。信用标准太严格,将会减少销售量,从而减少企业利润。,2.“5C系统”:,在确定是否为客户提供信用时,要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并对其信用进行评估,即确定客户的信用品质,即“5C系统”:,(1)品质。即指顾客的信誉,也就是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该条经常被视为评价顾客信用的首要因素。,(2)能力。即指顾客的偿债能力,也就是指顾客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3)资本。指顾客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4)抵押。抵押指顾客拒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对于某些顾客的信用状况不是很了解时,则要求这些顾客提供足够的抵押品。,(5)条件。条件是指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如,假如出现经济不景气时,会对顾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顾客会如何应对?等等,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三)现金折扣政策,1.概念,现金折扣政策是企业信用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折扣期限,即在多长时间内给予折扣;二是折扣率,即在该时间内给予客户多大折扣。,2、现金折扣决策,企业采用什么程度的现金折扣,要与信用期间结合起来考虑。折扣期限越短,折扣率越高;反之,折扣期限越长,折扣率越低。这种做法充分表明了给予现金折扣的基本目的是鼓励客户尽快付款。,【例7】新华发展公司生产B产品的生产能力是29900件,超过此限需立即增加固定成本57500元。产品单价14375元,单位变动成本8912元。该公司拟定的信用条件及相应销售量预测值和其他有关资料如图表7-3:,图表7-3,信用条件N30210,N30510,N30810,N30,销售量预测值(件)2156225875 2875030125,收账费用预测(元)7180 718071807180,坏账损失(元)7180690048003000,如果每一个顾客都要求折扣,该公司应采用哪种现金折扣?,解直接计算利润额并比较其大小:,(1)N/30:,21562(143.7589.12)718071801163572元,(2)2/10,N/30:,25875143.75(12%)89.1271806900,1325080.6元,(3)5/10,N/30:,28750143.75(15%)89.12718048001351991.8元,(4)8/10,N/30:,30125143.75(18%)89.127180300057500714111.25元,从以上计算结果来看,该公司应选择(3)。,八、应收账款的收账(略),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应收账款的收账,它包括设计妥当的收账程序(信函,电话,派员,法律)、确定科学地收账策略(合理使用奖惩措施,有限度地利用担保)、选择有效地讨债方法。,九、存货管理的目标,1.目标:尽力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储存适当的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然而,过多地储存存货却会增加企业资金占用。反之,过少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进行存货的管理就是要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2.储存存货的原因:,(3)投机性库存。用以获得意外收益。,(1)保险库存。防止生产和销售中断。,(2)效益性库存。用以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十、储备存货的有关成本,(一)取得成本(TC1),1.定义: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2.内容: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订货成本。是企业向外部供应者发出采购文件的成本,如手续费、邮电费等。这项成本的大小,通常与订购或生产的频度有关,而几乎不受外购数量大小的影响。但是,订购的频度却受存货投资周期的影响。同样,若不考虑需求的限制,存货投资周期越短,一定时期订购的频度就越高,从而该项成本就越大。订货的固定成本与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订货变动成本与订货次数有关,如差旅费等。,式中:D表示存货年需要量;,Q表示存货每次进货量;,D/Q=(订货次数/年)(每年中的订货次数);,K表示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F1 表示订货的固定成本。,购置成本(采购成本)。指外购物品的进价成本或自制物品的生产成本。用数量与单价的乘积来确定。购置成本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既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购置成本(进货成本)通常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假设物价不变且无数量折扣),因而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购置成本=DU,式中:U表示单价。,这时: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订货固定成本+订货变动成本+购置成本,(二)储存成本(TC2),1.定义:储存成本指为保证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物品所发生的成本。,2.内容:根据储存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关系,可分为:,(1)储存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固定工资,属于决策无关成本。,(2)储存变动成本:与存货数量有关,存货的保险费、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储存成本=储存固定成本+储存变动成本,式中:Q/2表示平均存货(平均占用量),(三)缺货成本(TC3),1.定义: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能满足需求所发生的成本。,2.内容:,它包括因产成品存货不足导致的延期交货损失、当前利润损失和未来利润损失(商誉损失);因原材料存货不足导致的人员与机器的闲置损失,等等。,(四)储备存货的总成本(TC),如果以TC表示存货的总成本,计算公式为:,总成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当企业储备存货总成本最小时,企业存货就是最优化。,十一、存货决策(存货控制方法),存货管理的核心问题,一是存货订购的数量,二是存货进货时间。即通过数量上的优化和时间上的优化,使存货的总成本为最低。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控制法,经济订货量是存货总成本最低的每次订货量。,1.假设条件,(1)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2)能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入库;,(3)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TC3为零;,(4)需求量稳定,且能预测,即D为已知常量;,(5)存货单价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即U为已知常量;,(6)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2.基本模型及其演变,在满足了上述假设条件之后,存货总成本的公式可以简化为:,TC=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当F1、K、D、U、F2、Kc 为常数量时,TC(存货总成本)的大小取决于Q(每次订货量)。为了求出TC的极小值,对其进行求导演算,得到经济订货量的计算公式:,在确定了经济订货量以后,实现有效存货控制所必须的其他经济参数,如年订货次数、订货周期和年最低存货总成本也都能够得到。这就是基本模型的演变形式:,每年最佳订货次数公式:,(经济订货量的)存货总成本公式:,最佳订货周期公式:,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例8】某企业每年耗用某种材料3600千克,该材料单位成本10元,单位储存成本为2元,一次订货成本25元。则:,3、基本模型扩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对存货的需求经常发生变化,而且由于自然界和环境的随时干扰,是很难满足基本模型的那些假设条件的。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不仅要研究以数量为基础的存货管理的基本模型,还要为了应付原材料等存货需求量的变化,考虑存货控制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就需要逐一放宽假设,改进模型。,(1)订货提前期(再订货点),为了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在存货用完之前订货,这就是再订货点R(订货提前期)的控制问题。它必须考虑平均每天的正常消耗量和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需用的时间。,R=订货日至到货的时间(交货时间)(L)平均每日需用量(d),续前例,企业订货日至到货的时间为10天,平均每日存货需用量10千克,那么:,R=Ld=1010=100(千克),300,R=100,0,1,2,3,4,时间(月),即在企业还有100千克存货时,就发出订单,10天后到达,原有存货刚刚用完。这时,并不影响每次订货量、订货次数、订货间隔时间等。即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并无影响,可仍按原来瞬时补充情况下的300千克为订货批量,只不过在用到还剩100千克时,就发出订单罢了。,在上述模型中,是假定耗用量和订货提前期均已确定。但在实际中并非如此,而日耗用量可能是变动的,交货日期也可能会延误。为此,企业则应建立保险库存。这样,再订货点的计算就应考虑保险库存。其计算为:,R=订货日至到货的时间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库存,(2)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在建立基本模型时,是假设存货一次全部入库,故存货增加时存货的存量变化为一条垂直的直线。事实上,企业的各批存货可能是陆续入库,使得存货的存量陆续增加(尤其是产成品和在产品转移,几乎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基本模型做一些修改。,图 96,E,送货期,送货期,时间,图96中E表示最高库存量,表示平均库存量。,设每批订货量为Q,每日送货量为P,则该批货全部送达所需日数则为Q/P,称之为送货期。,设零件每日耗用量为d,则送货期内的全部耗量为。,由于零件边送边用,所以每批送完时,最高库存量为。平均库存量为,这样,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为:,在订货变动成本和储存变动成本相等时,TC(Q)有最小值,故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为:,例如,某零件年需用量为3600件,每日送货量为30件,每日耗用量为10件,一次订货成本为25元,单位储存变动成本为2元。,下面计算经济订货量和总成本。,(二)ABC控制法,ABC控制法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对存货进行分类和排列,找出管理重点,从而最经济最有效地管理存货的一种方法。运用ABC控制法进行存货管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计算每种存货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占用额。,2.计算每种存货资金占用额占全部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并按大小顺序排列,编成表格。,3.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标准,把各项存货划分成A、B、C三大类。,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即可画出存货品种分布图,以显示ABC存货的分类情况,如图97所示。,1009080706050403020100,10,20,30,40,50,60,70,80,90,100,品种(100),图97 ABC分类图,A,B,C,资金占用,什么是ABC分类法(巴雷托分析法)?ABC分类法又巴雷托分析法,它是称根据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 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ABC分析法昌由意大利经济学家马需托首创的,1879年,巴雷托在研究个人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全部人口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由入却只占一小部分,他将这一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巴雷托图,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巴雷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ABC法大致可以分5个步骤。(1)收集数据。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2)统计汇总。(3)编制ABC分析表。(4)ABC分析图。(5)确定重点管理方式。我们以库存管理为例来说明ABC法的具体应用,如果我们打算对库存商品进行年销售额分析,那么:首先,收集各个品目商品的年销售量,商品单价等数据。其次,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按要求进行计算,如计算销售额、品目数、累计品目数、累计品目百分数、累计销售额、累计销售百分烽等。,第三,作ABC分类表。在总品目数不太多的情况下,可以用大排队的方法将全部品目逐个列表。按销售额的大小,由高到低对所有品目顺序排列;将必要的原始数据和经过统计汇总的数据,如销售量、销售额、销售额百分填入、计算累计品目数、累计品目百分数、累计销售额、累计销售额百分数;将累计销售额为6080%的前若干品目定为A类;将销售额为2030%左右的若干品目定为B类;将其余的品目定为C类。如果吕目数很多,无法全部排列在表中或没有必要全部排列出来,可以采用分层的方法,即先按销售额进行分层,以减少品目栏内的项数,再根据分层的结果将关键的A类品目逐个列出来进行重点管理。表1分层的ABC分析表按销售额分层范围(千元)品目数累计品目数累计品目百分数(%)销售额(千元)累计销售额(千元)累计销售百分数(%)分类结果62802607.55800580069A5-6863469.9500630075A4-55540111.7250655078B3-49549614.4340689082B2-317066619.4420731087B1-2352101829.6410772092B1242134391006708390100C 第四,以累计品目百分数为横坐标,累计销售额百分数为纵坐标,根据ABC分析表中的相关数据,绘ABC分析图。,表二ABC分类管理策略ABC管 理 要 点投入较大力量精心管理,将库存压缩到最低水平按经营方针调节库存水平集中大量定货,以较高的库存来减少定货费用定 货 方 式计算每种商品的定货量,按最优批量定货批量,采用定期定货的方式采用定量定货方式,当库存降到最低点时发出定货,定货蛳为经济批量采用双堆法,用两个库位储存,一个库位货发完了,用另一个库位发,并补充第一个库位的存货定 额 水平按品种甚至规格控制按品种大类品种控制按总金额控制检 查 方 式经常检查一般检查按年度或季度检查统 计 方 法详细统计,按品种、规格规定统计项目一般统计,按大类规定统计项目按金额统计 第五,根据ABC分析的结果,对ABC三类商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ABC分类法还可以应用到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营销管理等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质量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ABC分析法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我们列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包括,外购件的质量、设备的状况、工艺设计、生产计划变更、工人的技术水平、工人对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等。我们以纵轴表示由于前几项因素造成的不合格产品占不合格产品总数的累计百分数,横轴按造成不合格数量的多少,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分为A类,B类和C类因素。假设通过分析发现外购件的质量和设备的维修状况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A类因素,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外购件的采购过程严格控制,并加强对设备的维修,解决好这两问题,就可以把质量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减少80%。ABC分析法还可以应用在营销管理中,例如企业在对某一产品的顾客进行分析和管理时,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数量将用户分成A类用户,B类用户和C类用户。由于A类用户数量较少。购买量却占公司产品销售的80%,企业一般会为A类用户建立专门的档案,指派专门的销售人员负责对A类用户的销售业务,提供销售折扣,定期派人走访用户,采用直接销售的渠道方式,而对数量众多,但购买量很小,分布分用的C类用户则可以采取利用中间商,间接销售的渠道方式。应当说明的是,应用ABC分析法,一般是将分析对象分成A、B、C类三类。但我们也可以根据分析对象重要性分布的特性和对象的数量的大小分成两类、或三类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