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本内容,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物质和意识三、物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四、认识和实践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六、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七、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什么是哲学,关联词:philosophia“爱智慧”,philosophy,“惊讶”,(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哲学,哲学,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体科学,特殊规律,哲 学,一般规律,部分世界,整个世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指导,基础,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也可称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主义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荀子,(约前325前238),唯物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哲学观点。,唯心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则是由精神派生的哲学观点。,唯心主义代表人物,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王守仁,(14721528),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人们不能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1、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直观性、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的是19世纪以来的唯物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弗雷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18958),约瑟夫 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非人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或表现。,王守仁,(14721529),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是把人之外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朱熹,(11301200),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世界的本原题:世界“是什么”,哲学史的二个对子,马哲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其他的哲学形态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性质,因为它是建立在当代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因为它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和思维的知识。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 关联词:工业革命 无产阶级,2、自然科学基础,关联词: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理论来源,关联词: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最显著特点)、阶级性、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知识点 1、识记(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物主义(4)唯心主义(5)客观唯心主义(6)主观 唯心主义 2、理解(1)哲学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物质与意识,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列宁根据新的科学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物质观1、旧哲学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运动观1、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时空观1、什么是时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 2、时空和物质的关系:时空指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意识观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发展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错误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3、形而上学的物质统一观4、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与实事求是路线的关系,一、知识点 1、识记(1)朴素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物质(4)运动(5)静止(6)时间(7)空间(8)实践(9)意识,(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6)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7)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8)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2、理解,1、列宁的物质定义2、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二、难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重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什么是辩证法,2、什么是形而上学,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本来意义:通过对话以揭露论敌观点中的矛盾,从而战胜对方的一种论辩术。,()辩证法的引申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即旧哲学)相对立的思辩哲学的逻辑方法。,()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是指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论辩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术;后来引申为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学说。,苏格拉底,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研究超验对象的学问,即哲学。,()形而上学的引申意义:是指和思辩哲学相对立的旧哲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即用孤立和静止的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描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活。”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固定的相互对立中。,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然而,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并且可以肯定地说某种动物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在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就发现这有时是极其复杂的事情。这一点法学家们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绞尽脑汁去发现一条判定在子宫内杀死胎儿是否算是谋杀的合理界限,结果总是徒劳。同样,要确定死的时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理学证明,死并不是突然的、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物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中都有细胞在死亡,也有新的细胞,在形成;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个机体的物质便完全更新了,由其他物质的原子代替了,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同样,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状态。,()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观察世界的存在状态。,()辩证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用片面的观点思考世界的存在状态(根本对立)。,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什么是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事物之间发生联系是事务发展必然趋势的体现,是事物发展的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性。如:蝴蝶效应多样性和条件性,(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什么是发展?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为什么新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概念: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首先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其次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最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第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具有的新的要素和功能;第二,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最终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对立统一也叫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双方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矛盾双方相互制约,、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斗争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存在于统一体中,同时又打破限制,创造新统一体;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为矛盾双方的发展提供场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共同提高斗争性规定了事物发展方向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此消彼长,并导致质变,(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每个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矛盾的双方也不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现实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质、量、度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引起质的变化,超过这个限度,事物的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标志是看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右倾保守主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行善如春院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学通识,在于积学。,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对我们做人、干事和为学有什么指导意义?,(五)否定之否定(肯定和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3、现实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2、必然和偶然必然:事物发展过程一定会发生的、确定不一的一种趋势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3、本质和现象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根本性质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表现特征4、可能和现实可能: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 现实:具有合理性的现存的一切事物5、内容和形式内容: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现实意义: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适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实践与认识,(一)认识的基础是实践,1、实践及其基本特点第一,实践的含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和经商牟利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精神活动。第二,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有三类:第一,生产实践。第二,处理人们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特点:直接性和丰富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更为重要。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通过这次飞跃达到认识的目的;二是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二)从认识到实践,1、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所决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2、为什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反复性的过程?主观方面:人往往会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客观方面: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一个过程,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一)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什么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指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2、什么是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指真理的相对性。是对特定事物的一种正确认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三)真理和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现实意义:我们要敢于相信真理总会战胜谬误,敢于坚持真理。,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不确定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1、哲学上的“价值”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2、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人类社会的本质与结构,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2、唯心历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社会生活的物质过程。包括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三个方面。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2、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形成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第一,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最突出表现)5、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社会自我更新机制示意图:,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特殊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政治权利关系,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内容。,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3、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社会的政治结构,1、政治结构的要素,2、政治结构的特征,政治结构的特征,政治结构不仅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的经济结构,而且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并广泛地影响和制约着观念结构。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决定,制约,反作用,影响,、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核心);宗教;道德、哲学、艺术等注意:、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的起源,“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国家的本质,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统治: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蒋艳萍在法庭听判,乌兹别克武力镇压骚乱,国家的对内职能,社会管理:国家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国家的对外职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侵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国家的对外职能,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社会的文化结构,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观念形态的构成,艺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构成,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观念形态的构成,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形态的构成,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观点的总和。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法的关系、法律制度、规范和设施的思想、观点的总和。,观念形态的构成,观念形态的构成,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类社会的动力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1、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构成:,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科技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中转化为生产力;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关系1、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性质、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3、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按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通过服务实现服务对象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异己服务方式干预社会生活服务效果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不适应阻碍。,(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的产生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阶级的实质: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作用: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阶级斗争的形式: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思想斗争:批判,(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人是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的阶级结构:初级阶段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趋势:是逐渐趋于缓和但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方式:不再是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变成少数的敌对分子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对抗。,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的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主动性,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历史观人民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泉、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历史观少数英雄决定历史(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什么是人民群众?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和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真正的主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局限性: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要受到人民群众自身精神条件的限制要受到统治阶级、剥削阶级有意志的压迫,不愿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智慧。,(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顺应人民解放自己的要求,为民做主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杰出人物: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英雄人物)、反面人物,(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发现规律、是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团结、组织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是历史任务的重大影响者对历史人物的解决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辩证运动过程,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二)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