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执业药师考试.ppt
总论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相对概念,传统药物的总称大部分产于中国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独特理论体系本草:大部分来源于植物常用:500种左右文献:3000多种目前:12800种以上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学科,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2.“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3.中药学的产生 临床疗效为依据口尝身受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加以归纳、概括商代的五行学说、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等。人文典籍诗经(药物80-100余种)、山海经(药物49-146种)、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二.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托名神农,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七情、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的度等.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传.,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代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首创诸病通用药 2.炮炙论我国最早的炮制学专著.作者:雷敩.年代:南朝刘宋时期.内容:记述300种药物的实际炮制操作.,四.隋唐五代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22人,由长孙无忌、李勣两位高官领衔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内容:载药844种,其中新增114种,分9类特点: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首创药物图谱,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附1.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713种,分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692种;内有一些博物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修本草的著作。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6.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韩氏增补部分组成。,五.宋代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及成书年代:唐慎微 宋代内容:载药1558种,新增476种价值:纂集了本经以后各种主要本草著作的内容,文献价值极高 附:1.官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 3.药局: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张元素著,载药100种。贡献:将归经与升降浮沉学说明确化、系统化,正式纳入中药性能行列。后由李东垣、王好古加以发扬光大。2.饮饍正要忽思慧著,载各种食物468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七.明代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60(类)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价值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附: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但本书未印行。救荒本草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缪希雍著;滇南本草兰茂著;本草蒙筌陈嘉谟著。,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附: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作。本草求真黄宫绣编,为较有社会影响的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本草从新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新增药物达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秋石制作法:纲目秋石阴炼法:“用人尿四、五石,以大缸盛。入新水一半,搅千回,澄定,去清留垽(yin,沉淀物)。又入新水搅澄,直候无臭气,澄下如腻粉,方以曝干。刮下再研,以男儿乳和如膏,烈日晒干,盖假太阳真气也。如此九度,为末,”,九.民国时期 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十.当代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8版,最新的为2005年版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中药研究手段:传统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产地 道地药材:特定产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质量稳定;药效突出关键所在:带有地域特点的优质(疗效突出)中药材确定道地药材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临床疗效。道地药材的产区在实践中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三七原以广西为上,称为广三七或田七(以田州,即今之百色为集散地),云南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道 地药材产区,部分省区传统道地药材举隅:甘肃: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四川:黄连、川芎、附子(乌)、川牛膝、川贝等河南:四大“怀药”山药、怀牛膝、菊花、地黄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冬虫夏草云南:木香、三七、茯苓东北:人参、花鹿茸、细辛、五味子安徽:木瓜、石斛山西:党参、黄芪山东:阿胶浙江:白芍、菊花、白术、白芷、香附福建:莲子、青黛、乌梅、枳实,二.采集 中药采集季节的原则:在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采集一般是在药用部分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有关论述:民谚:“当季是药,过季是草”。唐本草:“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千金翼方:“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工,卒无裨益”;“若不依时采之,则与凡草不别,徒弃功用,终无益也。”,一、植物类药材的采集(一)全草类:一般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二)叶类:大多在将开花至花盛开时采收(三)花类:花蕾应分批次及时采摘。用已开放之花入药者,须即开即采,若采收过时,则花瓣极易脱落,或颜色衰败,气味散失,质次效差。(四)果实或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或将至成熟时采摘(收)(五)根或根(块)茎类:一般在早春或深秋采挖。故素有“以二、八月为佳”的说法。(六)树皮或根皮类:一般在清明至夏至(4-6月)间剥取,二、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动物类药材的收集,以保证药效,并兼顾容易获得和利于保护资源为原则,一般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每因品种不同而收集时间各异,小昆虫类应在数量多的活动期捕获,矿物药大多随时可以采集。如桑螵蛸应在3月中旬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鹿茸应在清明后45-50天锯取头茬茸,过时则角化金钱白花蛇应在夏、秋季节,捕捉孵出 1-3周的幼蛇制取阿胶的驴皮,应于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而质优;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此时因其翅受湿不能起飞,且可减轻对皮肤刺激(应带上手套)。,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定义:中药在应用前为便于临床调剂或制剂所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其中部分药物要在修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化的特殊处理,称为“炮炙”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2)改变性状,切制饮片。(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4)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5)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6)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一、修治:浅层加工,只影响药材外观形态、体积等,不影响其性能。方法包括:纯净处理除去杂质、非药用部分。粉碎处理减小药材体积,以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切制处理将药材制成一定规格、形态的饮片,以便于进一步深加工或调剂。名词:饮片:加工为一定规格、形态(片、丝、块、段),以便于煎煮的药材。分广义和狭义:广义中医临床配方调剂所用药材;狭义切制为一定形态的药材。又称“咀片”,源自“口父咀”。镑:用镑刀将药材切成极薄片。镑刀木柄上平行镶嵌许多锋利刀片的中药炮制工具。,二.水制: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加工处理药物,目的在于:洁净药材;调整药性;软化药材1.洗:又称“淘洗”。以清水洗涤或快速洗涤药材,以除去杂质2.淋:用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以软化药材,适宜于芳香、质地疏松药材的软化3.泡: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定的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也以软化药材为主要目的,适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4.润:将经泡、洗、淋的药材,以器具盛装或堆集专用台上,以湿物覆盖或喷洒适量清水,使水分缓慢渗入药材组织,也为便于切制。常用方法有浸润(水或液体辅料浸泡,经常翻动)、伏润(药材置于相对密闭的容器,如缸、坛等中闷润)、露润(药材置于湿润且铺有篾席的地上,以期自然吸潮回润)等。5.漂:以多量水多次漂洗药材的方法,用以减轻毒性或除去盐分或腥臭异味。6.水飞:将质地坚硬、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等类药物适当破碎后置于乳钵等容器中,加适量清水反复研磨、沉淀,从而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区别,以提取极细腻粉末的方法,三.火制通过以火加热的方法炮制药物,系深层加工的主要形式,一般均以影响药物性能为目的1、炒:目的是增效、改性、减毒或矫味、矫臭等。分为清炒、拌炒(加固体辅料)两类。清炒:将药物放置锅内,不加辅料直接翻炒,按火候又分为炒黄文火短时间炒,使药材颜色变黄或加深目的:增效、缓性、减毒。炒焦中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内部加深,并有焦香气目的:消食健脾或减轻刺激性。炒炭武火加热,使药材表面焦黑,内部焦黄或焦褐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拌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称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辅料有麸、米、土、砂以及较少用的蛤粉、滑石等。各自的作用分别是:麸:补脾、缓性、除腥臭等。米:健脾止泻、减毒、矫臭味等。土:多用灶心土,也可用黄土、赤石脂等。砂:增效使坚硬药物酥脆,易于粉碎;减毒;洁净;矫臭味等。蛤粉:使药酥脆、减低滋腻性、矫味、增强化痰作用等,用于拌炒胶质药物。滑石:使药酥脆、减毒、矫味。,2、炙: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为改变药物性能最常用的方法。按辅料不同可分为:酒:一般用黄酒。缓和寒性,引药上行;活血通络;矫臭去腥 醋:引药入肝 活血止痛 减毒缓性 矫臭味 盐(水):引药下行 补肾 缓和辛燥性 姜(汁):减寒性 止呕 缓性(刺激性)蜜:润肺止咳 补脾益气 缓性 矫味 解毒 其他:油(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甘草(汁)米泔水 黑豆汁 胆汁 鳖血 童便 萝卜汁 石灰水等,3.煅:用猛火煅烧药物。分为两种:明煅(直接煅):药物放炉火上或置入容器但不加盖加热,使药酥脆,用于炮制矿物及贝壳类药物 焖煅(密闭煅、间接煅):药材置入密闭容器内加热,用于轻松性药物的炭化4.煨:以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以草纸与饮片分层叠放加热;也可将饮片加放两层麸皮间,在初步加热后拌炒。目的是除去药材中挥发性或刺激性成分,降低副作用,或缓性、增效等5.烫:见拌炒,四、水火共制:综合应用火和水(或液体辅料)加工药物蒸:有两种分类法根据是否加辅料分为清蒸和加辅料蒸根据是否密闭可分为直接蒸和密闭蒸目的:改性、减毒、利于贮藏、软化煮:将药材放入锅内加辅料或不加,以清水煮目的:减毒、改性、清洁淬:将矿物药煅红后立即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目的:使药酥脆、减毒、增效、洁净燀:将药材放入沸水中短暂浸煮,迅即取出目的:除去非药用部分;或便于肉质药材的干燥贮藏。,五、其他制法 1、制霜:分为去油制霜、渗析制霜、升华制霜、煎煮制霜等.如巴豆榨去部分油称巴豆霜;将芒硝放入西瓜内,日后在其外皮上收集的白色粉末称西瓜霜;柿饼日晒夜露后,其外表析出的白粉状物称柿霜。2、发酵:利用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材发泡、生衣。如神曲、淡豆豉等的制备。3、发芽:使新鲜果实或种子萌发幼芽的方法如谷芽、麦芽、大豆黄卷的制备。,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药性理论),一、中药性能(药性):1、中药性能:(1)含义: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中药药性。研究中药药性形成机制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2)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3)效应: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它以人为观察对象。2、中药的性状:指药材自然的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含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药物的客观存在,它以药物为观察对象。,3、中药治病的原理: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况。亦即利于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4、中药的作用:治疗效用(作用、功效、功能)中药的作用:用药原则:利用治疗作用,避免不良反应。,不良作用:,毒性反应:对机体的损害性,副作用: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二、四气,1、概念: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为中药的性能之一。另有平性,指寒热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寒热证均可应用的药物,如甘草,党参等。2、确定依据:能减轻或消除阳性热证的药寒凉性。如石膏;能减轻或消除阴性寒证的药温热性。如附子。,3、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降火等。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回阳救逆等。4、应用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内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本经)注意:1)四性有阴阳之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2)每药都有一性,也只有一性 3)寒与凉、温与热只有程度差异,三、五味,1、概念: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它既反映药物的作用特性,又是药物实际滋味的体现。另外,尚有淡味和涩味。2、确定依据:(1)口尝得出。此为药物的实际滋味。(2)药物作用的概括。3、作用:,(1)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表证、气滞证、血瘀证。(2)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正气衰弱、身体诸痛、调和药性及中毒解救等。(3)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4)苦:能泄、能燥通泄、降泄、清泄,燥湿的作用大便闭结、肺胃气逆、火热上炎等证,湿证(寒湿、湿热)。另有苦能坚阴(泻火存阴,坚厚肠胃)一说。(5)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痰核、瘰疬、瘿瘤、癥瘕、大便燥结等。(6)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附属于甘味。(7)涩:与酸味药相似,附属于酸味。,注意:1)每药至少有一味,可有几种味。2)五味与五行、五脏有联系 3)五味有阴阳之分: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4.性味组合:(1)气味相同,功能相近;(2)气味不同,功能不同。性同味异,功效不同:麻 黄辛散表寒 杏 仁苦降气止咳 大 枣甘补脾气 乌 梅酸敛肺涩肠 肉 苁 蓉咸补肾阳,温性,味同性异,功效亦殊:,桂枝温散表寒 味 薄荷凉散表热 辛 附子热祛里寒 石膏寒清里热,四、升降浮沉,1、概念: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浮:即向上、向外;沉降:即向下、向里。升浮属阳,沉降属阴。2、确定依据:针对病势与病位能消除、改善的药物趋势。(1)质地轻重;(2)气味厚薄;(3)性味;(4)效用,4、影响因素:,3、作用: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1、炮制:酒制升,姜炒散,醋炒敛,盐炒行。2、配伍:升浮药少沉降药多则沉降;沉降药少升浮药多则升浮。,5、指导意义:1、调整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逆病势2、作用不同的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同病位,五、归经,1、概念: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2、理论基础与确定依据:(1)理论基础: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2)确定依据(实践依据):药物特性和药物疗效(主要)。,药物所治病症的病位(药物疗效)心病失眠心悸酸枣仁安神心主神志归心经 肺病胸闷咳喘桔梗、苏子归肺经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归经结合药物的形、色、气、味、体、质自然属性(药物特性)如辛入肺(味),赤入心(色),香入脾(气),质轻入心肺,质重入肝肾(质)。,3、指导意义:1、指导辨证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胃热、心热,可选石膏、栀子等。2、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羌活、葛根、柴胡、吴茱萸等治头痛等。一般说来,药物归经越多,说明药物作用范围越广。此外,归经需与性味结合:如辛味宣肺(麻黄),甘味补肺(党参),苦味降肺(杏仁),酸味敛肺(五味子)等。,注意:1)归经时有的侧重于脏腑,有的侧重于经络,如羌活与泽泻。2)脏腑经络定位不能与解剖部位混淆。3)归经是药后机体效应,不代表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4)归经理论还有待整理和提高。,六、有毒与无毒,1、概念:2、中医对毒性的分级:大毒:轻粉、砒石等;有毒(中毒):雄黄、附子等;小毒:吴茱萸、细辛等,广义:指药物的一切偏性古代,狭义: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现代,广义:一切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狭义:具毒副作用的药物(东汉以后),毒性,毒药,3、确定依据:(1)含否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4)机体是否有不适反应4、影响因素:(1)药物性质:毒性有无、大小(2)用药方法:炮制、配伍、制剂、给药途径、煎服法(3)患者体质(个体差异),5、产生中药中毒的原因:1、品种混乱。如关木通与木通。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如生附子、生乌头等。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如甘遂、甘草配伍。8、管理不善。9、辩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6、指导意义:(1)“以毒攻毒”,毒性药有其可利用的一面。(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一般药物无毒,少数有毒。附:国家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受管理的药物(28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洋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等。(3)无毒药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亦有中毒的报道,需引起注意。,7、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控制用量:如木通60克致肾衰。(2)严格采制:降低毒性。(3)合理用药:内服、外用严格区分,如雄黄 内服量为0.05-0.1克,外用适量;朱砂忌火煅等。(4)及早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