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理论学习讲稿(共三篇).docx
-
资源ID:264758
资源大小:27.7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理论学习讲稿(共三篇).docx
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理论学习讲稿(共三篇)第一篇新征程上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革命文化的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革命文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好红色资源,鹿续红色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指明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属性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深沉而执着的政治本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文化凝聚。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基因的革命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的,是一代代先烈和英雄用理想和青春、用头颅和热血,在风雨苍茫中九死不悔、探索进步而谱就的真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书写的红色篇章,凝结着党百年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奋斗历程,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见证和政治记忆。中国共产党最初是由五四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注定具有浓厚的“革命”色彩。随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武装的组建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一种执着理想、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革命文化开始形成。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则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作为一次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由此而产生的长征精神奠定了革命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全民族气壮山河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伟大篇章,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革命文化。抗战胜利后,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抉择又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为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中国共产党成功将军事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解放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国统区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建构的革命文化日臻成熟,激励着全体共产党人、革命群众以及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完成了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历史使命。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我们坚守初心、砥砺奋进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用革命文化锤炼党性、淬炼品格革命文化以特有的魅力吸引人,以思想的深度引导人,以精神的高度塑造人。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革命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会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具有穿透历史、激励全党、淬炼党性和锤炼品格的永恒价值,只有薪火相续、代代相传,才能维护好党的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鹿续红色血脉,确保党的基业长青、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革命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定力、迎接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武器;既是激发爱国爱党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更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追溯革命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革命文化的精神资源,发挥革命文化教化、凝聚和激励作用,在激扬信仰力量、凝聚价值共识、淬炼思想自觉、优化舆论环境中不断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红色底蕴,使之成为促进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基因,以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立场阐述,为共产党人理想人格塑造提供了指南。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品德,必须充分发掘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宗旨意识、价值追求和优良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围绕信仰真不真、认知透不透、作风纯不纯、自律够不够对标对表,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之“钙”,推动党员干部养成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和严于律己的品德。要着眼于充分发挥革命文化所蕴含的行为规范、作风养成、价值引导、道德淬炼等党性修养的教育功能,引导党员干部开展道德自警、自修、自励和自重。要增强革命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影响力,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之“钙”,筑牢如山的信仰、如铁的信念、如磐的信心,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要进一步挖掘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把一封封家书、一孔孔窑洞、一声声誓言化为廉洁文化教育资源,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革命文化可视可听可歌可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价值,指出革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革命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革命文化的精神支撑。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当红色基因沉淀在一件件宝贵的革命文物之中,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感情、一种激动、一种奋斗的情怀与自信油然而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革命文化承载着党领导人民的奋斗足迹,记录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是有形或无形的红色丰碑,可视可听可歌可诵。革命文化资源开发运用涉及历史学、党史学、军事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研究,要注重研究运用的平衡性和深刻性,防止出现挖掘不深、研究不透、定位不准等偏差。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革命文化。要开拓革命文化主题创作新思路,实施革命文化品牌战略,加强革命文化设施保护,组织开展革命文化研究,通过展览、影视、文学、舞台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再现革命历史,铭记革命岁月,饱含革命情感,鹿续革命文化。要发掘和打造一批具有新时代标志意义的红色她标,开发红色文化特色实践课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让红色故事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精神扬起来,在精神共鸣和情感共振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致敬历史中发扬革命传统,在崇尚英雄中激发昂扬斗志,在鹿续血脉中强志气壮骨气厚底气,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把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专业性、系统性、持续性研究,扎实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立法、队伍保障等各项工作,让革命传统教育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情可寄。红色江山,热血铸就;革命文化,代代相传。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辛奋斗历程的生动体现,革命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永恒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担负起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守护的时代重任,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施路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明确了实施路径。一、坚持正确航向举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真学真懂上下功夫。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的机制,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任务、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必修课程、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重要内容。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体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做到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广泛宣讲上下功夫。整合党员、干部、学者、青年、文艺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分层分类开展宣讲。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组建多样化百姓宣讲队伍,充分运用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能广播等平台载体开展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保障效果上下功夫。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刻感悟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坚持团结鼓劲聚民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打好“地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紧盯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把握关键,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干部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更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媒体矩阵。把党和政府拥有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突出互联网阵地管理,落实“网下管什么,网上就要管什么”要求,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互联网内容和渠道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三、坚持价值引领育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从思维和认知上教育引导,从人格和尊严上关心关爱,从生产和生活上解忧助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把道德导向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营造敬规崇德的社会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融入日常、做到经常。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依托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之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尊崇褒扬英雄模范,关心关爱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田。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创建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深入推进城市形象“塑颜”、乡风文明建设等工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治理能力提档进位。四、坚持守正创新兴文化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期待越来越高。回应人民期待,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大有可为。丰富文化服务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强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坚持“群众点单”与“政府送菜”相结合,常态化、精准性开展“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不断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情感、表达人民愿望的文艺作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和国有文艺院团。加强政企战略合作,共谋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行“文化+”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聚焦乡村振兴,做大乡行、乡味、乡音、乡居等“乡愁四韵”旅游品牌。五、坚持讲好故事展形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尤为重要。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美美与共”。优选故事素材。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具有时代价值和实践启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内容;聚焦世界人民关注的东方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收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素材资源;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浮浮沉沉的民族奋斗史中擦亮中华儿女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以丰富的故事素材构建起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讲好重点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从诞生、成长、壮大的发展脉络中,剖析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走向世界,为天下谋大同的实际行动中,书写中国共产党的担当,为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打开重要窗口。创新表达方式。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对内增强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学理支撑,对外加大对外话语研究的力度,双管齐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逐步构建融合政治性、学术性、大众性的中国话语体系,打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让世界了解中国、更懂中国。第三篇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近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文明新形态”的崭新视角,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又为今后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国人民艰辛探索历程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辉煌写照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历代仁人志士不屈不挠,探索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为了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各种政治力量尝试过各种道路,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走上历史舞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到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到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再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历经重重挫折与艰辛探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使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价值。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国有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必然会产生更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价值。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她区差距三大问题,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统一性”价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基本关系。现代化不仅要物质上的充盈,也要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幸福感、安全感与满足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持续性”价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好转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包容性”价值。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事实表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显而易见,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锚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谋划“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的发展图景;党的二十大,对“两步走”战略安排宏观展望,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战略部署。这些战略部署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政治主动和战略主动,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其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五,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领航壮阔征程,指引前进道路。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阵厉奋发、勇毅前行,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