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福利管理(稀缺).ppt
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人力资源管理系列 员工福利管理,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员工福利理论与效用第三章 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第四章 员工福利的分类第五章 员工福利设置的影响因素第六章 员工福利计划的设计模式第七章 员工福利规划与管理第八章 企业年金计划第九章 住房福利计划第十章 健康保障计划第十一章 利润分享计划第十二章 员工持股计划,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员工福利的概念第二节 员工福利与薪酬第三节 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要点提示,员工福利的概念员工福利的功能员工福利与基本薪酬的关系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 员工福利的概念,员工福利(employee benefit)从过去的“小额优惠”(fringe benefit)发展为员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政府社会保障的有力支撑,又是现代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激励手段。,一、西方国家关于员工福利的界定,西方国家主要从福利计划的角度给员工福利下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商会(The Chamber of the United States)和美国社会保障署(The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对员工福利计划的定义以及美国学者对员工福利的界定。,(一)美国商会的定义 美国商会对员工福利计划(Employee Benefit Plan,EBP)采用广义的观点,认为员工福利计划是相对于直接津贴(direct wages)以外的任何形态津贴而言的。商会把EBP的内容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对于员工经济安全所需的法定给付。第二类:养老金和其他承诺的给付。第三类:上班中非生产时间的给付。第四类:未工作时间的给付。第五类:其他福利。,(二)美国社会保障署的定义 美国社会保障署则采用狭义的观点来定义,它认为员工福利计划是由雇主和员工单方面或共同赞助创立的任何形态的给付措施,必须基于雇佣关系,并且不是政府直接承保和给付。一般而言,其目的在于使用一个有秩序和预定模式的措施,以提供因死亡、意外、疾病、退休或失业等正常所得中止期间收入之持续和由于生病和伤害通常面临的特殊费用之补偿。美国社会保障署对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内容只限于企业对个人遭遇死亡、意外、疾病、退休或失业等风险时所提供的经济安全保障,而带薪假日、员工折扣优惠、工作期间的休息、免费进餐等项目则不属于此,同时也不包括国家的老年、遗属保险、工作能力丧失的收入(工伤保险)、健康保险(OASDHI)和失业保险等。,(三)美国学者对员工福利的界定加里德斯勒约翰E特鲁普曼 劳伦德拜厄斯和莱斯利鲁韦恩蒙迪、罗伯特M诺埃和沙思R普雷梅克斯 罗伯特马希斯和约翰杰克逊,二、我国关于员工福利的界定,(一)从广泛意义上界定的职工福利李怀康等认为,用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公益性事业和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均可称为福利从享受的范围、水平和举办者的地位来看,福利事业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在全国范围内以全体居民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称作国家福利;第二层次是在一定行政区域或地域内以该地区居民为对象而举办的福利事业,一般是由当地政府举办,称作地方福利;而职工福利则属于第三层次的福利事业,它是各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等单位通过建立集体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及补贴制度等方式,贴补本单位(或本系统)职工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集体消费以及共同性需要或特殊生活困难而举办的公益性事业。,(二)从福利受益者的角度雇员而界定的雇员福利郑功成认为,员工福利是以企业或社会团体为责任主体,并专门面向内部员工的一种福利待遇,它本质上属于职工激励范畴,是职工薪酬制度的重要补充。李新建认为,对雇员而言,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刘昕认为,狭义的员工福利可以定义为“在相对稳定的货币工资以外,企业为改善企业员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感、激发工作积极性等为目的而支付的辅助性货币、实物或服务等分配形式”,三、员工福利概念的总结,(1)员工福利是基于广义的福利与雇主所支付的整体报酬的交叉概念。(2)员工福利的给付形式多样,包括现金、实物、带薪假期以及各种服务,而且可以采用多种组合方式,要比其他形式的报酬更为复杂、更加难以计算和衡量。(3)员工福利中某些项目的提供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如基本的社会保险、法定休假等,而企业自行举办的其他一些福利也由于要获得政府最优惠的税收待遇,而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或受到一些重要规章制度的制约,如各项企业补充保险等。(4)无论企业的规模、性质如何,总会为员工提供一些福利,福利已经成为某些制度化的东西。,四、员工福利的功能,(一)有利于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有效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二)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三)传递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达成企业战略目标(四)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求,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第二节 员工福利与薪酬,一、整体性报酬的概念及内容什么是整体性报酬?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薪酬是指员工由于工作而获得的经济性报酬(financial rewards),但实际上员工由于为企业工作而获得的所有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报酬,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报酬。由此可见,在这种报酬理念下,报酬并不仅仅等同于金钱或者是可以折合为金钱的实物,还包括不能用金钱加以衡量的心理感受,因此同一工作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所获得的报酬也是不同的。,二、薪酬及其构成,(1)直接薪酬,亦可称之为竞争性的货币性薪酬,是与薪酬接受者的现实表现、能力等方面的个性特征有关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以及奖金、津贴、补贴、劳动分红等各种形式的附加工资。(2)间接薪酬,亦可称之为非竞争性的福利薪酬,即我们所指的员工福利,通常不与薪酬接受者的工作业绩挂钩,多数具有内部普享性,包括带薪非工作时间、法定保险、补充性企业保险以及为员工个人及其家庭所提供的家庭服务等,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提高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水平,它不仅是企业组织保障和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也是对直接货币性薪酬的补充或延续。,三、福利与工资的关系,(一)福利与工资的联系(1)工资与福利同属员工的劳动所得,属于劳动报酬的范畴,在劳动报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此消彼长或替代关系;(2)二者均具有经济保障功能;(3)二者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约束;(4)二者均具有一些弹性项目,可以依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员工需求。,(二)福利与工资的区别(1)产生的效用不同。(2)支付依据不同。(3)支付形式不同。(4)费用来源不同。(5)影响其总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6)列支渠道不同。,第三节 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从福利的界定及其内涵特征可知,福利本身具有复杂性,项目繁多,形式多样。既然就福利而言,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同属于福利范畴,那么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存在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要对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首先我们要先明确社会福利包含的内在含义和基本内容。,一、社会福利的界定,(一)社会福利的概念由于各国社会福利制度不一致,其研究背景与价值观选择不统一,因此,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社会福利的界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方式。有些国家、学者倾向于认同广义的社会福利观点。而我国大陆的理论界较认同狭义的社会福利观点:“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主流观点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二)社会福利的特征1.福利性2.社会化3.以服务保障为主4.以促进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目标,二、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1.本质不同2.实施主体不同3.实施对象不同4.获得福利的资格要求不同5.供给方式不同,三、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的联系,尽管社会福利与员工福利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它们在社会功能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考察中国员工福利的发展实践,我们发现国有企业的员工福利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社会福利的功能,政府是实际的责任主体,国有企业完全按照国家政策的统一规定提供员工福利;而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员工福利实际上也越来越多地承担了社会功能,许多企业提供的福利,包括家庭照顾、家庭保险等,可以满足其员工乃至其家人的多数社会服务需求,这些福利通常享受国家相关的政策、税收优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稳定、社会化等社会福利的特征,从而成为社会福利强有力的支撑。,关键概念,员工福利薪酬社会福利,复习题,1.如何理解员工福利的内涵?2.员工福利与基本薪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3.员工福利与社会福利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返回目录书页,第二章 员工福利理论与效用,第一节 员工薪酬福利理论第二节 员工管理激励理论第三节 员工福利效用,要点提示,薪酬福利理论管理激励理论员工福利效用,第一节 员工薪酬福利理论,从整体薪酬的角度来理解,福利也是其构成部分之一,只不过其支付形式与员工在企业中所获得的其他报酬形式和管理方式略有不同而已。因此,有必要首先了解经济学理论中有关薪酬(工资)的代表性理论,以下是按照其发展脉络进行的简单介绍。,一、早期的工资决定理论,早期工资问题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工资决定因素的研究,经济学家们力图对确定工资水平的因素做出解释,主要有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克拉克、马歇尔等。,(一)最低工资理论威廉配第和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等提出过最低工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工资往往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上。工人最低工资不取决于企业或雇主的主观意愿,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当工资高于维持基本生计的水平线时,则会出现人口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增长,从而造成工资下降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反之,如果工资低于这一水平线时,则造成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从而使工资上升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二)工资基金理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工资基金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工资决定于工人的人数、雇用工人的资本、工资成本与其他成本间的比例这三个要素。工资数量和水平由总资本及其比例决定,工资是资本的函数,即F=F(c)。工资基金理论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本总额是一个固定量。工资基金取决于总资本中扣除了生产资本和利润之后的剩余。工资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工资基金的多少,其次取决于工人人数的多少。,(三)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以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为代表。他们以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假设前提,认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主总是力求他的每一种生产要素都获得最大利润,以至于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都能得到最佳配置。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雇主雇用的边际工人的产量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也就是劳动力的边际收入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四)供求均衡工资理论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供求均衡价格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的工资理论供求均衡工资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进行了论述,其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劳动力市场的买卖双方均处于完全竞争的情况之下。但随着劳动力市场双方组织力量的成长,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工会组织的成长和壮大,使这一理论假设受到了质疑,并逐渐发展成对以集体谈判为背景的工资市场决定机制的理论的探讨,如庇古的“范围论”和“希克斯模型”。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工资取决于劳资双方工人集团或工会与雇主或雇主集团,通过集体谈判而形成的最终结果。,二、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是由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用以解释非自愿失业现象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型。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突破性研究并使之系统化的是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和叶伦(Janet Yellen)。阿克洛夫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模型解释了劳动力市场均衡和非自愿失业现象。他指出,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求职者关于求职者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只能通过许诺高工资来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随着工资的提高,平均效率也在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工资会无限提高,因为平均效率提高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因此,存在一个向右上倾斜凹向右下方的效率曲线,表明效率价格比先上升后下降。这也意味着有一个使效率价格比最大的工资存在,这就是雇主所要支付的工资,即效率工资。效率工资的存在会影响到雇员的行为模式,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更高的工资能够增加雇员的食物消费,改善雇员的营养状况,因此,雇员会以提高其劳动绩效作为回报;第二,更高的工资可以提高雇员的努力程度,减少怠工和降低离职率;第三,高工资还能培育出雇员对于雇主的忠诚并提高工人其他方面的能力。,三、分享工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弊病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分配,特别是雇员报酬制度。威茨曼认为,必须对现行工资制度动大手术。首先,他将雇员的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也分为工资经济和分享经济。工资制度是厂商给雇员的报酬,与某种同厂商经营无关的外在的核算单位(如货币或生活费用指数)相联系;分享制度则是“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指数(如厂商收入或利润)相联系。”,四、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并因此荣获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舒尔茨也被誉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和人力资本之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体系日益发达,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另外,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五、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微观组织经济体系中,对组织的薪酬系统设计最有直接影响的一个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分析所有者与其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所谓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合同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是一种内部授权关系,它是基于代理权而产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六、经济学中薪酬理论研究的简单评述,从上述经济学领域对于薪酬理论的研究脉络来看,如果说早期的工资理论所关注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工资的决定因素与决定机制的宏观问题,那么自马歇尔以后的薪酬研究则开始注意到了有关薪酬的微观问题,涉及了薪酬的具体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来改善企业的内部利益冲突。例如,在效率工资中提到将工资划分为工资制和分享制两部分,实际上后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福利问题。另外,在其理论中还提到,政府对于这样一种工资模式的引导与监督问题;而后三个理论(分享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则是目前所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员工福利计划(即员工持股计划)发展起来的最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因此,薪酬理论,尤其是现代薪酬理论,是员工福利计划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第二节 员工管理激励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H.A.Simon)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管理者们都普遍认识到“组织问题不在组织本身,而在有关的人”。即要实现组织的目标,首要的是解决好“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管理首先就是对人的管理。福利计划是企业内部为了管理好、解决好内部人的问题而使用的一种管理手段,而且目前这种手段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留才”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总裁谢贝尔曾说:“深得人心的福利,比高薪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利用有效手段引导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一直就是管理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管理激励的人性假设,所谓人性的假设,就是指研究者对于人的本性的假设,这一假设显然是研究者通过现实生活中人的具体观察和认识而抽象出来的,因此一方面会受到生产技术、社会的发展水平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到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认识水平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的研究人员、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人性假设。薛恩(E.H.Schein)在组织心理学中将1965年以前的关于人性的观点归为三类,即理性经济人性假设、社会人性假设和自我实现人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性假设。,(一)理性经济人性假设经济人性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取工作报酬。传统的管理理论基本是以这种人性假设作为其理论分析基础的。麦格雷戈在1957年将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其人性假设统称为X理论,概括说明了“经济人”的观点,即把人划分为两部分,只有少数人能担当管理的责任,而多数人的天性都是厌恶工作的,只能是被管理者,则这些人需要少数人对其实行强制的控制指挥和用惩罚作威胁,才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适当的努力。,(二)社会人性假设社会人性假设是由梅奥(G.E.Mayo)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人性假设认为,在工作中所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三)自我实现人性假设自我实现人性假设是由马斯洛(A.H.Maslow)首先提出的,麦格雷戈的Y理论中的人以及阿吉里斯(C.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中的具有成熟个性的人也类似于自我实现人。依据自我实现人性假设,员工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机会等更能够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也更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四)复杂人性假设薛恩在总结了上述人性假设理论之后,指出这些人性假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人性。他认为人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种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变迁,随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以及所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人具有复杂性,在不同的年龄、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地点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表现。,二、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程度主要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该类理论的典型代表主要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D.C.McClelland)的成就需求理论和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一)需求层次理论以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为代表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二)成就需求理论成就需求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权力、亲和以及成就的需求。,(三)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创立的。一种是使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人们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这类因素属于个人的内心感受,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另一种是使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属于与工作相联系的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三、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是以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之间的关联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这一类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有:维克多弗鲁姆(Victor.H.Vroom)的期望理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以及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一)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是用以解释行为激发程度的一种理论。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所产生的力量取决于人们对其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或者说,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励力(motivation)=效价(value)期望值(expectation),要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需要兼顾三种关系:(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符合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3)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二)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之间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侧重于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员工的积极性所产生的影响。,(三)综合激励理论1986年,波特和劳勒在期望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激励过程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被激励,是因为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未来报酬有某种愿望。过去的经验告诉人们,目前的工作与未来的报酬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根据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人们在现在的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激励性。,四、管理激励理论的简单评述,综合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几个激励理论来看,无论是内容型还是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实际上都是以人的需求作为激励的基点,激励产生的机理在于人的需求、动机和行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内容型的激励理论是从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来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来激发人们的行为;而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则是从需求到行为这一心理转化过程出发,以系统化、动态化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由此看来,各种管理手段、管理措施是否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起到激励的作用,主要在于他们是否体现并满足了员工的需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些需要。而福利计划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人的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所采取的用于满足员工某种需求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而言,就是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自主性的福利计划能够在全部的福利计划中逐渐占据主流的位置,正是由于福利计划本身具备了能够满足员工需求,进而能够刺激员工积极行为的激励因素。,第三节 员工福利效用,从员工薪酬福利和管理激励理论的简要回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管理学角度而言,归根到底员工福利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除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之外,同时也在于其无论是对福利的接受者雇员,还是对福利的提供者雇主,都具有其“独特的效用”有别于工资所带来的效用。,一、福利计划对于雇主的效用分析,每增加一单位的福利,就要减少一单位的工资。换句话说,从表面看来所有的福利对于供给方雇主而言,都是可以换算为货币支出的。与工资一样均属于企业成本,因此福利与工资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对于雇主而言是无差异的,唯一重要的是福利与工资的总支出额。但实质上并非如此。因为,福利的某些特点使得在相同数量额度下的工资和福利,为雇主所带来的实际成本事实上是不同的。,福利对于雇主而言,其特殊的效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几点。(一)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使企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为员工提供相对较高的保障效果(二)雇主可以利用员工福利计划,间接增加某一类型雇员的实际收入,而避免违反相关的反歧视法律(三)像带薪假期、休息日这样的福利有助于调整雇员的身心状态,减少差错的发生,间接降低企业成本,另外也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双方的良好关系,二、福利计划对于雇员的效用分析,企业无论是选择福利计划还是工资,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企业在考虑选择工资还是福利计划的时候,不应该只从成本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即福利计划对员工的激励性效果。,(一)员工福利的激励性效用分析员工福利目前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和留住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项管理措施,显然是由于它具备了某些能够满足员工需要的激励性因素。首先,员工福利可以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安全上的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另外,某些员工福利项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获得公平感和成就感,(二)员工福利效用的局限性分析虽然福利工资凭借其延期性和实物性两个特点,使其与同量价值的现金相比,在一定条件下,能为员工带来更多的效用,但福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福利导致员工失去了对于其全部报酬的自由处置权。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即如果不存在税收优惠等条件,那么根据公认的经济理论准则,与实物、延期性的收入相比,人们宁愿得到相同数量的即期收入,即相同数量的现金。因为有了现金,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不同的商品。而且,有时,即使在福利存在着税收优惠等优势的情况下,人们也愿意选择现金报酬。假如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急需可支配的现金时,恐怕福利也有“远水解不了近渴”之忧,在这种情况下,相同数目的工资与福利相比能为员工带来更大的效用。,关键概念,效率工资分享工资人力资本委托代理人性假设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福利效用,复习题,1.如何从经济学中的薪酬理论理解员工福利计划的产生与发展?2.管理激励理论对员工福利的发展有何启示?3.如何从企业和员工的角度分别理解福利的效用?,返回目录书页,第三章 员工福利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员工福利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二节 员工福利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趋势第三节 中国员工福利的发展,要点提示,员工福利发展的历史回顾员工福利变革的原因员工福利发展的趋势中国员工福利的发展,第一节 员工福利发展的历史回顾,员工福利已经有20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初建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改革创新时期三个阶段。在这一节我们将回顾前两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一、员工福利初建阶段,(一)员工福利从劳工保护、学徒教育和培训开始(二)企业年金问世,员工福利增添了重要内容(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企业的员工福利责任,二、员工福利快速发展阶段,(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员工福利的全面发展(二)以企业年金为主的团体保险成为法定福利外最普遍的员工福利(三)住房补贴成为员工福利的重要项目(四)利润分享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在员工福利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五)员工福利快速发展的原因,第二节员工福利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趋势,20世纪末期以后,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使得如何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而员工福利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人工成本,其规划与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员工福利的迅速发展也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成本攀升、企业对员工福利的投入并不被员工认可等。迫于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西方企业开始针对原有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为此,员工福利的管理呈现出以下改革趋势:从理念上看,员工福利计划匹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制度设计来看,员工福利从普惠制的保障型制度向有区分度的激励型制度转变,融入成本效益观;从管理模式来看,员工福利出现弹性化、货币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人员结构的特点以满足员工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体现服务,实行紧随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的动态化管理,以实现福利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一、员工福利计划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匹配,进入20世纪90年代,迫于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新推敲用人战略,并开始进行实践。有研究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理解员工的贡献,设法留住优秀的员工,因为他们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然而,这并非易事。有调查显示,工作价值与获得回报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刺激雇员将他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的动因。但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回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员工不仅需要较高的工资,他们还需要长远的获利可能、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西方国家企业及时调整薪酬管理思路,设计合适、完善、充满人情味的员工福利制度,主动去适应和服务员工。力求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劳资双方对奋斗目标的一致认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员工福利计划变革的方向,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匹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二、员工福利管理日臻完善,首先,员工福利管理的战略地位逐步上升,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战略指导下重要且必要的企业职能,组织规划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次,福利管理越来越重视其财政效率,成本管理与评估将被进一步推广。最后,福利管理也越来越重视福利制度的有效性,各个企业都在努力消除或减少福利项目的重复,尝试根据参与者的需求提供福利,由此,员工可以广泛地参与到员工福利的设计与实施中。,三、体现服务,紧随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的动态化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最近十几年西方国家在员工福利项目开发上,实行跟随企业战略、紧随员工需求,突出体现服务的动态化的管理。首先,真正做到福利跟随战略,福利管理摆脱以往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局面,主动设计出别具特色的福利政策,来营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其次,是替员工着想、为员工服务。近些年,西方国家从满足员工的需要出发,员工福利不断推出新的项目,如牙病保险、视力保险、照料孩子服务、护理老人服务、法律事务保险、咨询服务、员工援助等,这些新项目对提高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的很多企业都定期举行员工家庭日,聚餐、休假旅游、员工娱乐比赛、亲子活动等充分协调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能够起到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缓解职工压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员工流失率等作用。,四、员工福利注重沟通,体现个性化特征,在员工福利计划管理上,体现重视员工的选择,注重与员工的沟通,满足员工的个性化要求已成为趋势。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流行“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又称“菜单式福利计划”、“弹性福利计划”。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向员工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福利项目清单,允许员工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范围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企业按本人选择的福利组合提供福利,并每隔一段时间,给员工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以满足员工不断变化的需要。自助餐式福利计划,实现了从传统的企业指定性福利到员工选择性福利的转变。这对企业而言,有助于在保证员工的满意度的情况下适度控制福利成本。对员工而言,通过给员工以自主选择的权利,促进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强化了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自助餐式福利计划显示出的优势预示,这将是员工福利发展的方向。,五、员工福利由提供保障为主到关注能力的提升,以往福利的提供主要以生活保障为主,比如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但近几年来,随着员工竞争观念的提升,企业在员工福利设计中注重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要求,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员工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亦愈来愈关注,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公司能否提供培训机会、自己的能力能否在公司得到提高,以便将来能够胜任更重要的工作。“为人才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砝码。企业将培训作为一种福利,使得员工增加了受训的机会,帮助员工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使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同时,企业内部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浓厚,也有利于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六、社会化趋势,员工福利管理开始强调社会化,突出体现在主体多元化方面:一是企业通过签订合同把自己的福利计划外包给专业性公司来做,由它们具体负责员工福利的制度设计和实施,如目前流行的“第三方管理”;二是在企业实施的具体福利项目中借用专业机构的力量,包括企业年金计划的投资决策制定、DB及DC计划的评估等。此外,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开始关注员工福利领域,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学术研究组织都致力于员工福利的趋势研究,包括国家社会保障委员会(NCSS)、养老政策总统委员会(PCPP)、最低工资研究委员会(MWSC)等,关于如何改善员工福利项目,这些团体提供了超过1 000份的建议报告。,第三节 中国员工福利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使用了“职工福利”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与“员工福利”同义。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是在政府的直接规划、指导和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多年来国家和各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福利补贴制度和组织文化体育活动,缓解了职工生活困难,方便了职工生活,促进了生产发展。职工福利5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职工福利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的福利变革两个阶段。,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福利制度,(一)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二)兴建集体福利设施(三)建立职工福利补贴制度(四)发展职工文化福利事业,二、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的职工福利变革,(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三)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补贴(四)企业自主举办的补充职工福利得到发展,关键概念,职工福利社会保险住房福利弹性福利,复习题,1.员工福利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员工福利快速、全面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目前发达国家员工福利主要有哪些形式?4.近年来员工福利计划正在发生哪些变化?5.中国职工福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改革开放前后,职工福利的内容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6.请谈谈你对中国职工福利发展趋势的看法。,返回目录书页,第四章 员工福利的分类,第一节 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第二节 员工福利的主要类型,要点提示,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员工福利的分类依据各种员工福利的功能,第一节 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依照是否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福利计划,可以将企业实行的福利计划分为法定福利和非法定福利。,一、法定福利,法定福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员工的福利保护政策,包括社会保险、法定假期和住房公积金。,(一)社会保险1.社会保险的产生及特点2.社会保险的内容目前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办法,强制企业职工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以上介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而发展比较快、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是前三项保险制度。,(二)法定假期(休假)企业职工依法享有的休息时间。在法定休息时间内,职工仍可获得与工作时间相同的工资报酬。我国劳动法规定的职工享有的休息休假待遇包括六个基本方面:(1)劳动者每日休息时间;(2)每个工作日内的劳动者的工间、用膳、休息时间;(3)每周休息时间;(4)法定节假日放假时间;(5)带薪年休假休息;(6)特殊情况下的休息,如探亲假、病假休息等。,(三)住房公积金为了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由国家(或单位)分配住房的福利制度,1999年4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又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该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资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双方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归职工个人所有,可以携带和继承。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偿还购房贷款本息,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以及离休、退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或出境定居的情况下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二、非法定福利,非法定福利是指企业自主建立的,为满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工资收入之外,向雇员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包括货币津贴、实物和服务等形式。非法定福利计划比法定福利计划种类更多,也更加灵活。,第二节 员工福利的主要类型,一、按员工福利的功能划分(一)企业安全和健康福利由企业提供的旨在防范员工安全和健康风险的福利,具有风险分散的保障性功能包括企业年金、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住房补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