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出口退税.ppt
第七节:增值税的出口货物退税,一、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政策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政策:1、出口免税并退税“先征后退”和“免、抵、退税”;2、出口免税不退税;3、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二、出口货物退免税适用范围(一)退(免)税的出口货物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必须是属于增值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货物2.必须是报关离境的货物3.必须是在财务上做销售处理的货物4.必须是出口收汇并已核销的货物,三、增值税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基本原则:“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未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现行退税率:查阅:国家税务局网站,四、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方法,出口货物只有在适用既免税又退税的政策时,才会涉及到如何计算退税的问题。1、免、抵、退税2、先征后退,(一)增值税的“免、抵、退”税方法,1、涵义:“免、抵、退”税是计算出口货物应退增值税税额的一种主要计算方法。(生产企业自营或者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初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的管路办法,指的是一般纳税人),“免”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与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2、计算步骤:(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2)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3)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应纳税额0,为本期应上交的增值税,3、分析,五+七”完成增值税免抵退 根据生产企业原材料完全从国内购进还是从国外购进的不同情况,对“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称为“五个步骤”和“七个步骤”。,“免、抵、退”税五个步骤:,(一)、“免、抵、退”税五个步骤:原材料完全从国内购进:(1)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简称为“剔税”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或:剔税=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额,简称“抵税”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 或:抵税=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剔税)-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 若应纳税额0,为本期应上缴增值税。若应纳税额0,为期末未抵扣税额(有资格申请退税);,(3)计算免抵税额,简称“计算尺度”或“标准”(会计上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4)确定应退税额当期期末抵扣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两者中较小者(5)确定免抵税额(会计上称“出口抵减内销销项税”),1、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8月份业务如下:购进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该材料已入库,上期留抵税额3万元,内销收入300万元(不含增值税),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计算企业纳税情况计算:(1)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00(17%-13%)=8万元(进项税转出)(2)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30017%-(34-8)-3=22万元 0 本企业需要纳税22万元,2、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8月份业务如下:购进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该材料已入库,上期留抵税额3万元,内销收入100万元(不含增值税),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计算企业纳税情况。计算:(1)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00(17%-13%)=8万元(进项税转出)(2)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10017%-(34-8)-3=-12万元0(3)尺度: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20013%=26万元(4)比较:应退税额为12万元,期末余额为0(5)免抵税额=26-12=14万 元(会计上称出口抵减内销销项税),3、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业务如下:购进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该材料已入库,内销收入60万元(不含增值税),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100万元。计算年底退税额。计算:计算:(1)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100(17%-13%)=4万元(进项税转出)(2)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6017%-(34-4)=-19.8万元0(3)尺度: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10013%=13万元(4)比较:应退税额为13万元,(5)免抵税额=13-13=0(会计上称出口抵减内销销项税)(6)留下期继续抵扣税为6.8万(19.8-13),(二)、出口企业出口产品,有从国外进口料件,进口料件复出口计算“免、抵、退”税七个步骤:,(1)剔税的抵减额(也称免抵退税不得免抵退税的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抵退税的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征税率-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组成=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2)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简称为“剔税”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征税率退税率)=(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征税率退税率)或:剔税=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当期剔税(不得免抵退税)的抵减额,(3)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 或:抵税=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 若应纳税额0,为本期应上缴增值税。当期应纳税额0,为期末未抵扣税额(有资格申请退税);(4)计算免抵税额的抵减额,简称“计算尺度”或“标准”的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退税率(5)计算免抵税额,简称“计算尺度”或“标准”免抵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退税率=(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退税率(6)确定应退税额比较当期期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两者中较小者(7)确定免抵税额(倒计平衡关系,会计上称“出口抵减内销销项税”),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有关的经营业务如下:购进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当月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100万元,上期留抵税额6万元,内销收入100万元(不含增值税),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计算:(1)免抵退税不得免抵退税的抵减额(剔税的抵减额)=100(17%13%)=4万元(2)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剔税)=200(17%13%)4=4万元(进项税转出)(3)当期应纳税额(抵税)=10017%(34-4)6=19万元0(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尺度的抵减额)=10013%=13万元(5)免抵税额(尺度):20013%13=13万元(3和4比较)(6)比较:应退税额为13万元,期末余额为0(7)免抵税额=1913=6万元(会计上称出口抵减内销销项税)(继续抵扣),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 1、货物出口,将不予免征、抵扣或退税的税额转入成本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向税务部门申报退税时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收到退税款时,根据银行回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二)“先征后退”的计算办法,外贸企业以及实行外贸企业财务制度的工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其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免征,对其收购货物,应依据购进出口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所注明的进项金额和退税率计算出口退税。应退税额=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退税率 对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执普通发票的特准退税的12类出口货物,允许按普通发票金额价税分离后乘退税率计算出口退税:应退税额=普通发票所列(含增值税)销售额)(1+征收率)规定的退税率 对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出口货物,按下列公式计算出口退税:应退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金额规定的退税率,某外贸公司3月份购进及出口情况如下:(l)第一次购电风扇500台,单价150元台;第二次购进电风扇200台,单价148元台(均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2)将二次外购的电风扇700台报关出口,离岸单价20美元/台,此笔出口已收汇并做销售处理。(美元与人民币比价为1:7,退税率为15)。该笔出口业务应退增值税为=(500150+200148)15%=15690(元)外贸企业应退税额为购进货物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和该货物所适用的退税率的乘积,与出口时的离岸单价没有关系。,(四)旧设备出口退免税处理,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自用旧设备,按照下列公式计算退(免)税.:应退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的金额(不含税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退税率 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已提折旧 例:某企业经批准将使用过的设备用于境外投资,该设备原购入时取得的增值税发票上注明不含税价款100万元,增值税额17万元,考虑加上其他费用的设备原值120万元,减除折旧后的折余价值105万元,该设备征税率17%,退税率13%,则应退税额为:100(105120)13%=87.513%=11.38(万元),(五)出口卷烟免税的税收管理办法,自学,补充,免抵退税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和“应收出口退税”。,、“应交税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该科目下设置三个二级明细科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和增值税检查调整。1、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A、(贷方)(1)销项税额:记录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2)出口退税:记录企业出口的货物,在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应收取的出口退税款。(3)进项税额转出:记录企业的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对出口不予以退(免)税的部分,也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同时应作出口销售成本增加。(4)转出多交增值税:核算企业月终转出多交的增值税。,B、借方(1)进项税额:记录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2)已交税金:记录企业当月上交本月的增值税。(3)转出未交增值税:记录企业月终转出应交未交的增值税(4)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记录企业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2、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在此科目下设置“未交增值税”二级科目,记录企业在月终时将应交未交的增值税额转入其贷方,当月多交的增值税 转入其借方。企业上交的以前月份欠税也登记其借方。3、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 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增值税检查调整”二级明细科目:记录增值税检查后的账务调整。,、“应收出口退税”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应收出口退税”科目的借方反映出口企业销售出口货物后,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应退回的增值税;贷方反映实际收到的 出口货物应退的增值税;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出口企业尚未收到的应退税额。,1、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8月份业务如下:购进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该材料已入库,上期留抵税额3万元,内销收入300万元(不含增值税),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计算企业纳税情况计算:(1)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00(17%-13%)=8万元(进项税转出)(2)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30017%-(34-8)-3=22万元 0 本企业需要纳税22万元,购进时:借:原材料 2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万 贷:银行存款 234万外销时:借:应收外汇账款20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销售 200万 内销时:借:银行存款 351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万结转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增值税)26万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6万 借:主营业务成本(不予免抵税额)8万 贷: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万,2、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增值税率17%,退税率13%,8月份业务如下:购进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该材料已入库,上期留抵税额3万元,内销收入100万元(不含增值税),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计算企业纳税情况。计算:(1)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00(17%-13%)=8万元(进项税转出)(2)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10017%-(34-8)-3=-12万元0(3)尺度: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20013%=26万元(4)比较:应退税额为12万元,期末余额为0(5)免抵税额=26-12=14万 元(会计上称出口抵减内销销项税),购进时:借:原材料 2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万 贷:银行存款 234万外销时:借:应收外汇账款20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销售 200万 内销时:借:银行存款 117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结转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增值税)14万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4万借:主营业务成本(不予免抵税额)8万 贷: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万实际上12万元是留抵数,不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