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学知识.ppt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部分,变态心理学,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掌握变态心理学命名的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叫病理心理学,寻找病理学根据。认为研究的不只是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做疾病来研究,所以应该叫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另一种根据ICD-10,认为不能称之为疾病。认为目前相当多的异常心理,找不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在这种两难处境下,心理学仍旧采“Abnormalpsychology”来命名这一分支学科,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者异常心理学。,“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其特点:肉眼或显微镜下看到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受累器官功能减退或者丧失。“功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相对而言,主要是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组织结构不发生改变。功能性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神经系统轻者出现反复发作性头痛、头晕、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主要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器质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的区别并非绝对的,病情可以互相转化。例如早期的功能性疾病入围经及时治疗或者控制不好,会转化为器质性的病变。,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以各类形式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区别(领会)相同:研究对象相同 区别: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异常心理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环境对异常心理 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是医学的分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早期关注(领会)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Hipporates)希波克里特的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有关系。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它的推论是“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型。希波克里特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果断、勇敢激昂、野心勃勃、暴躁易怒、傲慢主观);多血质(敏捷、乐观、轻浮、易变);粘液质(冷静、安闲、柔弱、能辨是非);忧郁质(考虑多、疑心重、乱想像、悲观失望)。,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世纪愚昧扭曲的解释,心理异常被看作是魔鬼附身;天空被宗教的乌云遮盖,极端神秘主义把心理异常现象看作魔鬼附身,于是,鞭打、火烧、捆绑作为驱鬼手段横加在患者身上。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但精神病学它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之中,才能获得发展。17世纪中叶,近代的发展变革,神经科学的发展。这些医学神经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想对待心理异常问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急剧扩大,一直延续至今。,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的两个基本命题、判断(识记)两个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2、性冲动是心理障碍的重要起因。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2、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口腔欲期;肛门欲期;生殖器欲期。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人们为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称为压抑或者克制能力)。,佛洛依德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心理结构: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心理结构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前意识: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潜意识:也叫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由于潜意识的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所以无法直接得到满足,通常只好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之中。,佛洛依德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介乎“本我”与“超我”之间。“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良心和道德力量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1、顺利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心理健康的保证。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者固着。这种退化或固着,就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2、“自我”体验着“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体验着由此引起的焦虑。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产生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领会),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佛洛伊德的历史功绩,首先不是在心理学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用力比多这一人类自身的生物本能替代上帝的意志。他认为,人的动机和行为,不是上帝的启示结果,而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因此,他所遭遇的打击,主要不是来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是宗教。2、心理学对他的批评,首先是在方法论方面。心理学绝对重视的是实验研究,而逻辑演绎式的分析心理现象的理论,不被视为真正的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的简评(领会),对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的简评(领会),3、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症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佛洛伊德理论尽管未经实验证明,但他的理论是他对自己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4、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在19世纪末,精神病学解释神经异常现象,更倾向于和大脑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神经科学急速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迫退出了异常心理学的解释这一领域。而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也基本被所谓的“新精神分析”理论所替代,将关注的焦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条件反射:(兴奋地联结)是条件刺激在中枢神经引起的兴奋与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兴奋之间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的结果。狗骨头流口水(骨头无条件刺激)经典条件反射:狗骨头+铃声流口水(铃声条件刺激)狗铃声流口水,(二)行为主义的解释(领会),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的过程:兴奋和抑制。,抑制: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发射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强化,结果是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是不会分泌唾液的。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生是由于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如:生活事件使我们极为兴奋,但我们同时又极力克制自己,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是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便产生冲突,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我们的神经功能便会紊乱并产生神经症和精神病。,(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领会),1、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和心理的,(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领会),2、存在人本主义首先提出“潜能”的概念,它强调人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3、如果人的发展和这种“潜能”趋于完美的特征受到了现实的阻碍,则可出现心理异常;4、严格地说,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仍旧是一种哲学理念。既然是一种哲学理念,它就不需要采用任何科学手段去证明任何东西。它只提出一种假设并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定的特性,再进一步从这种特性推论开来,就能解释一切,便可构成一种“学说”。,第二讲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心理的正面,即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世界。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识记),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重点掌握标准化区分 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一、常识性的区分(识记),(非专业人士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区分)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有人对你称,他是国际巡回大使,主管世界所有国家的军政大权;或者经常在后尾随跟踪同宿舍的同学等。)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一个人终日低头不语,行动缓慢;与人交谈十分吃力,未开言,泪先流。或者,一个人彻夜不眠,时而唱歌,时而跳舞,语言兴奋。)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怕与人眼光相对,为此不敢见人。)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领会、应用),统计学角度(某种心理现象偏离统计常模,例如智商在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的“幻觉”被认为是与神的交流信息方式。)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精神病学角度(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幻想、强迫观念等都属于心理异常。)认知心理学角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者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只要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表现,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就确认为心理异常。),三、标准化的区分(领会、应用),医学标准(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者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测量衡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这里的“心理异常”是相对的,比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作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的,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的。)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和观察者的内省经验)社会适应标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的稳定状态,能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能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时一种社会适应性的行为。反之,就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识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完全偏离(妄想/幻觉,如被迫害妄想症)2、主观体验与客观刺激强度不相称(社交恐惧症,社交过程中没有另其产生恐惧的因素,或者这种因为非常的小,但是却不敢交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心理过程分为知、情、意和行几个部分,而这几个部分是相互协调统一的,表现出方向的一致性。遇到愉快的事情,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出现手舞足蹈的行为,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的内心体验。如果对痛苦的事情,做出快乐的反应,就说明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如强迫型神经症,“反复洗手”。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的形成,3-6岁是关键时期,而到了高中阶段,人格基本定型,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故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了问题,“突然像是换了一个人”,我们就要怀疑是不是心理出现的异常。比如一个平时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第三讲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但是,二者运用这些知识的侧重点不同:精神科医生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并进行治疗;而心理咨询师运用这些知识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精神障碍是精神科医生研究的范畴,而神经症则是心理咨询师咨询和治疗的对象。,但是,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也要辅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它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如下:1、必须是在经过临床系统治疗以后,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后;2、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既然,有精神障碍的人要辅助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要学会鉴别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当心理咨询师掌握了本章关于异常心理的这些症状知识后,在实际咨询中,就不会错把精神病人当做一般的心理问题来处理。,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领会、应用),回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能力、注意等要素构成。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的刺激的过强反应。(识记)2、感觉减退: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此症状多见抑郁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识记)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识记),(二)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尔也有错觉,但经现实验证后,可以纠正;而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也难以纠正。(识记)2、幻觉:无对象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重点)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幻听:包括言语性幻听和非言语性幻听。临床上前者更为常见。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政论性幻听。幻听多见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等。幻视:缺乏具体形象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视。如见到火花、闪光等。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疾病和高烧患者。,按幻觉体验的来源:真性幻觉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明确,就像真的发生了一样;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具体位置不明确。常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脑内、牙齿内)。例如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三)感知综合障碍(识记、应用),事物个别属性的错误感知。如感知事物的大小、长短、远近产生变形。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窥镜症:患者认为自己面孔和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摸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二、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识记)思维内容障碍(识记),(一)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患者表现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或者自诉脑子转得快。这一症状严重失,患者的谈话内容夹杂着很多的音韵联想(音联),或者字意联想(意联)。同时患者的谈话内容很容易被外界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移谈话的主题(随境转移)。多见于躁狂状态或者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实例见P263)2、思维迟缓(一种强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的缓慢和思维联想的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或者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语词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者回答非常简单,但回答问题的语速并不减慢。患者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讲话、被询问时则回答:没有什么要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给人感觉患者的回答是“答非所问”,与其交谈有一种十分困难的感觉。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5、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语言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患者在言谈或者书信中,其单独语句的语法结构式正确的,但是主题与主题之间、语句之间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使得旁人无法理解其意义。实例见P264),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地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语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支离破碎、毫无主题可言。)7、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无外界干扰,思维过程突然中断。常常表现言语在明显不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性。)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属于自己,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这称为思维的插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灵感和思想火花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称为思维被夺。),9、思维云集:(重点)(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用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强制性思维与思维插入、思维被夺的区别在于,思维插入或者思维被夺时,患者还有属于自己的,受自己意志支配的思维活动。而强制性思维时,患者认为他的思维活动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0、病理性赘述(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患者并不觉得自己说话罗嗦,反而认为这些都是其认真交谈和回答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患者不听劝说,坚持要按照他原来的想法把话讲完。患者在讲了很多完全可以省略的谈话内容之后,最后终于讲出了本次谈话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实例见P265),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实例见P265,患者混淆具体形象概念(暖气片)与抽象概念(工人阶级)之间的界限。)12、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和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义。如医生在患者写的文字材料中发现一个字(上半部分是“手”、下半部分是“心”)。患者说,这个字读作手心,是书桌的意思。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3、逻辑倒错性思维患者的推理过程十分荒谬,又缺乏逻辑根据。,(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的结果。特征:(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与事实不符;(2)患者对荒谬的结论坚信不移;(3)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无法纠正。,A、按主要内容归类:关系妄想(把与己无关的事与己联系):报纸上的内容影射他和他的家人,马路上陌生人间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咳嗽时针对他,是蔑视他。被害妄想(坚信自己受到危险威胁):认为周围某人或者某团伙在跟踪监视他,打击、陷害他,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因为产生拒食、逃跑、自伤的行为。特殊意义妄想(不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与自己有关,并将别人的行为赋予特殊象征意义):妻子将削好皮的梨子分给患者一半,患者勃然大怒,说:想和我离婚,没有那么容易。钟情妄想(坚信对方爱自己),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感情,即使遭到对方言辞拒绝,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B、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原发性妄想:突发,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非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信念。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妄想产生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最为常见。如患者和同事们一同外出,大家都看到前面马路上有一条家犬,或者当即说:我要被提拔了,调令很快就会送到单位。继发性妄想: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一种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二)思维内容障碍,2、强迫观念(重点)强迫观念又称为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不必要,甚至是荒谬的,病力图加以摆脱而摆脱不了,为此感到苦恼。强迫性回忆: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的经过,反复对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进行回忆。强迫性对立观念:脑中总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思考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怀疑: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选课是否选上了。强迫观念可能伴有强迫行为,而有强迫行为的出现必定有强迫观念的产生。注意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与强制性思维的区分。,(二)思维内容障碍,3、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影响到患者的行为。如疑病观念注意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分:妄想虽然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没有事实基础。,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1、注意障碍注意减弱(患者主动或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记忆力受影响。)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在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2、记忆障碍(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过程,也可以说就是记住、不忘、认得和回想起来,四者既相互关联又密切组合)记忆增强(一种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可见于偏执状态。)记忆减退(临床上多见,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患者早期出现的是近记忆力减退,记不住最近几天,甚至当天进食的情况,或者记不住这几天谁曾看望自己等;严重后远记忆力也减退,如回忆不起本人的经历等。)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时期的经历不能回忆)错构(记忆的错误,对曾经发生的事件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患者以这种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段的经历。),3、智能障碍(智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判断能力等)(1)精神发育迟滞(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不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明显低于同龄人。)(2)痴呆(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典型的老年痴呆症),四、自知力障碍(领会),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神经症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为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甚至拒绝治疗,对此,医学上称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凡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自知力也逐渐恢复。(注意概念:自知力完整;自知力完全丧失)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 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领会、应用),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理高兴。精力充沛、睡眠减少、自我评价过高;有的情感高涨易激惹,情绪易波动。(二)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患者变得安静喜欢独处,不喜社交;原有的兴趣爱好不复存在;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自罪、自责、自杀企图。,(三)焦虑:在缺乏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常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四)恐怖: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也会出现恐怖这一情绪反应,并伴有明显的心悸、气短、尿频、出汗、四肢震颤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容易被他人理解的。某些患者遇到特定的境遇(比如参加聚会)或者某一特定事物(例如看到狗、剪刀等尖锐的物品时),随即产生一种恐惧的心情,患者明知不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脱离这种特定的环境或者事物时,紧张恐惧的症状消失。,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迟钝: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物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情感迟钝不仅仅指正常情感反应量减少,并且患者的一些高级的、人类所特有的、很精细的情感(如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逐渐受损,但未完全丧失。(二)情感淡漠: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患者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三)情感倒错: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如遇到高兴地事情痛苦,遇到悲伤的事情反而表现出欢乐。患者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脆弱:患者因为一些细小的或者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者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二)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损害精神障碍,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见于躁狂状态等。(三)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可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四)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张”情绪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患者自己也说不清楚高兴地原因,因此给人呆傻、愚蠢的感觉。,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领会、应用),一、意志增强(意志活动增多,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结果一事无成。)二、意志缺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懒散,严重的甚至连自己的个人卫生和摄食的本能都丧失)三、意志减退(意志活动减少,较意志缺乏程度上轻。),四、精神运动性兴奋1、协调性: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与环境协调一致,为常人理解。2、不协调性: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情感不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常人难以理解。,五、精神运动性抑制,(一)木僵(二)违拗(三)蜡样屈曲(四)缄默(五)被动性服从(六)刻板动作(七)模仿动作(八)意向倒错(九)作态(十)强迫动作,1、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懂,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滞留。2、违拗:患者对于别人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相反的动作,称为主动性违拗。例如要求患者张嘴,患者反而把嘴巴闭得很紧;如果患者对别人的要求不作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为被动型违拗。3、蜡样屈曲:患者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4、缄默: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但有时可以用手势或者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鞋子与别人进行交流。5、被动服从:患者被动的服从医生或者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即使是对他不利的,会使他难过的,患者也绝对服从。6、刻板动作:患者机械刻板的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7、模仿动作:指患者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以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有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言语、刻板动作、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等精神症状重的几个症状,就构成紧张性木僵症候群。,8、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无法被他人所理解。例如,患者吃粪便、喝尿、喝痰盂里的脏水等。9、作态:患者做出有知遇春、古怪做作的姿势、动作、表情、步态等。例如,做怪相、扮鬼脸等。10、强迫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等。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多见于强迫症。,第四讲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症状标准:确定至少有下列2项。(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维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症、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严重标准:自知力缺乏,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的交谈。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2项,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精神分裂症起病慢,至少持续2年以上。精神分裂症不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范围,所以针对上面的诊断标准发现有精神分裂症状,要及时转诊给精神科医生。,疑 偏执型(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青壮年起病,起病形式缓慢,早期为敏感多疑或间伴有听幻觉,以后逐渐发展为妄想观念,大多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疑病或影响等妄想。由于妄想及幻觉而影响其言行异常,但其情感反应常与思维内容及环境不协调,妄想内容荒谬脱离现实。病程发展较慢,早期尚能正常工作故不易被发现。常发展至影响工作生活,产生异常行为时才被发现有病。此型预后较好,经治疗大多可痊愈,只有少部分会遗留性格改变,极少数逐激发展为慢性精神衰退。僵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发生于青壮年,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表情淡漠行为抑制为其主要特征。初期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发展至严重时呈木僵状态,躺着不言、不动、不食,毫无表情,活象一个木头人。但要警惕有时会突然解除抑制呈兴奋状态,突然起来打人、毁物、逃跑,常历时短暂,又可转回木僵状态。此类型一触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二、临床类型,乱 青春型(瓦解型)精神分裂症在1623岁的青春期起病,大多为急性骤起失眠兴奋。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情感喜怒无常、行为幼稚、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性轻浮主要表现为我们平常所说的花痴,就是见到漂亮女性就兴奋,行为不规矩。此型大多呈反复发作,发作多次后易趋向精神衰退。懒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早期常不易发现,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易疲劳、软弱无力、失眠、读书成绩下降、孤僻、生活懒散、情感淡漠。有时会误认为患者思想不开朗或性格问题。病情严重时精神衰弱日益明显。病程至少2年。本型预后较差。,二、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型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型需与偏执狂和偏执性精神病相鉴别。后两者患者多具有特殊的性格缺陷,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和自命不凡的特点,尤其是在偏执狂更为突出。偏执性精神病的妄想,有系统化的倾向,是在对事实的片面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谬,思维始终保持有条理和有逻辑,情感和行为与妄想一致,无精神衰退与精神分裂症不同。以系统妄想为突出症状,病人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该病以青壮年起病多见,病前人格与家族史病无特殊倾向,具体病因不明,部分病例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1、在2周内急性起病。2、以精神病症状为主。3、起病前有相应的的心因。4、在2-3个月内痊愈。5、精神症状:以精神分裂症状为主。可伴有各种类型的幻觉或妄想,也存在一定的情绪障碍和行为紊乱,也可能存在短暂的迷惑、定向障碍或注意受损等症状。症状标准:精神病性症状,至少需符合下列1项:1、片断妄想,或多种妄想;2、片断幻觉,或多种幻觉;3、言语紊乱;4、行为紧张或紧张症。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回忆普通心理学,心境的概念。心境:根据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心境、应激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指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行为和认知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后基本正常。,一、躁狂发作,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复发性躁狂症。“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躁狂伴发的症状:睡眠需要减少;夸大妄想;食欲增加,性欲亢进;容易激惹;,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减少“三无”:无用、无助、无望“三自”:自责、自罪、自杀抑郁伴发的症状: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睡、多梦、嗜睡等);食欲下降,性欲下降;体重减轻;躯体不适感等。,二、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即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正常人情绪波动在适当的情绪兴奋和情绪低落可控制范围之内,但双相心境障碍病人的情绪波动从极度异常兴奋道情绪极度低落之间往返,情绪波动范围处于失控状态。以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错发作为特征,三、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四、持续性心境障碍(persistent mood disorder),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症状较轻。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既没有达到躁狂,也没有达到抑郁。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第三单元 神经症,共同特征: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是一组机能性障碍,属功能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可逆。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神经症的定义:持久的心理冲突,当事人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做基础。这个定义中有6个关键词,(定义补充),一、恐怖症(phobia),又称为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对某些情境、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怖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不但别人认为难于理解,全无必要,有时本人也知道这是不切实际、不合情理的,但却不能摆脱,引为苦恼。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1、场所恐怖症:害怕对象为某些特定的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或拥挤的场所;2、社交恐怖症:害怕对象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大庭广众之下,或者异性面前。3、特定恐怖症:特殊物体或特殊场景,如动物、高处、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尖锋物品。,案例,幽闭恐惧症患者阿成,男,33岁,被困在地震后的废墟中长达4小时后获救。在一次大地震中,33岁的阿成被困在废墟中长达4个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很害怕。好在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他得以安然脱险,不过从此在心中留下了阴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感袭来,恍如又被埋在了废墟下。以后,这种幻觉逐渐加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敢再待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也不敢坐电梯。,案例,所谓对视恐惧症,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害怕与人对视,常回避他人目光,甚至还会因此不敢外出。无疑这样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或学习。【案例回顾】某男,18岁,中学生,3年来目光不敢与人相对。原来3年前他发现有近视,因而去配了副眼镜,但配后迟迟不敢戴,怕别人见了笑话。某日上课时,因感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模糊看不清,而试着第一次戴上了眼镜,谁知这时老师正好回转身,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他在与老师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突感内心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惧,因而赶快低头,但仍心跳不已。此后他再也不敢与这老师对视,为回避老师目光而由前排座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