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职业理念.ppt
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念及内涵(二)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素质教育,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普及性教育普及是把发展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上,而不是象应试教育那样着力于选拔和淘汰。素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基础是指我们的教育应把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从业和求知基础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发展性指教育活动不单是应试教育下对知识的被动继承,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主动索取;不单要学生谨遵师授,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素质教育是综合性教育综合性或曰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功能在学校活动中的全面辐射和全面落实,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一)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改造薄弱学校的整体规划;(二)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国家教委要求在近期内组织力量对现行课程、教材中不适当的内容、要求进行调整,同时将制定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教材体系,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三)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坚决改变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教师工作好坏的作法,在小学积极倡导实行等级分制和鼓励性评语、鼓励学生进步的作法;,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四)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尽快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和办法以及进行中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改革高校招生中的入学考试制度;(五)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坚持以“五爱”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权利义务、民主法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浅显易懂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抓好校长、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师德建设;,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七)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进行素质教育整体改革,开展区域实验(八)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九)国家教委将依据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对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奖励,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奖励制度,促进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教育结构,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一)抓主导,强化全员素质教育意识 一个学校的校长及其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活动起着决策和指导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能否在一个学校扎实有效地开展,校长及其领导班子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二)抓主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考核制度塑造师德形象加大科研力度强化培训进修创新培训策略,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抓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1)教学内容要精要集。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课标精神,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提炼重点,择取难点,当讲则讲,当练则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克服那种不分轻重难易,不顾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把各种资料练习的内容收罗起来灌给学生,使学生课上应接不暇,课下作业成灾,穷于应付的现象。(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分出三维目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不同,分解教学目标,因材实教。依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制定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3)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四)抓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1)创新德育工作(2)打造校园文化(3)拓展教学资源(4)改善办学条件,二、学生观,学生观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含义“以人为本”思想下对于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几方面的内容,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按其必然性来说,必须追求和实现这种类特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其为人。,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二,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必要条件。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日益形成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与发展需要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地发展自己一切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各尽其能。,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三,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提出,内涵:(1)“人”“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提出,(2)“本”“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提出,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中国实践以人为本的提出,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三、“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学生全面发展(二)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三)因材施教人的个性发展,三、教师观,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引导、促进行为平等、民主、合作地位静态知识转为动态知识(终身学习),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一)职前教育(二)职后教育1.在职学历教育(教育硕士、博士)2.教师进修学校3.经常性教育教研活动4.校本培训,新型教师职业发展方式,(一)参与式培训参与式培训是以经验和小组活动为基础,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引导幼儿教师主动学习和自我成长为目的、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互动合作的一种培训形式。在参与式培训中,幼儿教师实践反思构想再实践再反思,其教育能力和反思能力都不断地螺旋式上升,最后达到新的水平。,(一)参与式培训,1.合作学习根据教学内容或专题研讨的需要灵活分组,或将共性较多的学员分为一组,或将差异明显的学员分为一组,或自由组织,小组内推组长一人。具体程序如下:教师引题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组内讨论(探究解难)教师精讲(点拨释疑)组内互查(练习巩固)组际交流(体验成功)。,(一)参与式培训,2.体验学习让学员表演,经历,师生再共谈感受。如学说“普通话”活动。3.比武竞赛 包括主题性学习竞赛和检查性学习竞赛两种。分组辩论抢答、书面竞答,或上台表演,由评委们打分。4.实践操作 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育见习、岗位练兵、技能展示和专题研讨。,(二)研究性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主张教师成为反思性决策的制订者和积极的学习者,以建构主义的方法,在实践和社会背景中建构知识,进行批判性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二)研究性反思(反思性教学),内涵:(1)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2)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3)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作用:(1)促使教师形成新的理解力;(2)促进教师由常识性思维者变成教育学思维者;(3)提升教师的独立自由的人格;(4)促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善教学效果,(三)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的基础上,拟订和实施行动计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此处的行动是带有探索和研究性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三)行动研究,特点:(1)自然性,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2)行动性,以实际问题为对象,在实践中进行,并运用于实践。研究目标指向实践,而不是理论。(3)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的同一性。以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为主(4)合作性,强调交往学习、学习共同体形成(5)反思性,研究在持续不断的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批判性反思,根据反思形成的判断修正研究进程中的行为,以确保行动达到最优的效果。(6)研究成果的非普适性。该研究的结果一般适合研究本身类似的环境、问题和人员。,(三)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步骤:一般由首尾相连的六个相互衔接的具体步骤构成:预诊提出并阐述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订行动计划行动评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