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型城镇化.ppt
敢问路在何方,-解析新型城镇化,2,目 录,第一篇 发展现状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八篇 规划实施,3,一、发展现状,1、城镇化现状,城镇化水平变化,城市数量变化情况,4,一、发展现状,2、存在问题与突出矛盾,2.1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5,一、发展现状,2、存在问题与突出矛盾,2.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2.3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6,一、发展现状,2、存在问题与突出矛盾,2.4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2.5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2.6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7,一、发展现状,3、发展态势-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3.1 外部挑战日益严峻,3.2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的挑战巨大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3.3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8,一、发展现状,4、重大意义,4.1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4.2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4.3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消费带动投资,4.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9,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基本原则,1.1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1.2 四化同步,统筹城乡,1.3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4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5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1.6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10,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11,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1 前置条件,1.2 差别化落户政策,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12,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农村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2.1 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2.2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2.3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13,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4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14,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农村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2.5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廉租住房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农民工集体宿舍审慎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5,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3、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3.1 成本分担机制,3.2 各级政府职责,16,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17,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1、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1.1 国际竞争新优势,1.2 优化产业结构,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1.3 协同发展,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18,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2、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2.1 承接产业转移,2.2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2.3 改变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重要粮食主产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严格保护耕地,严格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城市边界无序扩张,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19,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3、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3.1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3.2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建设的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培育壮大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20,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3、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3.3 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21,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4、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4.1 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4.2 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东部城市群: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客运和大能力货运网络中西部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22,4、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4.3 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4.4 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3,1、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1.1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1.2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1.3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业活力,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4,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2.1 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强化大中城市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等功能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5,2.2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2.3 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促进社区化发展,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功能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城乡接合部地区延伸覆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缓冲地带,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6,3.1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科学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设置,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3.2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平价菜店、家庭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生活服务圈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7,3.3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就业服务、社保经办和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3、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8,4.1 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4.2 完善规划程序,探索设立城市总规划师制度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4、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4.3 强化规划管控,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对违反规划行为进行事前事中监管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9,5.1 加快绿色城市建设,5、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重点,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30,5.2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5、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方向,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31,5.3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5、推动新型城市建设,人文城市建设重点,五、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32,6.1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6.2 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6、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6.3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6.4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33,1.1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1.2 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率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1、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34,2.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推进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2.2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现代种业鼓励农业机械企业研发制造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35,2.3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市便民菜市场(菜店)、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降低流通费用。强化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36,3.1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3.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3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37,1.1 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城镇流动人口暂住证持有年限累计进居住证,1.2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1、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38,2.1 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卫星城、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2.2 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适当提高工业项目容积率、土地产出率门槛,探索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健全运行机制,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结推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做法,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39,2.3 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用于经营性项目的土地,通过征收土地年租金等多种方式纳入有偿使用范围。,2.4 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40,2.5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生计,2.6 强化耕地保护制度,统筹耕地数量管控和质量、生态管护,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永久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41,3.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3.2 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3、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42,3.3 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规范透明、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3、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43,4.1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4、健全城镇住房制度,4.2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完善租赁补贴制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4.3 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44,4.1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4.2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4.3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切实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七、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45,4.4 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4.5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八、规划实施,46,1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政府要强化制度顶层设计,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 强化政策统筹,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八、规划实施,47,3 开展试点示范,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分类开展试点继续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镇试点深化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等现有合作平台,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务实合作。,4 健全监测评估,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