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至2019年国内中药新药注册的审批情况分析(附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报审批情况分析).docx
摘要:2020年7月1日,我国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中药注册管理再次迈入崭新时期。新版办法突出框架性原则,对新药研发具体技术要求的相关内容不再进行规定,而是以技术指导原则等配套文件的形式另行发布。通过系统回顾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的国内中药新药注册审批情况,实证分析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和注册的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版办法中药相关配套文件的制定提供参考。中药产业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领域,中药的监管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自1985年原卫生部颁布新药审批办法首次将中药与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同列为3大类新药管理,历经1999年新药审批办法和2002、2005、2007年3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办法),尤其办法2007年版在规范中药注册行为,引导新药研发和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监管政策的频繁变更,让药品注册管理政策的合理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屡受诟病1-2。2015年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开启新一轮药品监管改革后,新版办法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其突出框架性原则,不再具体规定新药研发中涉及的技术要求,而是以便于适时调整的技术指导原则等配套文件的形式另行发布,如新的化学药品和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均以“通告”的形式予以发布3-4;“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已上市中药变更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等有关中药注册的更多配套文件亦正在制定当中5。这种方式既能兼顾法规制度的稳定性和技术体系的灵活性,又能更好地适应目前我国制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办法2007年版尽管已被废止,但其实施了13年时间,相关配套文件“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6首次提出了中药注册应体现中医药特色,也是目前新版办法第19条提出“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技术评价体系”的最早雏形。因而,办法2007年版不仅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发展完善的阶段性标志1,而且反映了我国中药新药研制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其实施期间,我国中药新药的注册审批情况,实证分析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和注册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当前新版办法后续有关中药的配套文件制定提供一定参考。1数据来源与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办法2007年版中规定的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其中,中药新药包括第16类中药,第1类中药是指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第2类中药是指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第3类中药是指新的中药材代用品;第4类中药是指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第5类中药是指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第6类中药是指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新药注册申请包括临床试验申请(inVestigationalnewdrugapplication,IND)和生产申请(新药上市申请,newdrugapplication,NDA)这2个阶段,分另IJ为完成药物临床前研究和完成临床研究后报送的申请。通过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MedicaiproductsAdministration,NMPA)药品数据库、NMPA药品审评中心(CenterforDrugEvaluation,CDE)网站、药智网和米内网等商业数据库,结合中国知网、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受理号计,系统收集2007年10月1日2019年12月31日CDE受理的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数据,对各申请审评结论的统计时间为2020年6月30口。将审评结论分为批准、不批准和结论待定3类。其中,参考张晓东等报道的标准,退审、企业撤回、由于各类原因终止审评程序等情况,均视为不批准;结论待定,包括审评意见为资料发补或书面发补、需进一步咨询、生产现场核查及缺失技术审评结论的情况。以总批准件数在总受理件数中的占比计算总体批准率,以截至本文统计时间获批的中药新药申请件数在其受理年度总申请总件数中的占比,计算年度批准率。采用Excel2016统计处理数据。2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中药新药注册审批情况分析2.1 受理及审评概况20072019年CDE共受理980件中药新药申请,含IND686件和NDA294件,见表K从受理总量的逐年变化趋势而言,20082014年均维持在约100件/年,此后出现回落,2015年约68件,2016年降为31件,至2019年减至18件;细分为IND和NDA后,其变化趋势与总受理量类似。在批准情况方面,截至本文统计时间,有955件中药新药申请完成审评,其中388件获得批准,包括IND343件和NDA45件,总体批准率分别约为50%、15%。从总体批准情况的逐年变化趋势看,与受理总量的变化相似,但细分为IND和NDA发现,NDA获批申请的受理时间分布更加集中,绝大部分于20072011年受理,约占总批准件数的81%,2014年后受理的NDA申请降至0批准,且持续至2017年,2018和2019年小幅回升;而IND虽然自2014年后,其年批准件数亦逐年下滑,但仍维持在1525件/年。因而,尽管2015年后IND受理量急剧下降,其年度批准率却出现提升,2016年受理IND的批准率提高至71.0%,2019年甚至达100%。*12007-2019年CDE受理中药新药申谓的审评情况Table1ReiewofapplicationsfornewChinesemedkiueegis(racioninChinnfn2007to2019年份申请阶段受理/件批准/件不批准;件结论不详/件审评中/件批i隹串/%2007IND4322210051.2NDA16556031.32008IND7837410047.4NDA44101816022.72009IND7637354048.7NDA3711BB029.72010IND7542312056.0NDA3751913013.52011IND6329295046.0NDA346199017.62012IND5333155062.3NDA3001313402013IND78262527033.3NDA3031313110.02014IND6016932326.7NDA3802610202015IND52254148.1NDA16010002016IND31220371.0NDA00000一2017IND311909361.3NDA100100201SIND312008364.5NDA8301437.52019IND1515000100.0NDA3200166.7合计IND6863432101201350.0NDA294451361011215.3总计9803883462212539.6此外,在已完成审评的申请中,还有346件为不批准,这当中除了审评结论明确为“不批准”的申请264件,其余大部分为企业主动撤回(69件),均为20152016年撤回的NDA。另有221件结论不详,主要为要求企业补充技术或其他资料,或审评结论缺失的情况。2.2 中药新药的注册类别20072019年CDE受理的中药新药申请以第6类中药最多,共计789件,占总受理数的80.5%;其次是第5、1类中药,分别有135、41件,占比约13.8%>4.2%第2、3、4类申请极少,分别仅受理7、5、3件。核实品种信息后发现,在第2类中药申请中,仅有莽吉柿及其胶囊制剂的IND于2009年获批,且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信息显示至今仍处于II期试验招募中;在5件第3类中药申请当中,有.4件为办法2007年版前提交的NDA,并非其规定的“新的中药材代用品”,因而实际仅有1件IND(人工熊胆粉)为第3类中药;第4类中药均为IND。可见,截至本文统计时间,20072019年未有第2、3、4类中药新药获得NDA批准。进一步分析CDE受理的主要注册类别(第1、5、6类中药),同前述总体批准情况一致,20072019年这3类中药总体的IND批准件数和批准率均明显高于NDAo但从获批申请的受理年度分布看(表2),这3类中药IND和NDA的差别则较大。在批准的IND中,第6类中药的年度分布相对均匀;第5类中药以20102011年受理者居多,在2014年后出现了批准为0的现象;第1类中药主要分布在办法2007年版实施前期和近3年。在批准的NDA当中,第6类中药主要在20072011年间受理的申请,占批准总数的84%,而在20142017年连续批准数为0;第5类中药仅分布在2008、2009和2018年,分别占43%、38%、29%;第1类中药为0。«220072019年CDE受理的第1.5、6类中药新药申诵的受理与批准情况TaNe2Arcep<aeandappxalforlsc«5dtand6<bIIeWChinesemedicinere0sn,anonapplkanonsinChiufrom2007to2019年份IND,件NDA/件第1类第5类第6类第1类第5类第6类受理批准受理批准受理批准受理批准受理批准受理批准2007309530170000144200S421226031001332972009423069350042319201040126593630103352011201065022005029620122122493020502302013401445922008020320142050521520B0230201531Oo492420509020160021292100000020172230251600100020182222271600424120190022B13000032.ft3210763057129890597218372.3 中药新药申请涉及的治疗领域在980件CDE受理的申请中,有2件申请未能获取治疗领域有关信息,故本部分共纳入978件申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72019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所涉及的治疗领域有13大类。无论总体申请,还是细分为IND、NDA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用药和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均是申请最多的前5类,合计约占70%,其余还依次涉及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五官科、皮肤科、儿科、肿瘤疾病、补气补血类和其他。以受理数与批准数的比值(批准比值)反映各治疗领域申请获批的难易程度(表3)可以发现,各领域的批准比值约为2:13:1,总体上的获批难易程度相似。进一步细分为IND和NDA后,IND阶段各领域的批准比值较接近,约2:1,而在NDA阶段则相差甚远,泌尿系统疾病和补气补血类用药尚无NDA批准,在有NDA批准的其余治疗领域中,以神经系统疾病用药最难,批准比值约26:1,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约11:1,之后是五官科和妇科用药,分别约为10:1、7:1,皮肤科用药最易获批,比值约为2:L«32007-2019年CDE受理中药新药申谓的治疗领域情况Table3TherapeuticamofnewChinesemedicineregisca(ionapplicationsiuChinafrom20072019治疗领城合计INDNDA受理效批准数批准比值受理数批准比值受理数批批数批准比值心脑血管疾病169652.6:1101591.7:16S611.3:1消化系统疾病150632.4:1114562.0:13675.1:1呼吸系统疾病133612.2:198541.8:13575.0:1妇科118412.9:1833623:13557.0:1骨骷肌肉系统疾病Ill452.5:178372.1:13384.1:1神经系统疾病55183.1:129171.7:126126.0:1泌尿系统疾病51182.8:138182.1:1130五官科47153.1:137142.6:110110.0:1皮肤科33152.2:126122.2:1732.3:1)IM32142.3:117101.7:115438:1肿痛疾病31132.4:124112.2:1723.5:1补气补血类28122.3:123121.9:150其他2072.9:11662.7:14140:12.4 中药新药申请涉及的剂型20072019年CDE受理的中药新药申请中,涉及制剂的申请共有897件,主要为普通口服制剂(87%)、黏膜给药和外用制剂(11%)、注射剂(2%)这3大类,且细分为IND和NDA后仍呈类似分布。就具体剂型的构成而言(表4),在普通口服制剂申请中,总体申请及细分为IND和NDA后,均以胶囊剂、颗粒剂和片剂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合计约88%,另有约10%为口服液和丸剂,约2%为糖浆剂、散剂等。在黏膜给药和外用制剂申请中,IND和NDA则表现出了不同的构成特点;IND涉及最多的为外用膏剂(33%),其余依次是喷雾剂(14%)、凝胶剂(11%)、栓剂(11%)、贴剂(10%)、滴眼液(7%)、擦剂(6%)等;而NDA制剂申请以贴剂(46%)最为多见,其余主要还涉及外用膏剂(17%)、凝胶剂(13%)、喷雾剂(8%)和栓剂(8%)等。注射剂共涉及22件,这类剂型自2011年起少有涉及,近3年未见申请。表420172019年CDE批准的中药新药申谓相关剂型情况Table4APPrOVedPhannMelKkaIdosageforuofnewChinesemedicinere0starionappHcacionsinChinafix>m200?co2019普通服制剂拈膜给药和外用制剂INDNDAINDNDA剂型剂型受理数批准数批准比值受理数批席数批准比值受理数敏批准比侦受理数批准敬批准比他胶囊剂188862.2191146.5:1外用膏剂26B2.01431.3:1凝制剂182981.9177126.4:1噢雾剂1052.0120片剂含咀116631.813248.0:1凝般剂86131313.0:1片)丸剂(含消27IS1.811252.4:1贴帮741811125.5:1丸)口服液(含25161.61B26.5:1栓剂8516I20合据)口服青剂541.3I10送果液5150100服散剂212.0110擦剂4000,浆剂431.3100洗剂3000酒剂1000逑肠液1110100巴布剂111.0110外用散剂1110110合计5502861.91227376.1:1合计74372.012464.0:1同样以批准比值反映各剂型获批的难易程度,见表4,在批准的普通口服制剂中,IND阶段(286件)各剂型的获批难易程度相差不大,但在NDA阶段(37件)以丸剂更易获批,批准比值为2.4:1,其余剂型达6.4:18.0:1,尚无口服膏剂、口服散剂、糖浆剂和酒剂获批。在批准的黏膜给药和外用制剂中,IND阶段(37件)以滴眼液(5.0:1)最难,其余剂型约在1:12:1;NDA阶段(6件)获批的剂型仅有贴剂、凝胶剂和外用膏剂,以贴剂难度最大(5.5:1),其余申请的剂型尚无批准。3讨论3.1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和审评审批的历年变化趋势由于办法2005年版审批标准偏低,尤其是规定改剂型中药如无质的改变,可减免临床研究,中药仿制药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即可减免相关研究8,造成企业研制新药的积极性不强,申报简单改剂型和仿制中药的数量急剧增多。针对该问题,办法2007年版通过提高新药的要求,如规定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症的,不再按照新药管理9,鼓励创新药物研发。从表1可以看出,中药新药申请在办法2007年版实施后迅速回归理性,从2006年的数千件降至约100#,提示当时对办法2005年版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中药新药申请受理的历年变化趋势看,IND和NDA受理的件数在2015年以前均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分别5278、34-44件/年,之后急剧下降,尤其是NDA,降至个位数的年受理量,在2016年甚至出现0受理。本文分析这可能与2015年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和紧随其后的系列改革政策文件的发布有关,尤其“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101,不仅与NDA受理量大幅下降直接相关,而且可能也是引发企业主动撤回大量新药注册申请的主要原因。本文统计在20152016年企业撤回的69件中药新药NDA,可能均属此类情况。在批准情况的历年变化趋势中,相较NDA,IND并未出现后期的大幅降低,仍保持在1525件/年。因而,尽管IND的受理件数同NDA一样,在2015年后仍急剧下降,但其年度批准率反而出现较大提升,2019年度受理的15件申请甚至全部获批。笔者认为这可能与2018年7月NMPA发布“关于调整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程序的公告”11提出默示许可制度有关。2019年12月的2件IND(第6类中药“参黄麝蓉丸”和“硝石甘胆颗粒”)均为默示许可。总体而言,在办法2007年版实施后期,尤其近5年来,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的申请和审批现状不甚理想。其中,IND作为连接新药研发与上市注册的中间关键环节,其受理量反映了新药研发的活跃程度。而目前我国中药新药IND低受理量的现状,间接反映了当前符合中药特点的研发与技术评价体系以及监管政策等,均存在潜在的问题或缺陷,也直接引发对中药产业未来创新发展的担忧,中药产业界、学术界及主管部门应当对该问题引起充分重视。虽然默示许可制度已写入2020年新版办法12,对鼓励创新药的研制有直接地推动作用,但对于中药而言,政策的落地还应多管齐下,结合不同注册类别的实际情况(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已有人用证据在产品注册中如何应用),完善后续的相关配套文件。3.2 各类中药新药申请的情况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中药新药申请的注册类别分布极不均衡,主要涉及第1、5、6类,以第6类占据绝大部分比例(80.5%),无第2、3、4类中药批准上市。这与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实际有关,一方面,第2、3、4类中药,即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新的中药材代用品、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缺乏人用历史,开发难度和风险更大,企业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第1、5、6类中药的研制均不同程度受中医临床的启发,申请和批准最多的第6类中药主要源自临床实践,有丰富的人用基础,在新药申报过程中可获得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甚至临床试验的减免,企业积极性更强。但药用资源直接关系到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环境可持续保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早在1999年新药审批办法已经开始重视中药资源问题U引,到办法2007年版在中药新药注册类别中明确了第2、3、4类。尽管此前有诸如人工麝香(2004年批准)等少数中药材代用品获批上市,但办法2007年版实施13年间,无1件上述3类中药的NDA获批,提示了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潜在难题。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14明确指出了我国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总量不足,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等问题。2017年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第13条和2020年新版办法亦从国家和法规层面提出应当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可见,当前加强第2、3、4类中药的开发和注册的重要性。从2020年新版办法中药有关的配套文件“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4对“中药创新药”(1.1、1.2和1.3类)规定的具体内容看,实际与办法2007年版中药新药规定的范围类似,1.1类的内容基本囊括在原第6类中药新药当中,1.2类和1.3类则分别包括了办法2007年版的第1、5类和第2、3、4类中药。为避免出现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新的药材、新的中药材代用品等注册类别NDA0批准的局面,药监部门在后续制定相应指导文件时,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这类中药新药的政策激励,才能从源头保障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3 中药新药申请涉及的治疗领域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国内中药新药申请的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用药和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这5类,这可能与上述领域的患病人群和市场潜力大、中医药具有防治优势等有关。从获批难易程度看,在IND阶段,各治疗领域类似;但在NDA阶段,泌尿系统和补气补血类用药未有批准,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五官科等领域均较难获批,受理/批准比值超过了10:1,这可能与上述领域临床试验研究难度大有关。同时,由于在版办法2007年以前,新药审批标准较低,相当部分的申办者对临床试验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临床试验设计能力有限,未能深入认识产品的临床定位,不仅导致我国早期批准上市的诸多中成药存在定位宽泛、临床价值不清晰的问题15,而且一定程度致使一些临床定位不清晰、功能主治范围过大的NDA申请的产生,在办法2007年版提高审批标准后,也就成为导致上述领域获批难度增大的可能原因。自2015年我国启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以来,CDE已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风、恶性肿瘤、流行性感冒、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咳嗽变异性哮喘、类风湿关节炎、慢性心力衰竭、痴呆10个适应症制定了指导原则,用以指导企业和临床研究者开展相应研究。建议CDE在制定其余更多相关指导原则的过程中,还可进一步重点结合前述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无NDA批准,以及批准难度较大的治疗领域,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医优势领域病种,发挥更好的政策导向和技术指导作用,满足业界和临床需求。3.4 中药新药申请涉及的剂型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胶囊剂、颗粒剂和片剂等普通口服制剂,是各年度CDE受理中药新药申请的主要剂型,这与治疗领域用药特点、研发难易程度有关,也与中药新药注册类别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目前申报和批准的中药新药多为第6类中药复方制剂,日服剂量相对较大,需选择载药量大的剂型。此外,中药注射剂自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发生后,国内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尤其关注,药监部门于2007年颁布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的基本技术要求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2009年发布“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2011年发布“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对药学和安全性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中药注射剂近几年几乎无企业申报,整个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亦无IND和NDA获批。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第13条提出支持中药传承和创新,中药研究应“处理好保持中药传统优势与现代药品研发要求的关系”的原则,并“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鼓励发挥中药传统剂型优势研制中药新药二从前述办法2007年版实施期间CDE受理和批准申请的有关剂型分布情况看,目前中药新药剂型的研制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尚显不够。申报单位关注的剂型集中度较高,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缺乏,现代制剂技术结合中医药特点研制的新剂型匮乏,仅有少数中药新药申请涉及喷雾剂、巴布剂、滴眼液等,且尚无产品的NDA获批。如何在中药新药的剂型研制领域做好传承与创新,值得中药产业界、学术界和药监部门深思,2020年新版办法相关配套文件也应做相应考虑。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报审批情况分析20092015年我国中药注册申报的数量共有5528件,其中新药(包括按新药申请)注册申报数量为875件,占所有申报总数的15.84%,平均每年约125#,除申请复审品种之外,申报数量仅次于仿制药(表1)。新药研发成功常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进行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成功率低。本文基于此原因对近年中药新药申报审批情况展开统计分析,找出一些内在规律及成因,以期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1、材料与方法1.1 中药新药的界定2007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1“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明确规定:中药注册分9类,其中第1类到第6类为新药,注册分类7、8按新药申请程序申报,9类为仿制药。1.2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CFDA)()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包括20102015年CFDA、CDE受理、批准的中药新药品种数据。1.3 研究方法将从CFDA官网、CDE官网“信息支持系统”中检索出来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分别进行注册申请数量、注册分类、申请阶段(申请临床试验或申请生产)、品种剂型分布及批准品种的数量、类别、剂型分布等情况进行梳理、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可能潜在的规律及其成因。1.4 统计数据说明经统计,2009年获得批准生产的中药品种共有991个,考虑到这个数据跟2005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密切关系,为尽可能保持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本文在统计相关数据时,没有将2009年的中药新药品种相关数据纳入统计范围。此外,由于查询出来的数据在注册时有些直接以“6类”申报,有些是按“6.1”、“6.2”、“6.3”等小类的方式申报,所以本文在统计6类中药新药相关数据时,把以“6类”形式及“6.1”、“6.2”、“6.3”形式注册申报的品种统一按6类中药新药进行统计。2、20102015年我国中药新药申报情况2.1 各类新药品种申报数量(表1、表2)由表2可知,20102015年中药新药申报的品种数共707个,其中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新药(16类)申报数共563件,占总申报数的79.63%。16类中药新药中,6类中药申报数最多,共454件,占所有申报数的64.22%;其次是5类中药新药的申报,总数78件,占比11.04%;再往下依次是1类(3.68%)、4类(0.42%)、2类(0.28%),3类(即新的中药材代用品)这6年间都没有品种申报。2.2 申报品种剂型(表3)由表3可知,20102015年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品种的剂型分布中,胶囊剂是申报品种最多的剂型,共200件,占所有剂型总量的30.68%;其次是颗粒剂,共169个品种,占比25.92%;再次是片剂,共131个品种,占比20.09%;胶囊剂、颗粒剂、片剂三大剂型占所有申报总数的76.69%。往下依次排序是丸剂(3.22%)、外用膏剂(3.22%)、口服液(2.6%)、注射剂(2.3%)、贴剂(1.53%)、栓剂(1.23%)、喷雾剂(1.08%)、内服膏剂(1.08%),而凝胶剂、合剂、气雾剂、糖浆、滴眼液、灌肠液、海绵剂以及其他(如洗剂、搽剂、油剂)等剂型只是少量涉及3、20102015年我国中药新药获批情况3.1 获批品种分类情况3.1.1 获得批准临床试验品种的分类情况(表4)由表4中可知,20102015年中药新药(包括按新药申请)获得批准临床试验的数量共196件。16类中药新药中,获得批准临床试验的6类中药新药数为145件,占所有获得批准数的73.98%;其次是5类,共26件,占比13.26%;再往下依次为1类(2.55%)、2类(2.04%)、4类(1.02%),3类中药新药没有获得批准临床试验的品种。3.1.2 获得批准生产品种的分类情况(表5)由表5可知,20102015年中药新药(包括按新药申请)获得批准生产数量最多的是按新药申请程序申报8类品种(即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共计179件,占获批总数的63.48%;其次就是6类中药新药品种,6年间获得批准生产的品种共78件,占获批总数的27.67%;再次是5类,共获批13件,占比4.61%;再往下是3类中药新药,1类、2类中药新药在这6年间没有品种获得批准生产。3.2 剂型分布情况3.2.1 获得批准临床研究品种的剂型分布(表6)由表6可知,20102015年中药新药获得批准临床研究的品种中,胶囊剂还是品种最多的剂型,共69件,占所有剂型总量的34.5%;其次是颗粒剂,共35个品种,占总量的17.5%;再次就是片剂,共有32个品种,占总量的16%;胶囊剂、颗粒剂、片剂三大剂型占所有申报总数的68%o往下依次排序是外用膏剂(4.5%)、贴剂(4%)、丸剂(3%)、喷雾剂(3%)、口服液(2.5%)、内服膏剂(2%)、合剂(L5%)、糖浆(1%)栓剂(1%)注射剂(0.5%)、凝胶剂(0.5%)灌肠液(0.5%)滴眼液(0.5%),气雾剂、海绵剂等剂型都没有获得批准的品种。3.2.2 获得批准生产品种的剂型分布(表7)由表7可知,20102015年中药新药批准生产的剂型分布中,片剂是最多的品种,共121件,占所有剂型总量的39.8%;其次是胶囊剂,共106个,占比34.87%;再次是颗粒剂,共31个,占比10.2%;丸剂,共25个,占比8.22%;胶囊剂、片,剂、丸剂型、颗粒剂这4大剂型占所有获批总数的93.09%。再往下依序是口服液(1.97%)合剂(1.32%)、注射剂(1.32%)、外用膏剂(0.66%)、贴剂(0.33%),内服膏剂、凝胶剂、喷雾剂、栓剂、灌肠液、糖浆剂、滴眼液、气雾剂等剂型都没有获得批准的品种。4、分析与结果4.1 关于中药新药申报批准数量将2010-2015年进行中药新药注册申报品种数与获得批准临床数、获得批准生产数进行对比(表8),从申报数量来看,申报最多的是6类中药新药(共454件),其次是5类(共78件),然后再往下依次是1类(26件)、2类(2件)、4类(3件),3类(即新的中药材代用品)在这6年间都没有品种申报。但从申报的成功率(即获得批准)来看,成功率最高的却是4类新药,能达到每申报3件就有1件获得批准生产;其次是6类中药新药,每申报5.82个品种就有1个获得批准生产;再次就是5类中药新药,每申报6个品种就有1个获得批准生产。第1类、第2类中药新药获得批准生产的难度最大,这几年都没有品种能获得批准生产。4.2 关于中药新药的剂型选择(表9)由表9可知,品种剂型按申报数量多少依次排序是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丸剂、外用膏剂、口服液、注射剂、贴剂、栓剂、内服膏剂、凝胶剂、合剂、糖浆、滴眼液、灌肠液。但在这些剂型中,哪些是容易审批成功的剂型,哪些是不容易审批成功的剂型?综合上述“申报数与获批临床数比”、“申报数与获批生产数比”两个数值,本文根据通过审批的难易程度将品种剂型分为较易、较难、最难3个层次。属于较易层次的剂型主要有:胶囊剂、片剂、糖浆剂、内服膏剂、灌肠液、滴眼液;属于较难层次的剂型有:颗粒剂、口服液、凝胶剂、栓剂;属于最难层次的剂型有:注射剂、外用膏剂、贴剂。另外,表中丸剂、合剂都出现了申报数少于获批生产数的情况,这其中可能跟有些品种在2010年以前就己经在进行临床试验有关,对于这2个剂型主要考察申报数与获批临床数比,从表中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合剂的通过率较高,应该属于较易层次的剂型,而丸剂的通过率较低,应属于较难获得批准层次的剂型。5、结语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4类、5类、6类中药新药是目前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生产批准成功率较高的类型,可以作为当前中药新药研究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在品种剂型选择方面,研究者们可以优先考虑胶囊剂、片剂、糖浆剂、内服膏剂、灌肠液、滴眼液、合剂等这些剂型,这些剂型工艺技术成熟、质量可控性强,申报成功的几率也相对较高。找到注册分类与易批剂型两者间的最佳结合点,往往可以大幅提高中药新药注册申报的成功率,使中药新药研究工作的风险降至最低。但由于篇幅、统计资料的局限性,本文只分析了20102015年中药新药申报获批品种的数量、剂型、注册分类情况,对于其他相关信息,如品种申报周期、适应证领域、审批不批准的原因等都未能详细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为更好、更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