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23版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278675       资源大小:70.46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版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2023版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温馨提示:1、结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本复习提纲,不断重复,熟练掌握。2、坚持练习做题,帮助识记。3、调整心态,注意答题技巧。预祝各位顺利通过考试,生活愉快!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名词解释)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4、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5、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6、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选、判、填)(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7、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国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填)8、古代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教在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育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9、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和改造联系了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作了深入论证;、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对文艺复兴时期过强调人文学科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的不良倾向进行了修正,这是西方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大大推动了学校运作的规范化,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他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甚大。(强记)10、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要是通过他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表达其教育思想的。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强记)、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儿童中心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实用主义观念;、发现的观念。作用: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等。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IL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1 把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视为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他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和方法。2 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把德育看作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作用: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1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于1899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称自己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现代我们所使用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概念便来源于此。他的基本观点如下:、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深理、P3031)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其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知道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二章人社会教育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矛盾性,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先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显示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从发展发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上,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发展结构上,体现在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伐善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两者在特定条件下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2)一致性;首先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社会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其次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3)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构成矛盾关系,人适应社会,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村早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主题。2 .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3 .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4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重大影响)、教育(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基础性。案例分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句话正确吗?(教育不是万能P4748)5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答: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 .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较低水平的变为较高的水平,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的性的劳动者;单维度的变为多维度。(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7 .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判、填)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8 .教育的文化功能(深理P5659)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9 .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10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1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P67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12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人的身心发展的JI质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1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体现在(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3)教育就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规定性就是培养人(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平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以下的意义(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4)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1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2 .教育关系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3 .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从历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4 .教育规律的分类(1)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问题,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结果把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推度(2)教育的功能规律;(3)教育的发展难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5 .教育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1)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2)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在: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6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7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人道性原则: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爰、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三点: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教育的个性特征,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依据: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个性原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贯彻教育的个性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端正对个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特长;教育的创造性原则,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依据: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未来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培育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给学生传授一点的创造学知识;教育的活动性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依据: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加教育机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而不是采取一些外在的具体做法)8 .教育的艺术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教育艺术的特点:(填)、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9 .从形式角度看,教育口语具有如下特点:、语流相对清晰、畅达;、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逻辑性相对较强;、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从内容的角度看,其特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针对性,诱导性,说理性,感染性,教育性。10 .教育的口头言语艺术(1)说服语;特点和要求:说服的目的要明确;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方式:正面说服;劝导;以情动人(2)激励语;基本要求: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要富有激情;不言过其实。(3)表扬语;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彰主要以讲究事实为主,赞扬侧重于主观判断。(4)批评语;基本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人为善;要讲究方法。方式: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5)群体教育口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特点:目的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简单严谨(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称为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控制情绪,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实事求是,重在疏导;、要有大将风范,切记小肚鸡肠。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冲淡;、顺话;、趣解。(填)(7)家访谈话技巧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不要以告状或兴师问罪的姿态出现,接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戒心,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师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谈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家访谈话策略和技巧。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第四章教育目的1、定义: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如下: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深理)(1)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2)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一定要抽象地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谁对、谁错,谁更合理,这个问题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判)5、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1)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2)所谓科学注意教育目的观: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食物应该具有有用性。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3)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6、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7、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题P142)问:片面追求升学率(智育)的坏处。8、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基本要求:(1)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2)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3)体育(了解):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4)美育(了解):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了解):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9、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pl46147)(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第五章教育改革1、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即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变革:教育变革相比教育革命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渐进而非突变。尽管它也可引致教育局部的质变,但这种质变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长期的量变的结果,而非一种人为的短期的结果。3、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它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之中。(2)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特别强调要使所有儿童都进入学校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3)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等。(4敢育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4、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人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5、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进步主义是指在18-19世纪美国盛行的一种社会哲学,其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如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第六章教师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2、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确主体力量。(填)3、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P1925、教师专业发展定义: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点:、专业精神的发展;、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选择、改错)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有了师范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教师职业的最大变化是由于近代师范教育的兴起,以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开始,德国也在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作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制度的起点。2000年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被定义为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在全国实施。6、教师劳动的特点:P195-198示范性;(师德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O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因为教师有习性性特点)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填)、快乐性。7、教师的六项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8、教师的六项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与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简口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9、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10、教师的角色构成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和管理员角色;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榜样、模仿公民角11、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1)教师基本素质:专业精神: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师德修养: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业务素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2)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教育家式的教师,而非教书匠式的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化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无论是从教师劳动本身的内涵来讲,还是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变化来讲,教师都需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无论是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作为一个现代教师,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角色越来越多样化,社会角色增加、职能角色变得多元化,教师角色冲突时常发生。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履行其职责的重要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职业是以获取和处理信息为主的职业,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多媒体教学的一般知识与技能。法律意识:在依法治教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每一个教师必须懂法、守法。第七章课程1、课程概念: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要记为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P2181918年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2、课程的分类:P219220(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从重知识或重生活经验来分类)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话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区分)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如,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拼盘式课程,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起来。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区分)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师。(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区分)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需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基本发展,共性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个性发展(需要,兴趣爱好)3、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223(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本位(儿童中心)课程论: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情感、态度、能力为基础,即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卢梭社会本位课程论: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程,以社会改造为出发点/变革社会的功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凯兴斯泰纳,弗莱雷(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双重间接式学习(非完整被动加重负担),以课本知识为主。优点: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效率。缺陷或不足: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以直接认识的方式掌握间接经验(综合主动探究实践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经验课程,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古代或早期的课程以整体、综合为特征,并非人类自觉选择,近代从整体到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课程再次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分科课程的局限性:第一,导致学科之间隔膜、相互封闭、学科之间重复;第二,导致学生认识和态度上的狭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基础课程改革朝综合化发展是一个主要和长期的任务。4、课程设置要做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填)均衡性:各门课程保持适当比例,整体优化;综合性:设综合课程,综合实践;选择性:特色课程,个性化套餐5、课程的现代化(如何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简)答:(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课程应具有结构性。(3)课程实施的代化(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6、课程编制的模式(1)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泰勒,把确定课程目标当做编制课程的关键。优点:确定了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范式;把评价引进课程编制过程。缺点:标准化与复杂的实践不符,可能阻碍师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直线式的课程标志过程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知识目标的社会性,也忽视了知识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东西。(2)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斯滕豪斯基本观点:对课程目标的陈述应作宽泛的理解;依据知识、活动的内在价值来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课程编制应遵循程序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断的反思;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整个课程计划的具体描述。优点:有助于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目标模式的局限性;扩大了教师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上的自主权。缺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难以在实践中有效推行。(3)探究模式,代表人物:施瓦布基本观点:应该通过平衡和协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所有的理论进行择宜或这种,使其成为确定课程的理论依据。运作方式是实践准实践择宜。优点:有助于人们深入反思课程理论;突出了实践在课程编制中的重要性;课程编制的组织过程较为民主。缺点: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的观念很容易导向相对主义,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忽视了意见各异的局面给编制工作带来的困难。(4)批判模式,代表人物:阿普尔基本观点:更注重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如编制者个人的主观因素、课程编制的主导思想和理论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它使人们注意到隐藏在课程编制背后的意识形态领域及其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它注重课程的文化差异。(4)情景模式,代表人物:斯基尔贝克基本观点:课程编制应针对每一学校的特点,从分析学校各方面条件入手,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学校条件为基础进行课程决策。优点:较适合于编制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核心课程;能避免一刀切的课程编制方式。缺点:该模式是一种大杂炮,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这种模式还因其特别重视把课程编制活动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而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7、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填空)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名词解释)主要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打好基础;适当分段,先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

    注意事项

    本文(2023版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