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docx
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标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学时间安排(参考)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176学时课程描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职业岗位上常见底盘故障现象,学会对故障现象的排除思路和维修方法,为无缝对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教学目标素养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2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务实踏实扎实的工作态度;3 .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习惯,严格的质量要求。L掌握汽车底盘各组成部件的更换和基本检查技能;2.对各类分项工作的工作流程有一个基本了解,能够承担汽车底盘维修作业、维修方案制定等工作任务。1 .能描述汽车底盘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2 .能正确使用汽车底盘的相关拆装,检测工具;3 .掌握汽车底盘各部件功用;4 .掌握汽车底盘各部件结构组成。工作任务1 .更换离合器分泵与总泵2 .检查半轴防尘套3 .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位置4 .轮胎检查与换位5 .检查悬架6 .检查减振器7 .四轮定位8 .检查与更换转向拉杆9 .检查与更换转向助力油10 .检查转向盘自由行程11 .检查与调整制动踏板行程12 .检查与更换制动盘与制动块13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14 .检查与更换驻车制动鼓与制动蹄工作过程要求1.了解离合器操纵机构的功用和类型,了解液压式操纵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离合器总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离合器分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了解半轴功用,掌握转向驱动桥半轴结构,掌握万向节结构与特性,了解防尘套;3 .了解离合器系统组成,了解离合器系统工作原理,掌握离合器自由行程,掌握离合器位置调整的方法;4 .了解车轮和轮胎的功用,了解轮胎的类型与结构,了解轮胎规格,掌握轮胎异常磨损的常见形式与原因,掌握轮胎换位的方法;5 .认知悬架的基本组成与类型,认知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组成及其各部件间的连接关系,描述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工作原理及其各自特点,根据工艺标准流程对独立悬架、非独立悬架进行拆装,掌握悬架的基本检修方法;6 .了解悬架功用,了解悬架类型,掌握减振器功用,掌握减振器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分析各种检测结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7 .了解行驶系统功用与组成,掌握车桥功用,掌握四轮定位参数,能正确使用四轮定位设备对车辆进行四轮定位检查并调整,能分析各种监测结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查验,能根据环保要求,正确处理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废料和损坏零部件;8 .了解转向拉杆球头安装位置及功用,了解转向拉杆球头结构,了解转向拉杆球头工作原理;9 .了解转向助力油的性能,掌握转向助力油真伪的辨别方法;10 .了解转向系统功用和原理,了解转向系统的类型,掌握转向盘的结构和功用,掌握转向盘自由行程;IL了解制动踏板结构,掌握制动踏板行程;12. 了解制动系统功用、组成和类型,掌握钳盘式制动器结构与工作原理,能正确选择检测设备对制动盘及制动块进行检测与维修,能分析各种监测结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查验,根据环保要求,正确处理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废料和损坏零部件:13. 了解制动系统原理,掌握制动液作用及使用周期,能正确选择设备对制动液进行检查与更换,能分析各种检测结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能根据环保要求,正确处理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废料和损坏零部件;14.认知驻车制动系统功用及组成,掌握驻车制动工作原理,掌握检查与更换驻车制动系统的方法。岗位角色汽车岗位机修工教学组织与方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点。教学方法:1、采用讲练结合,利用理实一体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利用多媒体教学;3、采用工学结合;4、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学习过程要求以多媒体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学地点在校内的汽车构造与维修多媒体教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综合教室,及校内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仿真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教学载体与设备汽修楼底盘实训室标配设备;考核方法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二、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情境(企业工作任务)学时支撑知识点技能要求职业素养W教学方法更换离合171.离合器操纵机构的功用和类型;1.能正确选择更换设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师评价1.案例教学法1器总泵与分泵2 .液压式操纵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 .离合器主缸和分离缸的结构;4 .离合器主缸和分离缸2.能按正确的操作步骤对离合器主缸和分离缸进行更换;3.能对更换结果进行检查。能力;2.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小组评价+自评2模拟教学法3 .任务教学法4 .项目教学法的工作原理。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Q1.半轴的结L能正确L培养学教师1.案例教构和功用;使用工具,生的团队评价不法2.转向驱动根据标准协作能力工艺流程和与人沟十小2模拟教桥半轴结构;对半轴进通交流的行检蛋能力。组评学法检查半轴3.万向节的2.能正确2.培养学价+3.任务教结构;使用工具,生分析问与防尘套4.防尘套的根据标准题和解决自评学:法211基本知识。工艺流程问题的能4.项目教对半轴防力。学:法尘套进行3.遵守职检查;业规范,3.能对完具有高度成的工作的责任感任务进行和安全意检查。识。1.离合器系L正确使L培养学教师1.案例教统组成;用工具,能生规范操学法2.离合器系按照正确作的行为评价统工作原理;的操作步习惯。+小2模拟教3.离合器自骤对离合2.培养学检查调整由行程;器踏板的生分析问组评学法离合器踏84.离合器位位置进行题解决问价+3.任务教置调整的方检查;题的能板位置法。2.正确使力。自评学法3用工具,能3.培养学4.项目教根据标准生自主学工艺流程习的能学法对离合器力。踏板的位4.培养学置进行调生严谨认整;真的工作3.能对调整结果进行检查。态度。4轮胎检查与换位111 .车轮的类型、结构和功用;2 .轮胎的规格;3 .轮胎异常磨损的常见形式和原因;4 .轮胎的检查和换位方法。1 .能正确对轮胎进行检查;2 .能正确进行车轮换位;3 .能对轮胎检查和换位的结果进行检查。L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和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不法5检查悬架131 .悬架的基本组成与类型;2 .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组成及其各部件间的连接关系;3 .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工作原理及其各自特点;L能按正确的操作规范对悬架进行检查;2.能按照正确的工艺流程对悬架进行更换;3.能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检查。L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学法6检查减振器131 .悬架的类型和功用2 .减振器的结构和功用;3 .减振器的工作原理。L能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操作规范对减振器进行检查;2.能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检查。L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认教师评价十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真的工作作风。学法7四轮定位检查151 .行驶系的功用和组成;2 .车桥的功用;3 .四轮定位参数。L能正确使用四轮定位仪对车辆进行四轮定位检测;2.能正确使用四轮定位仪,按照工艺流程对车辆进行四轮定位调整。L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不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学:法8检查与更换转向拉杆球头101 .转向拉杆球头安装位置及功用;2 .转向拉杆球头结构;3 .转向拉杆球头工作原理。L正确使用工具,根据标准工艺流程对转向拉杆球头进行检查;2.正确使用工具,根据标准工艺流程对转向拉杆球头进行更换。L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学法9检查与更换转向助力油9L转向助力油的性能;2.转向助力油真伪的辨别方法L能按照操作规范对转向助力油进行检查;2.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对转向助力油进行更换。L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安全教师评价十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意识。学法10检查转向盘自由行程11L转向系统的功用和类型;2 .转向盘的结构和功用;3 .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4 .转向盘的自由行程。L能正确使用设备,按照操作规范对转向盘的自由行程进行检查,2.能按照标准的工艺流程对转向盘的自由行程进行调整,3.能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检查。1.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教师评价十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不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学:法11检查与调整制动踏板行程111.制动踏板结构;2.制动踏板行程。L能正确使用工具对制动踏板行程进行检药2.能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操作规范对制动踏板行程进行调整。L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3.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学法12检查与更换制动盘141 .制动系统的功用、组成和类型;2 .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3 .钳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L能正确使用工具对制动盘与制动块进行检查,2.能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标准工艺流程L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与制动块对制动盘与制动块进行更换。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4.项目教学法13检查与更换制动液111.制动系统原理;2制动液作用及使用周期;3.制动液进行检查与更换的方法,L能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标准工艺流程对制动液进行检查12.能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标准工艺流程对制动液进行更换。3.能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检查。1.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不法14检查与更换驻车制动鼓与制动蹄171 .驻车制动系统功用及组成;2 .驻车制动工作原理;3 .检查与更换驻车制动系统的方法。L能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标准工艺流程对制动鼓与制动蹄进行检查;2.能正确使用工具,按照标准工艺流程对制动鼓与制动蹄进行更换。3.能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检查。1.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L案例教学法2模拟教学法3.任务教学法4.项目教学法15复习316机动217总学时176三、任务单元划分序号学习情境任务单元教学地点参考学时1汽车传动系1 .更换离合器分泵与总泵2 .检查半轴防尘套3 .检查调整离合器踏板位置汽车底盘实训室、教室17118362汽车行驶系1 .轮胎检查与换位2 .检查悬架3 .检查减振器4 .四轮定位汽车底盘实训室、教室11131315523汽车转向系1 .检查与更换转向拉杆2 .检查与更换转向助力油3 .检查转向盘自由行程汽车底盘实训I室、教室10911304汽车制动系L检查与调整制动踏板行程2 .检查与更换制动盘与制动块3 .检查与更换制动液4 .检查与更换驻车制动鼓与制动蹄汽车底盘实训室、教室1114111753四、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期末考核占45%。考核方式过程考核(55分)期末考核(试卷)(45分)素质考核(Io分)实操考核(30分)工作页考核(15分)实施方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考教分离,学校统一组织考核标准出勤、安全、纪律、协作精神任务计划(5分)任务完成情况(10分)预习内容(3分)过程记录(4题型主要包括: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数操作过程(10分)工具使用(5分)分)分析(8分)比例命题教师自定五、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1)以“4S店底盘常见故障”为设计主线,将传统课程知识内容打散,以够用为度原则,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强化技能训练。(2)教材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汽车底盘常见故隙的排故思路与方法有深刻地理解与认识。(3)本课程标准为最低标准,教材内容应有相应扩展,将其他车型底盘故障的排故过程等纳入教材,以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二)教学建议(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教学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进行。(2)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教学任务的辅导员,传授经验性知识与技能。(三)师资建议(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实物及教具模型。(2)实训条件: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进行,建议师生比在1:151:20左右,配备35人一台(套)的教学设备。(四)资源利用(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投影、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仿真软件、汽车各系统总成和部件实物创设生动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2)充分利用各汽车维修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工位的需求。(五)教学评价(1)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能力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实际操作考核与虚拟操作考核两种方式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方法、工作安全意识等。根据考试项目与考试方法标准详细地制定考核方案和评分标准。(2)学生成绩评定,应综合平时作业、课堂积极性、平时测验及考试等情况综合进行,坚持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原则,以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3)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上的创新意识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支持,并给予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