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2021工作总结及2022工作计划.docx
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今年以来,区科技局以聚力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为引领,紧紧围绕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及全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创新资源汇聚,提升区域创新氛围,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嘉数效应”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积极推动X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中展现科技担当。一、亮点工作(一)荣获省科技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再获省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优秀单位。全面推进各项科技创新工作,组建“夺鼎”工作专班,逐项对照评选要求分析研究,谋深落细行动方案,全程跟进评选过程,多次赴省科技厅对接汇报,畅通信息,借势借力成功夺魁,率全市之先夺得省“科技创新鼎”,全省仅X个县(市、区)获此殊荣。(二)企业自主创新迸发新动力。推出“科技新政+科技培训全覆盖”等系列举措,从企业研发费用建账、科技企业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科技项目申报实行“一对一”妈咪式服务,X-X月,实现规上工业研发费增速X%、研发强度X%(增速全市第X、占比全市第X);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X%,增速排名全市第Xo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编制五年行动计划,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和属地镇街攻坚目标,新增第一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X家,审核推荐第二批X家,预计全年完成数超X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在库企业数突破X家,均创历史新高。(三)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以X经济开发区东片发展园区为依托,以生命健康小镇特色产业为基础,全面推进X生命健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加速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从严从细对照创建标准要求,会同开发区、高教发展中心等组织召开园区创建方案研讨会,经多轮论证修改,编制完成园区创建总体方案,目前方案已由区政府行文上报市政府。(四)科技生态进一步优化。做实产业创新服务,发挥眼镜、智能锁具等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作用,成立智能眼镜产业技术联盟,组建智能锁具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引进专业质量检测机构威凯公司,落地省级智能锁产业标准服务平台。做细科技人才服务,通过编制政策汇编包、设计情况排摸表、完善科技人才库、搭建平台中介网、筹办创新创业赛“一包一表一库一网一赛”五个一模式精细编织服务网,浙大研究院叶志镇院士X支团队入选市级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做活科技金融服务,发行全国首个技术产权证券化产品,帮助我区X家企业X项技术产权获X万元融资,并通过财政补贴、中介机构让利等方式降低最终年化率至x%,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五)科技领导体制机制坚强有力。成立并实体化运作科技强区领导小组、区人才和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举办人才和科技发展大会,拟定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首位战略,聚力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的实施意见,制订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专班方案,组建五大攻坚组,明确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X项任务清单,切实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抓总,X多家成员部门高效协同的科技工作机制。二、2O22年重点工作(一)充分激发科创主体活力。一是做好高企申报后半篇文章。集聚税务、财政等部门合力强化申报材料指导,同时聘请专家实行“一对一”针对性辅导,提高高企申报率,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X家,其中规上企业超X家。二是做实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现有企业研发机构后备库基础上,重点辅导华联机械、天球电器、兴机电器、百珍堂X家单位,力争实现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零突破,新增省企业研发机构X家以上。三是做优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以实施区级重大科技计划攻关(含“卡脖子”)为重要抓手建立项目后备库,择优遴选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国家级项目申报X项、省级项目申报X项立项X项以上。协助锁具龙头企业合作申报数字化安防和物联网融合项目,完成智能安防创新联合体建设,谋划推进生命健康、智能眼镜等其他优势产业申报创新联合体。(二)高规格打造创新平台。以高水平产业平台赋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X月底前上报生命健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方案至省厅,争取进入省拟创建名单,届时将会同开发区、高教新区发展中心制定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以高质量服务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眼镜综合体计划搭建全省首个智能眼镜专业平台,策划举办中国X第三届眼镜产业论坛,争取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X个以上,服务眼镜企业超X家次;锁具综合体落地与威凯检测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智能锁具产业全链条本土化,确保完成场馆改造升级并投入使用,全年引进创新项目和服务机构X家以上、开展合作科研项目X个以上。(三)迭代升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X科技大市场X版为核心载体,打造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孵化”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搭建技术交易系统、企业数字化创新服务系统、区域科技创新管控系统三大功能模块,集成专家库、成果库、需求库等六大数据库,强化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加速等成果落地保障,常态化推进技术经纪人培训会,探索科技经理人制度,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年力争培育高水平、专业化技术经纪人X人以上、科技中介X家以上,带动实现成果转化落地超X项、发明专利产业化超X项、科技成果成交额超亿元。(四)走出科技金融“新路径”。总结提炼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经验,争取全国推广,建立科技企业技术产权融资储备库,发行第二单技术产权证券化产品。深化推进科技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镜新贷”等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争取贷款超亿元。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会、融资洽谈会,形成“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信息无缝衔接。(五)涵养科技人才“蓄水池”。搭平台拓渠道,加快集聚科技领军型人才。开展专班化服务,组建青科孵化器服务专班,有力支撑青科基金落地、人才及项目招引。大力推进重大人才特支计划,全年力争培育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X名以上、海外工程师海外智力项目X个以上、市高水平创新团队X个以上。市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XX年工作计划20XX年,XX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疫情防控和科技创新两手抓,广泛凝聚建设“重要窗口”的科技力量,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创新发展态势加快形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交出高分答卷。市科技局对标对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以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活动覆盖率、创新券使用额、企业R&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比重等4项科技进步指标全省第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科技企业“双倍增”累计数等8项指标全省第2、第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73.82亿元、增长5.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9%;实现规上工业研发费用153.59亿元,增长13.9%,相当于营业收入的3.03%、全省第1;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20.3%,全省第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0虬全年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新增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家、全省第1。20XX年国家、省部级领导莅临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调研指导33批次,省市领导批示温州科技工作142件,其中省领导批示肯定13件,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报道温州科技工作151件。20XX年度市直属单位考核考绩为优秀单位,获评加快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重大专项工作奖,党委书记抓人才科技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名列全市部门第一。(一)狠抓重大平台建设,“一区一廊”建设逆势提速。国家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稳步推进。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发挥实效,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签约启动建设。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正式投用;中国长城项目建成投产,大唐5G、天心天思、瑞安东新产城科创园等科技项目加快建设,新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24个,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127人,“一区五园”已汇聚全市一半以上的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创要素。科创走廊建设“三大会战”捷报频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发布实施。重点区块加速科创资源集聚,浙南科技城核心区、温州南湖科创小镇等12个重点区块形象初显。交通路网加快成环,环山东路、环山路一期、入环支路中心街西延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开通优化公交线路19条,2条BRT线路投入运营。科创走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38个整治项目和80个提升项目圆满完成。高新区“进等升位”新超越计划加快实施。以攻克重点短板指标为突破口,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高新区补短赶超计划,落实针对性补短赶超举措。20XX年温州国家高新区位次前移10位,列全国第80位。乐清、瑞安省级高新区排名分别上升1位和4位,列全省第6、第9,同时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永嘉、平阳获批创建省级高新园区。(二)狠抓创新体系构建,创新驱动牵引逐步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谋划建设瓯江实验室,争创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浙江省实验室。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签约落地,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天津大学温州应急(安全)研究院等项目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入驻新址,累计引进海内外优秀科研人员102名(硕士及以上),已组建25个创新团队;成立医用生物材料创新中心,正加快推进精准医学、个性化诊疗、智能医疗装备等3个中心建设。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迁入新大楼,建成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三大创新中心,组建1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9个研究中心、1个光机电一体化CDMO公共服务平台、2个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中心和7个产业化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启动新一轮校地合作,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温州分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约。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温州搭建创新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获央视新闻联播点赞。高水平科技人才加快集聚。新引进院士1人、柔性合作院士24人、领军人才193人,入选外专国家级人才3人,外专省级人才2人,省“万人计划”7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支。温州高教园区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温大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长三角电气工程师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共同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民营企业人才周,举办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一器一园一基金”发挥实效,“一园一城一中心”布局建设,签约落地高能级创新平台15个,引进领军型人才项目150个,签约高层次人才443位。举办“百名外国专家云签约”温州分会场活动,与4个国际合作平台、53名外国专家项目达成合作,签约项目数居全省第1。新选派科技特派员177名。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不断深化。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87家,累计突破1万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00家,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提前完成。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16家。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不断提升,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75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70家。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注册企业7462家、全省第2o(三)狠抓重大项目落地,产业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攻关。探索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立项市级基础性、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1240项。完成历年逾期未验收科技项目清理,建立“一年两清”制度。围绕生命健康产业的眼健康和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产业的物联网和激光光电等重点细分领域,以进口替代为目标,实施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产出丰硕,一鸣食品参与完成的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35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实施的有26项,总奖项数、第一单位完成数、一等奖数均创历史新高,第一完成单位奖项数、一等奖数均居全省地市第2。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结合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地图招大引强,自创区新招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8个,总投资45L67亿元,属于两大主导产业的项目占比超70%,项目招引落地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制定温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制造业培育发展三年方案和温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培育发展20XX年工作方案,精心编制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建立“两图两库”,预计全年生命健康产业实现总营收980亿元,规上制造业总产值161亿元。国际未来科技岛签约落地;天心天思数字经济产业中心加快建设进度;大唐网络5G全球创新中心长三角区域中心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摘牌、当年开工”,预计年内部分建成试投产;北斗产业基地3月份投用以来,入驻首期5个项目;中国长城(温州)自主创新基地6月份产品正式下线投产。科技产业园区扩容提质。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织机构,新建示范区13个,招引企业20家,新增省级以上新品种12个、其中国家级新品种10个。温州(嘉定)科创园一期签约入驻单位29家,入驻率超75%,5个孵化项目落户温州;科创园二期年内启动建设。中国眼谷中央孵化园6月正式开园。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首批入驻企业6家,一期年内进场施工。青科孵化器已入驻企业2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青科创业园入驻项目25个。科技企业孵化服务链条不断完善,已建成市级及以上孵化平台149家,其中孵化器23家(国家级4家)、众创空间112家(国家级15家)、星创天地14家。完善“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科创园”孵化体系,认定(创建)市级科创园15家。温州龙湾数字经济(物联网应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3家入选省级综合体名单,新增市级综合体4家,市级及以上综合体达到35家,加快创新资源集聚耦合,挖掘产业共性问题,切实服务产业发展。(四)狠抓创新环境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路,先后研究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全会审议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科技新政”30条。支持引导研发创新,修改完善温州市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兑现各类平台主体奖补3.58亿元,比去年增加56.9%。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温州科技大脑正式启用。率全国之先实施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我国首单技术产权资产融资专项计划,12家企业以56项技术产权获得1.9亿元融资。统筹推进科技系统“9+11”重点改革项目,国家自创区(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等改革加快推进。率全省之先启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为科研人员松绑,释放科研活力。中国眼谷探索“政产学研医”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新模式,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新兴产业培育“七步法”的经验。科技金融融合进一步深化。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累计设立19支子基金,总规模达34.60亿元,其中已注册并实际运作的子基金7支,累计投资项目47个,投资金额8亿元。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735.99亿元,较年初增长IL77%。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加速。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11.58亿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666个。温州科技市场发布技术成果及需求1017项,组织推介活动74场,2.7万人参与活动。评选出首届十佳技术经纪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乐清分中心揭牌运行。通过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会等成果交易,我市企业竞得26项科技成果,总成交价10515万元。(五)狠抓新冠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是疫情防控应急攻关项目加快实施。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急攻关,紧急实施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分析及流行规律研究、抗新冠状病毒相关诊断治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等5项由高校院所牵头的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立项新冠肺炎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企业类)14项。应急攻关项目共发表或录用论文5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胶体金检测试剂盒项目实现产业化并获得8个国家(地区)认证,相关技术与方案进入国务院疫情防控白皮书,新增3项技术类欧盟符合性声明。温州市维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入选进出口白名单。二是创新主体复工复产全面扶持。制定出台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减免中小企业房租,19家国有孵化平台兑现免租政策2022万元、惠及企业(团队)828家。加快涉企科技政策兑现,提前拨付市区涉企奖补资金超L4亿元、惠及企业800余家,政策兑现比上年平均提前4个月。三是科技惠企“三服务”活动持续深化。成立5个科技工作专项服务小组,建立对口联系服务机制和问题协同办理机制,深入创新平台载体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服务指导。组建173人科技项目专家服务团和创业投资专家服务团市县联动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累计开展线上服务8813人次,上门服务6442人次,化解问题7806个。(六)狠抓全面从严治党,科技铁军建设持续深化。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科学家座谈会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等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干部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研讨、专题学习11次,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7篇,获20XX年温州市优秀调研成果奖一等奖、温州市机关党组(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优秀调研文章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党建课题研究成果、“以案四说”案例征集三等奖各1项,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科技之光照亮“重要窗口”建设征程先后在求真杂志、温州日报发表。丰富创新学习载体,建立“一二三”学习模式,每月组织一次“创新讲坛”活动,构建云端线下“二合一”的学习方式,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体研讨+学习交流+专题辅导报告(集体观摩学习)“三位一体”。举办科技系统领导干部读书会,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举办“创新讲坛”夜学活动11期,在“创新温州”公众号推送科技“微党课”39期,编发支部学习资料12期60篇。三是规范干部队伍管理。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树立和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拔任用干部事先征求派驻纪检监察组意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科技干部队伍。完成局属单位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全年提拔任用局机关及局属单位科级干部14名,组织新提任中层干部参加廉政建设集体谈话。开展局属单位中层交流,2名干部调任新岗位。每半年开展“六比争先”述职比绩活动,激励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争创最强业绩。获评省、市先进集体8个、先进个人17人次,2人被评为浙江省、温州市担当作为好干部,市科技局获评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温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二、20XX年工作思路20XX年,温州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在打造国家战略力量、精准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企业竞争力、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服务创新主体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奋力开创科创高地建设新局面,全力推动温州做强浙江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成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市、引领区、集聚区和示范区。(一)目标要求根据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推动创新发展走在前列,“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全面形成,成为“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完善全域创新体系,加快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20XX年重点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科技铁军“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队伍”建设,实施“83456”计划,即国家自创区“八大攻坚”、科创走廊“三大会战”、青科会“四大行动”、瓯江实验室“五大工程”、科技铁军“六比争先”。持续放大尖峰引领的“高地效应”、硬核聚才的“引力效应”、产研一体的“裂变效应”、优质生态的“雨林效应”,力争20XX年科技统计监测创新指数较上年提升1位,全社会R&D占比达到2.3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速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12%,实现技术交易总额超100亿元。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以上。推动温州国家高新区排名向全国前40%目标迈进,乐清、瑞安省级高新区持续进等升位,支持瓯海创建省级高新园区。(二)具体内容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八大攻坚”。一是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加快招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来温共建研究院,全年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7家以上,带动全市新建高能级科创平台10家以上。推进建设和提质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科思技术(温州)研究院、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等已建高能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充分发挥中国眼谷、基因药谷等创新平台集聚作用,努力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孵化裂变。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年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以上、市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建立领导联系“双结对”、创新赋能“双比拼”机制,进一步提高创新平台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加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发挥平台聚能优势,新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10家以上,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市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工业科学研究院聚焦“十百千万亿”目标,实施“1331”计划,完善三大创新中心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二是推动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倍增提质。厚植“科创企业森林计划”,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规上企业和高新企业“双迈进”计划,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孵化体系,完善孵化链条,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以上、市级科创园7家以上。充实科技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新增高成长型科技企业150家以上,带动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以上;推动1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规、300家规上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百强”培育计划,支持引导科技企业赴主板、科创板上市,全年力争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以上,新增年产值突破5亿元的企业10家。完善企业研发体系,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0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0家以上、省级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以上。切实发挥产业创新综合体作用,依托综合体着手编制产业链和技术链图、招商地图、企业清单库、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库“两图两库”,新增省级综合体、省级标杆综合体各1家以上,新建中试平台10家以上。三是推动创新型重大项目招引落地。优化科技招商地图,以引资引智并举为原则,以强链补链优链为重点,编制完成产业链“三图一表”。落实重大招商项目首谈报备和统筹流转机制,健全产业链政策供给体系,探索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在外温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回归,推进温商资本与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孵化,力争落地总投资不少于1亿元的创新型重大项目60个以上。聚焦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产业科创园,推进生命健康技术优势领域的产业化发展,研究出台温州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持续招大引强,带动全市生命健康产业总营收突破IlOO亿元,其中规上制造业320亿元。四是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集聚裂变。打好人才“净流入”提升战,持续推动百万人才聚温州,实施“平台+项目+人才”集成引才模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打造“高校+院所+企业”协同育才模式,大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构建“政策+环境+服务”合力留才模式,着力塑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新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12名以上,培育国家和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名以上、领军人才170人以上,新增省“鳏鹏计划”1人以上、院士2人以上。全年引进各类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30个以上,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400人以上。引进培育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云平台,探索“科技特派员+创新载体+特色产业”系统派驻模式。五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深入对接“双尖双领”四大科研攻关计划,梳理进口依赖较为严重的和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影响需要攻克布局的装备、部件、材料技术,以及预期对产业发展将产生颠覆性影响需要超前布局的前沿技术。聚焦传统制造业强链补链,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及首席专家组阁制,公开征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全市全年启动基础性科研项目300项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0项以上。结合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千亿工程,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聚焦生命健康产业的眼健康和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产业的物联网和激光光电等重点细分领域,实施一批标志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建设温州科技信息公益服务站,为企业科研攻关等提供科技情报精准服务。六是推动突破性改革举措落地实施。推进“一区一廊”协同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区域合作、统筹协调等“一体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改革科研成果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3.O版网上技术市场。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持续推进温州科技大脑建设,完善统计监测体系,为科技决策提供支撑。复制推广“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等改革经验。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完善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探索温州特色的两用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定向赋予“一区五园”改革试点,探索领军型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科技平台引才机制改革试点、高能级科创平台科技赋能、科创飞地共建共享、市场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培育发展、孵化载体联盟建设等重点改革举措,梳理收集一批的改革创新举措,形成复制推广清单,结合“一区五园”各自特色,复制(推广)一批改革创新举措。七是推动科技合作开放共享。加强与海外高端创新要素的链接与合作,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平台集聚落户温州,推动我市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立足长三角南大门战略定位,结对G60科创走廊,完善温州(嘉定)科创园等科创飞地人才引育、研发孵化等功能,实现“研发创新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温州”。全年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并在全国技术合同登记平台登记技术合同200项以上。强化“一区五园”协同开放合作,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在全市域转化落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八是推动关键性科技指标显著提升。加强“一区一廊”稳定的统计队伍建设,完善“一区五园”36项评价指标统计和监测系统,重点提升自创区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速、创投机构当年对园区企业的投资总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等六大关键性科技指标。2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三大会战”。一是深化重点区块打造“大会战”。以“聚焦重点、分批建设”为总目标,布局“乐清智能电气小镇”“瑞安罗阳未来科技城核心区”“文昌创客小镇”和“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形成13个重点区块打造格局。建立健全重点区块管理制度,细化“高科技标杆型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高端化公共研发检测平台、高精尖科技型产业化项目、高素质领军型研发人才和团队、高品质城市配套功能、高辨识度主导产业、高效率政务服务环境、高颜值周边环境”等九大场景评定标准,对示范区块、标准区块实行分级创建机制,加快重点区块场景显现。二是深化交通路网建设“大会战”。以“10分钟入环、30分钟通环”为总目标,加速“两环”道路和公交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主干路内环接断点工程。注重新建与改建相结合,建设城市快速路,提升已有道路快速通行能力,优化各类辅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建成温州大道东延、瓯江北口大桥及连接线等道路7条以上。加快科创走廊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区块公交衔接和公交首末站建设。完善常规公交系统,新辟优化公交线路,推广专线公交、定制公交和社区巴士,加快温瑞公交跨市一体化发展。优化完善主干公交线,建成3个公交首末站,新辟优化公交线路7条以上。三是深化环境整治提升“大会战”。以“重点突破、面上提升”为总目标,结合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总体城市设计(风貌控制设计),围绕重点区块周边、重大项目和重要交通干道周边,在巩固科创走廊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升级打造精细化管理示范片区,继续以洁化、绿化、序化、亮化、美化、文化“六化”为整治标准,以提升科技感为新内容,加强对重点区块周边、大罗山山边、交通环线周边特别是新建道路周边等视野可见的环境整治,提升道路保洁、市政设施、公园绿化的维养水平,推进环卫设施景观化、市政设施特色化、公园绿化主题化。围绕科创观摩线路和重点观摩点,以科创体验为主题,增设环大罗山科创主题绿道,依托优美的山体景观资源,融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标识标牌等各类科创元素,打造“一区块一主题、一步一景”的观摩引景路。3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四大行动”。一是落地一批项目(平台)。加快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民营企业人才周成果落地,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产业城和学术中心“一园一城一中心”建设,推动20XX年青科会期间签订的8个战略合作协议、15个高能级创新平台、150个领军型人才产业化项目、443位高层次人才团队签约成果落地。用好展会、大赛、对接会等科技人才项目引进渠道,办好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举办20XX年温州市科技成果交易会,组织参加第四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第二十三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温州机械设备展等展会。二是形成一大体系。坚定走好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路径,深化拓展产业、项目、人才对接通道,巩固提升“一园一器一基金”成果。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做大做强百亿科创基金,科创基金子基金投资新项目10个以上,投资金额1亿元以上。实施技术市场“新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实现100个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评出企业十项重大贡献发明成果。三是出台一套政策。收集青科会成果落地要素保障和服务需求,在科技新政30条、人才新政40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一批科技服务、人才政策、金融支持筑巢引凤的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和兑现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相关单位、属地政府在用地、用能等要素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四是拓展一条渠道。面向全球定向招引高端技术和人才,推进科技飞地建设,温州(嘉定)科创园一期入驻率达到90%,二期启动建设;温州(紫金港)科创园挂牌运行,入驻率达到50%以上。深化中意、中德、中日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拓展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引才渠道,引进一批高精尖缺的外国专家,新建一批海外孵化中心,打造海外人才联络站3家,筹建海外人才飞地。4 .瓯江实验室“五大工程”。一是建设一个实体。按“立足浙南、辐射全省、服务全国”建设布局,推进“一核两谷多点”建设。一核,即瓯江实验室“主战场”布局建设在温州浙南科技城,整体用地需求约200亩,一期用地16万平方米。两谷,为温州市重大创新产业工程一一中国眼谷和中国基因药谷,将纳入瓯江实验室整体布局,成为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落脚点和根据地;多点,则是通过温州中心(核)建设,辐射全省建设多个合作共建单位,开展协同创新。二是引进一批团队。组建瓯江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和筹建专班。聚焦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研究领域,联合温州医科大学、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温州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重点纳入中国工程院李校菊院士再生医学与药物研究团队、加拿大健康科学院宋伟宏院士认知再生与中枢调控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欧阳钟灿院士和刘昌胜院士领衔的再生医学材料和医疗器械/装备研究团队,以及浙江省特级专家、我国眼视光学科领军人才瞿佳教授带领的视觉调控和眼再生研究团队,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等为科研中坚力量,配备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作为后备梯队。三是打造一个装置。依托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千亿工程,积极争取重大科学装置在温落地。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四是完善一套制度。瓯江实验室顶层管理架构为理事会,下设瓯江实验室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各实验室顶层管理。探索建立高端人才集聚机制、符合科研规律的考评机制、联合研发制度机制、科研设备共建共享制度、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多元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五是攻关一批项目。依托瓯江实验室推动生物学、医学、药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为“如何精准调控达到组织完美修复与重塑”这一百年重大科学难题提供创新认知和理论体系,并推动技术革新,实现临床转化应用和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创新技术、创新药物、创新器械和创新方案。5 .科技铁军“六比争先”。一是比学习。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探索实践“一二三”学习模式,打造机关学习品牌。延伸学习范围至科技系统一线,每周组织一次“创新讲坛”活动,创新性开展系统内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交流。推动全体干部坚持云端线下“二合一”的学习方式,通过“科技在线微党课”“网络学习资料包”等线上课堂,“创客讲坛”“政商亲清学堂”等线下学习平台,全方位夯实学习。党委理论中心组坚持集体学习+专题辅导报告(集体观摩学习)+集体交流研讨的“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年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6次以上。二是比创新。聚焦“重要窗口”建设新目标新定位,强化市县联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创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构建系统创新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市级统筹机制,强化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集成力量打造创新策源地。探索建设科技智库,为科技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比质量。构建“一处室一清单一品牌”,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聚焦科技中心工作,结合各自职能,提出创建计划,落实创建措施。全面落实机关内控制度,强化经费预算管理,力争预算执行率达到95虬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每半年开展述职比绩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全面激发机关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动能,全力争先创优,发出科技创新工作的最强音。四是比位次。推动实施党政“一把手”科技述职,启动开展“创新鼎”评比,对各类政府为主投入的创新平台进行考核排名,倒逼各地布局更多创新平台、倒逼各类平台提质扩容。树立干事导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开展科技系统“述职比绩”,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打造一支“打头阵、当先锋、做尖兵”的科技铁军。全面强化科技宣传,提升温州科技工作显示度。五是比服务。以“党建+”科技三服务为载体,推进科技党建联盟建设,强化科技政策供给,落实惠企资金保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技术和人才支撑。高质量完成科技大脑建设,力争打造全省科技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样板。深化“三服务”活动,开展“百名科技干部携手百家创新平台,精准服务企业助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组织党团志愿者深入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农业农村,精准服务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激励党员干部在“两万”“两千”“科技下乡”“双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