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海尔.docx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海尔密级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研究以海尔为例院(系)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工商管理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一二年五月BACHELORSDEGREETHESISOFWUHANUNIVERSITYC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sofChineseEnterprises-ACaseStudyofHaierCollege: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ubject:BusinessAdministrationName:GeXiaoxiaDirectedby:AssociateProf.PanChanMay2012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奉献的其他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日期:本人签名: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企业开始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跨国并购与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生存的基本形式。跨国并购是由跨国公司推动的一种战略投资行为,从理论上研究这种投资行为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又是一种并购行为。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角度,要紧有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边际产业扩张论;从并购行为角度,分为横向并购理论、纵向并购理论与混合并购理论。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大量涌现,但其中却存在很大的隐忧。企业决策机制不够科学、缺乏完善的企业进展战略规划、盲目跟风、缺乏整合核心业务的能力等问题不断出现,使很多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并不顺利。海尔的成长与国际化之路,有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海尔集团通过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与品牌全球化四个阶段的进展,循序渐进,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规模。海尔在国际化道路上实施的“三三”战略、“先难后易”战略与本土化战略,成为其国际化的“三驾马车”。想要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需要企业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其国际化的经营战略,遵循理性投资、整合资源、综合优势、观念先行、循序渐进、战略指导等原则,逐步实现企业的跨国并购。关键词: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海尔ABSTRACTSincethe1980s,theprocessofeconomicglobalizationaccelerates,andnationalenterprisesembarkedontheroadofinternationalization.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hasincreasinglybecomeacommoneconomicphenomenon,andthebasicformofthesurvivaloflargecompaniesintheprocessofeconomicglobalization.M&Aisastrategicinvestmentbehaviorpromotedbymultinationalcompanies.Thisinvestmentbehaviorhasadualnature:itisnotonlyaFDIbehavior,butalsoaM&Abehavior.FromtheperspectiveofFDIbehavior,themaintheoriesare: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internaltheory,productlifecycletheory,the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eclecticandmarginalindustrialexpansiontheory;fromtheperspectiveofM&A,it,sdividedintothreeperspectives:thetheoryofhorizontalM&Atheory,verticalM&AtheoryandmixedM&Atheory.Inthepast20years,manymultinationalenterprisesinChinahaveemerged,butthereisabigworry,thecross-borderM&Aroadofmanycompaniesisnotsmooth.IntheprocessofinternationalizationofmanyChineseenterprises,Haier,sexperienceofgrowthandinternationalizationisworthlearning.Afterfourstagesofdevelopment:specialization,diversifi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andbrandglobalization,Haiergoestowardtotheinternationalscalestepbystep.Itsthreestrategies:three-threestrategy,easyafterdifficultstrategyandlocalizationstrategy,becomethekeytoitsprocessofinternationalization.Inordertosuccessfullycross-borderM&A,corporateneedtostockofthesituation,timelyadjustmenttoitsinternationalbusinessstrategy.Followtheseprinciplestotherealizationofthecross-borderM&Aofenterprises:rationalinvestment,integrationofresources,comprehensiveadvantages,conceptfirst,stepbystep,strategicguidance,graduallyrealizethecross-borderM&Aofenterprises.Keywords:C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s,ForeignDirectInvestment,Haier1 'j2者81.1 选题背景81.2 研究综述91.2.1 国外研究综述91.2.2 国内研究综述101.3 有关概念101.4 论文框架11第2章企业跨国并购理论112.1 跨国并购的FDl理论122.1.1 垄断优势理论122.1.2 内部化理论12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22.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3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32.2 跨国并购的M&A理论132.2.1 企业横向并购理论132.2.2 企业纵向并购理论142.2.3 企业混合并购理论15第3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展与现状16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展历程16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16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83.3.1 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183.3.2 单个并购规模小,多数是逢低买入183.3.3 企业跨国并购领域比较集中193.3.4 并购地区向发达国家与地区转移193.3.5 并购动机趋于长期化19第4章海尔集团跨国并购的过程与战略分析204.1 海尔国际化的背景204.2 海尔的进展与国际化历程204.2.1 专业化阶段(19841991年)214.2.2 多元化阶段(19921997年)214.2.3 国际化阶段(19982005年)224.2.4 全球化品牌阶段(2006至今)224.3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34.3.1 “三三”战略234.3.2 “先难后易”战略234.3.3 本土化战略24第5章海尔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启示265.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265.1.1 大部分企业决策机制不够科学265.1.2 缺乏完善的企业进展战略规划265.1.3 缺乏产业全球价值链管理的意识265.1.4 缺乏整合核心业务的能力265.2 海尔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275.2.1 遵循“理性投资”的原则275.2.2 遵循“整合资源”的原则275.2.3 遵循“综合优势”的原则275.2.4 遵循“观念先行”的原则275.2.5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85.2.6 遵循“战略指导”的原则28参考文献30第1章绪论1.1 选题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企业开始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扩大市场份额、扩张企业规模的有效途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往常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跨国并购(C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s)与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D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生存的基本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一步由国别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化。继20世纪70年代世界贸易成为国际间经济的要紧联系之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自80年代以来迅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经济的首要联系。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迅速兴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生存的基本形式。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是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产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技术转移、放松管制与一体化浪潮等因素的推动下,全球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掀起高潮。然而,从2001年起,随着911等恐怖活动、战争因素的影响与全球各国企业对跨国并购实际效果的冷静思考,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逐步趋于平静。就在全球跨国并购落下帷幕的同时,中国企业却掀起了跨国并购浪潮。进展海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要紧进展路径,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数以万计的企业特别包含中小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涌现”,特别进入2007年后,这一现象更是得到进一步加强,其经营涉及制造业、商业、信息产业、科学研究、文体及公共管理等多个产业部门,跨国经营企业大量涌现。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大概取得了全面的成功。然而,繁荣背后却有着隐忧。中国企业“走出去”后的效果如何?走的方向是否正确?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7年来,海尔坚持创业与创新精神,从一家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进展壮大成为全球拥有8万多名员工、2011年营业额达到1509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W海尔集团通过20余年的进展,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制造了无数辉煌。回顾海尔的成长与国际化之路,我们惊喜地发现了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海尔集团通过专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的进展已初具国际规模,如今已经步入了品牌全球化阶段。海尔在国际化道路上实施的“三三”战略、“先难后易”战略与本土化战略,成为其国际化的“三驾马车”。海尔的成功为中国企业征战海外树立了一个典范。本文就以海尔为例,研究其跨国并购的战略与成果,以此作为其他跨国并购企业的参考。1.2 研究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跨国并购的有关研究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跨国并购是由跨国公司推动的一种战略投资行为,从理论上研究这种投资行为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种FDI行为,又是一种并购行为。因此,对其理论的解释,学术界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研究。西方学者结合西方国家的实践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见表1.1),但这些理论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历史局限性。理论要紧理论流派要紧代表人物要紧假设或者理论基础要紧观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论海默、金德尔伯格不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市场FDI是不完全竞争的产物,跨国公司为保持垄断优势的独占性才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巴克莱、卡森、拉格曼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克斯的交易费用学说内部化的目标就是要消除外部市场的不完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不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市场FDI根据各国情况与其产品所处阶段而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不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三方面优势的整合结果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国际分工原则对外直接投资从投资国已经或者马上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并购理论横向并购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效应假说新古典主义经济学、X效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横向并购形成了规模经济,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代理成本理论管理主义假说幕勒、罗尔、琼森收购能够降低代理成本纵向并购交易费用理论-组织替代市场假说科斯新制度经济学减少交易成本技术的创新说技术上的经济性消除买卖方不确定说科斯新制度经济学获得较为确定的投入要素供给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斯蒂格勒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一个产业的纵向并购随它的生命周期变化混合并购资源利用理论市场机制失灵混合并购提高企业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风险分散概率论降低经营风险表1.1FDl与M&A要紧理论一览表1.2.2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要紧基于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很少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最初的文献要紧集中在对我国“出售型”跨国并购的研究上。如余光胜(1995)、邵东亚(1997)等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动因及效应的实证分析,刘涤源(1994)、秦海(1995)、宋小佳(1995)等把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同国有企业产权的战略性改组结合起来的分析。另外,国内学者研究的另一大特点是要紧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如:史建三(1999)使用了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国别效应及其规制与协调效应;段爱群(1999)侧重从法学角度探讨了跨国并购可能联系到的法律问题;肖元真(2000)全面介绍了跨国并购的组织、运作及后来的整合问题。从整体上看,这些文献侧重研究跨国并购的动因,即跨国并购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没有对跨国公司全球并购的行为进行过程分析,因而不能从动态角度揭示出跨国并购作为跨国公司进行FDI要紧方式的特殊特征。1.3 有关概念跨国并购(C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s)是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的合称。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其出版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进行了界定与划分。按照UNCTAD的分类,跨国兼并是一国企业与另一国企业通过资产与经营的结合形成新的法人实体的行为;跨国收购是指一国企业收购另一国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资产或者股权,并实际获得目标企业资产与经营的操纵权。跨国并购属于直接投资的一种,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整个资产的足以行使经营操纵权的股份收买下来。并购所用的渠道,包含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者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并购所用的支付手段,包含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与发行债券等方式。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即跨越国界,涉及到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与两个以上政府操纵下的法律制度的并购。从本质上说,跨国并购是公司产权的交易行为,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是一种国际范围内的直接投资。1.4 论文框架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要紧介绍文章选题背景、研究综述、有关概念与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企业跨国并购理论,包含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跨国并购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包含: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并购理论包含:横向并购理论、纵向并购理论与混合并购理论。第三部分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展与现状。要紧介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展历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第四部分是海尔集团跨国并购的过程与战略分析。要紧包含海尔国际化的背景,海尔的进展与国际化历程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第五部分是海尔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的启示。要紧包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与海尔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是结论。第2章企业跨国并购理论2.1 跨国并购的FDI理论跨国并购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包含: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2.1.1 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论,不仅首先创立了外国直接投资理论,而且也开始了外国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被称之为零公里界碑。海默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公司特有的垄断或者寡占优势是事实上现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条件。海默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前提,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垄断原理用于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垄断优势理论。2.1.2 内部化理论1976年,巴克莱与卡森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带有综合性的跨国公司理论一一内部化理论。巴克利与卡森认为,往常有关跨国公司的著作缺乏综合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没有考虑企业除生产以外的许多活动,如研究与开发、市场购销、培训、建立管理班子等,这些都是相互依靠的,同时与中间产品有关。这些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较为常见的是结合在专利权、人力资本之中的各类知识。这些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与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同样重要。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面对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性的企业将力求使这些中间产品在其体系内实行内部转移。因此,凡是发生跨国界内部化过程的地方,就会产生跨国企业。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论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因做出了另一种解释。弗农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知识资产优势地位,具有新产品创新能力,并极力维持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地位,以获得新产品的创新利润。但是新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跨国公司不能长期望断这些新技术,新产品一旦上市就会被竞争者仿制。新产品必定要从研制创新阶段过渡到产品的成熟阶段,然后再过渡到产品的标准化阶段。2.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边际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在对日本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是从微观理论出发,强调厂商内部垄断优势对直接投资的影响,重视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微观经济分析与公司管理的研究,而完全忽视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1977年,小岛清在其对外直接投资论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己经处于或者马上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者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能够使投资国丰富的资本、技术、经营技能与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发挥出该产业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邓宁在1981年出版的国际产业与跨国企业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要紧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2.2 跨国并购的M&A理论从跨国并购双方的行业相互关系划分,跨国并购能够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2.2.1 企业横向并购理论横向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者销售相同或者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西方学者关于横向并购研究的理论依托于四种经济学理论背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X效率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企业横向并购动因时,要紧是以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为目标。1、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效应假说通过实现规模经济,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与生产效率的目的。横向并购的结果形成了规模经济,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导致福利缺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应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与早期垄断福利缺失分析方法,建立了福利权衡模型。us威廉姆森福的利权衡模型分析了并购由于导致垄断而带来的价格上涨时对福利的影响,其结论是:并购后在一定的效率优势下,成本节约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增加大于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缺失,从而并购也会增进社会福利。2、代理成本理论管理主义假说该理论认为与股东关心企业利润相比,管理者更关心自身的权利、收入、社会声望与职位的稳固性。他们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借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并提高职位的保障程度。幕勒认为管理者有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由于管理者的报酬是公司规模的函数。MeekS等从一家英国公司的样本中,发现销售额的增长同公司董事工资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认为公司规模是影响经理收入的要紧因素。11,1琼森发现,由于闲置现金流量(FCF)的存在,使得管理者产生了扩大规模的冲动,从而产生许多净现值为负的并购行为。2.2.2 企业纵向并购理论纵向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处于同一或者相似产品但又处于不一致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企业纵向并购理论要紧有四个:交易费用理论、技术的创新说、消除买卖方不确定说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组织替代市场假说新制度经济学以“市场缺陷”与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纵向并购动因进行了阐述,企业并购被认为是减少交易成本的一种手段,企业以内部组织替代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化了原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成本。当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时,市场不再是协调经济活动与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是通过企业家将交易内部化来节约组织经济活动与配置资源的成本。根据科斯定理,在完全竞争、不存在交易费用与收入效应的条件下,被清晰界定的产权不论如何安排,资源配置的均衡结果均不受影响。2、技术的创新说许多行业中通过纵向并购能够把有关联的生产环节衔接起来,继而从技术上节约成本。这种技术上的经济性会促进企业间的纵向并购,特别是钢铁行业、造纸业、石化业等,它们通过纵向并购联合生产,常常会降低工艺处理成本或者其他成本,而且并购的技术经济效益相当可观。3、消除买卖方不确定说通过纵向并购能够获得较为确定的投入要素供给或者较为确定的产品市场,消除企业外部环境中的部分不确定因素。通常,市场需求的变动是不确定的。在理论上,当需求变动引起价格波动时供给会随之调整,以达到新的供需均衡。但实际上,价格的调整并不像理论假想的那样在瞬间完成,供给则更不可能按市场价格在瞬间调整完毕,也就是说,价格、供给等的变动是有的时候滞性的。在某一时刻,消费者可能买不到某种商品,生产者也可能要承担因生产过多而卖不出去的风险。通过并购投入品生产厂商,就能够降低投入品供给中的不确定风险。4、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的原理,他认为,一个产业的劳动分工随产业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产业的纵向并购程度随它的生命周期而变化。新兴产业中存在大量的纵向并购,随着产业增长纵向并购活动趋向减弱,甚至于并购后的联合体也趋于解体,当产业再次处于下降阶段时又会重新出现并购。斯蒂格勒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年轻的产业对现在的经济系统来说是“陌生人”。在一个产业进展的前期或者后期,市场规模可能很小,难以容纳各投入要素的独立生产,这会迫使产业中产生纵向并购。2.2.3 企业混合并购理论混合并购也称多角化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不一致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要紧有两类:一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其资源;二是能降低整个企业的风险。1、资源利用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看作是能够从事一定独立经营活动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人的多种资源集合。假如某些资产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无法得以充分利用,那么把它用于其他方面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企业通常认为自己通过内部组织比通过市场利用这部分资产将更有效率。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混合并购来利用这部分资产。2、降低经营风险企业通过混合并购把经营领域拓展到与原经营范围有关性较小的行业,这样,当其中的某个领域或者行业经营失败时,能够通过其他领域内的成功经营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收益率得到保证。混合并购后企业的收益率变动程度会大大低于混合并购前的变动程度。因此,即使混合并购不能使企业的预期收益增加,也能降低企业受益的变动范围,使企业能更稳固地获得应有的收益。第3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展与现状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进展历程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了三次跨国并购的浪潮:”引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986年1996年。该阶段,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要紧表现为海外投资与少量的跨国并购,即中国企业开始放眼全球寻找能够获得客观财务回报的投资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中信集团、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首钢集团、华润集团等,他们已进展成为集多行业经营于一体,投资、收购遍布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第二次浪潮发生干80年代后期至1997年。该阶段受香港回归的影响,大量资金由中国大陆涌入香港,中国借此操纵了香港相当数量的资产。如首都钢铁总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华润集团等,收购了香港几十家上市公司,重新包装后上市融资,其总市值达到数百亿港币。第三次浪潮从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中国企业跨国表现出了很多的特点:单个并购规模较小、并购的主体以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与高科技私营企业为主、并购区位分布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行业分布较集中等。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技术转移、放松管制与一体化浪潮等因素的推动下,全球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掀起高潮。然而,从2001年起,随着911等恐怖活动、战争因素的影响与全球各国企业对跨国并购实际效果的冷静思考,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逐步趋于平静。就在全球跨国并购落下帷幕的同时,中国企业却掀起了跨国并购浪潮。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涌现”,有下列几个原因:网1、绕行贸易保护壁垒的替代选择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随着这次遍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对经济的影响,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一直遭受技术壁垒、检验检疫、知识产权与“两反一保”政策性壁垒等各类形式的贸易保护工具的折磨,而其中反倾销则令中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受害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能力的中国企业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顺利绕开国外设置的贸易壁垒。如海尔、康佳、TCL、长虹、海信、创维等都是通过扩张海外实力而成功地绕开了贸易壁垒。2、中国企业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相对竞争优势性产业技术通过20年的进展,大量西方跨国公司的涌入中国,并带来了他们的资金、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不断地消化、汲取与改造、创新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小规模的生产有用技术,在一些重要的资源开发领域已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一些科研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3、中国步入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进展阶段按照邓宁投资进展周期论,对外投资的进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外国的区位优势又不能加以利用;第二阶段是外国投资开始流入,可能会有少数国家的少量投资,其目的在于取得先进技术或者“购买”进入本地市场的权力,净外国投资额逐步增长;第三阶段是外国投资与对外投资都在增长,但外国投资净额开始下降;第四阶段是直接投资净输出阶段。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2460美元,2008年达3130美元左右;相应地这两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几乎呈指数增长,在外资引入方面增长速度依然的今天,外国投资净额开始下降。目前,我国基本处于第三阶段。从实践上看,2007年我国部分城市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速度很快,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步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进展阶段。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宏观环境改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保持世界第一位,GDP稳中有升,加之人民币不断升值,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绝好的经济基础与物质条件。同时,商务部与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类投资的政策与措施,要紧包含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加大对该类境外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等。能够预测,将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增长迅速,其基本情况如图3.1所示。从图中能够看出,1988年1997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数量有限,年度并购额没有超过六亿美元。而1997年后,出现了两次并购高潮。一是1998年,跨国并购的金额达到12多亿美元;二是2003年,跨国并购的金额已经达到了16多亿美元,增长速度很快。图3.1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增长情况(单位:百万美元)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随着我国跨国并购的迅速增长,跨国并购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特点:3.3.1 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的数量与规模都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超越国界的跨国并购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联合国贸易与进展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1993年跨国并购金额仅为642亿美元,而1997年达到2360亿美元,1998年上升为4110亿美元,1999年则达7200亿美元。跨国并购与外国直接投资呈同步上升趋势,跨国并购额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重,1996年为78.68%,1997年达到79%,1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要紧方式,同时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改善企业经营的战略之一。3.3.2 单个并购规模小,多数是逢低买入相关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还比较小,在我国多项企业跨国并购中,只有少数的并购金额达到了联合国贸发会议认定的大型跨国并购规模(大于10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是选择“强强联合”,而是选择逢低吸纳。由于存在很多劣势,如规模小、盈利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度不高等,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使用自己企业的制造与市场优势去整合国外公司的品牌、技术与全球营销网络。我国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太好的公司要价太高,对财力要求高,因此在目标公司最弱或者者重组的时候把它并购下来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要紧做法。3.3.3 企业跨国并购领域比较集中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要紧出于获取国际性战略资源、品牌与高端技术这些关于中国企业来说相对缺乏的要素。因此,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就具有了鲜明的产业分布特征,即多数跨国并购案例集中于资源采掘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球跨国并购在银行、保险与其它金融服务业、电信设备与服务、公用企业、制药等企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趋势明显,最近几年都在50%以上。3.3.4 并购地区向发达国家与地区转移并购区位分布是指行为发生的国别方向、区域方向等。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经济方向,即是向发达国家并购还是向次发达国家并购。西方国家的并购进展史说明以往的跨国并购都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并购进展中国家企业为主,而通常的认识也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实力更强,发生并购的可能性更大。然而与这种认识不一致的是,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指向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与加拿大等要紧发达国家与地区。这种逆经济进展水平的并购行为在让西方国家认识到了中国强大了的同时,也使他们怀疑中国企业并购成功的可能性。3.3.5 并购动机趋于长期化在全球并购浪潮中,基于长期战略考虑的主动合作明显增加,并购动机由金融投机式向战略驱动式转变,那种曾经流行一时的投机性企业并购并不多见。有的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多角化经营战略,以便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有的跨国并购是为了建立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与销售网络,谋求公司长期稳固进展;有的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别国高新技术,或者者分担技术开发的风险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在经营管理战略上,要紧表现为抢占产品市场向抢占要素市场转移;在技术管理战略上,表现为由技术传播向联合开发转移。正是基于公司长期稳固进展的考虑,在并购中的善意并购行为也显著增加。并购双方站在战略的高度,与以往或者未来的竞争对手联姻,双方有计划地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第4章海尔集团跨国并购的过程与战略分析4.1 海尔国际化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家电市场高速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当年,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因意识到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从仓库存放的400多台冰箱中找出76台有缺陷的冰箱,下令谁干的由谁砸掉。这把海尔进展的功勋大锤,为海尔品牌走向世界立了大功。1988年12月,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1991年,海尔冰箱又被评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而且,如今的海尔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诸多方面都有了可移植的模式,从而奠定了海尔在中国家电行业的领跑地位。从1991年到1998年,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全部扭亏为盈,并使海尔多元化战略得以低成本实施。海尔产品从单一的冰箱,进展到包含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69大门类的1万多个品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的市场占有分额都居国内同行业之首。2000年3月,美国海尔工业园的冰箱项目正式投产,它所生产的冰箱在美国市场供应,同时通过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在美国深深地扎下根。之后,海尔按照“先难后易”的既定策略,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进展中国家相继建立了海尔工业园与工厂,在意大利收购了当地一家大型冰箱制造厂。如今,海尔已经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4.2 海尔的进展与国际化历程现代企业的成长规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