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诗话批评样式看东亚文人的共同情怀 附文人雅士的风骨与情怀.docx

    • 资源ID:290192       资源大小:13.7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诗话批评样式看东亚文人的共同情怀 附文人雅士的风骨与情怀.docx

    诗话源远流长,产生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由于首创之功,开论诗“方便法门” (郭绍虞),影响之大,被认为是诗话的正宗。诗话绵延千余年,并且在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等得到接受和传播,泱泱洪流,构成了不同于西方文论的独特的东方批评样式,体现了 东亚文人区别于西方的共同情怀。同处“汉文化圈''时空汉字和汉文在东亚的传播、汉文化圈的形成是诗话在朝鲜半岛、日本的接受、发展的基 础和前提。汉文学在朝鲜半岛一直占正统地位。据韩国历代文集丛书统计,从7世纪到 现代,朝鲜半岛出版汉文文集3000余种,可见作者之众,其中较知名诗人IooO余人(李钟 殷、郑琨韩国历代诗话类编,1988)o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与朝鲜半岛相隔,据东京汉 诗文图书目录(1980)统计,从奈良时期到明治时期,1200余年时间,日本出版汉诗文总 集、别集769种,可见汉诗人之众。诗歌的繁荣必然带来诗歌批评的发展,作为汉诗批评的 独特方式诗话,自然在朝鲜半岛、日本得到接受和发展,形成以汉诗为对象的纯粹的“东 方诗话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东亚诗话圈。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 汉诗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宋诗话的传入和影响,朝鲜半岛、日本的诗话创作也相继产生,并 按照各自的文学生态得到了个性化发展。在六一诗话产生的100多年之后,朝鲜半岛产 生了第一部诗话,即李仁老的破闲集;200多年后日本产生了第一部诗话,即虎关师炼 的济北诗话。而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诗话创作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截至20世纪,成 果浩瀚。据蔡镇楚中国诗话史(200】)统计,中韩朝日现存诗话约1700种,其中,中国 1390余种。东亚国家诗话,内容相通,关联密切,体量宏大,历史久远,是东亚汉诗学的 共同财富,值得东亚后人珍视和研究。拥有共同情怀东方诗话是古代儒家文化的产物,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维方法也对诗话产生了重要影 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相互映照构成了东方诗话的时空范围。东亚国家同处一个文化圈 且交流密切,因此,东方诗话的论诗宗旨、论诗体例、批评方法和范畴体系都如出一辙。但 是,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东方诗话又各有特色,可谓“和而不同”。首先,东方诗话坚守儒家风范。东方诗话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论诗宗旨表现出鲜明的儒 家倾向。坚持诗经“思无邪”传统,吟咏讽喻“归之于正”(东人诗话);坚持“诗言志”, 抒发心志,表现性情;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上忠君报国,下“美刺”时事,感动人心。 正因为如此,杜甫被奉为诗圣,被东方诗话所推崇,贯穿了整个古代东方诗学。如高丽崔滋 所言“言诗不及杜,如言儒不及孔子”(补贤集)。日本古贺侗庵在侗庵非诗话卷九称“诗 至老杜,是谓集大成之孔子在诗歌批评上,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诗话都用孟 子的“知人论世”品评诗人、评论诗歌。朝鲜半岛第一个以诗话命名的诗话集东人诗话援 用孟子语感慨道:“'读其诗,可以知其人',信哉!"日本广源淡窗在淡窗诗话强调诗品 出于人品,称“作诗如其人总之,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东方诗话的诗歌理念和批评方 法等都表现出鲜明的儒家风范。其次,东方诗话都在不同阶段崇尚唐宋诗风。自宋诗体成熟后,汉诗便形成了两条明晰 的创作理念,于是引发了“唐宋诗之争”,或宗唐或崇宋论争不休,经过元、明、清三代,波 及朝鲜半岛、日本。正如赵钟业所言,因为唐诗和宋诗可谓“东方诗学之大范”,因此“非但 中国后世诗学倾向如是,诗之批评亦如是;不止中国如是,至于朝鲜半岛、日本之诗、诗话 之倾向,亦不外乎唐宋诗之范畴内也”(中韩日诗话比较研究朝鲜半岛诗话从第一部诗 话破闲集始反思宋诗的用事、脱胎换骨,至朝鲜朝初期一直崇尚苏黄宋诗,朝鲜朝中期 以许筠为代表推崇唐诗贬抑宋诗,后期崇唐宗宋兼而有之,而也有兼学唐宋者和提倡作朝鲜 诗者。日本诗话中的“唐宋诗之争”亦如此,或尊唐,或崇宋,相互争论。五山文学时代汉诗 主要取宋诗风尚,推崇一改白居易而推崇杜甫、苏轼;而平安时代受唐诗影响巨大,唐风兴 盛。口本诗话对唐宋诗之争的讨论是多方面的,但多数的观点是“崇唐细宋”推举唐诗的。最后,诗话是随笔式的文论,”是以,轶事类小说'体出现的文评”(钱锦书)。诗话的随 笔性质得到古今中外东亚文人的认同,诗话因不同于其他东方古代文论形式而具有不同旨 趣,令人喜爱。一是“漫笔而书正“(张葆全)的写作姿态,不是做长篇大论的严肃正经,而是用随笔小 品的轻松任意,于悠游自在中吐露真知灼见。“像坐在软椅里”“深谈”。“写得娓娓动听,读 着津津有味,彷佛在读魏晋以来的,轶事类小说,”(钱铺书中国文学史)。二是随笔的自由精神。诗话没有章法、笔法的限制,结构形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洋 洋洒洒,可长可短,虽性情所致,但各具风采:或记事展示博览群书,或论诗显示见识高深, 或品藻表现情致才华,深度契合东亚古代文人的性情。三是艺术性强。诗话不是应用文,不是关于诗歌的论文,艺术品位高,可读性强,简直 是对当今长篇大论、一本正经的文学论文的嘲讽。诗话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诗化”(蔡镇楚) 的内容和手法,表现出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审美特点。以上所言,是东方诗话大略的共同倾向,是区别于西方文论的东方文论的个性风采。但 就东方诗话内部而言,仍各具特色,“和而不同比如,朝鲜半岛诗话重记事,强调诗话的 “补史”功效,属“欧派”,日本重“诗格”,属“钟派”;朝鲜半岛诗人对唐宋诗的尊崇,势均力 敌,而日本尊崇唐诗的居多,占上风;等等。东方诗话共同展现的美好情怀,值得东亚各国 珍视、继承和发扬。文人雅士的风骨与情怀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时代精神,我们每经历一个朝代的更迭,就要经历一 次那个时代的精神洗礼。虽说时间会带走一切,但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也 无法更改的,总有些精神是历史无法磨灭的,历史的沉淀反而会让其更加历久弥新,比如文 人的气节。古代文人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他们把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他们展现出来的这种 气节,让无数人引以为豪。从屈原到陶渊明,再到李白、苏轼时代不断更迭,他们身上 的气节与担当却是一脉相承。一代代文人,舍身取义,当仁不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书生 气节,始终有其存在的意义。夷齐:不食周粟,清风长流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想立叔齐为君,而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又让 位给了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他拒绝了。然而,叔齐并不肯继承君位。 人们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君。正当这个时候,伯夷与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 商量着去投奔他。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 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与叔齐拉住武王战马并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 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武 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而太公姜尚却说:“这是两位义士啊!”他扶他们起身,并将其送走 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与叔齐以此为耻,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 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版来充饥。待到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歌词是这样 的:“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 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 ”两人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伯夷与叔齐为了自己坚持的理想信念而死,但他们求仁得仁的这种态度在今天仍然值得 我们敬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而善于著文章,洒 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因为考虑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于是他做了州祭酒的小官, 但是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同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他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身体虚弱的病。只好又去 做了镇军、建威参军的小官,陶渊明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他对亲戚朋友说:“我只 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就任用他为彭泽令。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此时,他已过不惑之年,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又出任了彭泽 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 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 薪俸,就低磬下气去给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 不过80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获得了人格的尊严,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在为后人 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 节,成为中国历代有志之士的楷模。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则使文天祥名垂青史。文天祥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忠臣烈士的传记。他21岁考中状元。这时,他的父 亲病死了。文天祥按照当时的惯例,在家守孝3年后,才入京做官。当时,蒙古统治者正不 断向南进犯。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跑。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并提出御敌的办法。但宋 理宗宠信董宋臣,于是对文天祥的奏疏置之不理。后来,文天祥又得罪了当权的奸臣贾似道, 被迫弃官同乡。之后他有时做官,有时罢官,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后来,蒙古统治者改国号为元,向南宋大举进攻。3年后,元军攻陷襄、樊两城,沿江 东下。文天祥在江西听说形势危急,就变卖家产充当军费,组织义军,入卫临安。元军很快 就打到临安附近,南宋朝廷中的官员纷纷逃跑。这时,文天祥任右丞相,前往元军营谈判, 不料被元军扣留。在押往北方的路上,文天祥在镇江逃脱了。他历尽艰险,经扬州、高邮、 泰州等地,由海路南下,到福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接着,他又到江西一带,招 兵买马,并收复了一些州县。可是,双方力量实在太悬殊。不久,他就被元军打败,退入广 东。1278年,他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兵败被俘。他当即服毒自杀,未成功,又落到了元军 手里。文天祥被俘后,元将张弘范逼他写信向张世杰招降。他严词拒绝,在纸上写下了自己所 作的过零丁洋,用来表示自己不屈的意志。后来,他又被押送到大都。路上他绝食8天,之后又被囚禁在大都一个潮湿阴暗的监牢 里4年,受尽苦难和折磨,但他始终不变节。在牢中,他写了许多光辉的诗篇,流传千古的 正气歌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这首诗中叙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所有这一 切都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坚决抵抗元军的进犯,被俘后始终不动摇,不屈服。 最后以死报国,正气凛然。长期以来,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敬仰。史可法:魂伴梅花万古香顺治二年四月,清军攻到了离扬州城只有30里的地方。正在抵挡左良玉进攻的史可法 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连护卫都来不及带,只率领几个仆从,骑上快马,连夜赶回了扬州。史可法是个为人正直、做官廉洁的人。马士英忌恨史可法的威望,便怂恿福王把他派到 扬州督师。当时,多尔衮想借助史可法的声望平定江南,一再写信劝他降清,都被史可法断 然拒绝。这一次,史可法赶回扬州,马上派人四处调兵。可是各镇将领都拥兵观望,拒不听命。 只有总兵刘肇基率领两千人来到扬州救援。史可法见兵力太弱,无法击退清军,就命令刘肇 基将部队开入城内,紧闭城门,准备守城。史可法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亲自和刘肇基在城墙上指挥。他们把百姓也组织了起来, 青壮年男子登城站岗,老年人和妇女烧水煮饭,扬州城的军民决心与敌人血战一场。清军统帅多铎很敬重史可法的为人,好几次写信劝他投降,史可法连信封也不打开,就 扔到了一边。多锋见劝降没用,就下令用大炮猛轰扬州城,城内军民伤亡惨重。史可法知道事情不会有转机了,就下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他写信给母亲和妻子,表示 自己要以身殉国,又叮嘱部将史德威说:“我死之后,请把我埋在太祖皇帝墓侧。如果实在 不行,就把我埋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到了第七天,城西北角“轰”地一声,像地裂山崩一样,城墙被炮火轰塌了。清军像潮水 般从城墙缺口涌进城里。将士们跟清军短兵相接,在街巷里展开了肉搏战。他们坚持到最后, 没有一个人投降,全部壮烈牺牲。刘肇基也在巷战中被杀。最终,史可法被清军俘获后从容 就义。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更需要秉承古人的优秀品德,承先贤遗志,将这种文人气节发扬 光大,做一个有气节、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注意事项

    本文(从诗话批评样式看东亚文人的共同情怀 附文人雅士的风骨与情怀.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