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凯恩斯陷阱 参考资料.docx
以牺牲净国民储蓄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李嘉图的静态分析 无法预见这些变化的影响,而这些变化最终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20世纪的经济政策逆转 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准则。它牺牲了长期的可持续性来换取短期增长。自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上世纪30 年代的著述以来,主流经济学中有两种盛行的正统学说: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是不折不扣的消极因素。消费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必定是我们经济的重中之重。本文运用英国19-21世纪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行动学推理,证明以牺牲净国民储蓄为 代价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从而寻求挑战上述公认的见解。首先,关于通货紧缩,如果我们研究下表(图1),它显示了 19世纪小麦和面包的平 均价格与平均劳动工资和总人口的对比,我们可以立即看到,随着工资和人口的增长,平均 物价下跌了。认为通缩总是件坏事的基本观点,也就无法解释整个19世纪的情况,尤其是 在1846年之后,当时信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IaiSSeZ-faire)的英雄理查德科布登(RiChard Cobden)终于说服罗伯特皮尔爵士 (Sir Robert Peel)废除了谷物法。这之前经历了长达 十年的政治激进运动。DecadeWheat (averse price per quarter)Bread(Menlge PrU per 4 Ib)Wages (average per dV 3tc RVr labors)Domestic Exports (l goc>d average tn millions)Population (in millions, decide end)1810s89s13.64d32d£42.1011.91820s59s9.94d32d£36.4113.81830s56s9.05d32d£43.9315.91840s55s8.65d33d£55.4417.81850s53s8.46d34d£100.0619.91860s51s8.42d36d£159.7422.51870s51s7.84d46d£198.2823.71880s36s6.50d48d£235.6528.81890s28s5.64d50d£237.0532.2图1:上表显示了,从19世纪头十年到末十年,小麦、面包平均价格呈下跌之势, 工资、国内出口和人口都呈上升之势。这组数据不仅驳斥了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通货紧缩谬见,也驳斥了 19世纪早期 保护主义者的错误看法。这些保护主义者反对萨伊定律,主张维持谷物法。托马斯马尔 萨斯一凯恩斯公开承认的经济学主角一认为工资与小麦价格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 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继承马尔萨斯,将他的观点建立在一系列复杂假设,包括差别租 金理论和工资率同质性的基础之上。工资的“小麦”(实物工资)理论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既 可以从经验角度展示,也可以采用行动学方法来证明。威廉格兰普(WilliamD.Grampp)简单用年平均工资除以小麦平均价格,生成了从1815 年到1846年的“小麦工资”,从经验角度展示了这一点。如果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是正确的, “小麦工资”在15年或20年期间会相当稳定,但这点并未被观察到,原因是它们波动太大。 在某些年份(1817年),小麦价格比工资高36.1%,而在其他年份(1835年)则比工资低 44.2%然而,经验主义无法赢得这场辩论。正如格兰普自己所指出的,李嘉图的支持者,如 马克布拉格(MarkBlaug),仅仅对数据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然而目光锐利的李嘉图,可 以简单选择一个20年的时间跨度假设是从1816年到1836年然后把历年“小麦 工资”加总平均起来,发现工资和小麦之间只有+0.6%的差异,而整段时期只有-0.5%的差 异。尽管显示不出各年份的同比一致性,他们也许会推断,这表明价格仍然在“自然率”附近 平均波动。总有人会玩这样的统计把戏,故需要暴露其背后推理中隐藏的错误。李嘉图同时代的西尼尔(NaSSaUWiniamSenior)指出了这个问题:“谷物不是因为种植 成本很高而变贵,而是谷物变贵了导致种植成本很高。”在这里,西尼尔似乎先于卡尔门格 尔,认识到财货价值是由消费者偏好决定的,而对生产该财货的资本投资,就是居于对这一 事实的认知。生产要素成本是根据消费品的最终价格(以及可能的预期收益)来确定的。事实上,正如米塞斯(LUdWigVOnMiSeS)所言,只有通过这种价格结构,经济计算才 有可能。个体企业家一资本家评估当前的市场状况,并决定把他们的资源分配于小麦种植或 建一座煤矿,开办一家纺织品厂或炼铁厂。他们预测未来市场对这种或那种财货的需求,然 后相应地投资于资本品和劳动力,根据预期的未来回报来估定其成本。他们如果算对了,就 将获得某些利润,如果算错了,就将亏损,最终被迫关闭这家企业。李嘉图完全漠视了 19世纪经济生活(其实是但凡市场得以发挥作用时的经济生活) 的这种明显现实,“完全把企业家排除在外”。在这一时期,一位名叫约翰班纳特劳斯的企 业家开发了一种新型肥料,该产品在19世纪40年代让每英亩小麦产量增加了 37%,这 不仅让他本人变得富有,也让佃农的平均收益增加了近29%。李嘉图思想中这种对创新的 失明,维持着他的漠视,只要读让-巴蒂斯特萨伊,就会看到经济的不同部分如何相互影响。对李嘉图思想中的这一失明试举一例:租金不单取决于土地的质量,还取决于许多影 响土地需求的诸多因素,包括它的位置和交通铁路通过向农夫开放远距离市场,通过降 低种子、化肥、机械和煤炭等农业投入要素的运输成本来影响租金。而在李嘉图理论中,固 定资本投资的作用也消失了。乔治斯蒂格勒指出,“李嘉图假设()农业中的所有资本都 是流动资本。''例如,19世纪70年代的一项技术创新是“牵引机”,一种蒸汽动力的拖拉机和犁,极 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所有自动化一样,这此类新发明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对劳动 力的需求。它们的售价约为645英镑,对于大多数佃农(以及他们的地主)来说,需要一 些储蓄和投资一这些早期采用者,将比那些没有或无法投资的人享有一些竞争优势。李嘉图的静态分析无法预见这些变化的影响,而这些变化最终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2019年,农业约占英国经济总量的0.59%,农业劳动力约占劳动力人口总量的1.6%,同 时提供了 50%的粮食供应。马尔萨斯和李嘉图都没有预见到这一水准的技术进步。马尔萨 斯陷阱就这样被打破了。【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 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 农业发展水平。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还有个“消费不足”论,即认为劳动者没 有获得全部产品,”储蓄一投资''过程无法无限进行下去而不导致长期停滞,要保持市场经济 体制中的资源充分利用,必须保证总产量水平与总消费水平的扩张译者注】然而,我们还没有从凯恩斯主义陷阱(马尔萨斯的精神继承者)中解脱出来。在下表(图 2)中,我整理了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英国经济的各种十年平均数据。我从GDP中扣 除政府消费,得到了国内私人生产总值(GDPP)o GDPP在这里被用来区分真正的经济增长 和政府制造的膨胀。<4.633§04XIX 56660 S*21.0419,372I5.19£3.1277 0510.09K3V79.4764*M22.976.9223.762l.6>711.95C3.45710.558.7397 1355. *822 22691 25521 72124MIl 78£3.7648JC9965124.0016.02,27.665117 97629.2«27.4381X18£4.W014.2313.SSHS 52551917366127 00616.13092l1269£4.4讣3 5B41718”11.4%19.477162 53918.5134 51911.64£4.7036.1314.95E32QX319IKS919829189.5116.7238.4O>Il 27£4.9M4 9012.64tj247 7058I.S43I893316&格 212.3241357 66£4。1818 567 IS231 40123,376-5«)020802525.1943 4725.13£<78519.086 45"349336.65918 19B236 KUB 8545 5574 R£5.199SM461ES3362JM2133.52132.493722KS213.8347.9435.24£<773-S. 19X5BEB3;4374917K4720 741835902156.949 7M5£7.21651 196 12605.263107.659我30】8497.WM38.652.455.42£9.4H731.4810.33K3$01.5619733632 4325604 22421 4354 40K 73£11,10517.069 451E<31典XW42U&421233121779.96329.0955.141I 35£I4.14527.376 1911265.427246 708»0119I0IR.7I930.61$63232 HCIR(M27.R7495EDZS1657 64554)4423O9921IWTISW28325X*3S4 46£22.21922X42 HEiIW6.53I“2 15810.79)9I4M,37313.5562.3325 94£218147 18o图2: GDP, 10年平均数,2015年基准,单位:十亿英镑;人口,10年平均数,单 位:百万人;GDPP=国内私人生产总值=GDP-政府消费观察上表,有几件事应该变得非常明显。19世纪,尽管人口持续增长,以GDPP衡 量的经济,实现了真正的增长,直到1910年之前,公共和私人储蓄的总和,始终保持在 8.7%以上,大多数时间远高于I0%o维多利亚时代几代人在这段时期,保持着一种真正有 远见的经济政策,让国家处于比一代人出生时更让人放心的财政状况之中。有时这意味着为 了长期的可持续性,牺牲一些短期经济增长,换言之,他们推迟消费,以带来净国民储蓄一 这些钱可用来进行资本投资,从而赢得下一轮的创新和增长。实际上,这是一种把后代的未来置于自己当前消费之上的取向。这是一项导致低时间 偏好的政策。他们的财政政策是如此审慎,即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给实际增长造成负 面影响的灾难,也没有将整个10年的储蓄,减少到低于7.18%的水平。然而,随着干预 主义政策在战后萧条年代扎下了根,储蓄在20年代和30年代减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灾难让国民储蓄减少了 3.5%。实际上,从1910年到1950 年,我们看到的是80年资本积累令人绝望的挥霍浪费。在随后的战后共识中,我们可以看 到,尽管上世纪60年代曾短暂回归19世纪的储蓄风格,但自那以来,国民储蓄完全在直 线跌落。21世纪头十年下跌到如今几乎不高于零的地步。观察下两图应该会让这一点更明 确。Government Consumption as a Percentage of GDPIMOt 18S0sl60s87(h1880»18901 1900« 19, OB1920t l930t IMOs OS 10» 1970» 198O1990» 2000s20l0图3:政府消费在GDP中的占比20Net National Saving as a Percentage of GDP图4:净国民储蓄在GDP中的占比图3显示了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图4显示了国民净储蓄占GDP的比重。从20 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经济增长,从名义上看起来,可能比19世纪更令人印 象深刻,即便使用GDDP而不是GDP,但也掩盖了以下事实,即这种增长有点像“升糖快 感”(SUgarrUsh, 一种在摄取大量糖份之后会产生的兴奋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逆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准则。它牺牲了长期的可持续性 来换取短期增长。它以目前不惜牺牲任何储蓄为代价的消费,取代了带来净国民储蓄的延迟 消费。这其实是一种把我们当前的消费置于后代未来之上的取向。这是一种诱导高时间偏好 的政策。从上述数据以及欧洲各国的负利率来看,这一政策无疑己经走到了尽头。1"马尔萨斯,陷阱又称为“马尔萨斯灾难,、“马尔萨斯停滞“,以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和人 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命名。马尔萨斯1798年在人口原理;人口对未来社会进步 的影响;兼对戈德文先生、康多塞特先生和其他作者的理论进行评价,简称人口原理 中提出的。“马尔萨斯''陷阱的大意是,如果没限制,人口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也就是一对父母 生两三个孩子,孩子再结婚各生两三个,如此繁衍下去。食物供给则是算术级数增长(线性 增长),也就是粮食亩产可能今年500斤,明年600斤,后年700斤,不可能第二年总是比 第一年多收一倍粮食。如此一来,就会出现粮食匮乏,引发饥荒或战争,由此导致人口减少, 人类再陷入下一个循环。2马尔萨斯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他还没有见识过化肥等技 术的发明。所以很多人批判他,说他忽视了技术进步的效应。技术进步可以解决粮食匮乏的 问题,因此马尔萨斯的理论只适用于农业社会,不能适用于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事实上,“马尔萨斯”陷阱一直都存在,工业革命并没有解决问题,只不过是从工业革命 开始往后的几十年中,被一定时期繁荣富庶所蒙蔽,看起来阶段性地消失了,也就是所谓的 “虚假的繁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每个时代最终都会面对一个稀缺要素的制约。农业时代的稀缺 要素是粮食,工业革命之后则变了,从社会来看,是市场,对个人来说是工作。在现代社会,我们缺的是一份能够养活你满足你各种欲望的工作。那么从社会的宏观 角度来看,如何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呢?只有靠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而产业的 不断发展,需要有市场来消化,市场就成了工业时代人口增长最终要面临的制约要素。所以广义上来说,“马尔萨斯”陷阱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存在,只是核心的制约要素 在不断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一旦竞争到一定阶段,这个制约要素出现匮乏,就会导致恶 果。3经济主体从个体转变为国家其实,工作的竞争主体是个人,市场的竞争主体是国家。工业革命之前,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是个体户,在个体户的年代,国家本身不知道千万 个小商人在干嘛,政府去干涉经济当然是低效的;但是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经济基础设施的 投资,不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可能的。41760年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到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前, 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使欧洲大陆革命风暴达到高潮。这是近代社会第一次滑入“马尔萨斯陷阱”。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经济再度持续繁荣,拯救了人类。这个阶段爆发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规模最大经济危机以及大萧条。人类陷入了历史 上极端的零和博弈、存量争夺的丛林法则之中。这是人类社会最为血腥残酷的时代。I860年,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还落后于英、法等传统强国,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象征, 是促进统一、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德国在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植之下,集中全国力量发展产 业,主要发展铁路和化工业。铁路总里程从1865年的14900余千米猛增到了 1914年的63000 多千米,成了欧洲铁路网最密集的国家。化学工业的突破虽然是在英国,但是最大的化工厂 却在德国。5德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给了当时其他国家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国家纷纷介入市场, 面对德国产业的崛起,奥地利在1870年以后就开始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俄国从1866 年以后成立了国家银行,动用财政手段支持铁路发展。日本也在明治维新之后主动学习德国 模式。到187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GDP总量首次超过法国,到一战爆发前已经超过 英国,成为以加工和制造为主的工业主导型强国。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国家才能够迅速打造出这样的竞争力。6马克斯韦伯说“国家拥有对内对外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权”。面对市场竞争,国家可不 是一个守法商人的形象。给自己国家的产业开路,对政治家来说最好用的工具就是武力。所以到19世纪下半叶,经济竞争的主体已经从个体转变为国家。各国都开始以国家之 力提升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发展产业,争夺市场。本国市场不够,就开始把眼光瞄向海外。7俄国在I860年以后,征服中亚成为棉花生产大国;英国在1858年之前,东印度公司 代管它的印度殖民地,而印度大起义之后,为了在印度进行扩张更加方便,英国把管理印度 的权利收归国有;1871年德国海军规模还很小,1880年它就反超了法国和俄国,海军规模 仅次于美国,目的就是扩张自己在非洲和亚洲中国,主要是我国山东范围的领地。这些本质上都是以国家的力量在争夺市场。因为产业急速扩张,导致人类在工业革命 之后又一次陷入“马尔萨斯”陷阱,而市场成为各国争夺的稀缺资源,最终在国家暴力机器的 驱使下,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见,“马尔萨斯”陷阱始终存在,核心要素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资源世界做无限的扩 张,国与国之间必然进入残酷的经济竞争。如今,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增长,超发货币,房价泡沫,股价泡沫,资产膨胀,贫富 差距扩大,人类正在上演货币战、贸易战及秩序重构战。真正的复苏,只有等到美国寻找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不是下一个泡沫的时候才能 真正到来。而这个增长点究竟在哪里,现在还远未明了。当下,这场金融危机正在用令人震惊的速度吞噬着全球的经济增长。美国、欧洲和日 本都己经深陷几十年未见的衰退之中,连快速增长多年的中国经济,也发生了罕见的大幅减 速,周边的其他经济也一起下滑。应大萧条而生的宏观经济学,对于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似乎应该有自己的答案。答案 确实有,那就是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70余年 来,宏观经济学家们找到了通论里的各种理论漏洞,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推 倒了通论,另起炉灶,以哈佛和麻省理工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则努力修补了一些漏洞,但 双方都没有做的是一为下一次大萧条准备座对的方案。毕竟,“二战”后美日欧经济的快速 增长和越来越不显著的经济衰退使得担心下一次大萧条的出现显得那幺多余,那么杞人忧 天。现在大概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会同意,当前这场危机,把全球经济拖入了一场大衰退的危 险,但到头来全球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手头现成的对策,或许还是那本尘封了几十年的通 论。通论的核心药方是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来拉动需求,从而拉动整个经济。这是罗斯 福新政背后的经济理论,这也是美国刚刚通过的接近8000亿美元经济复兴方案背后的理论。 但这真的能拯救美国经济吗?笔者认为:恐怕很难。这里面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是,美国的危机不是因为需求不足导致的,这场危机更深层 次的根源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和由此引发的金融体系的动荡调整。需求的下降,只是一个表 象而己。一旦绝大多数老百姓最重要的财产一房产变得不值钱了,如果很多人连贷款都还 不起,如果大量金融机构已经技术上破产无法正常借贷,投资和消费当然会崩溃。但如果仅 仅只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人为地增加需求,而并不解决需求下降背后的深层问题,是不可 能将美国带出危机的。这就好像一个胃不好的人,吃得不多,所以人很瘦。如果一个医生看 到的只是这个人吃得不多,因此开出的药方仅仅是让这个人一天吃5顿饭,指望这样就能让 这个人长胖,这样的药方显然是不可能有用的。让事情更糟糕的是,美国之所以会陷入目前的这场危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个国家 在过去10年里过度消费和借贷。从家庭的角度看,这反映在很多方面几乎没有储蓄,同时 借了大量的债务。所谓次贷,就是一些原本买不起房的家庭仍然获得了房贷,买了他们根本 买不起的房子,借了过头的债。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看,美国的内债和外债都是天文数字。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己经超 过10万亿美元,摊到每个老百姓头上,人均接近4万美元。在过去这些年,美国还有巨额 的贸易赤字,每年高速6000亿至8000亿美元之巨,使得最近几年世界上70%80%左右 的新增外债都是美国一个国家借下的。换句话说,美国的债务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水平。如果一个国家债台高筑,借更多的债恐怕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但奥巴马的经济匏兴方案恰恰就是希望通过借更多的债来解决问题。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 室预计,2009年即使没有8000亿美元的额外支出,美国的联邦赤字也会高达1.2万亿美元。 如果考虑进这8000亿美元,2009年的赤字会轻松达到1.5万亿美元,甚至更多。这个方案 原本指望通过透支未来从而解决短期的近期的问题,这种做法也许很难会有什么正面的作 用。可以说,美国,恐怕正处于一个凯恩斯陷阱之中,也就是传统的凯恩斯式的拯救方案 不会对经济的复苏起到明显的作用。美国金融业在前几年的空前繁荣和美国人似乎没有止尽 的消费欲望,现在看来都是建立在一个虚幻的泡沫的基础上的。泡沫的破裂,造就了这场危 机,同时将美国打回了原形。真正的复苏,只有等到美国寻找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不是 下一个泡沫的时候才能真正到来。而这个增长点究竟在哪里,现在还远未明了。这也难怪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在他的专栏中感叹:我相信美国会走出危机,但问题是怎 么走出去?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