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防火对策及措施.docx
古建筑防火对策及措施古建筑防火应树立“标本兼治,重在长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建立完善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消防安全规范化治理工作,面对古建筑的一系列消防安全隐患,一定要贯彻“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合理有效的进行古建筑物的消防管理工作,必须要提升管理团队的执行力,拟定有效的预防政策,采取合理的消防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古建筑遗留的疑难问题,保护我们的文物财富。1、火灾风险评估对于古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估工作来说,调查是其工作展开的首要环节。目的在于测定古建筑的火灾危险等级,涵盖鉴别火灾隐患、重大危险源,熟悉水源情况、消防设施是否完善等一系列因素。火灾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详细的检测与评估。使用危险等级分析法,从古建筑构成研究、可燃物储存、工作人员数量、文物价值、水源分布、消防措施等角度进行评估工作。旨在分析出火灾隐患的分布,并有针对性的做好防火措施,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扑救,并拟定可行的灭火救援预案。2、改善消防设施对于古建筑,必须保持与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防火间隔距离。但是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不易进行防火间距的设定,因此需要在保护建筑自身结构的条件下,设立防火墙、水幕等防火装置。除此以外,在保护古建筑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应当设立消防应急通道,保证火灾发生时救援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火势;创造消防水源,在城市间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每座古建筑外安装室内外消火栓;在离市区较远的古建筑或坐落在丘陵上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池(消防井),满足无市政管网供水情况的消防用水;安装先进的消防设施,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和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选择的探测器种类和安装方式,安装必要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系统。3、简易阻燃处理因为古建筑的独有性质,不易改变古建筑的防火分区(分隔)、疏散路线与建筑结构,从文物保护和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寺院改建基本无法完成。因此,本人认为古建筑防火技术的重点是对自身环境的改善比如对古建筑内部的易燃饰物材料采取必要的阻燃措施和防火处理,可以选择使用防火涂料、防火油漆进行简易处理;使用不可燃材料将房间隔开,利用阻燃剂对寺院的纺织品进行防火处理,悬挂物在维持色泽和质地的前提下做阻燃处理等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文物古建筑,适当采取防火墙和防火门将其隔成多个防火分区。降低火灾负载、提升建筑耐火等级,从源头上遏制火灾的发生。4、“一室一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推进文物古建筑的“一室一队伍”建设。(在每个文物古建筑设置1处办公用房、5类办公设施,成立1个由公安民警、驻寺(文物建筑)干部、消防监督员、文物建筑工作人员组成的四人小组)帮扶指导开展日常防火巡查和人员的消防培训,重大活动期间蹲点看护;明确文物古建筑管理干部消防安全职责,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工作日志”内容;有条件的可修建1座消防水池,配备手台机动泵、灭火器等11类灭火器材,满足初起火灾扑救需求;分级别、标准组建1支不少于10人的志愿消防队,定期组织开展灭火技能训练和疏散逃生演练,发生火灾第一时间疏散人群、实施初期处置。同时建立健全僧尼、宗教活动、文物场所人员的信息库,指导、支持古建筑单位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各岗位人员消防工作职责,督促场所每日开展防火巡查,每月开展防火检查,并在宗教活动期间开展针对性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5用电用火改造根据前面分析电气火灾占文物古建筑的百分之四十,所以规范此方面将成为重中之重。由于文物古建筑地位特殊、多级分管,可采取协调宗教、统战、旅游、城建、发改等部门筹集整改资金,进一步规范文物古建筑电气线路敷设,逐步将殿堂、僧舍等部位的电气线路使用金属管或者PVC塑料管进行穿管敷设。采取简易、必要的防范措施:如人员离开殿堂或者僧舍时关闭电源总闸;在规定地点和位置燃灯、点烛、烧香、焚纸、煨桑,指定专人负责看管;神佛像前的“长明灯”设固定的灯座,把灯放置在瓷缸或玻璃缸内;所有的香、烛、灯火远离帐帔、幡幢等可燃物;除“长明灯”在夜间有人巡查外,香、烛在人员离开前熄灭;在一些重要场所、部位设置禁火标志;逐步将酥油灯等明火搬出殿堂,设置集中燃灯祈福区域,全面规范寺院用火用电。同时,针对寺院用电的安全隐患,推广使用LED、光纤光源安全照明技术,其超高亮度白光、穿透力强、亮度高、节能、寿命长、故障率低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寺院建筑安全照明的隐患。6、“户籍化”管理加大古建筑消防安全治理的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与预防意识,确保火灾防范方案的严格执行。推行古建筑单位及活动场所,建立古建筑单位微信联系平台,定期对派出所民警、管理干部、专职消防队员进行消防安全管理业务指导、情况通报和常识普及,每日推送消防提示信息,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传授解惑、工作交流、安全提示”的作用;依托“物联网”技术,研发建设寺院消防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系统,收集、绘制寺院消防设施、周边资源等各类信息,接收火警信息,第一时间调派警力处置火警,将以往手段单一、事后“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式管理升级为信息化式的高效能管理模式。文物古建筑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参照我国有关法律文献,组建消防安全治理团队,任命单位法人为消防安全负责人,明确管理制度。除此以外,也应当重视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升大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火灾的救援能力。并且进行要根据季节、节日等特点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古建筑游客数量增加的时间段,针对建筑内实际状况拟定相应的应急疏散预案。7、宣传培训先行文物古建筑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差,没有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因此对古建筑的管理人员消防知识的宣传培训异工作异常重要。要定期开展消防宣传和培训考核,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录音、标语、专栏等宣传工具,多种方式增强人员及周围农牧民的防火意识和自救能力。通过不断强化古建筑单位管理人的水平,从而提升火灾防控水平,缓解公安消防部队警力不足、远水难救近火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