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应急预案汇编(DOC 192页).docx
医院应急预案汇编(DOC192页)预案汇编应急预案是指医院发生各类突发意外事件(情况)时,医院、各部门应采取的应急行动(措施)方案。为使医院、各部门能不断提高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水平与能力,熟悉与掌握应急处置的工作程序,在事件发生后能快速果断处置,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保证各医院工作正常运行。特将以往的各项应急预案加以整理归纳、修订,同时根据医院当前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部分应急预案并汇编成册。望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务必使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XXX二零一五年H一月XXX应急预案汇编目录突发公共事件类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群体性食物中毒救治应急预案3、医院院内紧急意外事件应急预案4、操纵鼠疫疫情预案医疗安全类5、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6、超声科危重患者抢救应急预案7、影像科危重患者救治预案8、产科急救应急处置预案9、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10、护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1、护理行为过失应急预案12、住院患者跌倒预案13、住院患者坠床预案14、住院患者压疮预案15、住院患者烫伤预案16、药物外渗预案17、管路滑脱风险预案18、体温表咬碎应急预案19、住院患者走失(外出未归)预案20、精神特殊患者应急预案21、危重病人外出检查预案22、病人在运送过程中意外防范预案23、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过敏反应应急预案24、门诊突发紧急意外事件处理预案25、危重症患者处理应急预案26、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27、临床紧急用血预案28、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29、特殊管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0、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31、康复意外紧急处理预案32、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及程序33、药事事件应急预案34、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患者安全保证方案35、医疗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36、影响医院秩序事件应急处理预案37、医疗外突发重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38、急救、生命支持医学装备应急预案40、吸痰过程中中心吸引装置出现故障的应急预案及程序41、洗胃过程中洗胃机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42、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43、病案安全管理预案44、封存患者病历前的应急预案及程序45、封存患者病历的应急预案及程序46、关于封存反应标本的应急预案及程序47、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应急预案及程序48、患者自杀后应急预案及程序49、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50、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51、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信息类52、信息安全防范应急预案53、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54、超声科系统瘫痪应急预案55、门急诊信息系统瘫痪应急预案56、药剂科系统瘫痪应急预案57、影像科系统瘫痪应急预案58、春节期间后勤各项事务应急预案后勤类59、火灾处理与人员疏散应急预案60、电梯意外事件应急预案61、地震应急预案62、爆炸应急预案63、停水、停电等特殊情况处理预案64、水管爆裂、跳电等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65、极端天气(高温、强降雨、雨雪)应急预案66、节假日期间物资领用应急预案67、院内突发事件下的媒体应对预案68、后勤保障应急预案69、供应室对发生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70、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处置预案71、医用物品灭菌失败应急处置预案72、遭遇暴徒的应急预案及程序73、手术病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的应急程序应急物资采购预案临床类74、复合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75、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时的风险预案及程序76、急诊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及程序78、产后出血应急预案79、脑疝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0、癫痫持续状态病人应急抢救预案及程序81、患者发生空气栓塞的应急抢救预案及程序82、甲亢危象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3、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急预案及程序85、创伤性休克的应急抢救预案及程序86、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7、急性胸部外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8、膀胱破裂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9、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90、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91、急性喉堵塞的应急预案及程序92、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93、肺癌大咯血的应急预案及程序94、自发性气胸的应急预案及程序95、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急预案及程序96、惊厥患者的应急抢救预案及程序97、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98、常见急性化学中毒的抢救预案及程序99、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100、妊高症的应急预案及程序突发重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为使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理,保证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秩序,特制订本工作方案。1、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协调合作。2、领导机构医院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成立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医院感染防控管理部门、新闻宣传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卫生应急专家组、医学救援队。2.1卫生应急领导小组2.1.1人员构成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2.1.2要紧职责(1)在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单位卫生应急工作。(2)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卫生应急组织体系,落实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组织制定本单位卫生应急预案与各项工作方案,对本单位卫生应急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及考核。(3)研究决定本单位卫生应急工作的重大决策与重要事项,决定启动、变更及终止本单位应急响应。(4)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向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明确受领任务,确保政令畅通。(5)决定是否提请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医疗技术、装备物资等支持与本单位向外分流患者的请求。(6)与当地其他医疗机构及院前急救机构做好协调联络,确保伤病员转运与救治工作无缝对接。(7)指挥调度本单位医学救援力量与资源参与医学救援工作,实施督察指导,按规定与时限上报本单位医学救援信息,并在任务完成后进行总结讲评。(8)承担本单位卫生应急其他有关工作。2. 2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2.2. 1人员构成办公室主任:XXX办公室副主任:XXX成员:王俊辉XXXXXX王袁强杨雪晴2.2.2要紧职责(1)在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日常卫生应急工作,贯彻落实卫生应急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与指令。(2)负责编制及修订本单位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制定卫生应急工作制度。(3)制定本单位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队员选拔标准,组织开展队员选拔工作,并定期更新队员信息,组织队员定期轮换。(4)协调本单位后勤保障部门落实卫生应急所需药品、耗材、器械、设备等物资的储备及管理工作。(5)定期组织本单位有关部门与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开展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并对培训与演练效果进行考核评估。(6)接到上级指令后,按照本单位卫生应急工作预案与制度的有关要求,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络,收集汇总卫生应急有关信息并及时上报,处置结束后完成总结报告。(7)承担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2.3. 院感染防控管理部门2.4. 1人员构成组长:XXX业务副院长组员:XXX院感科科长组员:XXX2.5. 3.2要紧职责(1)负责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时对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反馈。(2)在开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时,负责督促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与消毒技术规范,提供消毒方法与个人防护技术方案。落实分级防护原则与职业暴露的处置,监测、操纵与督导本单位常规防护消毒及有关临床科室及部门的感染操纵。(3)完成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2.6. 闻宣传部门2.7. 1人员构成组长:XXX组员:2.8. 2要紧职责(1)负责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影像视频采集、新闻稿件撰写与新闻公布等工作。新闻公布应按照国家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公布的规定与要求,任何个人与部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公布新闻消息。(2)负责协助新闻媒体做好新闻报道工作。(3)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全体人员的卫生应急工作热情。(4)完成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2. 5后勤保障部门2.9. 1人员构成组长:XXX组员:2.5.2要紧职责(1)负责制定卫生应急药品、器械、设备、水电气、车辆、通讯、食宿等需求计划与分配计划。(2)做好卫生应急所需药品、耗材、设备等物资储备及管理工作。(3)建立本单位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保障机制,确保经费、人力、物资等足额按时到位。(4)做好本单位车辆的保护保养,确保卫生应急工作及时开展。(5)做好本单位处置突发事件现场的保障工作,确保现场救援所需物资与生活保障物资充足,确保通讯联络畅通。(6)完成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2.10. 应急专家组2.6 .1人员构成组长:XXX副组长:XXX组员:2.7 .2要紧职责(1)负责提供紧急医学救援咨询、建议与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诊治方案。(2)同意上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调配,对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救援技术指导。(3)指导并参与日常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工作。(4)参与卫生应急工作总结讲评。(5)承担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2.11. 救援队2.12. 1人员构成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2.7.2要紧职责(1)根据工作指令,按规定时限集结并出队;严格按照救治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对伤病员进行现场医学救援。(2)按要求参加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熟练掌握各类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技术及救治流程。(3)承担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3应急准备应急准备是有效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各类措施的总称。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应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体系,重点做好本单位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队伍管理、装备物资管理、培训演练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定期对卫生应急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本单位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的不足,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制定并实施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及进展规范。3. 1应急管理制度为做好各项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应建立配套的卫生应急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3. 1.1工作内容建立并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培训演练等各类应急管理制度。(1)预案管理制度。明确本单位卫生应急预案编写要求,建立预案评价与修订机制。(2)应急值守制度。明确本单位参与卫生应急值守人员职责、工作内容与信息报送流程。(3)队伍管理制度。明确本单位应急队伍队员选拔标准、工作职责、激励措施、补充淘汰机制。(4)物资管理制度。明确本单位卫生应急装备物资管理责任部门,明确各类装备物资的采购、储备、使用、补充等各项管理机制。(5)培训演练制度。明确本单位开展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的计划、内容、方法、质量,并对培训演练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6)奖励制度。对本单位卫生应急工作表现突出者,根据国家或者部门有关规定予以嘉奖与表彰;在同等条件下,应当对卫生应急工作人员的职称晋级、评先选优等方面予以倾斜。(7)惩处制度。在卫生应急行动中,对不服从调派者,不认真履职,违反有关制度与纪律的个人与部门要予以惩处。如因失职等原因造成突发事件危害扩大,产生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与当事人责任。4. 1.2工作要求(1)按照国家与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应急工作及管理制度。(2)根据日常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实际情况,及时对有关制度进行效果评价及修订完善。3. 2应急预案建设卫生应急预案,是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于平常制定的关于组织卫生应急的工作文书,是对卫生应急要紧工作内容与方法步骤的具体设计,是迅速组织好卫生应急响应工作的基本根据。3.2. 1工作内容(1)按照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要求,根据医疗机构职责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卫生应急预案,要紧包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2)按照预案管理制度,根据各类突发事件情况研判,定期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有用性、可行性,及时更新、增补各类卫生应急预案。(3)在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协助制定、修订各类卫生应急预案,或者提出完善预案建设有关意见及建议。3. 2.2工作要求(1)卫生应急预案种类与内容应能满足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特别需明确突发事件各阶段的卫生应急工作流程,应包含目的、编制根据、适用范围、组织体系及职责、信息监测与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附则等要素。(2)预案以本单位文件形式正式公布,应定期通过桌面推演、专题培训、综合演练等途径使有关人员全面掌握。(3)预案应定期分析评价,及时更新完善,至少每1-2年修订1次,做好修订记录,实现预案的动态优化与科学规范管理。(4)协助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修订的预案,应全面考虑辖区内各类突发事件监测资料与各类卫生应急资源储备现状。由于医疗机构职责发生变化或者其他原因影响其履行预案规定的职责任务时,应及时提出预案更新意见及建议。3.3 队伍管理参照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根据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或者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好队伍的管理工作。3.4 .1工作内容(1)应将部分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技术保障人员选拔至医学救援队,并根据各类突发事件任务需要增配相应专业与数量的人员。(2)队员要保持通讯畅通,当联系方式变更时,应及时告知。3. 3.2工作要求(1)根据本单位制定预案及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要求,基于辖区内重点关注与防范的突发事件类型与发生频率,结合本单位人力资源情况,系统分析评估本单位医学救援队建设需求。(2)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级负责、协调运转”的原则,组建人员数量与专业比例适当的卫生应急队伍。队员应具备现场应急指挥与决策、应急管理与协调、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现场检伤分类与应急处置、伤员分流转送、后勤保障等技能。(3)严格根据政治素养、职称学历、业务能力、身体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进行队员遴选,同意过卫生应急培训或者参加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者优先考虑。(4)制定本单位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原则及职责分工,明确医学救援队队员权利与义务、奖惩措施等。(5)医疗机构应将卫生应急一线人员纳入高危职业人群管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在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伤抚恤或者工伤保险等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保障。3.4装备物资管理卫生应急装备物资是做好平常及处置突发事件时卫生应急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参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卫办应急发(2008)207号),医疗机构平常要做好本单位卫生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3.4.1工作内容(1)按照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所承担的卫生应急任务,建立科学、经济、有效的卫生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与运行机制,满足本单位应急工作需要。(2)卫生应急装备物资通常包含:医疗药品类、医疗耗材类、医疗设备类、医疗文书类、后勤物资类、通信器材类、卫生技术车辆类、宣传保障类等。医疗机构可根据卫生应急任务分工增配各类装备物资。(3)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装备物资筹措、采购及管理,各类标识、服装、队旗、通讯等要求统一。所有装备物资纳入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4)根据辖区内卫生应急装备物资的生产、市场供应、存放条件与应急需求实际,决定实物、资金、计划与信息四种储备形式的比例。(5)协助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辖区内卫生应急装备物资管理计划与方案。3.4.2工作要求(1)建立本单位卫生应急装备库房,成立库房管理小组,明确人员职责,在本单位应急办领导下开展工作。(2)定期对库房进行卫生清整,保持良好温度与湿度,保持通风。各类装备物资统一、整洁,达到“三定”(定分管领导、定管理科室、定使用保管人)与“六防”(防火、防潮、防盗、防冻、防霉烂变质、防鼠咬虫蛀)标准。(3)出入库管理应启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出入库管理登记本,核对各类出入库装备物资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批号、入库时间、出库时间,对新入装备物资进行拍照、编号、建档。定期进行库房盘点,拟制盘点小结,确保帐物相符率达到95%以上。(4)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做好装备物资的更新与轮储,确保达到动态平衡。(5)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各类装备,对操作人员须进行严格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6)库房管理小组定期开展装备物资管理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库房与物资的安全。3. 5培训演练建设3.5. 1系统培训卫生应急培训是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经常性的工作,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时卫生应急保障能力的基本实践活动。参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培训规划与培训大纲,结合本单位所承担的卫生应急任务,制定卫生应急培训计划,开展针对性培训,并区分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3.6. 1.1工作内容遵循“平战结合、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做到全员培训与重点提高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急救技能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1)分层次培训对卫生应急管理人员重点培训卫生应急协同、现场指挥、情况研判、法律法规、媒体联络等。对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培训搜索营救技术、现场急救技术、紧急救命手术、基础生命维持技术、野外生存技巧等。对技术保障人员重点培训各类卫生技术车辆驾驶与维修、警卫勤务实施、饮水饮食后勤保障等。(2)分专业培训通用技能:包含人文、地理、宗教、民俗、体能、心理、外语等,要求所有救援队员务必掌握。基本技能:包含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等,要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务必掌握。专科技能:包含截肢术、冻伤、烧伤、溺水、热射病、中毒等,要求专科救治队伍队员熟练掌握。(3)建立外训机制积极与国内外权威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卫生应急交流培训机制,学习先进的卫生应急知识与理念,开拓视野,增强本单位实战能力。3.7. 1.2工作要求(1)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培训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明确卫生应急培训内容及时间安排,制定培训计划,分阶段、系统性开展培训工作。(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想定作业、桌面推演、学术讲座、经验交流、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充分利用视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先进手段开展培训。(3)对培训前后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培训满意度(包含培训科目的需求、培训方法的可同意性,需改进与提高的方面)进行测评,熟悉培训效果,并进行绩效考评。(4)根据分级管理、逐级培训的原则,协助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本级与下级技术骨干的卫生应急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应支持本单位卫生应急骨干成员参加培训。3. 5.2综合演练参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应急办函(2009)62号),按照当地政府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遵循“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习惯需求”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卫生应急水平现状与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组织或者积极参与卫生应急演练工作。3.5. 2.1工作内容(1)结合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牵头组织或者参与其他部门组织的卫生应急综合演练工作1次,制定或者协助制定演练实施方案。(2)根据综合演练实施方案,按计划、分阶段开展应急演练,规范演练准备、演练评估与演练后改进等环节的工作。3.6. 2.2工作要求(1)紧密结合本单位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与规模。(2)根据演练脚本,组织有关单位具体实施,做好通知、师资、教材及场地等准备工作;演练全过程应以实战要求来对待,所涉及各项措施均应落实到位,包含组织管理、快速反应、操作技术规范、装备物资准备、多部门协调等。(3)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问题,达到完善本单位卫生应急准备、检验各类突发事件预案、锻炼队伍、磨合应急保障机制、保持全员战斗力的目的。4信息报告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是实现快速有效处置的前提,也是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完整,是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全面、有效开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卫生应急响应的决策根据。4. 1工作内容对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信息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4. 1.1报告范围信息报告范围包含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参与处置的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信息。4. L2报告方式及程序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有关信息应尽快以电话、传真、报送文件等形式,或者其他有效途径向属地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4L3报告内容信息报告要紧内容包含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伤亡人数、受伤类型及严重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进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事件发生、进展、操纵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要求“接报即报:报告内容包含报告单位、报告人信息、信息来源、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与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伤亡人数、受伤类型及严重程度、已采取的措施等。进程报告。要求“及时续报”。报告事件的进展与变化、处置进程、势态评估、操纵措施等内容,包含急救力量投入情况、伤病员(轻、中、重)人数、死亡人数、救治人数、转运情况、防护情况、进一步的救治措施与救治建议、与患者转归情况等。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有关信息进行补充与修正。重、特大事件与有明显扩大趋势的较大事件应及时报告上述变化情况,较大与通常事件按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者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时限报告。结案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在3日内进行结案信息报告。4.2工作要求4. 2.1注重报告时效信息报告工作要把握重点,特别注重报告时效。关于涉及10人及以上人员伤亡的事件,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在接到报告或者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基本情况,并及时续报。4 .2.2规范报告内容信息报告应做到要素齐全、内容规范,简明扼要。信息应统一出口,统计口径应一致,可根据工作需要使用多种报告形式,涉及到敏感内容的,应通过机要途径报告。5 .应急响应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根据自身职责与功能定位,结合在卫生应急工作中担当的任务与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接到上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当地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指令后,迅速启动或者终止卫生应急响应。5. 1应急响应管理5. 1.1工作内容6. 1.1.1成立应急响应组织管理架构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标准化的应急响应组织管理架构与指挥协调机制。该架构应包含四个功能模块:应急指挥、应急管理、专业技术、现场队伍。(1)应急指挥:由本单位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实施,开展应急响应各项工作。(2)应急管理:负责整个应急响应各项工作的协调、管理、保障等有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其他部门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3)专业技术:卫生应急专家组负责整个应急响应各项专业技术工作,并对现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所应对事件的类型可由不一致人员构成,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个不一致类型的专业技术组。(4)现场队伍:视具体情况需要时可派遣现场队伍,现场队伍可由应急管理人员与有关专业人员构成,参与与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信息上报等。现场队伍在参加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时,可根据需要与当地政府应急机构、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人员构成联合工作组,密切配合,共同研究与共同落实有关工作。5.1.1.2建立应急响应工作制度(1)建立应急响应启动与终止制度。各单位要建立本单位启动应急响应与终止应急响应的基本条件与有关工作流程。(2)建立现场队伍工作管理制度。现场队伍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明确现场工作责任分工,确定每日例会实施方式,建立信息汇总与上报制度等,充分保障现场队伍工作有序开展。(3)建立评估制度。包含对突发事件进展态势的评估与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评估。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对事件可能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后续应急响应工作建议。同时,应急响应启动后应尽早安排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评估。在宣布应急响应终止后规定时间内,需召开事后评估会议,对本单位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应急管理情况与技术措施开展情况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估,提出改进工作计划。在后续工作中按照改进计划的要求落实,不断提高卫生应急能力。(4)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启动应急响应后,应急响应管理组织架构中的各个职能部门需按照有关要求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提交工作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各部门提交的报告与其它有关信息编制情况通报发送参加应急响应工作的人员与有关部门。可视情况组织定期召开例会(根据需要可每日、每周、或者每周若干次召开),通报各组工作情况,协调安排后续工作。(5)建立例会制度。启动应急响应后,要定期召开各部门例会,通报突发事件进展情况与采取措施落实情况,研讨安排后续应急响应工作。(6)建立现场每日碰头会议制度。现场队伍下设的各工作组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安排合适的时间召开每日碰头会议,交流每日工作进展,研讨突发事件趋势与操纵措施落实,协调安排后续工作。(7)建立应急保障制度。各单位应建立应急财务制度,在突发事件应对时,保证高效及时落实各项财政保障。要制定人员派遣与安全保障计划,制定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注意事项及具体措施,并为赴现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装备及条件。5.L2工作要求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在启动应急响应的同时,根据应急响应工作机制有关要求,任命应急指挥负责人。后续可根据突发事件变化情况与应对工作开展情况适时对应急响应管理框架进行适当调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工作制度进行及时调整。5. 2现场工作5.2. 1工作内容5.3. 1.1现场工作启动(1)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接到事件有关信息后,应当立即核实,初步证实后应当立即报告上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并迅速组织进行现场调查与实施操纵措施。事件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级别时,应当向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定级与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2)按照现场医疗救援指挥部或者上级应急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规范应急调度工作。应坚持“及时、准确、快捷、安全”的原则,加强各部门间沟通。做好院前急救机构与救治机构之间的衔接,确保信息畅通。5.4. L2现场工作准备后续救援队伍赴现场前,应当根据已掌握的事件信息,进行初步推断,形成初步工作方案,并开展人员、技术、物资与后勤保障等准备。(1)确定救援队伍专业构成、参加人员,各组应当明确组长负责制,并确定组员的职责与分工。(2)统一人员思想,进行情况通报与信息说明。(3)根据现场特点开展物资准备。通常需考虑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耗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试剂,卫生防护用品,宣传资料、通讯设备、电脑、数据采集设备设施、现场联系资料等。(4)开展车辆、交通、食宿、保险等后勤保障。(5)确定救援队伍与本单位、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的机制,与事件发生地沟通现场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等。5.5. 1.3现场工作实施现场工作应当坚持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原则,并符合既定方案的要求。现场工作步骤与重点可根据现场性质、特点进行必要调整。救援队伍应当根据需要,与当地有关机构或者人员构成联合工作组,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1)现场急救指挥与协调最先抵达现场的卫生应急队伍与工作人员应首先开展情况核查,核实事件信息,包含事件的地点、事件的类型及危险因素、人员伤亡情况、事态是否得到操纵、需要多少急救力量、医护人员是否需要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等,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到达现场的卫生应急队伍应组织制定急救方案、进行检伤分类、实施现场抢救;并负责调度现场救援力量,安排现场车辆、协调有关单位、反馈现场信息、提出增援请求等。后续卫生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首先应当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熟悉事件最新进展与有关背景信息,商定现场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制定与实施初步操纵措施。并再次进行信息核实,通过走访当地群众,访视伤员,收集与分析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检测数据;综合临床信息、检测信息,对事件性质做出初步推断。各部门通力合作,与现场医疗救援指挥部、本单位急救领导小组、公安、消防、交通运输等部门密切保持联系,高效指挥病人转运分流。(2)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现场抢救a.现场抢救的前提是使伤病员脱离危险环境。要在保证抢救人员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救人员应积极将遇险人员移出危险环境。b.根据“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与死亡人员进行标记,标明在伤病员或者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者脚踝等显要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认真记录检伤分类结果,以便后续进行统计汇总。C.特殊类别现场检伤分类有其各自的特殊性,除通常创伤外,其他诸如中毒、放射、淹溺、烧烫伤、爆震等一些特殊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时间出现大批复合伤病员,致伤因素复杂多样,要根据不一致的致病因素与特点进行检伤分类。d.根据伤情展开初步救治,对暂不能转移出危险区域的伤病员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危重症患者:标红色标,应优先处置、转送;重症患者:标黄色标,次优先处置、转送;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延期处置、转送;濒死或者死亡者:标黑色标,可暂不做处置。分级、分区处理在检伤分类的基础上,开发安全区域,充分利用现场条件设立特定功能分区,将不一致级别的伤病员分区、分级进行急救处理,各区应标有明显的标志牌及相应的色带或者色旗。a.初检分类区:选择现场邻近一个安全、明亮、宽敞的区域,将所有伤病员最先集中在该处,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并标示不一致的色别后,按级别立即送至相应的区域处理。该区域通常悬挂白底红十字标志旗。b.重伤病员处理区:设立在临近初检分类区,用于临时接收红标危重伤病员,由医务人员酌情给予必要的救治。该区域通常悬挂红旗与黄旗。c.轻伤病员接收区:设在空旷安全场地,只接收绿标轻伤员,不需要医务人员立即进行特别处理,可提供简单包扎用敷料、绷带、饮食等。该区域通常悬挂绿旗。d.急救车辆待命区:为急救车单独开发的停车场及道路,便于急救车出入。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调度急救车,急救驾驶员在协助急救的同时应随时待命。e.临时停尸区:该区域仅用于停放黑标濒死或者已死亡的伤病员。该区域通常悬挂黑旗。转送伤员为了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专科治疗,保证救治质量,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者在伤病员情况同意时,对符合转送条件的伤病员,要尽快转送并做好下列工作:a.保证现场转运资源的集中使用与伤病员的合理分流,在现场医疗救援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明确专人负责协调管理、有序运作。b.坚持先重后轻的转运原则,优先转运红标危重与黄标重伤员,绿标轻伤员可暂缓转运。c.病人分流应本着“就近就急、专科特点与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根据医疗机构承受能力与专科特点与地理位置合理统筹安排,合理分流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d.根据伤病员的不一致分级、转运救护车的不一致功能与急救医生的不一致资历经验,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转运安全、有效。e.保证院前与院内联络及时有效,认真填写伤病员转送信息并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同时报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指挥部汇总,及时通知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做好接收伤病员与救治准备。f.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正确把握指证及时机,包含伤病员的准备、救护车及其他运输工具、物资及抢救设备的准备、医护人员、通讯联络的准备等。g.在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务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h.在转送时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疾病预防操纵工作根据情况协助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与疾病预防操纵机构,组织有关专业机构与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与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操纵措施,防止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者衍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a.及时报告可能构成或者已发生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展应急监测。b.传染病病例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感染操纵(包含病例隔离、医疗垃圾与废物的处理等)。c.配合疾病预防操纵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d.根据实际情况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开展有关实验室检测工作。e.在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下,负责病例、密切接触者或者部分重点(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医学观察、留验、隔离等工作。f在疾病预防操纵机构的指导下,协助开展症状监测、健康教育、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等有关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g.协助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公布、风险沟通等工作。及时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制定或者引进相应的实践指南,建立合理的心理干预工作模式,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工作,针对被救助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救援方案。同时为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与咨询工作,必要时做好心理随访工作。信息收集、汇总、交流及上报在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时,应当采集、收集、统计、整理与汇总有关数据、事件调查研究、救治工作进展等信息,及时上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上级业务指导机构或者当地救援指挥机构。同时注意现场工作结束时,应当按要求将事件资料完整归档立卷。撰写现场工作报告在开展现场工作过程中,应当及时总结工作进展,完成现场报告,现场报告包含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5.2.1.4现场工作结束当现场医疗救治工作完成、事件得到有效操纵,在得到派遣单位同意后,救援队伍应当结束现场工作。救援队伍在撤离现场前应当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对现场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后期工作建议。5.2.2工作要求(1)医疗机构或者院前急救机构接到有关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要求后,应立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