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件:中国书法史课件.ppt
中国书法史,1,书法字体发展历程,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大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断繁荣阶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以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大篆,2,1甲骨文甲骨文又叫卜辞或殷墟文字,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3,甲骨文,4,甲骨文,5,甲骨文,6,2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是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金文较之商代的甲骨文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7,散氏盘,8,散氏盘,9,大盂鼎,10,虢季子白盘,11,3大篆大篆又称“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它是我国最早的刻石。大篆的字体,介于古文与秦篆之间,是周代金文到秦代小篆的过渡。,12,13,1小篆(秦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14,泰山刻石,15,会稽刻石,16,会稽刻石,17,琅琊刻石,18,2隶书(汉隶)隶书,历史上也称左书、史书、八分,相传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创造的,所以称隶书。篆书的草写即发展成隶书。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代。,19,礼器碑,20,曹全碑,21,汉,魏晋南北朝,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隶变是古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22,书法从东汉开始进入了繁荣期。东汉时期的几个特殊现象,为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纸的发明完成。第二,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第三,出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第四,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此外,还孕育出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23,3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等。章草成就最大的是东汉书法家张芝,被称为“草圣”。他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可见功夫之深。后人把学习书法叫做临池,就出自这个典故。章草在张芝的时代达到了顶峰。,24,皇象急就章,25,索靖出师颂,26,3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等。章草成就最大的是东汉书法家张芝,被称为“草圣”。他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可见功夫之深。后人把学习书法叫做临池,就出自这个典故。章草在张芝的时代达到了顶峰。,27,张芝 八月帖,28,今草由张芝创立。他看出了章草便捷有余、美观不足的弱点,他大胆革新,在章草的基础上创造了今草。在一幅字中,今草不仅可以上下字相连,而且还可以大小相间,粗细杂糅,正斜相倚。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传世著名今草碑帖很多,如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正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墨迹等。,29,王羲之十七帖,30,智永真草千字文,31,孙过庭书谱,32,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态无穷。如张旭残千字文、怀素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33,张旭 古诗四帖 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34,怀素自叙帖,35,4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所谓楷书,就是标准字体。因此,楷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使用频率最高、学书者最多、最能体现方块汉字特点、最为实用的书体。从魏晋至今,楷书一直保持着它的正统地位。,36,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多宝塔碑,37,5行书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楷,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草,如王羲之丧乱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38,怀仁集王羲 之书圣教序,39,王羲之丧乱帖,40,王献之十二月帖,41,行书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42,王羲之兰亭序,43,颜真卿祭侄文稿,44,苏轼寒食帖,45,行书易于辨认,又独具体态、灵活多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因此,从产生至今,一直盛行不衰。“书圣”王羲之就以行书著名于世。行书的特点是多圆少方,多露锋少藏锋。,46,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成就最高。当时最杰出的书法家是钟繇。他的楷书笔法遒媚,结体朴茂,气息高古,被后世奉为“楷书之祖”。代表作品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宣示表是钟繇直接影响王羲之、开南派书风的奠基之作。,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47,钟繇贺捷表正书之祖,48,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成就最高。当时最杰出的书法家是钟繇。他的楷书笔法遒媚,结体朴茂,气息高古,被后世奉为“楷书之祖”。代表作品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宣示表是钟繇直接影响王羲之、开南派书风的奠基之作。,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49,王羲之出生于仕宦世家。七岁开始学书,拜师于卫夫人(卫铄,晋女书法家,擅长隶、正、行三体。)也曾从叔父王廙学书法。学书于李斯、蔡邕。其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王羲之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自成一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成就主要在楷书、行草,传世作品很多,由于社会动乱,真迹无存,现在能见到的均为摹本、临本。,50,王羲之兰亭序,51,王羲之黄庭经,52,王羲之乐毅论,53,王羲之兰亭序,54,王羲之快雪时晴帖,55,王羲之丧乱三贴,56,王羲之十七帖,57,王献之,羲之第七子,官中书令,又称“王大令”。创造了神骏妍美的“大令体”,又称“破体”。就是打破楷书、草书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偏于楷的为“行楷”,偏于草的为“行草”。这种字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其“破体”的代表作,一是行楷廿九日帖,一是行草鸭头丸帖。“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一笔书”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风华朴茂之姿,令人耳目一新。,58,王献之廿九日帖,59,王献之鸭头丸帖,60,王献之中秋帖,61,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一扫前代单纯追求流美的柔靡之气,代之以刚健、昂扬,呈现了初唐书风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气象。盛唐时期,楷书大家颜真卿、草书大家张旭、怀素,分别使楷书、草书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程度。晚唐柳公权转向清劲瘦硬的书风,以骨取胜,创制“柳体”。,隋唐书法,62,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63,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事而立。贞观七年(633)刻成。此碑书法俊朗圆腴,端雅静穆。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64,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65,薛稷 信行禅师碑 此碑明显的汲取理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然是褚书的面目,然于笔的起落间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失为唐楷佳品。,66,颜真卿多宝塔碑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此碑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流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之一,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67,颜真卿祭侄文稿,68,张旭 古诗四帖 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69,怀素自叙帖,70,柳公权玄秘塔碑因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有“柳骨”之称。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71,宋辽金书法,由于宋代“崇文抑武”,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书法创作也因此得到振兴。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当推行书,这与行书善于抒发性灵、挥洒个性、表达书家意趣有关。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72,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73,苏轼前赤壁赋,74,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75,黄庭坚花气熏人帖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76,米芾蜀素帖 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77,米芾论草书帖此帖取法晋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78,蔡襄澄心堂帖 全文以行楷写成,結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79,蔡襄扈从帖本帖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蔡襄五十五岁时作,用笔一笔不苟,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遗风。此帖的特点是“圆融”。,80,赵佶穠芳诗贴“瘦金书”代表作,81,元朝书法首推赵孟頫,他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他的书法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元明清书法,82,赵孟頫胆巴碑该帖通篇一气呵成,点画精纯,无一笔有懈怠之气。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自然流便,全是“二王”正脉。其字形开张舒展,点画精到沉着、神完气足、萧散率真。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采焕发。,83,赵孟頫三门记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赵体特点: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84,赵孟頫洛神赋圆转流美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85,明代书法早期以“台阁体”为主流,中期主导书坛的是“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晚期代表是“晚明四家”(董其昌、张瑞图、刑侗、米万钟)。纵观明代书法,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元明清书法,86,董其昌 临东方朔画赞,该卷师法颜真卿,落笔精绝,笔法劲健,意境高远,为董氏中年时期楷书的代表性杰作。,87,董其昌 临柳公权兰亭虽曰临写,其实完全出于书家自运,书法秀拙自然,善用墨色变化,浓淡相间,体现董其昌行书的艺术水平与风格,是其晚年行书的代表作。,88,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他透过线条的抑扬頓挫及墨色的浓淡深浅,营造出一种极富变化的韵律动感。,89,清朝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中兴时期,主要标志是碑学的复兴和繁荣,不但取得了可与千余年贴学相辉映的显赫成就,而且以方兴未艾之势影响着近现代。清代书法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流派纷呈,名家如云。,元明清书法,90,郑板桥 满江红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91,结语 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发展和使用走过了漫漫的3000余年,并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遗产。直到今日,书法更是以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标志符号之一。它的美,独一无二;它的美,新颖别致;它的美,五彩斑斓。书法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共有的文明。,92,93,书法字体发展历程,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大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断繁荣阶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以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大篆,94,书法字体发展历程,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大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断繁荣阶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以后,甲骨文,金文,小篆,古隶,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大篆,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