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体生理学基础.ppt

    • 资源ID:306104       资源大小:5.80MB        全文页数:27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体生理学基础.ppt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1.内环境与外环境,1.1 体液及其分布,体液:体内含有的液体。,组织液:占体重15。血 浆:占体重5。淋巴液、脑脊液胸膜腔及关节腔内液体,分布:细胞内液:约2/3,占体重40。细胞外液:约1/3,占体重20。,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外环境 机体所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环境)内环境 构成机体的细胞所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1.2 内环境与外环境,内环境直接为机体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等,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2.机体的稳态,2.1 反应,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 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2.2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包括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概念扩展:泛指凡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都称为是稳态。如体温的相对稳定。,意义:稳态能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动态平衡,而不是绝对稳定。,通过调节达到稳定,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1.概念 当外环境发生变化,或机体生理情况变化时,体内的一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终使机体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理或外环境的变化,使被扰乱的内环境恢复的过程,叫做生理功能的调节2.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各种调节方式原理及特点,3.1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概 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特 点:快速、局限、准确、精确、协调;基本形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概念: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细胞生理功能 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3.2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激素,3.2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概念: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不依赖神 经与体液调节对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如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这属于是自身调节,第四节 机体的控制系统,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机体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前馈控制系统(feed-forward control system),受控部分,控制部分,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此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 方式:单向性 特点:受控部分对控制部分不起调节作用。在生理功能调节中少见。例如:应激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使血 压、心率,而这些信息不能引起明显的神 经调节活动,故BP和HR维持在高水平。,机能活动,受控部分,指 令,控制部分,二、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方式:双向性(分:正反馈、负反馈),受控部分,指 令,机能活动,正 反 馈 信 息+,指 令,受控部分,机能活动,负 反 馈 信 息-,控制部分,控制部分,特点正反馈是维持系统再生状态 正反馈机制很少(排尿反射、分娩、大量失血出现的“恶性循环”)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 负反馈机制多(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是使控制方信息过程最终达到极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受控方的反应最终起到了降低控制方信息的作用,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排尿过程为什么属于正反馈呢?,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时(约400mL),可以刺激膀胱的牵张感受器,冲动经过盆神经传入脊髓,由脊髓传出的冲动经盆神经到膀胱,引起膀胱平滑肌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然后排出体外;当尿液经过尿道时可以刺激尿道的感受器,由尿道感受器传入的冲动,到达脊髓后可进一步加强排尿反射的作用,使膀胱进一步收缩,形成了正反馈,直到膀胱内尿液排尽。,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负反馈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三、前馈控制,方式:双通路 特点:前馈可更快地对活动进行控制,使活动更加准确。有些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如看到食物就唾液分泌),干扰信息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影响,调节具有前瞻性,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略),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意义,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生物膜结构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其溶点低于正常体温,因而正常情 况下生物膜维持在可流动的液体状态。这种脂质成分对于水溶性化 合物具有屏障作用,而允许脂溶性物质溶解并穿透。镶嵌在脂质中的蛋白成分可以起到“载体”和特殊通道的作用,而使 某些水溶性化合物得以通过生物膜。生物膜的多孔性:生物膜上分布有很多微孔,是某些水溶性小分子 化合物的通道。,二、细胞膜的功能,隔离功能 屏障作用 选择性物质运输 生物功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选择性通透 伴随能量传递,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根据细胞是否需要消耗本身的代谢能,三、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概念 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特点 1.不耗能 2.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3.顺电-化学梯度 分类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概念 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扩散速率 R 遵从 Fick 定律 R=K A(c1-c2)/d K 扩散系数 A 膜的面积(c1-c2)外源化学物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d 膜的厚度,特点 扩散速率高 无饱和性 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从膜的脂质分子间隙中通过)不需消耗能量 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概念 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特点 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选择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竟争性(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分类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1)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转运的物质:各种带电离子,化学门控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通道与特异性化学物质结合后激活开放,通道分类(根据通道开关控制因素分类),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N-M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囊泡内含 ACh。接头间隙:约50-60nm。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ACh受体,能与ACh发生特异性结合。,突触,电压门控性通道 膜电位改变激活通道开放,机械门控性通道 受机械牵拉作用激活开放,通道功能活动的共同特征:具有明显的离子选择性门控特点 通道结构和功能可受相关因素影响而迅速变化 激活状态 通道开放 失活状态 通道关闭,受适当刺激不能进入激活状态 静息或备用状态 通道关闭,受适当刺激可进入激活状态,(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征,结构特异性 一种载体通常只选择性转运一种具特定结构的物质 同等浓度差:右旋葡萄糖跨膜通量左旋葡萄糖 木糖则几乎不能被载运饱和现象 载体蛋白数量有限 每个载体分子上与被转运物的结合位点数量有限竞争性抑制 跨膜总量一定,(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概念 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 侧跨膜转运。特点 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分类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动式转运(入胞和出胞),1.原发性主动转运,概念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进行主动转运,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离子泵,ATP水解为ADP,利用能量完成转运,钠-钾泵,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胞内高K+是许多生化代谢反应的必需条件。阻止胞外Na+和水进入膜内,维持胞内低Na+,从而维持细胞的体积、结构和功能。建立的势能贮备是可兴奋组织兴奋的基础,也提供了细胞其他的耗能过程。,2.继发性主动转运,概念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即物质逆浓度或逆电位梯度转运时,能量非直接来自A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分类 同向转运 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都向同一方向运动 逆向转运 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由转运体(膜蛋白)利用膜两侧Na+差完成跨膜转运,3.膜动转运(出胞和入胞),大分子、团块,需膜的运动,出胞 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分泌过程: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分泌。入胞 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分为 吞噬=转运固体物质;吞饮=转运液体物质。细菌、病毒、异物的侵入,血浆中脂蛋白、大分子营养物进入细胞过程等,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有关概念 兴奋性 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AP的能力。兴奋 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或由活动弱强 的过程。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或由活动强弱 的过程。刺激: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的 变化。,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人体各种形式运动都是通过肌细胞收缩完成的。如骨骼肌收缩完成躯体运动,心脏泵血活动靠心肌收缩完成;胃肠、膀胱、子宫及血管活动则由平滑肌收缩完成。,平滑肌,肌肉,横纹肌,心肌,骨骼肌,一、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N-M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囊泡内含乙酰胆碱 ACh。接头间隙:约50-60nm。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ACh受体,能与ACh发生特异性结合。无电压性门控性钠通道。,3.影响N-M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1)阻断ACh受体 箭毒,银环蛇毒,肌松剂(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有机磷,新斯的明。(3)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4)接头前膜ACh释放 肉毒杆菌中毒。,二、骨骼肌收缩机制,骨骼肌细胞的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1)兴奋-收缩耦联(2)肌丝滑行,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章 血 液,一、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浆 55%呈淡黄色的液体血细胞 45%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组成 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2.无机盐 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包括:尿素、肌酐、氨基酸、胆红素等 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 4.其它 含有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一)血 浆 约占全血量的50-55%,(二)血细胞,约占全血量的45-50%,所有血细胞在血液中(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可以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 40-50%成年女性为 37-48%贫血患者的血细胞比容比正常值低,二、血量,概念 血量是机体中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正常值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如:体重60Kg的人,血量为4200-4800mL,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循环血量 全身大部分的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储备血量 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献血量 200400cc 对人体无影响 一般推荐200cc,三、血液的生理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 运输功能 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主要手段。缓冲功能 血液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各种离子和营养物质的浓度、02和CO2的含量、温度、pH值、渗透压等)的某些变化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传递信息 血流直接作用于分布在血管上的感受器或刺激中枢感受细胞,为维持稳态传递反馈信息。2.防御机能 血液具有处理入侵体内的异物或病原体的功能 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止血机能 含有凝血因子,四、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比重(血密度)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有关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比重是1.090-1.092。2血液的粘度 以水的粘度为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2.4。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的比重和粘性都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关系。,3.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 红色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4.血浆pH值 正常值:pH 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5、血浆渗透压(由溶质颗粒数目多少决定),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约为313mOsm。主要来自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与组织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几乎相等,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从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非常重要,血浆蛋白分子量大,不宜透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中蛋白分子很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这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肾病 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血浆蛋白浓度 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静脉端回收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水肿,有效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血管内外液体交换中,限制血浆液体由毛血细管向外滤出的主要力量,阜阳劣质奶粉造成大头娃娃,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全面低下,影响生长发育,蛋白质含量极低,造成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肿,头脸肥大,全身水肿,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 成人的各种血细胞均发源于骨髓;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造血中心是变迁的。胚胎发育早期 卵黄巢造血 胚胎第二个月开始 肝、脾造血 胚胎发育到第四个月以后 肝、脾造血开始减弱 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加强 婴儿出生时 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肝脾参与补充 骨髓外造血具代偿作用 18岁时 进行正常造血 骨髓外造血不具代偿作用(造血功能紊乱),生长发育,二、造血过程,三个阶段造血干细胞定向组细胞前体细胞,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1.造血干细胞 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自我复制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多项分化则可以形成各系定向组细胞。2.定向组细胞 发育这一阶段,就限定了分化的方向。如形成红细胞的定向组细胞叫红系定向组细胞,另外粒-单核系组细胞、巨核系组细胞、TB淋巴系组细胞等。3.前体细胞 这个阶段,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为形态学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类终末血细胞,然后有规律的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三、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RBC)生理 1数量和形态形态: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直径约7-8m,容积约为90m3,平均寿命120天左右;数量:正常男性:(4.05.5)1012/L 正常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1012/L(儿童低于成年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肺气肿、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肺原性心脏病等病,都会引起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 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主要降解产物是胆红素,血浆/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呈透明淡黄色;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品可使血红蛋白变性,成为变性血红蛋白(紫色),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中毒,会产生变性血红蛋白病,引起紫绀。有些人,特别是儿童进食大量不新鲜的青菜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出现紫绀,叫做“肠原性青紫症”。,2.红细胞的功能,(1)携带和运输O2和CO2 RBC主要功能 由血红蛋白(Hb)完成(2)缓冲作用 RBC中具有4对缓冲物质,血液中98.5%的O2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血液中的CO2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酶催化增加反应速度双凹圆碟形具有较大的气体交换面积利于气体交换,3.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1)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负离子易通过,正离子难通过 O2、CO2可自由通过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与表面积和体积比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在外力作用下,正常红细胞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血红蛋白变性或浓度过高会使红细胞内粘度增加,变形能力降低,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概念 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表示ESR与悬浮稳定性成反比 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数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同时又受到与血浆间摩擦力的阻碍。,血沉是一项常做的化验项目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正常情况下,因红细胞膜表面带负电菏,使红细胞间相互排斥,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下沉的阻力较大,故沉降较慢。病理情况下,血浆性质发生改变,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白蛋白减少等,可致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红细胞相互聚集而沉降加速。,4)红细胞渗透脆性,概念 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减小。,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缺少这些原料,造成各种不同的贫血铁: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的再利用。临床: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含铁量较高的食物:肝、蛋、黄豆、蔬菜等,孕妇与产后哺乳的妇女及儿童生理上需铁量是成人的23倍,应多吃含铁量较高的食物,必要时还得服用FeSO4 治疗。,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B12的参与。叶酸: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防B1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 部分贮存于肝参入DNA合成 临 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 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二)白细胞(WBC)生理,1白细胞的分类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7)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28)淋巴细胞(2030),粒细胞,WBC变异: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 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WBC数。,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1)特性 白细胞在机体发生炎症、过敏或者损伤时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进行机体防御的功能。白细胞具有的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等特性都是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渗 出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趋化性 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也可借助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在某些化学物质吸引下,可迁移游走到炎症区发挥其生理作用,这种向某种化学物质游走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吞噬作用 白细胞移至炎症部位,将异物包围并吞入胞浆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趋化因子 能吸引白细胞趋向炎症部位的物质。如: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细菌、细菌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都具有趋化活性。,(2)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 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也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能够攻击摧毁循环血中的细菌。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吞噬过程:细菌入侵时,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作用下,从毛细血管渗出,游走到病变部位,吞噬细菌。中性粒细胞中含有多种蛋白酶,能将吞入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同时结合于细胞膜的氧化酶被激活,产生毒性氧代谢物,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使入侵的细菌在局部被包围并被消灭,因此中性粒细胞被称为机体抵抗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当中性粒细胞自身解体时释放出各种酶类溶解周围组织形成脓肿。中性粒细胞一旦进入组织,就不再返回血液了。,2.嗜碱性粒细胞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增强血浆中脂肪的分解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 无杀菌作用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去除某些毒素的功能,可以阻碍局部炎症的扩散过程。,4.单核细胞 进入血液的单核细胞还是未成熟的细胞,2-3天后发育成吞噬细胞,其吞噬力大为增强,吞噬能力比中性粒细胞更强,能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但是趋化速度较慢,一般在炎症局部的较晚期才能发现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还可以参加其他细胞生长的调控;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5.淋巴细胞 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对“异己”构型物,特别是对生物性致病因素及其毒素具有防御、杀灭和消除的能力。T 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B 淋巴细胞:体液免疫,(3)白细胞的生成,干 细 胞 白系祖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成熟白细胞骨 髓,(4)白细胞的破坏,中性粒细胞正常 在循环血液中停留8h左右进入组织,45天后衰老死亡。细菌入侵 中性粒细胞吞噬过量细菌后,因释放溶酶体发生“自我溶解”,与破坏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共同形成脓液。单核细胞 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进入组织,发育成巨噬细胞,在组织中生存约3个月。,1.血小板的生成 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巨核系祖细胞原始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窦腔裂解脱落为血小板进入血流。,(三)血小板生理,2.数值:正常成人为100 300109/L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3.血小板的寿命及破坏 平均寿命 7-14天;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4.形态 细胞碎片,体积很小,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24m,平均面积8m2;常成群分布在红细胞之间;受刺激时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形状。,5.生理特性,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与正常内皮细胞表面不粘附)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 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织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 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以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中有重要的作用。,6.血小板生理功能,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修补破损的血管 凝血和止血 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等,血小板过少,出血倾向血小板过多,血栓形成,血栓无限形成-控制,纤溶作用 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等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使其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形成,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本身也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与纤维蛋白溶酶原,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参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再溶解。,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概念 正常情况下,由于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可以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机体保护机制 重要、精确 保持短期内迅速形成止血栓止血,避免血液流失;把止血限制在受伤的局部部位,保持全身其他部分 血管内血液的流体状态正常进行。,一、生理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血液凝固(加固止血),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凝血系统发生作用达到永久性止血,收缩反应可使血管管腔封闭,暂时阻止或延缓流血,有利于局部血小板浓度升高,易化了血小板栓子和凝血块的形成,血管破损不大,而且为比较规则的非纵向的裂口,1.血管收缩反应,对于破损较大的血管出血,血栓能暂时封闭伤口,对出血也有一定的制止作用;但是血栓胶为松软,血流转强时易于流失,2.初步止血过程(血小板血栓形成)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12s内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不可逆)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织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 Ca2+作用下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3、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血块的过程,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过程中:1、释放5羟色胺、血栓烷参与局部血管收缩2、粘附、聚集、释放形成血小板止血栓3、促进凝血4、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三、凝血过程,血液凝固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来自血液,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启动凝血系统,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启动凝血系统,四、抗凝系统,1.体液抗凝系统(生理性抗凝物质)(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TFPI和肝素)丝氨酸蛋白抑制物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 作用: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 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蛋白质C系统 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 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 作用:灭活凝血因子、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 作用: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 抑制凝血过程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2.细胞抗凝系统 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3.血管表皮的抗凝作用 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作为屏障可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另外血管内皮还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的功能。4.纤维蛋白吸附、血流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凝血过程中,与凝血酶有高度亲和力的纤维蛋白吸附了绝大多数凝血酶,不仅有助于局部的凝血,同时避免了凝血酶向周围扩酸,而进入血液循环的活化凝血因子被血液稀释、被血浆中的抗凝物质灭活、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5.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 促使纤维蛋白溶解,五、止血栓的溶解,正常情况:组织损伤后形成的止血栓在血止住后会逐步溶解,保证血管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主要依赖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聚现象,1血型(由遗传决定)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类型不同,血型不同;三种常见抗原有较强免疫原性:A、B、D抗原。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红细胞的凝集,2红细胞凝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载波片上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球蛋白构成IgM),二、ABO血型系统,1.ABO血型的分型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而将血液分为四类: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同时含有A、B两种抗原的人为AB型;两种抗原都没有的人为O型。,观察有无凝集,并按下表判定结果:,呈现均匀的淡红色时,表明不凝集,用“一”号表示。在试剂里凝结成絮团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凝集,用“十”号表示。,2.ABO血型的发生,决定ABO血型系统的各种表现型是显性基因,A基因是显性基因,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A+A=?,父母的血型与子女的血型关系,人类血型有数十亿种之多。人类除同卵双生子女外,再也找不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三、Rh血型系统,(一)Rh血型抗原 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 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 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 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二)Rh血型抗体,Rh抗体不是天然抗体,属免疫性抗体,主要是IgG,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三)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 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 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 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 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 致胎儿溶血。,四、输血与输血原则,基本原则: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和溶血。,避免发生输血反应,0 型血,万能输血者,“万能”,(1)输入的血量少,受血者体内血液量大,通过血液循环的稀释和受血者血浆中存在的一些A型或B型的血型物质对O型血清中的部分抗A和抗B抗体的中和,可以把结合的红细胞的溶血机会降低。(2)如果输入的O型血量较大,而且血清中所含抗A抗B抗体浓度很高,同样可以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潜伏着严重的危险性。,除非特殊情况下(当受血者血型鉴定困难、抢救生命的紧急关头、同型血不足或缺乏时,才可输配血相合的型洗涤红细胞,亦可输少量型血以解燃眉之急),型血是不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应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坚持同型血相输的原则,直接配血(主侧)RBC+血清-+间接配血(次侧)血清+RBC-+-+,(二)交叉配血实验,主侧:把供血者的血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次侧:把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三)输血原则,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育年龄的女性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注:输血原则要求血型相同,但在找不到相同血型等紧急情况下可用O型血代替。,(四)输血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急性大失血等病,输血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第三节 血管生理,第二节 心脏的功能,第一节 血液循环系统,第四章 血 液 循 环,第一节 血液循环系统,连续闭锁管道系统心脏血管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网 淋巴系统,肺,心脏 心肌组织构成的具有瓣膜结构的腔室器官,第二节 心脏的功能,四个腔室,1.瓣膜(Valves)心房与心室间 房室瓣 右心房与右心室间 三尖瓣 左心房与左心室间 二尖瓣 心室与大动脉间 半月瓣 左心室与主动脉间 主动脉瓣 右心室与肺动脉间 肺动脉瓣,很薄、极具韧性的片状组织,一、瓣膜和瓣膜结构,2.瓣膜结构,瓣膜的开启和关闭是被动过程-由瓣膜两侧压力差驱动 心房内压力 心室内压 房室瓣被推开,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心室内压力 心房内压 房室瓣关闭,阻止血液倒流到心房,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兴奋的产生及兴奋向整个心脏的扩布;由兴奋触发的心肌收缩和随后的舒张,与瓣膜的启闭相配合,造成心房和心室压力和容积的变化,从而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内流动;伴随瓣膜的启闭,产生心音。心肌兴奋、机械收缩和瓣膜活动三者相互联系与配合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脏的周期性活动:,2.1 概念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2.2 时程 T1/f60s/750.8s,房缩 0.1s 房舒 0.7s,室缩 0.3s室舒 0.5s,2.心动周期,2.3 心动周期特点 1)舒张期时间 收缩期时间 2)全心舒张期0.4s利于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3)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心率心舒期充盈、休息 心衰心舒期,4)心动周期以心室的活动为心脏活动的指标。,2.4 心率 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正常变异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成人(6090次/分)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1心率10次/分,3.心脏的泵血过程,射血与充盈血过程 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心房容积 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处关闭状态)挤血入心室心房舒张,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继续收缩快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减慢射血期,特点 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用时少(收缩期1/3),射血量大。,减慢射血期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压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心室容积继续 心室舒张前期,用时长,射血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使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迅速(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快速充盈期,特点动脉瓣、房室瓣均为关闭状态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负压)心房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快速入室心室容积迅速,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减慢充盈期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 前半期为大静脉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挤血入心室。,心动周期中压力变化最高 室内压:快速射血期末 动脉压:快速射血期末最低 室内压:快速充盈期末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末后负荷 后负荷 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 射血量,心动周期中 心脏缩与舒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心动周期中瓣膜变化 房室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房室瓣开:快速充盈期初 动脉瓣关:等容收缩期初 动脉瓣开:快速射血期初,小结,4.心音,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对心血管壁的作用以及形成的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部听到的这些振动形成的声音称为心音,1)第一心音,发生在心室收缩期,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关闭之前。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由心室收缩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流对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都参与心音的形成。以瓣膜的关闭作用最明显,因此第一心音中主要成分是房室瓣关闭。,2)第二心音,发生在心室舒张期,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由心室舒张期各种机械振动形成的,主要是半月瓣关闭。,3)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四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期。第三心音是一种低频率振动,可能与心室舒张早期血流从心房突然冲入心室的快速充盈有关,使心室壁和乳头肌等发生振动。第四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晚期,其形成可能与心

    注意事项

    本文(人体生理学基础.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