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现代艺术的速度之维 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启示 附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指导浅析.docx
-
资源ID:318012
资源大小:29.7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打开现代艺术的速度之维 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启示 附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指导浅析.docx
法国学者维利里奥的速度理论把速度视为现代生活世界和现代感性的根本性维度,不仅以之考察哲学、政治问题,也对速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试图为艺术研究确立新的视域和范式。以速度为基本美学范畴重新审视现代艺术实践,以速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来理解当前新兴的艺术形态,是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前一方面,他认为对运动性、瞬间性、相对性等速度经验的审美表达是现代艺术形式探索的出发点,而速度技术带来的“竞速”价值取向则造就了现代艺术史的加速现象;在后一个方面,他通过对“马达艺术”和“光线艺术”的命名和分析,致力于确立一种能够把技术要素纳入新兴艺术的审美形态的理论架构。弓I言“工术不仅仅存在于所理解了的物体之中,而且还存在于我们对它认识的方法中。”寻找新的、富于洞察力的认知视域,或以此揭开艺术层层叠叠的面相,或以此重新辨识艺术的身份,进而拓展艺术研究的理论路径,是美学领域一项引人入胜的任务。尤其是当新兴的艺术实践不断突破原有规范,经典艺术理论及其所依托的阐释框架和认知范式都面临有效性的衰减,这一任务就更显迫切。随着现代性而开启的资本快速流动和技术高速发展,使生活节奏和社会运转都呈现出加速的状态并日益进入人们的感性世界。事实上,速度不仅成为现实生存和主体感知的重构性力量,也成为现代以来艺术探索的重要触发因素。然而,由于认知范式的惰性,速度与艺术实践之间日益密切的关联并没有立即进入艺术理论的视野,“速度”之维隐匿在时间性与空间性这两个强大的理论维度和叙事策略之下。从技术哲学进入艺术美学的法国学者保罗维利里奥(PaUIVirilio),改变了“速度”(SPeed)在艺术之思中的蛰伏状态。维利里奥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领域,对于艺术的讨论则散见于不同著作,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但他对速度与艺术实践之关系的发现和评判,充满真知灼见,尤其是对现当代艺术研究而言,不啻开启全新视域。“速度”之维刹那间清晰起来,艺术也由此获得了新的存在价值。因此,在维利里奥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庞杂的速度理论话语中,清理其对于速度与现代艺术的本质关联的理论建构,对艺术研究而言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二“速度”作为现代感性的本质: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逻辑起点维利里奥的艺术美学是以速度为基点来考察艺术实践而发展出的美学话语,要厘清他的艺术美学思想,需要从他对速度的独特理解方式着手。与其他关注速度问题的学者不同,维利里奥不只是把速度视为一种技术现象和社会现实,更视之为一种现代感知方式。他直接指出,“速度并不仅仅用于更轻松地移动,它首先是用于看,用于听,用于感觉,也就是说用于更加强烈地领会当前的世界。将来,它更会被用于在人类身体的影响范围和他的行为人体工程学范围之外,进行远距离行动J在现代加速社会中,速度参与现代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活动的生成过程,已经成为人与世界建立知觉联系的核心中介。这就意味着速度是现代感性的本质性维度。为了从理论上把速度从现代经验上升为现代感性的本质,对“速度”进行概念化建构是论说展开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理论目标,维利里奥没有局限于一般技术哲学所重点关注的领域,还致力于发现“速度”在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丰富呈现和深度介入,从而不仅把“速度”建构为重要的哲学概念、社会学概念,也论证了“速度”作为美学概念和艺术范畴的合法性。概念是理论言说的基础,维利里奥对速度与现代感知、艺术实践之关系的理论阐发,正是基于他对“速度”的这一-概念化建构。维利里奥“速度”概念同时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双重内涵。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速度”是已经进入现代人生存现实的本体化存在。技术带来的“速度”事实,在人类的社会存在中占比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司空见惯,如在短时间内实现长距离的移动、屏幕上快速变换的影像、网络上瞬间传播的信息、远距离在场所产生的时空重叠,等等。而在艺术领域,“速度”也构成了艺术的本体,它介入了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存在,它本身成为艺术的内容、主题,展现为艺术的形式。甚至,艺术比其他领域更早、更敏锐地意识到存在的速度性。如果说时间性与空间性作为艺术长久以来的主题已是共识,维利里奥则认为速度性是现代艺术表达的最新焦点。既然速度改变了艺术的本体存在,那么作为本体论概念的“速度”也理应进入美学和艺术领域。从认识论层面来看,维利里奥试图把“速度”建构为与时间、空间并列的第三种元认知维度。对速度与现代感知关系的多维考察,促使他逐步意识到“速度”对于我们认识现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速度经验重构了现代人的时间感知和空间感知,因为速度“制约着对于世界的时间延续与空间扩展的现象统觉:因此,原来仅仅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元认知维度上的认知范式已难以充分理解不断加速的现代世界。既然速度已变为现代世界的根本性构成要素,这种变化了的现实境况必然吁请理论把“速度”增加为认识世界的新维度。正如维利里奥在讨论光速技术对现代世界的影响时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将光线速度当作新的绝对物,由此引入一个第三类间隔,光线类的间隔,与空间和时间的传统间隔相并列。”也即是说,“速度”应当被纳入认知框架,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范畴之一。维利里奥的速度理论,就是以“速度”为基本范畴而发展出的理论话语,其目的是认知范式的革命。只有突破原有认知范式,现代世界、现代生活才能成为可理解的对象。当作为认识论概念的“速度”进入艺术领域,不仅将揭开现代艺术未曾为人们所看见、所理解的那些面目,将现代艺术展现为新的存在,更将引发对艺术发展的重新认识。由此可见,速度与艺术实践的关系,不仅体现于艺术创作,也体现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维利里奥关于艺术美学的探讨,作为其速度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技术哲学向艺术美学的延伸,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哲学对美学和艺术领域的殖民,而是关于技术的思考终须进入存在之思、终将面对感性领域的一种必然。二、速度感的艺术表达与艺术史加速:“速度”形塑现代艺术的两种方式维利里奥不仅从理论上论证“速度”在现代感知场中的主导性作用,更直接依据现代艺术事实来展开对速度感知的美学建构。速度作为前所未有的现代经验,影响着感性主体的创作活动,从两个方面参与现代艺术的生成过程:一方面,作为生存感受的速度经验成为现代艺术热衷的表达对象,从而经由艺术实践转化为审美维度的速度经验,并发展出新的审美形式;另一方面,“加速”作为一种紧迫感,进入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和代际更迭,最为醒目的是催生出现代艺术史的加速现象。以绘画艺术为例,具有突出的速度感的视觉内容和审美形式成为现代艺术的一大特点。艺关是以独特形式对人类感性的表达,感性的更新往往推动艺术的新变。新的技术条件下,速度成为前所未有的感性经验,吸引艺术的关注。维利里奥认为,运动性、瞬间性和相对性是存在于现代艺术中的速度经验,它们是速度带来的感知的三种更新,深刻地影响着感性主体对世界的审美传达。印象派、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的作品频频表现出对运动性、瞬间性和相对性的青睐。运动性是加速社会中主体对世界的整体感受。作为加速机器的现代技术,推动着世界永不止息的变化,世界主要以加速运动的姿态出现在主体面前。为加速带来的运动感寻找独特的审美形式,成为现代绘画重要的艺术追求。其中未来主义是较早表现出对运动、速度抱有浓厚热情的画派之一,并且有意识地把运动、速度视为重要的新审美元素。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马里内蒂于1909年在费加罗报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中直言,“我们宣布,世界的宏伟因为一种新的美而更加丰富多彩:速度之美。一辆呼啸而过的汽车,如同在霰弹上奔跑,比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更为美丽J为呈现速度之美,未来主义开创了突出运动感的新形式。他们从电影和连续摄影那里获得灵感,援用具有方向性和力度的力量线来表现运动中的力场,这些力量线往往伴随着连续的重复图像,形成一种动态线,通过呈现运动轨迹来营造动态性。巴拉的飞行雨燕用七只重叠的燕子图像来表现燕子的飞行轨迹,拴着皮带的狗用重复的狗腿、狗尾巴、狗链强化快速运动在视觉上产生的交替感,卡拉的骑手用马蹄、马腿的叠影来展现骏马飞奔的强烈动感。为呈现速度之美,未来主义还把运动性作为构图原则,有意在画面中对不同运动事物进行组合,以突显无处不在的运动性,波丘尼城市的兴起把奔腾咆哮的马匹与热火朝天劳作的人物并置,卡拉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把人物的运动和光线的运动交错并置。以运动性作为绘画结构布局的核心原则,在这一点上未来主义并不孤单。至上主义奠基人马列维奇的抽象绘画,多是通过若干几何图形的组合来制造离心的或旋转的动感。立体主义画家布拉克的曼陀铃,画面中看似无序组合而形状各异的几何状碎片,其实是精心布局的结果,目的是同时呈现两种不同方向的运动,旋转的运动和向上的运动,这是对曼陀铃宗教隐喻的意义关联,在视觉上则达成了循环往复的连续动感效果。在速度经验的艺术表达中,运动性并非单独存在,它常常与瞬间性和相对性交织在一起。未来主义作品中那些一连串的图像重影,从整体上看是全部运动过程的轨迹,从单独的细节看则是构成连续性的若干瞬间。每一个瞬间相对于其他瞬间的区分性,暗示了运动带来的变化以及时间在运动中的流逝。在维利里奥看来,瞬间性是加速带来的时间压缩感,随着现代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持续渗透,瞬间性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时间感知。对瞬间性体验进行艺术再现,也逐渐成为诸多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旨趣。除了未来主义,印象派是较早对瞬间性进行艺术探索的流派,他们也受到摄影艺术的影响,试图在画面中呈现瞬间性视觉。印象派“主要热衷于传达、抄录那种在一个不连续的短暂时间内触动画家视网膜的视觉现实”,维利里奥甚至直接把印象派绘画称为“短暂性诗学”(thepoeticsoftheephemeral)o但在对瞬间性的视觉表达上,印象派与未来主义截然不同,印象派画家擅长的是捕捉、突出那些变幻无形、稍纵即逝的事物,例如光线、水汽、色彩等等,它们不再是传统绘画中作为背景的存在,而是绘画的主题。莫奈的圣拉扎尔火车站描绘人们匆匆往来的车站景象,画面上人物已被最大限度地淡化,却有意用火车冒出的蒸汽来突出瞬间性;无独有偶,马奈的铁路虽然保留了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但火车腾起的白烟也是醒目的存在,铁栅栏阻隔不了烟雾瞬间扑面而来的弥漫感。经艺术之手,蒸腾变幻的烟雾在刹那间的定格,凸显了运动所造就的瞬间性。现代物理学认为,加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性的存在。维利里奥把相对性视为加速运动的核心特征,相对性揭示了速度不仅是和时间、空间同等重要的维度,而且也改变人们的时空感知,存在于时空之中的瞬间时刻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相对的。相对性成为重要的感知逻辑,人们在事物的相对关系中感知世界,现代艺术家更试图在一种相对性结构中再现世界。未来主义在同一画面中呈现不同的运动事物;抽象绘画展示不同几何形状之间的相对关系和运动走向;立体主义绘画把对同一对象的多视点、多角度观察并置在同一平面上,向观者传递世界在人类感知中的相对性存在;杜尚的达达主义创作试图建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对性关系;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把熟悉的物体置于陌生环境,制造出怪异的视觉效果,揭示感知对物体与环境之间相对性关系的依赖。基于这些艺术事实,维利里奥认为,以马列维奇、布拉克、杜尚、马格利特等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探索的正是一种“相对论视觉”,是对速度经验的审美转化。从现代速度经验的审美表达来解读现代艺术的形式探索,维利里奥为艺术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不仅如此,维利里奥还依据现代速度经验来认识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提出现代艺术史加速的观点。现代科技的“竞速”逻辑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艺术领域,“竞速”同样成为艺术探索的推动力。现代艺术家试图通过创造“前所未有”的作品和形式,让艺术走出缓慢发展的传统模式,追赶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前现代时期,一种艺术思潮、艺术风格或者艺术形式的形成、发展,往往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现代艺术的登场则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性特征,新流派、新观念、新理论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在维利里奥看来,速度与权力是共生的。二者的这种关联同样可用来解释现代艺术求新求异的“竞速”游戏,现代艺术一再通过解构既有的创作程式和艺术观念,颠覆经典,从而确立自身话语权,而那些无法跟上“竞速”节奏的创作,则难免被抛出现代艺术场的中心地带,逐渐销声匿迹。如此一来,现代艺术史是一部对艺术形式进行“无休无止的实验”的加速史,也是一部艺术观念更迭的加速史。维利里奥的艺术美学以“速度”为核心范畴,重新解释了现代艺术的历史,在速度经验与现代艺术史之间建立了一种明确而牢固的关联,不仅提供了考察现代艺术史的新视角,也在艺术史的总体叙述模式中嵌入了“速度”之维。三、“马达艺术”与“光线艺术”:基于速度技术的艺术命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二者的关系也成为艺术美学的核心议题。维利里奥视速度为现代技术的本质,因而从“速度”之维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构,并对凸显技术元素的视觉艺术形态进行命名,把速度技术与艺术融合而产生的新艺术形态称为“马达艺术"(TheArtofTheMotor)和“光线艺术"(Art-Light)。维利里奥认为现代技术主要是通过自身运动及对光速的运用来生产速度,他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讨论也围绕技术的运动性和技术光速展开。“马达艺术”是技术的运动性与艺术融合而成的艺术形态,“光线艺术”是技术光速与艺术结合而成的艺术形态,它们与原有的视觉艺术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传统视觉艺术主要是一种静止的艺术形态,随着现代技术的运动性进入视觉艺术,视觉艺术的静态性特征被改写,开启动态化的发展进程。维利里奥认为,现代速度技术如同“马达”一般,以自身运动让图像活动起来,向观众展示快速运动中的图像流。电影、电视、计算机的陆续出现,让“马达艺术”在现代艺术场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马达艺术”的出现,使曾经在传统静态性的视觉艺术中难以直接再现的运动过程变得可见,“马达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朝向同时闪避每个人目光及知性之物的运动,就如同是一个不被看见的事物的叙事。”“马达艺术”不仅实现了视觉艺术的动态化,也重塑了欣赏者的观看活动,让运动性本身成为欣赏者的观看方式。这种观看方式被维利里奥称为“竞速透视"(DromoSCopy),是一种由运动及其速度结构而成的观看方式,它把运动性引入主体视点,“竞速透视展示的是,不动的物体仿佛被剧烈的运动所带动”,观看本身成为运动性的。光速是现代光学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中的重要设计参数,当这些技术与艺术结合,光速也随之进入艺术领域。维利里奥的“光线艺术”就是指技术中的光速融入艺术之后,形成的艺术样态。“随着电影的每格画面,这种对材料的抗拒欣然停止,并且让位于唯一的认知持久性一一应视网膜环境的召唤一一让人感受运动及其加速,从电影书写直到实时中的视听视频透视的最新壮举。于是便有了光线艺术的命名,它针对今后载入电影的、模拟的或数字的消失美学中的所有东西电影、实时视频、数字艺术等视觉艺术形态,都被纳入“光线艺术”的谱系之中。“光线艺术”只能依托技术光速而存在,是因为其呈现和传播都离不开现代技术。一方面,从“光线艺术”的可见性来看,是光速让其中的艺术影像变得可见可感。因为,“光线艺术”是由各种人造光线“照亮”的艺术样态,而光线的可见性则是依赖于它的传播速度,也就是光速。另一方面,“光线艺术”的传播大多借助通信技术,通信技术以接近光速的方式让它们能够实时抵达观众眼前。由此可见,“光线艺术”也生成了诸多前所未有的艺术特性:其一,从艺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光线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艺术。传统艺术往往都具有固定的物质载体,“光线艺术”则是存在于虚拟的人造光线之中。无论是数字图像,还是新近出现的数字雕像,都是以非物质性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其二,就艺术的空间占位而言,“光线艺术”是一种去地域化的艺术,不再局限于某个实体空间,而有可能同时存在于诸多空间之中。借助通信技术传播的“光线艺术”,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同步抵达全球观众的接收终端。维利里奥因而认为,去地域化的“光线艺术”已变为一种“全球艺术二其三,从艺术生产过程和受众接受过程来看,“光线艺术”还具有实时性特征。以数字艺术为代表的“光线艺术”,只需艺术家把艺术构思输入到电脑中,图像处理、音色合成等创作环节都能被光速机器即时完成。有些实时艺术还会根据不断更新的信息即时生成,比如与现场观众的实时互动被纳入创作环节,成为作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引导观众在实时时间中感知艺术,重构视觉艺术的感知方式。维利里奥创造了“实时透视”(ThePerSPeCtiVeOfReaITime)这一概念来命名这种新的感知模式,试图以此说明,技术的介入,不仅使时间性和速度感成为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也使感知视觉艺术的主要原则从空间的恒久变成时间的即刻。事实上,维利里奥围绕“马达艺术”和“光线艺术”两个命名展开的相关论述,最终都是为阐明速度技术如何进入现代艺术感知,以及艺术美学应该如何回应。“马达艺术”和“光线艺术”以不同方式向观众展示加速,前者以持续运动的图像流来呈现“正在逝去的世界”,后者以实时瞬间性来呈现“正在逝去的世界”,加速流逝是现代世界的常态,也是这类艺术的形态特征和审美取向。它们创造的艺术景观,它们唤起的艺术感知,凸显了速度和消失在现代感性中的重要性,吁请“消失的美学”在艺术理论中的登场。结语: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回响维利里奥速度理论以其洞察力获得学术声誉,也因其观点的绝对化和激进性引起争议。德国学者斯蒂芬布罗伊尔(StefanBreUer)认为维利里奥仅仅关注速度的技术来源,由于过度强调速度的非经济来源而使其合理性遭到削弱,这种对速度的简化抑制了他对现代速度感知形成全方位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弱化其速度理论的有效性。朱里斯迈尔斯通(JUriSMilestone)则批评维利里奥缺乏从消费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对于快速增长的审美判断背后隐含的权力机制揭示不足。但就美学研究而言,维利里奥创造性地把速度与艺术联系起来,确为研究现代艺术提供新的视域,这一研究思路得到学术界广泛回应。有学者把速度与艺术生产的关系置于特定的审美文化中来考察,例如俄罗斯学者蒂姆哈特(TimHarte)的快进:19101930俄罗斯先锋文化中的速度美学与意识形态(2009)通过分析1910年到1930年期间俄罗斯先锋艺术中的诗歌、绘画、电影对快速进行的审美建构,来表明快速在俄罗斯先锋艺术中已成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有的学者则把速度与艺术的关系链接到对当下感性生存的美学建构之中,卢茨科普尼克(LUtZKOePniCk)的论慢:走向当代美学(2014)结合现代艺术中能给我们带来慢速感觉的艺术品,提出“慢速美学”的概念,认为慢速是我们体验、反思不断消逝的“当下”的重要开放性空间。可以看出,速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为艺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速度”作为美学范畴,已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这也预示着速度之维的引入不仅拓展、更新了现代艺术的研究范式,而且正在成为美学理论和艺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浅析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指导摘要:由于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许多艺术富美发生了改变,但审美大方向还是基于该艺术创作的哲学美学上,在艺术美学的思辨性上连接着理性思考。哲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艺术美学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项反映艺术者心理、审美观念的艺术活动,承载着古往今来的艺术宗旨。艺术美学是一门思维逻辑紧密且具有想象力的知识体系,它以哲学美学为理论依据,以审美文化为载体,以各类艺术特色为依托,以完成人的塑造为最终目标。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么多奇迹,就是因为其丰富的精神传递及精神互通,让艺术能够获得共鸣,并不断传承和发展。艺术美学具备的浓厚艺术底蕴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优秀的艺术美学能够培养人的正确观念及丰富的艺术观,给艺术实践与创作带来巨大帮助。本文主要论述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指导作用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关键词:艺术美学艺术实践与创作指导作用艺术美学作为一门思辨性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性学科,其中所创造出的具备历史价值的艺术品是基于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结构上的,通过色彩、结构等多种形式来展现,它承载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审美文化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文化阐述不同的审美价值,其艺术形态体现了艺术学家所需要阐述的精神内涵。在人类审美发展史上,它是建立在科学与哲学的层面上的,通过艺术载体间接地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诉求以及心理结构展现出来,通过深层剖析让鉴赏者体会到艺术审美的内涵。因此,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通过艺术鉴赏与创作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深刻解读,进而从艺术作品中收获心得体会及审美观。一、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指导作用艺术美学实际上是以哲学美学为理论依据,以审美文化为载体,以各类艺术特色为依托,以完成人的塑造为最终目标,详细阐述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综合内涵。在艺术美学的实践中,艺术家纵观人类发展史,通过人类社会的构造及微观世界的精神载体,再到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探索,利用感官和大脑思维逻辑来重塑和解读这一审美过程。艺术美学是孤独的,却又是热烈的,包含着人类精神文明诉求以及文化心理诉求。艺术是多样性的,与人的精神具有共通性。例如文学作品,是用文字表达出情绪里的酸甜苦辣,用文字展现历史文化背景,从文字中感受喜怒哀乐,体验多种多样的人生。在艺术美学中,审美是一种情感寄托的表现,如此丰富的审美美学,展现出人类艺术世界的精神内涵。因此,艺术美学的多样性、情感性、哲学性能够反射到艺术创作与实践上,这是探索人类心理历程以及精神世界的路程之一。二、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指导中出现的问题(一)艺术美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有偏差,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艺术美学也成为一门需要重视及改革发展的学科。艺术美学作为抽象性的综合理论学科,涵盖的不仅是精神文明诉求、历史背景及人文特色,它同时也是一项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学科。现代艺术美学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忽略了事物发展的本质,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刻板且老套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灵感的激发。由于人的审美心理是多样性且层次化的,过于单一和机械的陈述会使教学失去正确的表述倾向。艺术审美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进行阐述的,若是教材忽略了其中的特性,教师的教学手法刻板,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后续的艺术实践与创作。(二)过于偏向西方的艺术审美,艺术美学教学内容不合理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个国家的艺术文化竞相争艳,百花齐放,因此,一些人偏向于西方的艺术审美,乃至绝对崇尚该理念,而忽略我国的艺术审美观。此外,在艺术美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内容有时会有偏向性,并不能很好地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美学内容的单一会束缚学生发展,限制学生的视野。此外,艺术美学是一项开放性的艺术审美体验,但由于教师只按照教材理论进行讲解,未能结合现实进行阐述,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从杂乱无章的教学素材中找到自己的创造灵感。艺术美学教材理论过于贫乏也是导致学生缺乏兴致的一项原因。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许多人在艺术上敢于创造,敢说出自己的心声,但若是教学素材陈旧,教师教学手法落后,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会降低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艺术美学的兴趣。教师队伍的不专业,教材的编写内容老旧,则容易使得艺术美学审美教学质量下降,耽误学生的发展。此外,在现代艺术美学教学课程中,有些高校或者艺术班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多媒体和投影设备,学生不能借此来模拟和研究艺术作品,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想象力。因此,艺术美学教学中所涉及的硬件条件还需要完善,良好的艺术美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艺术实践的趣味及创作的灵活性。三、艺术美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指导中问题的解决策略(一)改变传统艺术美学教学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艺术美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多维度的美学理论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艺术美学教学中,不难发现它是与唯物辩证法相联系的,艺术美学是开放性的,同时也是矛盾性的,而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东西方美学和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艺术美学基于时代,却又超脱时代。因此,应当改变传统艺术美学的局限性,突破限制,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让艺术美学能够贯穿于生活中,通过生活及社会展现出艺术美学的内涵。当艺术美学达到一个顶峰时,又会不断突破,从而让自己的艺术实践与创作思维更上一层楼。(二)丰富艺术美学教学内容,打破艺术美学的局限性美学的研究学派以及时代背景各不相同,在艺术美学教学过程中,面对艺术美学的研究成果,应当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美学教学的局限性,紧随现代化社会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艺术美学作品,不断发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美学精神,传承民族审美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能够给予后来者以滋养。由于艺术美学与现代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因此,需要艺术美学的教学者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文化素质的塑造,应当注重学生对艺术审美的创造和实践,多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和延伸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上,结合艺术美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好愿景,让每一位学习艺术美学的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三观”,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三)完善艺术美阜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艺术美学的基础学习过程,是要依赖艺术理论教材来进行实践操作的。因此,艺术美学教材内容需要整体化,具备逻辑性,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不仅需要艺术美学教材及时跟上时代发展,还需要完善教学设备。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备,针对现代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要整合复杂的概念,简化其中的理论,让学生能够看得懂,然后通过自身操作实践来提升艺术审美素质。此外,由于艺术审美较为考验一个人的天赋,因此,过于刻板的教学氛围无法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束缚,让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艺术审美灵感。教师应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情景教学,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教师团队也需要及时整改,要为教学资源配置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以满足学生对艺术美学学习的需求。当学生通过以上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后,将对未来艺术实践基础操作具有较大帮助,并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四、结语从京学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指导作用可以看出,艺术美学体现了人类历史背景、价值观以及精神内涵,为寻求自身发展以及艺术发展,艺术美学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也体现了对美好未来的诉求。从艺术美学角度来看,艺术作品是该艺术者真实心灵的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来表达自身的感受,让观赏者能够产生心理共鸣。因此,艺术美学能将人性与理性、美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所有参与者感同身受。从宏观角度来说,艺术美学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在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人类社会美好的过程中,艺术美学如同指路灯,指明前行者的道路。艺术美学拥有深厚的底蕴,人们在领悟艺术美学的过程中,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为自身的价值、人类历史发展、精神文明和审美文化开拓创新、创造、改变,它能够促使人格完善,使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艺术美学不仅为人们带来实践与创造上的改变,其对人类整体思维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都产生巨大作用。参考文献:1马驰.戏曲美学在动画“中国学派''经典作品中的运用J.中国京剧,2020(12):84-87.贺志朴.美学的自律性和批判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06):8-15.引米晓雪,马睿.打开现代艺术的“速度”之维:维利里奥艺术美学的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20(06):12-16.田晓雪.山水实景演出的文化溯源与艺术美学特征探析I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9):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