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新变化(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docx
-
资源ID:318480
资源大小:21.6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新变化(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docx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深化,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0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使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党中央、国务院近期作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我们仔细地研读、领会这些战略部署,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会发现不少突出的变化。这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不仅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清晰勾勒了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路线图”,而且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逻辑。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情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又体现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当然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情土壤。(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影响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历史性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但重点拓展且成为重心的更多是精神层面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需要。将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紧密对接,并逐步向后一方面倾斜,将极大地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格局站位。因为这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围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展开和推进。一方面,要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镜子,全面审视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规定,从中找准短板和弱项、矛盾和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持续发力;另一方面,要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项原则,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将其贯穿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各环节和全过程。(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提出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实质上就是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也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有多少”转向“好不好”“优不优”。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更多关注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速向更多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从追求经济发展“体量优势”和“速度优势”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将极大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视野,因为这意味着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围绕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有多少”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转变而展开和推进。一方面,要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完善基本制度框架、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将质量和效益作为考评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基本标尺,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H)全面深化改革的联动推进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步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不仅标志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而且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涵。改革开放牵涉到经济社会一系列体制机制的转型。作为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单兵突进,必然牵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经济体制改革的分目标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相对接,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在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联动中展开和推进,融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跳出“就经济论经济”的思维局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高效联动;另一方面,要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程,以经济体制改革支撑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频共振。朝着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由多种矛盾和问题所构成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当然要根据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找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既是基于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状态而提出的,更是奔着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注意力集中到为解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上来。一方面,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基础性和支撑性要素嵌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协调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特点,让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让开放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共享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融入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物质短缺为总体上实现小康所替代、“有没有”和“有多少”为“好不好”和“优不优”所替代,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解决结构性问题和供给侧问题上。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注意力集中到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保障上来。一方面,要从持久战的角度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其嵌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中,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将由立足需求侧转为立足供给侧、由聚焦需求总量转为聚焦供给结构、由注重短期平衡转为注重经济增长动力,由主要依托政策调整转为主要依托改革行动,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适应和引导有效需求,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三)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经济体系支撑。新发展理念也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也罢,最终都要落实于经济体系建设之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命题,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国民经济体系面临的短板与弱项基础上提出的。我们不仅要实现结构转型,由中低端产业为主转向中高端产业为主,而且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围绕全力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个基础工程,把注意力集中到为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上来。一方面,要实现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等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融入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中,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布局和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也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至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加以定位,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根据这一全新定位,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布局和推进。(一)立足长期性和稳定性打造制度框架相对于一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凸显长期性和稳定性,起着规范方向的作用,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至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它便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道,被赋予了长期性和稳定性意义。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成为支撑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体框架的三个支柱。这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立足于长期性和稳定性,将其作为在整个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加以打造。一方面,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构建更加有效管用、逻辑贯通、衔接匹配的经济制度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和依托;另一方面,要围绕“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安排,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二)让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相对于以往改革,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瞄准的是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以及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建设目标,其“含金量”极高。意见围绕政府和市场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处理好的首要关系,给出了迄今最为开放、最为透彻的阐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这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立足于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好地将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有效结合起来。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收放自如,不缺位、不越位。(H)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相对于以往改革,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须突破的都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顽疾”或“老大难”问题,其力度和涉及范围前所未有。意见对于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突出短板和弱项作出清晰诊断:“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这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一方面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制度供给,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概括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制度优越性;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决定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亳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指出:“亳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亳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所有制形式。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首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为主体,从本质上与阶级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划清界限,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实现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遵循了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经济规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也唯有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再次,在强调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让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协同配合,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共同发展,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和创新力。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需要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列为基本经济制度,凸显出分配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分配关系只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相适应。这就要求实行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我国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其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层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制度。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甫始,就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内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通往共同富裕康庄大道的重要保障。再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着力点。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配制度的核心命题就是要公平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是与生产力水平密不可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是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分配方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按劳分配为主体,从根源上终结了一切阶级社会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3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选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认识发展。首先,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突破绝非突然,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认识发展的结果,不仅是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而且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深刻认识的正确把握,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地位、可持续发展地位、体制地位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次,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发挥市场“隐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双重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为改革开放注入生机活力和动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再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扩充为所有制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部分,三者中所有制制度是根本性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分配制度是重要制度,会影响所有制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性制度,为所有制制度和分配制度提供重要保障,三者紧密相联、相互作用,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L人民日报,2009-11-0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