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周土体静阻力模型分析及在打桩中的应用.docx
桩周土体静阻力模型分析及在打桩中的应用1概述在运用波动方程法预测桩的可打入性及单桩极限承载力中,桩周土体静力模型的合理选择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土体的静力特性远非线弹性、理想弹塑性能简单描述,而非线性、非弹性、弹塑性等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因此,改良土体静力模型及其计算参数确实定方法,是进一步完善波动方程分析法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桩侧摩阻力的发挥一般是桩体和土体之间的剪切破坏,也可能是桩体带着部分土体,土体间的剪切破坏,而桩端阻力的发挥有的是刺入破坏,有的是压剪破坏1。由此可知,桩侧土主要承受剪切变形,而桩端土体变形主要是压缩,而且不能承受拉应力,桩侧土体和桩端土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是截然不同的。文献2通过室内剪切试验,测得不同法向压力下,钢和混凝土材料分别与土之间的摩阻力与剪切位移的关系曲线,用以描述桩、土间的荷载传递特性。结果说明摩阻力和剪切位移呈非线性关系,而且符合双曲线方程。汉森(Hansen).瑞典桩基委员会和ISSMFE提案也都曾假定压载试验的荷载-位移(P-S)曲线为双曲线3。曹汉志4通过试桩发现实测到的荷载传递曲线可近似用双曲线来描述。王幼青、张克绪5等人通过分析71根桩的压载试验的荷载-位移(P-S)曲线,得到S/P-S的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O.9976,这说明桩的荷载-位移(p-S)曲线完全可近似用双曲线关系来拟和。但该文中不分桩侧土体、桩端土体,均采用双曲线模型来模拟,模型中参数完全基于桩的静载荷试验值,不易推广。由上述土力学理论及室内、室外试验结果,都说明在静荷载作用下桩周土体表现出非线性特性,并可用双曲线来描述荷载与位移的关系。但基于桩侧土体和桩底土体的变形及破坏机制不一样,而且桩端土不能承受拉力的特点,因此,桩侧与桩端土体静力模型应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为简化起见,文中桩侧土体静摩阻力与剪切位移的模型采用双曲线关系,桩端土体仍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来描述(即同Smith法6)o2桩周土体模型2.1 改良的桩侧土体模型在动力打桩过程中,桩侧土体单元i在时刻t时所发挥的静阻力和动阻力分别由非线性弹簧(双曲线)和缓冲壶组成的模型来模拟。2.1.1 桩侧土体静摩阻力双曲线模型桩侧土体单元i在时刻t时所发挥的静摩阻力Rs(i,t)(下文简写为RS)与剪切位移S(i,t)(下文简写为S)假定用康纳(KOndner)双曲线拟和,即Rs-S的关系曲线2.2 桩端土体模型桩端土体单元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来描述土体力学与变形特性,即弹性、塑性与动阻力分别由弹簧、摩擦键及缓冲壶组成的土体流变模型来模拟。土体单元的加载弹性变形由线段0C(弹簧)模拟,塑性变形由线段CD(摩擦键)来模拟,DE段表示桩端土卸载弹性变形阶段。详细的模型描述参见文献6。3一维动力打桩波动方程1931年,D.V.Isaacs指出能量从桩锤传递到桩底不是简单的刚体撞击动力问题,而是撞击应力波在桩身内的传播问题10。他将桩周土体阻力R'引入古典的一维波动方程得到(13)式中:X为桩截面的位置坐标;U为X处桩截面的质点位移;t为时间;R,为桩身土阻力;C为弹性应力波波速,单位:m/s;E、P分别为桩材料弹性模量、密度。然而式(13)仅仅在古典的一维波动方程中机械而简单地引入桩周土体阻力R',并没有真正反映出打桩过程中波动响应。根据方程各个分量的量纲分析,桩周土体阻力R'的量纲应为lm,而力的量纲为N,因此,R,的物理意义不明确。考虑桩身自重和桩周土阻力的情况下来建立一维动力打桩波动方程如下:(14)式中:R为桩单元受到的士阻力,单位:N;G为桩单元的重量,单位:N;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ms2o其它量同式(13)。方程右边的第二项为桩的自重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方程右边的第三项为桩周土体阻力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显然,该方程与方程(13)明显不同,而且有:(15)因此,严格地讲R,不是桩周土阻力,而是反映桩周士体阻力的一个参数,其量纲为1/m。目前求解波动方程(14)常采用特征线法、有限元法及差分法。由于差分法简单且实用,故文中仍然采用该法,以一维应力波动理论为根底,采用上述桩周土体模型编制了动力沉桩分析软件ADP(AnalysisofDrivingPile)o4工程实例运用ADP程序对某海洋石油平台动力打桩工程开展计算分析。在实际试桩过程中开展了沉桩过程中贯入度、应力等数据监测,并在打桩完成后一段时间开展了复打及静载荷试验。4.1工程介绍某海洋石油平台地区水深24.5m,潮差LOL5m。从地质资料由上而下基本可分5层,土质不均匀,夹层较多,表面有较厚的淤泥层在覆盖。平台桩基试桩为钢管桩,贯入深度016.Im范围内用M40型柴油锤打桩,在贯入深度16.126.48m范围内采用MB70型柴油锤施工。该桩总长为69.Ilm,整个桩打入到设计贯入深度26.48m,即桩端持力层位于第层一一粉细砂层。桩身壁厚变化,即=1436mmo4.2计算参数选取分别采用Smith法模型(桩侧土体和桩端土体均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和本文改良模型(桩侧土体用双曲线模型,桩端土体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来开展动力打桩数值计算分析。为简化起见,计算中仅考虑用MB-70型柴油锤开展分析。具体参数选取如下:(I)MB-70型柴油锤:锤心重72kN,锤心落高为2.7m,锤心刚度为2.1671-106MPa,锤击效率n=095;(2)锤垫为白棕绳,其弹簧常数为50MNcm,恢复系数e=0.5;(3)冲击块和桩帽:冲击块重30kN,桩帽重21kN;(4)无桩垫;(5)钢管桩的几何参数、,桩材弹性模量E=2.1-10.5MPao为提高分析精度及更好地考虑土体的性质,每个桩单元长度设为1叫(6)据时间步长选取原则,计算时间步长At=O.00018s;(7)桩周阻力分布假定:桩端土的阻力分配比PER=40%,且桩侧土体侧摩阻力均匀分布;(8)土质参数:因桩是大直径管桩,据文献11可适当加大桩端土最大弹性量的取值。Smith法模型:桩侧土QS=O.254cm,桩端土QP=O.3048cm;改良模型:桩侧土体参数包括:土体破坏变形值Sf,土体的破坏比Fr,桩端土体最大弹性变形QP=O.3048cmo两模型的土体阻尼系数均取:桩侧土JS=O22sm,桩端土JP=O66sm°4.3桩的可打入性预测分析运用ADP程序对试桩开展可打入性分析。从泥面开始到贯入深度Iom范围内,两模型得到的所需锤击数基本一致,但从1026.48m范围内,改良模型的计算值小于SnIith模型的相应结果。在最大贯入深度26.48m处,本文模型、SnIith模型得到的贯入30Cm锤击数分别为:357击、681击,前者约为后者的50%,而实测值为贯入30c303击。因此,改良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准确,相对误差为18%o从计算和实测结果发现,沉桩到最大贯入深度处时(位于粉细砂层),非常难打。随着贯入深度增加,发挥的桩周静阻力基本线性增加,这与计算中假定的桩侧土体均匀分布有关。本文改良模型计算值略小于SnIith法模型的相应值,在最大贯入深度处所发挥的桩周静阻力分别为:9.6MN和8.699MN。随着贯入深度增加,桩身的最大拉应力反而减小。在泥面附近贯入深度处,拉应力值最大,两模型的计算值均约为139.OMPao故在沉桩初期(特别对于混凝土桩),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锤击能量(如轻锤,或重锤小落距),以减小锤击拉应力值,防止桩身拉裂。在整个沉桩过程中,两模型得到的最大压应力值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即先增加后减小,但本文改良模型所得到的最大压应力值略小于SnIith法模型的相应值,在最大贯入深度一半处,两模型的最大压应力值都到达最大,分别为:183.2MPa、197.6MPa0钢管桩的屈服强度Fy为360MPa,显然在沉桩过程中桩不会发生柱状屈曲,即满足强度要求。在015ms范围内两模型分析得到的在一次锤击过程中桩顶单元应力响应的时程曲线基本一致,在t>15ms时,本文改良模型所得的应力值略小于Smith法。两模型得到的最大值均为120.IMPa,略小于实测最大值133.3MPa,误差约为10%,满足精度要求。在最大贯入深度时一次锤击过程中,两模型得到的桩身单元最大压应力包络图非常接近,且与实测最大压应力包络图也较接近,可用于打桩工程应力控制。其中Smith法模型、改良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值分别为149.68MPa.146.65MPa,发生的位置自桩顶44m处。而实测到的最大的最大值为141.2MPa,发生的位置自桩顶7.19m处。显然,最大应力值满足钢材允许应力值。总之,本文改良模型所预测锤击数精度高于Smith法模型,更接近于实测结果,且得到的应力响应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可用于实际打桩工程可打入性预测分析。4.4桩的极限静承载力预测分析用ADP程序对桩在设计贯入深度26.48m处开展了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分析。在贯入30Cnl时击数在020击范围内,两模型预测的单桩极限静承载力基本一致;当贯入30CnI大于20击时,本文改良模型的预测值逐渐大于Smith法模型的相应值。复打贯入30cm实测锤击数为300击,Smith法模型、本文改良模型的预测值分别为8.861MN、9.442MN,而根据静载试验得到单桩的极限承载力为9.6MNo两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7%、1.6%。二者的计算结果均满足工程精度要求,但改良模型的预测值的精度优于SnIith法模型,更接近于实测结果,可用于实际打桩工程中单桩极限静承载力值预测分析。5结论(1)本文根据土性理论的非线性和非弹性的特性以及室内与现场试验结果,而且基于桩侧土体和桩端土体在竖向荷载作用情况下的变形和破坏机理不同,假定用双曲线模型模拟桩侧土体静阻力,桩端土静阻力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来模拟是比较合理的。(2)原波动方程中土阻力IT的物理意义不明确,只是反映桩周土体阻力的一个参数。本文以所推导的应力波动方程为根底,开发了可用于打桩分析的软件ADP。用程序ADP对某海洋平台打桩工程开展了Smith法模型和本文改良模型的比照计算分析。与实测结果比较说明:采用改良模型得到的预测单桩极限静承载力值、贯入过程中的所需的锤击数的计算精度更高,更接近于实测结果,而两模型得到的应力响应结果相近,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这也说明,双曲线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可用于实际打桩工程的可打入性及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