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评价表终审稿.docx
残疾人评估表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残疾人评估表工程得分1.自理活动7654321进食7654321梳洗修饰7654321沐浴7654321穿上身衣服7654321穿下身衣服7654321上厕所76543212.括约肌限制7654321膀胱治理7654321大肠治理76543213.转移7654321床、椅、轮椅7654321坐厕7654321浴盆、浴室76543214.行走7654321步行/轮椅7654321上下楼梯76543215.交流7654321理解7654321表达76543216.社会认知7654321社会交往7654321解决问题7654321记忆7654321总计FIM评定标准:7分:完全独立能.能独立完成所有活动,活动完成标准,无需矫正,不用辅助设备和帮助,并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6分:有条件的独立.能独立完成所有活动,但活动中需要辅助设备,或者需要比正常长的时间,或有平安方面的顾虑.5分:监护或示范.患者在没有身体接触性帮助的前提下,能完成活动,但需要他人监护、提示或奉劝;或者需要他人准备或传递必要的用品.4分:需小量身体接触性的帮助.给患者的帮助限于辅助,或患者在活动中用力程度大于75%.3分:中等帮助.需稍多的辅助,患者在活动中的用力程度到达50%-75%.2分:大量帮助.患者在活动中的用力程度为25%50%1分:完全依赖.患者在活动中的用力程度为025%FIM分级标准;126分:完全独立108125分:根本独立90107分: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7289分:轻度依赖5471分:中度依赖3653分:重度依赖1935分:极重度依赖18分:完全依赖欧洲和美国医药研究机构提供的材料说明,老年人死亡的原因绝大局部属于病理性的,而真正属于生理性死亡的比例很低,仅占老年死亡人数的10%医学专家认为,有些老年人在睡眠中安然去世,并不是“无疾而终,只不过是平日没有注意观察,护理不到位,以至于患了病没了发现.进入老年后,不少人患有脑动脉硬化,出现脑活动水平减弱、对外界的敏感性降低和反响迟钝等现象.正由于如此,体内疾病带来的痛苦难以表现出来.稍有疏忽就会耽误治疗,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死亡.另外,由于年龄的增大,老年人体内的免疫功能日趋减弱,而疾病又会破坏体内的生理平衡,致使各脏腑之间互相影响,结果出现恶性循环.一些老年人身体向来健康,后因患小病而一蹶不振,体力明显下降,结果造成死亡,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专家们建议,在对老年人的健康护理上,必须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发现老年人起居饮食表现出异常,即使变化极其微小,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上医院,请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二是老年人体弱多病,用药的时机多一些,正确用药,对治疗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护理老年人用药时,要做到三点:第一、预防用药剂量过大进入老年之后,人体内各脏腑的细胞数量减少了30%左右,对药物的代谢水平大为减弱.因此,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正常剂量的四分之三较为适宜.服用时忌用茶水.第二、正确掌握服药时间不同的药物由于作用,吸收方式和在体内分布等的不同,服用的时间也各异.病人及家属应看清该药的服用说明.第三、预防药物中毒、成瘾或乱用老年代肾功能减退,肝功能降低,药物在机体内排泄缓慢,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必须格外小心.一些患慢性病的老人在连续服用了某种药物之后,机体会逐渐对其产生一种病态的嗜好.一旦停止服用,会出现精神不振、肌肉酸痛、失眠和呕吐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上述现象,应及时就医,稳妥处理.总而言之,对老人用药要掌握“少而精的原那么,分清主次重次治疗,不能一病一药,或者一病多药,或者问病吃药.作为承当护理任务的子女,只要时常关心老人的医疗和用药,他们就一定可以延年益寿,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考生患者的心理活动比拟复杂,根据不同考生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护理,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升临床疗效.一、关心和尊重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一般都希望重视自己的疾病,所以在工作中要耐心细致,视患者为亲人,说话时要态度和蔼,效劳要热情周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心情舒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以后的治疗产生积极效应.对老年患者的提问要耐心听取并耐心地解释,不要有不耐烦的情绪,以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二、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老年患者中大多数由于患病时间长,生活自理水平差,孩子因工作不能常来陪伴,使这类患者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寂寞,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通过良好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及行为去影响他们,预防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在生活上要关心体贴,帮助他们端水、端饭,协助他们大小便等,使患者感觉到温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三、稳定老年患者的情绪老年患者对所患疾病都有一定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忧虑自己的病能否治愈,疑心对他隐瞒病情的严重程度,怕得不到满意的医疗护理,又怕由此失去家人的关心或对健康的恢复失去信心.这类心理一旦出现,往往不会逆转,所以要及时观察,给予体贴、关心和必要的教育,以改变其消极态度.工作中就更要耐心细致、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不嫌烦、不嫌脏,并主动向他们介绍病情,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疾病的熟悉水平,稳定患者情绪,帮助病人建立不畏老、不怕病的健康自我意识,由于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情绪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支柱.一、常见精神及心理问题1、衰弱综合征(1)常见原因: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2)常有表现: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2、焦虑症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平安;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3、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病症.4、离退休综合征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性障碍.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根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那么所需时间较长.5、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6、高楼住宅综合征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响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增进与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心理协调、反响适度、关系融洽.总而言之,可归纳为: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应对紧张压力;适应环境,能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水平;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水平;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过着高质量的生活.增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1)、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老年人普遍自我健康评价欠佳.由于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忧虑,更感衰老而无用,对老人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实践指导和健康教育中,应实事求是,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对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2)、正确熟悉离、退休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由原来的职业功能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预防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才能对离、退休的生活变动泰然处之.(3)、充分熟悉老有所学的必要性:“勤用脑可以预防脑力衰退.因此,老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4)、安排好家庭生活,处理好“代沟问题: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与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着主导作用,维系亲子、婆媳、翁婿等家庭生活气氛,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代沟.作为子女应尽孝道,蟾养与尊重老人;作为老人不可固执已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应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协商,切不可自寻烦恼和伤感.(5)、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对老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起居、饮食、戒烟、节酒等.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适当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搞好居室卫生,在室内作一些装饰和布置,赏玩一些花、草、工艺品或字画等,使用权生活环境幽雅宁静,心情舒畅,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所以,应培养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怡然自得.改善和增强社会对老年心理卫生效劳U)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我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早已形成了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尊敬的社会美德,这种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也形成我国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2)、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老年是许多危机和应激因素集中在一起的时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会破坏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因此,各界都应对老人给予关心、抚慰、同情和支持,为老年人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奠定根底.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在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发育、生长、衰老、死亡的必然进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65岁以后为老年期,中华医学老年学会根据我国情况定为:60岁以后为老年期.一般自生长期(20-25岁)满以后,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就开始逐渐的衰退,进入老年(60-65岁)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增快,所以人到老年之后,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老年人的疾病特点,首先一人多病,平均每个老人患5-6种重要器官疾患,这些病之间相互影响,可使病情加重、复杂病症又可相互掩盖,第二临床表现不典型,老人因生理反响和敏感性减退,疾病病症可相互混淆、相互掩盖,容易误诊,第三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老年人器官储藏功能明显减退,一旦发病或因医治不及时可使病情急转直下.第四起病隐匿,容易漏珍.第五疗效差、病情长、恢复慢,很难彻底治愈.第六治疗时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响,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同时在机体内代谢缓慢.另外,老年人由于患多种疾病,服药种类较多,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也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响的发生率.护理(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I、自尊心理:老年人喜欢周围的人尊敬他、服从他,要学会尊重病人,称呼要恰当,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文雅.非原那么之事应尊重或尽量多迁让老年病人的意见,不可强词相争.2、怕孤独心理: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尤其退休在家,失去了在工作中同他人的交往,常有孤独感、寂寞感,久之烦躁不安、对待老年人要口勤,平时多问候,增加同他们的接触与交谈,切忌对他们冷淡、不理睬或成心疏远.3、疑老心理:一到老年就有一种退化感,总觉得自己的脑力与体力逐渐衰退,自己有点不舒服就觉得是与衰老有关,要向老年人宣传解释,说明衰老的程度差异性很大,以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4、返重现象:有的老年人童心复萌,应顺其心理,不要奚落与讥讽,能办到之事要尽量照他的要求去办.5、怀旧现象:老年人喜欢追忆往事,接触病人时,要耐心倾听他的讲述,对其所提及思念的人和事,应表示同情或赞许,不可对抗而激怒病人.(二)老年人用药应注意:1、诊断及时,用药准确.对老年人要耐心询问病史细心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症,准确用药.2、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数量,老年人用药应掌握少而精的原那么,要考虑老年人年龄、生理、肝、肾功能及各种疾病之间对药物相互影响.3、用药应从最小剂量开始,老年人用药特别强调个体差异,只能依据具体病人,具体病情,不断调整,摸索出适合个体情况的最正确剂量.4、注意老年人用药的矛盾反响,老年人用药后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现不良反响,就应立即减量或停药.(三)老年饮食护理:1、食物多样化.注意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兼顾.2、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晚餐尤应少食.饮食到达不饥饿,不过饱,定时定量,易消化.必要时少量多餐,以保证每日总热量.3、合理烹调.适合老人身体状况及消化功能减退的特点,食物加工宜软,多采用煮、炖、熬、蒸等方法,少煎炸,清淡可口预防油腻、过咸、过甜、辛辣食物,冷热适宜.4、充足的膳食纤维及维生素.摄取含食物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供应,并预防便秘.5、适量多饮水,因细胞内水的储藏量下降增加血粘稠度而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6、进食抗衰老食品.除每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等动物食品外,适当进食:花生、葵花子、蒸米仁、银耳、蜂蜜、核桃、松子等坚果.(四)老年人平安及康复护理;1、老年人的衣着应舒适、宽松,对行动迟钝的老人应穿防滑鞋,裤脚不可过大过长,最好不穿带过长带子的鞋.更衣、裤、袜时要取坐势,预防单腿独立,预防晕倒.对痴呆老人身上应放联系卡,以防外出走失.2、家居设施环境应适合老人:老人活动区域,不放置障碍物,不能有积水并要防滑.老人的床两侧应设床档或一面靠墙,床不可太高要便于上下,身材矮小老人的床旁可加床踏板,卫生间、浴室地面要防滑,应设坐势马桶,增设扶手;浴盆不宜太高,有扶手等.3、日常用物便于握、拿、用;可增厚增大用物手把等.开水预防应拿不动而烫伤,最好用压力壶或开关式.4、夜间最好不要去厕所而用小便壶,并最好坐位排尿,预防排尿晕厥.5、老年人用热水袋等,水温要比一般成人低,50C为宜.老年人温水浴温度应小于40C.6、老年人神经反射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不协调,故进食时注意力应集中,不要看报等以免呛咳窒息,吞咽略困难者应把食物调成糊状,吃药要看其服下预防误服.7、老年人康复运动要因人而宜,运动要循序渐进,运动量不可过大,运动方式应平安,以散步、体操、门球、太极拳等活动为主.时间不宜过长,运动30分钟应休息15分钟.不要在饱食和空腹时锻炼,应在餐后1小时后锻炼为宜.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疾病康复的运动.老年病的自我调控老年病的自调控,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保健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各成员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保障老年人健康是属于“老年人的权益(人权),“与疾病作斗争的胜利和失败,不仅仅取决于公共卫生干预举措,而且,一方面依赖于科学和技术进展的可得性.另一方面,也依赖于调动个人、家庭和社区重视卫生方面的保证.其对于老年人自身的自我调控的强调,是十分合理而必要的.健康的一半是心理情绪健康老年人生步入圆通睿智的时期,对于人生百相多能有不同程度的彻悟,但对于随着增龄而来的两鬓霜染、发落齿摇、目昏耳覆,以及躯体的种种老病症痛,未必都能洞知理解,并及时科学而合理地对待,常常漫不经心或愁云密布,惶惶不可终日.作为疾病本身而言,从来就没有平静过.如将70岁人和30岁人作比拟,本来各系统功能就有明显衰减,老年人检查身体,没有三五种病可是奇妙的事,羸弱者甚而疾病蜂起.要紧的是老年人当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调控水平,努力争取有一个具有活力的、生命质量指数理想的、积极的暮年时期,也就是拥有健康的老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情绪健康.老年人中通常约有1/4至1/5的人存在忧郁、急躁和伤感情绪,如不能善自排解,常常使原有病情加重,导致血压的不稳定,消化性溃疡的剧痛,癌症的恶化等等,症候多可反复或增剧,以至于当今医疗上的高新科技有时也无能为力.所以?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称“百病皆生于气,是弥有哲理的.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盛宴?中提到西方呼唤“醒觉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似也有参考意义,这个呼声就是:“醒转来生活吧.人生是美好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年人,也应该考虑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做到老有所为,有一个积极的、热情的、健康的生活心态,不愧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称号,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是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定全健康状态.对正常的心理精神状态和社会参与意识,都看成是健康的一个重要侧面,值得深省.长寿无秘诀,健康在自己俗话说:“长寿无秘诀,健康在自己.老年人应当增强防病意识,定期查体,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我国元代王洼的着名养生学着作?泰定养生主论?云:“与其病后求良药,孰假设病前能自防营造适合个人的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再重要不过了.老年人应当与家庭、朋友、邻居等周围伙伴有和谐的交往关系,享受这种美妙的平衡联系,不至于加重孤独感,也不至于由于“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而感到生命所乘无几而恐怖,运动和人类起源以及动植物进化息息相关,虽然不能照搬青年人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但要有适合个人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包括走步、散步、练太极拳、八段锦,乃至于室内诸项活动,以到达“形神共养.食物是个彩色世界,吃什么好要吃得科学,提倡杂食而不偏食,荤素搭配,原那么上少肉多菜,少盐少糖,不嗜烟酒,“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苏轼?东坡志林?),不饿昏,不撑饱,预防肥胖,真正做到“给岁月以活力.我曾屡次听吴阶平院士讲到:“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老年人应当“见微知蓍,及时到医院作检查或治疗.诸如有尿血或便血,就应明确是否有泌尿系统或消化系统的肿瘤视物显着不清或复视,是否有白内障等眼疾头晕、头痛,是否有高血压或脑血管方面的改变乳房有硬结,是否有乳腺癌总是腰腿疼痛是否骨质疏松等等.老年人有病,要及时治疗,不要讳疾忌医,以免由于拖延而使感冒转致肺炎,高血压转到中风,单纯痔疾转成脓肿,甚而难以收拾.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有“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明代医学家王纶?明医杂着.医论?云:“讳疾忌医,骄姿不管于医之类,为不治之疾,足以为戒.医生的劝告,一般都要尊重.例如高血压病,绝大多数要终身服药,不要自以为是停药,以免酿出出血性中风等重病.疾病康复时,要总结经验教训I,预防重蹈覆辙,例如有的阵发性心房纤颤病人与体位有关,应当预防再犯.清代有位医生说过这样一段话:“病中必有悔悟处,病起莫教忘了.老年人对药物代谢水平减退,剂量一般不宜过大,阿斯匹林是好药,对预防血栓形成很好,但长期大量应用,可能导致胃粘膜弥漫性出血或溃疡病,用量要遵医嘱.对于中西补益药,也不要滥用.需要全社会的关情与慰藉古人把“福禄寿喜财称为“五福?尚书?并把寿排在五福之首,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曾把长寿当作人生的一大幸福事.但老人和婴幼儿及产妇一样,都属于脆弱的人群,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慰藉.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人口达900余万,我国应该参照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早从宏观及微观方面出台相应政策.要强化全社会的老龄意识,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当的方法,开展老年效劳业,为老年人群解决实际困难,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要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开展社区养老效劳体系,使老年人(包括病人)不出家门可以享受到所需的社会化效劳.焦虑-痴呆病人易出现失落和不平安感,病症有坐立不安、反复挑选衣服、不停地搓手、到处吼叫或往返走动、甚至拒绝进食与治疗等.对策:给病人足够的照明,保证居室安静,安排有趣的活动,放一段轻松的音乐.抑郁-一具体表现为呆滞、退缩、食欲减退、心烦、睡眠障碍、疲倦等.对策:耐心倾听病人的表达,不强迫病人做不情愿的事,鼓励参加运动,散步为宜.激越一-情感不稳定,常为小事发火,逃避、顽固、不合作.对策:分析产生激越的具体原因,抚慰病人,预防刺激性语言,鼓励规律性的锻炼,以到达放松的目的.欣快-常表现出满足感,易怀旧,自得其乐,话语增多,面部表情给人以幼稚、愚蠢的感觉,对策:尊重病人,增加活动,如下棋、读报、打太极拳等.冷淡-表现为退缩、孤独、回避与人交往,对环境缺乏兴趣.对策:增加照明度,室内摆放病人喜欢的物品,如日历、时钟、照片、收音机等,向病人说一些关爱的语言,建立信赖的关系,鼓励病人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