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施工施工工艺.docx
灌注桩施工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1、灌注桩施工应具备下列资料:(1)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桩基工程施工图及图纸会审纪要;(3)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危房、精密仪器车间等的调查资料;(4)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5)桩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6)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7)有关荷载、施工工艺的试验参考资料。2、钻孔机具及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桩型、钻孔深度、土层情况、泥浆排放及处理条件综合确定。3、施工组织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质量管理措施,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1)施工平面图:标明桩位、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的位置;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时,应标明泥浆制备设施及其循环系统;(2)确定成孔机械、配套设备以及合理施工工艺的有关资料,泥浆护壁灌注桩必须有泥浆处理措施;(3)施工作业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4)机械设备、备件、工具、材料供应计划;(5)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季节性施工的技术措施。4、成桩机械必须经鉴定合格,不得使用不合格机械。5、施工前应组织图纸会审,会审纪要连同施工图等应作为施工依据,并应列入工程档案。6、桩基施工用的供水、供电、道路、排水、临时房屋等临时设施,必须在开工前准备就绪,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保证施工机械正常作业。7、基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8、用于施工质量检验的仪表、器具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二)一般规定1、成孔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整、稳固,确保在成孔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应在成孔钻具上设置控制深度的标尺,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2、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摩擦型桩: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应以标高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辅。(2)端承型桩:当采用钻(冲),挖掘成孔时,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沉管深度控制以贯入度为主,以设计持力层标高对照为辅。3、钢筋笼制作、安装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式接头(钢筋直径大于20mm);(2)加劲箍宜设在主筋外侧;(3)导管接头处外径应比钢筋笼的内径小IOOmm以上;(4)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应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和自由落下,就位后应立即固定。4、骨料粒径不得大于钢筋间距最小净距的1/3。5、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灌注混凝土。直径大于Im或单桩混凝土量超过254的桩,每根桩桩身混凝土应留有1组试件;直径不大于Im的桩或单桩混凝土量不超过25m3的桩,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试件应留3件。6、桩在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7、灌注桩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配件以及个人劳保用品必须经常检查,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三)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1、泥浆的制备和处理(1)除能自行造浆的黏性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进行配合比设计。(2)泥浆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LO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2)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3)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Inm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小于L25;含砂率不得大于8%;黏度不得大于28s;4)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应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3)废弃的浆、渣应进行处理,不得污染环境。2、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1)对孔深较大的端承型桩和粗粒土层中的摩擦型桩,宜采用反循环工艺成孔或清孔,也可根据土层情况采用正循环钻进,反循环清孔。(2)泥浆护壁成孔时,宜采用孔口护筒,护筒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2)护筒可用48mm厚钢板制作,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IOOmnb上部宜开设12个溢浆孔;3)护筒的埋设深度:在黏性土中不宜小于LOn1;砂土中不宜小于1.5m。护筒下端外侧应采用黏土填实;其高度尚应满足孔内泥浆面高度的要求;4)受水位涨落影响或水下施工的钻孔灌注桩,护筒应加高加深,必要时应打入不透水层。(3)当在软土层中钻进时,应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在硬层或岩层中的钻进速度应以钻机不发生跳动为准。(4)钻机设置的导向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潜水钻的钻头上应有不小于3倍直径长度的导向装置;2)利用钻杆加压的正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具中应加设扶正器。(5)如在钻进过程中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失稳等现象时,应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钻进。(6)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2)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Ioomn1;3)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四)灌注桩后注浆1、灌注桩后注浆工法可用于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的沉渣(虚土)、泥皮和桩底、桩侧一定范围土体的加固。2、后注浆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2)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直径不大于1200mm的桩,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直径大于1200mm而不大于2500mm的桩,宜对称设置3根;(3)对于桩长超过15m且承载力增幅要求较高者,宜采用桩端桩侧复式注浆。桩侧后注浆管阀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和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在离桩底515m以上、桩顶8m以下,每隔612m设置一道桩侧注浆阀,当有粗粒土时,宜将注浆阀设置于粗粒土层下部,对于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宜设于粗粒土层中部;(4)对于非通长配筋桩,下部应有不少于2根与注浆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5)钢筋笼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扭笼。3、后注浆阀应具备下列性能:(1)注浆阀应能承受IMPa以上静水压力;注浆阀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石等硬质物的刮撞而不致使管阀受损;(2)注浆阀应具备逆止功能。4、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45-0.65,对于非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7-0.9(松散碎石土、砂砾宜为0.50.6);低水灰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2)桩端注浆终止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岩、非饱和黏性土及粉土,注浆压力宜为3IO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L24MPa,软土宜取低值,密实黏性土宜取高值;(3)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4)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宜进行注浆试验,优化并最终确定注浆参数。5、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d后开始;(2)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8Ion1;(3)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端;对于非饱和土宜先桩端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应先上后下;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h;(4)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5)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6、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7、当注浆压力长时间低于正常值或地面出现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应改为间歇注浆,间歇时间宜为3060min,或调低浆液水灰比。8、后注浆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后注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值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9、后注浆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1)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水泥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试注浆记录、设计工艺参数、后注浆作业记录、特殊情况处理记录等资料;(2)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承载力检验应在后注浆20d后进行,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于注浆15d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