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菏泽2030”规划纲要.docx
“健康荷泽2030”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健康荷泽"建设,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制定本纲要。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健康现状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近年来,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2015年我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49所,拥有床位37547张,卫生技术人员48294人,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42张、2.17人、2.25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4.66%。、6.1%。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维护和促进我市居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我市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结核、乙肝等重点传染病发病数量较多,新发传染病传播风险加剧;慢性病上升趋势明显,导致的疾病负担日趋加重,恶凿中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占居民死因构成的乃;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54万,占到总人口的15%,人口老龄化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居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精神障碍导致的社会问题凸显;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中的健康危险因素比较复杂,职业安全、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叠加;人群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异较大;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优质资源不突出,健康领域内部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健康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有待增强;以健康为导向的公共政策还不完善,尚未真正形成"大健康"的格局。迫切需要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领下,在更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统筹建设健康荷泽,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第二章发展机遇将健康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提升综合实力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未来十五年,是推进“健康荷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空前重视,山东省委省政府也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了建设健康山东的宏伟目标,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地位更为凸显;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社会力量更为广泛地参与健康领域,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越来越被广泛认同,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环境不断趋好。同时,健康与其他行业加速融合,健康领域科技不断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健康荷泽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空间和更强劲动力。抓住机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健康荷泽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然选择。第二篇总体战略第三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深化健康理念引领,积极推进健康行动策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公众参与的大卫生、大健康服务体系,着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模式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全力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后来居上目标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健康优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把增进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健康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把握健康发展规律,围绕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制约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抓紧补齐短板,加快改革步伐,全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高效、绿色、集约发展。坚持均衡发展。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体育服务公益性,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在保证全民健康基本权益基础上,重点关注贫困人口、流动人口、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坚持共建共享。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整合全社会资源,强化个人的健康意识和责任,广泛宣传动员、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第四章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符合荷泽特点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健康管理模式,建立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环境持续改善,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全省前列。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发展繁荣,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50年,全面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城市。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一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健康期望寿命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岁左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一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普及,居民健康理念进一步形成,掌握更多健康技能,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有效预防和减少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的发生。健康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大气、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食品、生活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公共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美。一健康服务优质高效。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康服务资源更充裕,服务体系更完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供给更加高效,服务内涵更加丰富,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健康保障公平持续。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消除全市健康保障水平的城乡、区域和人群差异,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5%左右。健康产业更具活力。建立起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新型业态发展壮大,产业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群众健康消费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健康治理科学高效。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和决定性成果,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等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科学高效,多元卫生与健康治理机制逐步形成。第三篇普及健康生活第五章加强健康教育第一节普及健康知识建立完善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将健康元素全方位融入到公众生活和工作环境,以社区、农村、学校为重点,以健康城市、健康促进示范县(区)等为落点,面向广大城乡居民,突出重点目标人群,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实施健康知识传播"七个一"工程,建立一个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每个广播电视频道开设一个公益健康栏目,每个报刊开设一个健康专栏,建好一个健康热线Q2320),拓展一批健康教育新媒体,每个县(区)建立一个健康教育馆,每个社区(村)建成一个健康教育专栏。到2030年,全市80%的县(区)达到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标准,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第二节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健全覆盖全市的居民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开发和利用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途径、策略和内容。将健康素养纳入高中以上入学和各类入职等测评体系,将健康素质测评纳入教育测评体系,促进健康素养全面提升。把握健康信息传播主渠道,探索建立健康顾问审核机制,打击不实和牟利性误导宣传行为。将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融入医疗机构诊疗全过程,强化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实现全程健康管理。到2030年,基本实现健康促进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覆盖,全民健康素养提高到30%以上。第三节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药物滥用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将未婚青少年纳入免费避孕服务范畴,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普及有关毒品使用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识毒拒毒防毒能力。完善戒毒服务,健全戒毒等管理体系,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完善集生珊兑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规范使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预防药物依赖,增强药物依赖的治疗服务。第六章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第一节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专项行动大力宣传倡导“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和零级预防的理念,开展"一评两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即定期进行一次健康评估,自觉控烟控酒,适度减少盐、油、糖的摄入量,促进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与健康心理。依托村(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发展壮大基层健康指导员队伍,推广简便易行的健康适宜技术和健康支持工具,全面营造促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平衡的支持性环境。到2030年,实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覆盖率达到90%,以村(社区)为单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第二节推广健康评估提倡居民个人定期进行自我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社区和有条件的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设立自助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健康指标检测点,设立健康小屋,为居民了解自我健康状况提供便利。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中小学生免费进行一次健康查体,为孕产妇、0-6岁儿童进行系统保健管理。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主动为就诊患者提供血压、血糖等快速检测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提供血糖血脂检测、口腔预防保健、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等服务。健全健康体检制度,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将健康行为监测与健康指导和健康体检相结合,指导居民进行科学的健康自我管理。第三节开展控烟控酒以控烟履约为目标,加大控烟力度,综合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场所和室内禁烟工作,党政机关、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和健身场所全面建成无烟场所。强化戒烟服务,推广戒烟热线,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遍开设"戒烟门诊"。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严格酒类广告管理,研究制定并发布不同人群的酒精摄入指南,指导居民健康消费。加强有害使用酒精检测,落实有害使用酒精行为监管。到2030年,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高风险饮酒比例降低到10%以下。第四节引导合理膳食全面实施减盐、减油、;咸糖行动,引导居民合理减少家庭烹饪中的盐、油、糖的使用量,自觉选择低盐、低热量食品。实施居民营养改善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建立完善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机制,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加强儿童、孕产妇、贫困人口、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营养干预。第五节促进身心健康创新和丰富疾病预防方式,培育促进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心理的行为方式。加大牙周病、踽病等口腔常见病干预力度,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实施局部用氟、窝沟封闭等口腔保健措施。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康保健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在有条件的机构开设医学减重门诊和运动指导门诊,提供健康指导服务。到2030年,居民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等状况得到全面改善,青少年肥胖比例控制在5%以下,成年人控制在10%以下。发展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用人单位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岗前和岗位培训I。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职业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到2030年,实现社区与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全覆盖,所有县(区)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12320热线。第七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一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市体育公园、市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市级按“五个一工程"(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在市区打造城市步行绿道,沿赵王河两岸修建全长约33.85公里健身步道、自行车绿道等慢行交通设施。所有县(区)建有“三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乡镇(街道)普遍建有“两个一"工程(f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社区、行政村建成一个多功能的文体广场。居住区全面配建公共体育设施,并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地供给。构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到2030年,人均体育场面积不低于2.8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基层体育站点达到每万人12个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占总人口的3%。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围绕元旦、5月全民健身月、6.15全民健身大联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主题健身活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拓宽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渠道和方式。大力推广武术、秧歌、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开展好荷泽“武术之乡”品牌赛事,打造一县一特色全民健身特色活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倡导每周健身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I小时。引导和支持“互联网十体育"发展,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实行医保卡结余资金用于大众化、基础性健身消费,促进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到203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43%以上。第三节促进体医融合加强体医结合,推进市民健康促进和管理。实施全民健身科技行动计划,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养老、医疗卫生相融合,将全民健身纳入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发展规划。创新健身指导和健身培训方式,让群众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促进康体结合和健卫一体,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培养健身指导人员,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增加健康荷泽建设中的体育要素。第八章保障学生健康第一节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健康教育"五落实"(即场地、课时、课本、教师、教案落实),开发健康教育教材,构建学科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彳专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探索建立学校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制度。以中小学为重点,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将学生健康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到2030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0%以上。第二节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管理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推进健康促进校园建设工程。建立健康巡查制度,加强学校卫生管理。规范设置校医院、卫生所、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师生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学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与监测网络,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创建无烟环境,净化学校周边环境,预防校园伤害与暴力。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所有中浮校和托幼机构均配备满足需要的校医(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员,所有学校普遍设立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室)并配备专(兼)职教师,健康促进学校达标率85%以上。第三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开展学生常见病筛查与早期干预。加强学生口腔疾病、肥胖、近视等综合干预,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中小学生患踽率控制在15%以内。减少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开展以"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为主题的活动,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及低盐低油综合干预,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坚持学生眼保健操制度,开展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降低近视眼发生率。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推动建立家校联动干预机制。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开足开好体育课,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第四篇优化健康服务第九章加强全民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第一节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健康优先,加强各级疾控预防控制中心、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防保机构建设,筑牢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逐步建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参与,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公共卫生机构设置,优化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发挥整体效益。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员,完善用人制度,提高人员积极性。第二节强化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加强重大传染病控制。根据山东省统一部署,结合我市人群防控特点和健康需求,分阶段逐步增加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逐步推动实行医保卡结余资金用于第二类疫苗接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建立健全以症状监测为路径的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逐步推进传染性疾病控制向感染性疾病控制拓展。加强艾滋病防治,保持低流行水平。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发现、治疗与管理,确保全市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实施乙型肝炎控制工程,维持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处在较低水平,加强乙肝患者系统管理,减少肝癌或肝硬化发病率。加强性病防控,梅毒等重点性病得到基本控制。维持无脊灰状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杆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积极防范新发与输入性传染病。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继续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工程,聚焦"五高疾病",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市建成3个国家级示范区,省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重点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实现消除W基本消除部分重点地方病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以上,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重点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15%以上。提升精神卫生工作水平。完善"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机制,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模式,最大限度维持患者病情稳定,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健全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促进公众心理健康,维护公众安全。到2030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5%以上,抑有雌治疗率提高50%o第三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即: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O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逐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满足群众基本公共卫生需求、符合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内在发展规律、运行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加强项目间整合和衔接,不断丰富和拓展项目内容,将一些服务对象广、干预效果好、成本效益高的项目纳入服务范围,扩大人群覆盖范围,落实有效预防干预措施,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四节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综合治理机制改革,实施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注重宣传倡导、服务关怀、政策引导、服务家庭,积极构建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环境,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残疾照料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机制,引导育龄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和前瞻性研究,推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配套经济、社会体系,推进计划生育服务与孕产期保健、生殖健康服务相结合,实施全程服务、精准服务、个性服务,不断满足群众计划生育服务需求。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扶助关怀政策体系,实行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健全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制度,推进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制度,关爱流动人口和留守人群,促进社会融合,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到2030年,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自然平衡。第五节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口岸与地方的联防联控机制,控制和应对境外输入传染病。加强国际旅行健康指导与服务,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第十章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第一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以市、县区医励口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为架构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以三级医院为中心,以管理和技术为桥梁,推动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多种形式合作,实现加快发展。每个县区建立一处标准化的县级医院。综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村卫生室,推进村卫生室服务升级,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整合推进县域内医疗资源共享,以均衡配置为导向,建立县、乡、村三级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和合作共享的新机制,形成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新模式。到2030年,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90%以上,县域内30%左右的住院服务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全面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第二节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成立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完善医院内部疾病控制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医院承担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并纳入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促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间的无缝衔接,实现医防结合。第三节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质控规范化,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确、实时监管。全面开展质量考核,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打造一批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规范的医疗机构。推进区域性非急诊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建设。建立与医院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健全完善药事管理制度,规范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基本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第十一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第一节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市级至少设置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每个县级区域设置I所县办中医医院。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百工程",创建1-2个国家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2-3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3-4个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5个县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加强中医类医院康复科室建设,实现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全部设立符合标准的康复科,支持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支持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建设。到2030年,50%以上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或省级先进单位,1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达到30%。加强中药饮片和中药院内制剂质量监管,鼓励中药院内制剂开发和使用,建立中药制剂全市调剂使用工作机制。第二节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到2030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设置全覆盖,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立治未病中心,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示范网络。将治未病服务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出或基本医保支付范围。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引导人民群众更全面地认识中医药养生与健康的关系,自觉将中医药养生融入到健康生活习惯。第三节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广泛普及中医基础理论,提升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建立我市民间中医药保护名录,做好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挖掘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实施中医经典、经方和经验“三经传承"战略,在全市开展中医临床人员"读经典、做临床、提疗效"活动,将我市中医药行业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学习型行业。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把师承教育贯穿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制定师承教育激励机制,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继续实施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开展全市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工作,鼓励支持省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开展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坚持中医原创思维,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能力。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鼓励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第十二章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第一节强化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建立完善系统、连续、综合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模式。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实施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继续全面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产前筛查、免费新生儿筛查。推进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有效干预率。继续做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预防艾滋病和梅毒以及乙肝母要传播、国家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进一步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将母婴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持续降低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加强妇幼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转运和管理能力,持续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到2030年,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9%以上。第二节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服务实施减少残疾行动,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预防精神残疾。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交通安全和科学救护等措施,减少肢体残疾。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根据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站(室)。将残疾鉴定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填报内容。完善医疗机构、社区、城区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制度,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以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精准康复,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进一步加强辅助器具推广和适配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辅助器具服务网络;建立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落实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由当地政府给予资助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城乡残疾人普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到2030年底,全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达到全覆盖,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100%。第三节促进老年人健康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性病管理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积极稳妥推进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病。健全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第四节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八个一”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补贴。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制度实行待遇政策倾斜,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建立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深入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明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彳亍动计划,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性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第五篇营造健康环境第十三章深入开展爰国卫生运动第一节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权责明确、全面覆盖、监督高效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局)四级环卫保洁管理网络。建立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健全资源循环处置利用体系。持续巩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成果,提升使用效果。开展铁路、公路、河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三线”环境。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建成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30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0%,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30%o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垃圾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标准。第二节扎实推进卫生城镇创建稳步推进卫生城市建设,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的卫生城镇评价体系,强化对卫生城镇的动态管理,有效破解城乡卫生管理难题,积极推动卫生创建工作向基层延伸。到2030年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现省级卫生城市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县城)达到全市乡镇(县城)总数10%,省级卫生乡镇达到全市乡镇总数的50%以上。第三节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健康县城和健康乡镇建设,实现由卫生城市向健康城市的全面升级。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全面预防、控制和消除健康危害因素。新型城镇建设选址、设计、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多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鼓励、组织、支持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参与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活动。开展健康影响评价和城市健康调查,对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形成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我市60%的县区开展健康城市建设,20%的城镇和5%的村开展健康村镇建设。第四节实施健康细胞工程实施健康细胞工程,鼓励各类场所、社会各界参与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构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工作与生活场所。将健康细胞工程纳入卫生城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测评体系,创建一大批健康示范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医院、餐厅等健康示范场所,营造健康、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到2030年,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以县(区)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各类健康单位的数量占同类型单位总数的30%以上。第十四章推进环境与健康工作第一节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国家、省、浦泽市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厂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预防。实施“碧水蓝天”综合防治工程。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持续减少重污染天气,"蓝繁"天数持续增加。进一步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市控重点河流基本恢复水环境功能,城市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地下水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