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强制性条文XX0406.docx
工业建筑强制性条文XX0406201604281建筑设计1.1屋面与防水设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共8条)3.0.5屋面防水工程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确定防水等级,并应按相应等级进行防水设防;对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屋面,应进行专项防水设计。屋面防水等级与设防要求应符合的规定。表3.0.5屋面防水等级与设防要求防水等级建筑类别设防要求I级重要建筑与高层建筑两道防水设防Il级通常建筑一道防水设防4.5.1卷材、涂膜屋面防水等级与防水做法应符合表4.5.1的规定。表4.5.1卷材、涂膜屋面防水等级与防水做法防水等级防水做法I级卷材防水层与卷材防水层、卷材防水层与涂膜防水层、复合防水层Il级卷材防水层、涂膜防水层、复合防水层注:在I级屋面防水做法中,防水层仅作单层卷材时,应符合有关单层防水卷材屋面技术的规定。4.5.5每道卷材防水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5.5的规定。表4.5.5每道卷材防水层最小厚度(mm)防水等级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胎、玻纤胎、聚乙烯胎自粘聚酯胎自粘无胎I级1.23.02.01.5Il级1.54.03.02.04.5.6每道涂膜防水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5.6的规定。表4.5.6每道涂膜防水层最小厚度(mm)防水等级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聚合物水泥防水涂膜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I级1.51.52.0Il级2.02.03.04.5.7复合防水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5.7的规定。表4.5.7复合防水层最/'厚度(mm)防水等级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自粘无胎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聚乙烯丙纶卷材+聚合物水泥防水涂膜I级1.2+1.51.5+1.53.0+2.0(0.7+1.3)x2Il级1.0+1.01.2+1.03.0+1.20.7+1.34.8.1瓦屋面防水等级与防水做法应符合表4.8.1的规定。表4.8.1瓦屋面防水等级与防水做法防水等级防水做法I级瓦+防水层Il级瓦+防水垫层注:防水层厚度应符合本规范第4.5.5条或者第4.5.6条Il级防水的规定。4.9.1金属板屋面防水等级与防水做法应符合表4.9.1的规定。表4.9.1金属板屋面防水等级与防水做法防水等级防水做法I级压型金属板+防水垫层Il级压型金属板、金属面绝热夹芯板注:1当防水等级为I级时,压型铝合金板基板厚度不应小于09mm;压型钢板基板厚度不应小于O-6mm;2当防水等级为I级时,压型金属板应使用3600咬口锁边连接方式;3在I级屋面防水做法中,仅作压型金属板时,应符合金属压型板应用技术规范等有关技术的规定。5.1.6屋面工程施工务必符合下列安全规定:1严禁在雨天、雪天与五级风及其以上时施工;2屋面周边与预留孔洞部位,务必按临边、洞口防护规定设置安全护栏与安全网;3屋面坡度大于30舟时,应采取防滑措施;4施工人员应穿防滑鞋,特殊情况下无可靠安全措施时,操作人员务必系好安全带并扣好保险钩。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963-2011(共4条)3 .2.10屋面坡度大于100%与大风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以上的地区,应采取加强瓦材固定等防止瓦材下滑的措施。4 .2.17严寒与严寒地区的坡屋面檐口部位应采取防冰雪融坠的安全措施。3. 3.12坡屋面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屋面周边与预留孔洞部位,务必设置安全护栏与安全网或者其他防止坠落的防护措施;2屋面坡度大于30%时,应采取防滑措施;3施工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带与穿防滑鞋;4雨天、雪天与五级风及以上时不得施工;5施工现场应设置消防设施,并应加强火源管理。10.2.1单层防水卷材的厚度与搭接宽度应符合表10.2.1-1与表10.2.1-2的规定。表10.2.17单层防水卷材的厚度(m)防水卷材名称一级防水厚度二级防水厚度高分子防水卷材H1.521.2弹性体、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5.025.0表10.2.1-2单层防水卷材搭接宽度(mm)防水卷材名称长边、短边搭接方式满粘法机械固定法热风焊接搭接胶带无覆盖机械固有覆盖机械固无覆盖机械固有覆盖机械固定垫片定垫片定垫片定垫片高分子防水卷材280280且有效焊缝宽度,252120且有效焊缝宽度2252120且有效粘结宽度2752200且有效粘结宽度,150弹、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100280且有效焊缝宽度240120且有效焊缝宽度240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JGJ255-2012(共3条)3. 1.6采光顶与金属屋面工程的隔热、保温材料,应使用不燃性或者难燃性材料。4. 5.1有热工性能要求时,公共建筑金属屋面的传热系数与采光顶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应符合表4.5.1-1的规定,居住建筑金属屋面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5.1-2的规定。表4.5.17公共建筑金属屋面的传热系数与采光顶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限值围护结构区域传热系数州/面-心遮阳系数SC体型系数0303V体型系数0.4金属屋面严寒A区0.350.30-严寒B区0.450.35-严寒地区0.550.45一夏热冬冷0.7-夏热冬暖0.9-采光顶严寒A区2.5严寒B区2.6-严寒地区2.70.50夏热冬冷3.00.40夏热冬暖3.50.35表4.5.1-2居住建筑金属屋面的传热系数限值区域传热系数W(m2K)3层及3层下列3层以上体型系数WO.4体型系数04D<2.5D22.5D2.5D>2.5D2.5D>2.5严寒A区0.20.25严寒B区0.250.30严寒C区0.300.40严寒A区0.350.45严寒B区0.350.45夏热冬冷0.81.00.50.6夏热冬暖0.51.0注:D为热情性系数。4.6.4光伏组件应具有带电警告标识及相应的电气安全防护措施,在人员有可能接触或者接近光伏系统的位置,应设置防触电警示标识。1.2地面与楼面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3(共4条)3.2.1公共建筑中,经常有大量人员走动或者残疾人、老年人、儿童活动及轮椅、小型推车行驶的地面,其地面面层应使用防滑、耐磨、不易起灰的块材面层或者水泥类整风光层。1.1.1 2.2公共场所的门厅、走道、室外坡道及经常用水冲洗或者潮湿、结露等容易受影响的地面。应使用防滑面层。3.8.5 不发火花的地面,务必使用不发火花材料铺设,地面材料务必经不发火花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3.8.7 生产与存储食品、食料或者药物的场所,在食品、食料或者药物有可能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地段,地面面层严禁使用有毒的材料。当此场所生产与存储吸味较强的食物时,地面面层严禁使用散发异味的材料。导(防)喙电地面设计规范GB50515-2010(共20条)3.8.8 下列场所均应使用导(防)静电地面:1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2有静电敏感的电气或者电子元件、组件与设备的场所;3因人体静电放电对产品质量或者人身安全带来危害的场所。3.1.5凡室内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在使用导(防)静电地面时,均应全部使用不发火的导(防)静电地面。3. 3.6人在导(防)静电地面上活动时所限制的静电峰值能量务必小于易燃易爆物质的计算能量。4. 3.8设计地面时,应保证地面面层材料与该场所产品与原辅材料的相容性。4.4.6原材料或者成品与铜材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更为敏感物质的生产场所,接地网与有关连接件不得选用铜质材料。4.4.7建筑物变形缝两边地面的接地网应沿缝断开,并应分别与接地干线连接。5.1.1 下列场所应使用导(防)静电地面:1易燃易爆特种危险化学品生产、试验场所,包含粉碎、混合、驱水、胶化、压药、制片、切药、造粒、筛选、除尘、光药、混批、烘干、晾药、包覆、周转、储存、分装等工序;2军工火工燃爆产品生产、试验场所,包含过筛、混药、称重、装药、压药、成型、装配、涂胶、封口、涂漆、涂油、包装、周转、储存等生产工序;3航天器(包含航空飞行器、卫星、宇宙飞船等)所用电火工品元器件的生产、装配、测试等场所;4民爆器材,包含火雷管、电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导爆管、点火引线、拉火管、电点火具、火药、炸药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分装、周转、储存等场所;5烟花爆竹、大型礼花等生产行业,所属生产区、暂存间、中转库等场所。5.1.2 易燃易爆特种危险化学品及其制品的储存场所,应使用防静电地面。1.1.1 3易燃易爆特种危险化学品及其制品的检修、测试、拆装、销毁等场所,应使用与生产、试验场所类型相同的导(防)静电地面。5.2.3 液体石油产品在流淌、过滤、混合、喷雾、喷射、冲洗、加注等工序,当油品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分区为。区与1区时,应使用导静电地面;当为2区时,应使用防静电地面。5.2.4 加油站、加气站及易燃油品或者有机溶剂库地面面层应使用耐磨、耐冲击的水泥类不发火导(防)静电地面。5.2.5氢气、液化石油气、甲烷乙快、环氧乙烷、水煤气等易燃易爆气体的生产、灌装场所,应使用水泥类不发火导静电地面;其销售场所应使用水泥类不发火防静电地面。1.2.6 在加工、生产、使用错粉、社粉、钛粉、硫磺粉、铝粉聚乙烯、环氧树脂、苯酚、甲醛、喷漆棉、赛璐璐棉等易燃易爆、易产生静电积聚的场所,应使用导(防)静电地面。1.2.7 橡胶制品的炼胶、开放式热炼、胶浆制造的搅拌、装桶、涂胶、压延、裁断、层布贴合、轮胎成型、运输带成型、胶布制品成型等工序,应使用导静电地面;胶鞋刷浆、晾布、胶浆溶剂库等场所,应使用防静电地面。5. 4.4感光化学材料的生产、试验、检测场所,应使用导静电地面。6. 4.5飞机停放库与维修区,应使用不发火的防静电地面。5.5.2医疗部门的手术室、麻醉室等存在有易燃易爆气体的场所,及使用助燃气体的吸氧室,应使用易清洗、不起尘、抗溶剂的防静电地面。心电图、脑电图等易受人体静电干扰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场所,应使用防静电地面。7. 1.2导(防)静电接地系统严禁与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架空避雷网的支柱及其引下线连接。6.1.5静电接地网(带)与接地干线的连接务必牢固,每块地面的接地网(带)与接地干线的连接不应少于2处;超过IOOm2的导(防)静电地面的接地网(带)应增加与接地干线的连接点。6.2.3接地网(带)的引出端应躲开人流、物流集中的区域。1.3墙体与节能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共11条)3.1.4 墙体不应使用非蒸压硅酸盐砖(砌块)及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3.1.5 应用氯氧镁墙体制品时应进行吸潮返卤、翘曲变形及耐水性试验,并应在其试验指标满足使用要求后用于工程。3.2.1块体材料的外形尺寸除应符合建筑模数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烧结含孔块材的孔洞率、壁及肋厚度应符合表3.2.1的要求;表3.2.1非烧结含孔块材的孑L洞率、壁及肋厚度要求块体材料类型及用途孔洞率(%)最小外壁(mm)最小肋厚(mm)其他要求含孔砖用于承重墙351515孔的长度与宽度比应小于2用于自承重墙一1010砌块用于承重墙473025孔的圆角半径不应小于20mm用于自承重墙-1515注:1承重墙体的混凝土多孔砖应垂直于铺浆面。当孔的长度与宽度比不小于2时,外壁的厚度不应小于18mm;当孔的长度与宽度比小于2时,外壁的厚度不应小于15mm。2承重含孔块材,其长度方向的中部不得设孔,中肋厚度不宜小于20mm。6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不应有未切割面,其切割面不应有切割附着屑;3. 2.2块体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产品标准除应给出抗压强度等级外,尚应给出其变异系数的限值;2承重砖的折压比不应小于表3.2.27的要求;表3.2.2-1承重砖的折压比砖种类高度(mm)抗压强度等级MU30MU25MU20MU15MU10折压比蒸压普通砖530.160.180.200.25-多孔砖900.210.230.240.270.32注:1蒸压普通砖,包含蒸压灰砂实心砖与蒸压粉煤灰实心砖;2多孔砖,包含烧结多孔砖与混凝土多孔砖。3.4.1设计有抗冻性要求的墙体时,砂浆应进行冻融试验,其抗冻性能应与墙体块材相同。4.1.8建筑设计不得使用含有石棉纤维、未经防腐与防虫处理的植物纤维墙体材料。5.4.2夹心保温复合墙应进行抗风设计。5.4.3外墙板应进行抗风及连接设计,板材与主体结构应柔性连接。5.5.2外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件承载力设计的安全等级应提高一级。6.1.9 外保温复合墙的饰面层选用非薄抹灰时,应对由饰面层自重积存作用所产生的变形影响采取构造措施。6.1.10 内保温复合墙与梁、柱相接触部位,应采取防裂措施。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298-2013(共4条)6.1.11 宅室内防水工程不得使用溶剂型防水涂料。5.2.1卫生间、浴室的楼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门口应有阻止积水外溢的措施。5.2.4排水立管不应穿越下层住户的居室;当厨房设有地漏时,地漏的排水支管不应穿过楼板进入下层住户的居室。7.3.6防水层不得渗漏。检验方法:在防水层完成后进行蓄水试验,楼地面蓄水高度不应小于20mm,蓄水时间不应少于24h;独立水容器应满池蓄水,蓄水时间不应少于24h<,检验数量:每一自然间或者每一独立水容器逐一检验。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2012(共3条)2.0.1防火隔离带(术语):设置在可燃、难燃保温材料外墙外保温工程中,按水平方向分布,使用不燃保温材料制成、以阻止火灾沿外墙面或者在外墙外保温系统内蔓延的防火构造。3.0.4防火隔离带应与基层墙体可靠连接,应能习惯外保温系统的正常变形而不产生渗透、裂缝与空鼓;应能承受自重、风荷载与室外气候的反复作用而不产生破坏。3. 0.6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4. 0.1防火隔离带应进行耐候性能试验,且耐候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0.1的规定。表4.0.1防火隔离带耐候性能指标项目性能指标外观无裂缝,无粉化、空鼓、剥落现象抗风压性无断裂、分层、脱开、拉出现象防护层与保温层拉伸粘接强度(kPa)280建筑外墙清洗保护技术规程JGJ168-2009(共2条)4.1.3清洗保护不得使用PH值小于4或者pH值大于10的清洗剂与有毒有害化学品。5. 5.5清洗保护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的上下面同时作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2.0.2建筑体形系数(术语):建筑物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不包含地面与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2.0.3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术语):建筑某一个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称窗墙面积比。2.0.4太阳得热系数(SHGC)(术语):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者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者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含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与太阳辐射被构件汲取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2.0.5可见光透射比(术语):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2.0.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推断(术语):当建筑设计不能满足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指标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与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法,简称:权衡推断。2.0.7参照建筑(术语):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推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与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3.2.1严寒与严寒地区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严寒与严寒地区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单栋建筑面积A(m2)建筑体形系数300<A8000.50A>8000.403.2.7甲类公共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当不能满足本条的规定时,务必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权衡推断。3.3.1根据建筑热工设计的气候分区,甲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3.3.17表3.3.1-6的规定。当不能满足本条的规定时,务必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权衡推断。表3.3.17严寒A、B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体形系数W0.300.30V体形系数WO.50传热系数KW(r2K)屋面0.280.25外墙(包含非透光幕墙)0.380.35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380.35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的楼板0.500.50非供暖楼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1.21.2单一立面外窗(包含透光幕墙)窗墙面积比0202.72.50.20V窗墙面积比W0.302.52.30.30V窗墙面积比W0.402.22.00.40V窗墙面积比WO.501.91.70.50V窗墙面积比W0.601.61.40.6OV窗墙面积比W0.701.51.40.7OV窗墙面积比0.801.41.3窗墙面积比0.801.31.2屋顶透光(屋顶透光部分面积W20%)2.2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K)W周边地面21.1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1.1变形缝(两侧墙内保温时)21.2表3.3.1-2严寒C区甲类公共第3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体形系数WO.30O.30V体形系数WO.50传热系娄KW(m2K)屋面0.350.28外墙(包含非透光幕墙)0.430.38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430.38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的楼板0.700.70非供暖楼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1.51.5单一立面外窗窗墙面积比WO.202.92.7(包含透光幕墙)0.20V窗墙面积比WO.302.62.40.30V窗墙面积比WO.402.32.10.4OV窗墙面积比WO.502.01.70.50V窗墙面积比WS601.71.50.6OV窗墙面积比SO.701.71.50.7OV窗墙面积比WO.801.51.4窗墙面积比0.801.41.3屋顶透光(屋顶透光部分面积W20%)2.3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2K)W周边地面21.1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21.1变形缝(两侧墙内保温时)21.2表33.1-3严寒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体形系数WO.30O.30V体形系数WO.50传热系数SHGC传热系数SHGC屋面0.450.28外墙(包含非透光幕墙)0.500.38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500.38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的楼板1.00.70非供暖彳娄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1.51.5单一窗墙面积比WO.203.02.7立面O.20V窗墙面积比WO.302.70.522.40.52外窗0.30窗墙面积比忘0.402.40.482.10.48(包含040V窗墙面积比WO.502.20.431.70.43透光0.50V窗墙面积比WO.602.00.401.50.40幕墙)O.60V窗墙面积比WO.701.90.35/0.601.50.35/0.60070V窗墙面积比:0.801.60.35/0.521.50.35/0.52窗墙面积比>0.801.50.30/0.521.4W0.30/0.52屋顶透光(屋顶透光部分面积W20%)2.40.442.40.35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m"K)W周边地面20.60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20.60变形缝(两侧墙内保温时)0.90表3.3.1-4夏热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2-K)太阳得热系数SHGC(东、南、西向/北向)屋面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W2.50.40围护结构热情性指标D>2.50.50外墙(包含非透光幕墙)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W2.50.60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0.8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70单一立面外窗(包含透光幕墙)窗墙面积比WO.203.5O.20V窗墙面积比WO.303.00.44/0.48O.30V窗墙面积比W0.402.60.40/0.44040V窗墙面积比WO.502.40.35/0.400.50V窗墙面积比0.602.20.35/0.400.60V窗墙面积比WO.702.20.30/0.350.7OV窗墙面积比WO.802.00.26/0.35窗墙面积比>0.801.80.24/0.30屋顶透明部分。室顶透明部分面积W20%)2.60.30表3.3.1-5夏热冬暖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2K)太阳得热系数SHGC(东、南、西向/北向)屋面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0.50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0.80外墙(包含非透光幕墙)围护结构热情性指标DW2.50.80围护结构热情性指标D>2.51.5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者外挑楼板1.50单一立面外窗(包含透光幕墙)窗墙面积比0205.2O.20V窗墙面积比WO.304.00.52O.30V窗墙面积比W0.403.00.44/0.520.4OV窗墙面积比WO.502.70.35/0.44O.50V窗墙面积比WO.602.50.35/0.400.60V窗墙面积比WO.702.50.24/0.30O.70V窗墙面积比S802.50.22/0.26窗墙面积比>0.802.00.18/0.26屋顶透明部分O室顶透明部分面积W20%)3.00.30表33.1-6温与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2-K)太阳得热系数SHGC(东、南、西向/北向)屋面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W2.50.50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0.80外墙(包含非透光幕墙)围护结构热情性指标DW2.50.80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1.5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70单一立面外窗(包含透光幕墙)窗墙面积比WO.205.20.20V窗墙面积比W0.304.00.44/0.480.30V窗墙面积比W0.403.00.40/0.440.40V窗墙面积比W0.502.70.35/0.400.50V窗墙面积比W0.602.5WO.35/0.400.60V窗墙面积比0.702.50.30/0.350.70V窗墙面积比W0.802.50.26/0.35窗墙面积比>0.802.00.24/0.30屋顶透明部分。室顶透明部分面积W20*)3.00.30注:传热系数K只适用于温与A区,温与B区的传热系数K不作要求。3.3.2乙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3.3.2-1与表3.3.2-2的规定。表3.32T乙类公共建筑屋面、外墙、楼板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w(n)严寒A、B区严寒C区严寒地区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屋面0.350.450.550.700.90外墙(包含非透光幕墙)0.450.500.601.001.5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450.500.601.00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与之间的楼板0.500.701.00表3.3.2-2乙类公共建筑外窗(包含透光幕墙)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K)太阳得热系数SHGC外窗包含透光幕墙严寒AvB严寒C区严寒地区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严寒地区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单一立面外窗包含透光幕墙2.02.22.53.04.00.520.48屋顶透光部分(面积W20%)2.02.22.53.04.00.44WO.350.303.3.7当公共建筑人口大堂使用全玻幕墙时,全玻幕墙中非中空玻璃的面积不应超过同一立面透光面积(门窗与玻璃幕墙)的15%,且应按同一立面透光面积(含全玻幕墙面积)加权计算平均传热系数。4.1.1甲类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务必进行热负荷计算与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4.2.2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使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1电力供应充足,且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时;2无城市或者区域集中供热,使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者消防限制,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供暖热源的建筑;3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非常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或者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的建筑;4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小,无法利用热泵或者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但能够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电锅炉不在用电高峰与平段时间启用的空调系统;5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4.2.3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使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空气加湿热源:1电力供应充足,且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时;2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加湿用电量需求的建筑;3冬季无加湿用蒸汽源,且冬季室内相对湿度操纵精度要求高的建筑。严寒与严寒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6J26-20102.1.10窗墙面积比(术语):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即建筑层高与开洞定位线围成的面积)之比。4.1.3严寒与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不应大于表4.1.3规定的限值。当体形系数大于表4.1.3规定的限值时,务必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要求进行保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推断。表4.1.3严寒与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限值建筑层数3层48层913层24层严寒地区0.500.300.280.25严寒地区0.520.330.300.264.1.4严寒与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表4.1.4规定的限值。当窗墙面积比大于表4.1.4规定的限值时,务必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要求进行保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推断,同时在进行权衡推断时,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最大也只能比表4.1.4中的对应值大0.1表4.1.4严寒与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限值朝向窗墙面积比严寒地区严寒地区北0.250.30东西0.300.35南0.450.50注:1敞开式阳台的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应计入窗户面积,下部不透明部分不应计入窗户面积。2表中的窗墙面积比应按开间计算。表中的北代表从北偏东小于60°至北偏西小于60。的范围;东西代表从东或者西偏北小于等于30°至偏南小于60°的范围;南代表从南偏东小于等于30°至偏西小于等于30°。4.2.2根据建筑物所处城市的气候分区区属不一致,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表4.2.27表4.2.2-5规定的限值,周边地面与地下室外墙的保温材料层热阻不应小于表4.2.27表4.2.2-5规定的限值,严寒(B)区外窗综合遮阳系数不应大于表4.2.2-64.2.6规定的限值。当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务必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要求进行保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推断。表4.2.27严寒A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rK)3层48层29层屋面0.200.250.25外墙0.250.400.50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300.400.40非采暖地下车库顶板0.350.450.45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1.21.21.2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户门1.51.51.5阳台门下部门芯板1.21.21.2外窗窗墙面积比WO.202.02.52.50.20V窗墙面积比0.301.82.02.20.30V窗墙面积比0.401.61.82.0O.40V窗墙面积比WO.451.51.61.8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周边地面1.701.401.10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1.801.501.20表4.2.2-2严寒B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rK)3层48层29层屋面0.250.300.30外墙0.300.450.55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300.450.45非采暖地下车库顶板0.350.500.50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1.21.21.2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户门1.51.51.5阳台门下部门芯板1.21.21.2外窗窗墙面积比WO.202.02.52.50.20V窗墙面积比WO.301.82.22.20.30V窗墙面积比W0.401.61.92.00.40V窗墙面积比0.451.51.71.8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周边地面1.401.100.83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1.501.200.91表4.2.2-3严寒C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K)3层48层29层屋面0.300.400.40外墙0.350.500.60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350.500.50非采暖地下车库顶板0.500.600.60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1.51.51.5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户门1.51.51.5阳台门下部门芯板1.21.21.2外窗窗墙面积比0202.02.52.5O.20V窗墙面积比WO.301.82.22.2O.30V窗墙面积比WO.401.62.02.0O.40V窗墙面积比WO.451.51.81.8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周边地面1.100.830.56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1.200.910.61表4.2.2-4严寒A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K)3层48层29层屋面0.350.450.45外墙0.450.600.70架空或者外挑楼板0.450.600.60非采暖地下车库顶板0.500.650.65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隔墙1.51.51.5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的户门2.02.02.0阳台门下部门芯板1.71.71.7外窗窗墙面积比WO.202.83.13.10.20V窗墙面积比0.302.52.82.80.30V窗墙面积比WO.402.02.52.50.40V窗墙面积比WO.501.82.02.3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周边地面0.830.56-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0.9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