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docx

    • 资源ID:335644       资源大小:77.7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docx

    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美詹姆斯.多森中孙岱君译目录第章:父母面临的挑战第一章:抚养孩子的常识(一)第三章:抚养孩子的常识(二)第四章:常识问答第一章:父母面临的挑战本书是为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们所写的有关孩子的论著,初版写于七十年代早期。那时,我还在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担任小儿科教授。我们的孩子都还没有上小学。在这样的时候作书妄谈为人父母之道未免有些冒险,就像教练在比赛的上半场还没进行到一半就自吹自己的代表队可以得冠军一样。但我过去多年在学术和实际工作两方面的观察已足以使我得出一些千真万确的结论:父母到底该如何教导孩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些什么?自从我开始写这本书,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在这其间,两百万本敢于管教被印刷出来,又被卖出。时间的流逝已使我扩大了视野,认识问题也更加清晰。我曾在几千个家庭中作过调查研究,也曾认真思考了许多专家和同事们在抚养孩子方面的观点。我的孩子也已走出了灿烂的青春年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当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多年以前所扑捉到的主题时,自然有i番不同寻常的意味。人们也许会以为经过这许多年的影响,我的观点会有极明显的发展。的确,本书初版时的社会背景到现在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正是为什么本书需要修订和扩充。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早期的学生运动已平静下来。伍德斯托克艺术节以及越南战争已成了人们心目中久远的回忆。大学校园重新恢复了宁静,大学生们的反抗意识也不那么强了。但孩子们却没有改变,而且永远也不会改变。我也越来越坚信:源自家庭的创造者的那些为人父母的原则是永恒的。上帝在圣经中所默示的概念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那些概念对古人有效,对二十世纪的今天的人们一样有效。然而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父母从未听说过这些历史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尊重的教训,他们甚至劝他们在家庭中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也不清楚。我总会想起一位向我求助的母亲的尴尬处境,因她无法应付她那位三岁的不听话的女儿珊迪。她觉得在她和她小女儿的意志较量中她已甘拜下风了,那孩子在这方面已俨然成了暴君和独裁者。就在她向我求助的前一天下午,发生了一件最能代表珊迪行事特点的事情。母亲(我在下文中称她为尼珂尔夫人)刚把珊迪安顿下来,要她睡午觉。她知道女儿不会老实地躺在床上的。亳无趣味的事情珊迪总是不愿去做。午睡当然是亳无趣味可言了。在这种情况下,珊迪并不只是想要我行我素,她实际上是要与妈妈作对。果然,她开始尖叫,那叫声甚至令左邻右舍大感不快,也刺激者尼珂尔夫人烦乱的神经。然后,她开始满脸泪水地要这要那,又说她要喝水。开始,尼珂尔夫人不想听任女儿的摆布,但当珊迪的叫声令她难以忍受时,她让步了。于是,她给女儿端来一杯水,可这位小淘气却把水推开了,不喝,因为妈妈没有及时把水拿来。尼珂尔夫人只好站在那里劝女儿喝水。几分钟以后,她说:“我数到五,你要是不喝,我就端回厨房了J珊迪闭上了嘴巴,听妈妈数数:“三.四五!”可当尼珂尔夫人转过身端起水向厨房走去时,那孩子又叫起来:“把水给我。”就这样,珊迪反来复去地折磨着妈妈,直到把妈妈搞得疲惫不堪。现今,在抚养孩子这一领域流行者种毫无果效又不合逻辑的哲学。尼珂尔母女就是这种哲学的受害者。这种哲学认为:孩子最终会情事,会对父母的解释与克制有所反应,孩子无需管教。孩子反抗,父母应予以鼓励,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孩子的逆反情绪。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冲突时,父母应用语言表达出孩子的感觉,比如:“珊迪要喝水,珊迪生气了,因妈妈没按时拿来,珊迪不要妈妈把水拿到厨房去,珊迪不喜欢妈妈,因妈妈要你睡午觉。等等这种哲学也告诉人们: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不过是彼此之间的误解和意见上的不一致而已。不幸的是:尼珂尔夫人和她所遵循的这种哲学都错了。她和她的女儿之间并无什么意见上的不一致,她的女儿是挑战她、愚弄她、违抗她。任何心与心的交谈都无法解决这面对面的冲突,因为问题根本不在于喝水、午睡和其它类似的具体情景。在与此相类似的诸多冲突的背后所隐含的真正意义是:珊迪在公然拒绝她母亲的权威。尼珂尔夫人在处理这类冲突时所采用的方法直接决定着未来的母女关系,尤其是珊迪进入青春期时的母女关系。另一方面,压抑性的和毫无爱心的严厉管教也同样是危险的。已有很多书籍谈到了这一点。这种警告是正确的,应予以遵行。压制性管教的结果只能被认为是父母无能为力管教孩子,却又不得不管教。这种做法很不明智。有时侯,一个自我意识极强的孩子握着小拳头,去尝试让父母接受他的挑战。人们通常以为他是因挫折和内里的敌对感才这样做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想要知道界限究竟何在以及谁可以管住他。许多好心肠的专家都在摇着宽容的大旗,却对孩子的不听话拿不出任何解决办法来。他们强调父母应理解孩子,我对此表示赞同,但我们也需要教导孩子:父母也有几件事要他们理解。尼珂尔夫人和与她同时代的父母们需要知道如何设定界限以及孩子不听话时该怎样做。但这种管教应在慈爱与关怀的框架内进行。许多父母觉得这难以做到,因他们以为管教和慈爱是互相矛盾的。敢于管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写的,因这是抚养出健康、礼貌和快乐孩子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管教”一词并不只限于在冲突时才使用,在本书中也不是这样。我们也应当指导孩子去“自我管教”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在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责任时需要帮助。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他们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学校、竞争对手给他们的挑战,也应能够在长大成人之后担负起各种贲任。有人以为这些素质是不能被教会的。也有人以为最好让孩子没有任何阻碍,在他们成长的年月里给他们扫除一切障碍。这种放任主义的支持者们会建议说:孩子在学校想不及格就可以不及格,或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一团糟,或让他们的小狗饿肚子。我反对这种说法,而且也已积累了许多证据去驳斥这种哲学。只有真正的爱并辅以有理性的、长期一致的管教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在吸毒、淫乱、性传播疾病、破坏与暴力盛行的今天,我们绝不要对孩子自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存侥幸的希望。放任主义在抚养孩子成人方面并不仅仅是失败,对于曾尝试它的人们来说,它简直就是灾难。如果应用得当,充满爱的管教是有效的。它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尊重,并因而彼此爱护。它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沟通,使他们互相信任。它使我们可爱的孩子认识我们祖先的上帝。它使老师能顺利完成他们在课堂上的工作。它使孩子知道如何尊敬他人,并成长为有责任心、有建设性的公民。然而,要达成这切果效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需要我们有勇气、有信心、积极努力、始终如一的管教。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在完全的爱的氛闱下敢于管教。我在以后各章中所要讨论的就是该如何以正确的方法管教孩子。第二章管教孩子的常识(一)在过去的七十年里,人们对于管教孩子的方法和哲学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心理学家、儿科学家和大学教授都竞相著书立说,告诉父母们该如何正确地抚养孩子。但不幸的是,这些“专家”们彼此不能达成共识,最终,只能使争论愈演愈烈,而对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却没有任何帮助。人们时而倾向于严酷地压制孩子,时而倾向于放任自流(二十世纪中页时的情景),似乎摆锤一直在这两者之间规则地摆来摆去。现在,我们应知道:这两种极端都各自在年轻代的生命中留有显著的伤疤,但很难说出哪种更为有害。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极端:严酷地压制孩子。在这种管教下的孩子自尊心完全被剥夺了。环境冷酷无情,孩子整天惴惴不安,无法自作主张,整个人格都被压制在父母权威的皮靴之下。这种管教会在孩子的未来生活中造成依赖感强、内心常感气愤等性格障碍,严重的还会造成精神病。至于常在身体和情感方面遭父母虐待的孩子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这种难以想象的犯罪每天都在成千上万个家庭里发生着。有些父母对无法自卫的孩子极为残忍,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而孩子永远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父母那么恨他。我在过去多年的工作中所受理的这类案件令我无法忘记。我记得有一个可怕的父亲常常用孩子尿湿的床单包住孩子的头,然后把他头朝下塞入便桶里,以此来惩罚他。我也想到个烦乱的母亲竟用剃刀剜去了她孩子的眼睛。那可怜的小女孩从此一生成了盲人,而剥夺她视力的竟是她的生身母亲。类似这样残酷的事件在我们周围的城市里时有发生。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许多虐待孩子的方式并不触犯法律。孩子饿了,要吃要喝,而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需要,这种虐待就极为隐密。有些父母则常常对孩子连踢带打,甚至把孩/摔到地板上。他们的这种不公正的惩罚会被当作“体罚”而不了了之。除此之外,还有的父母以各种方法毁坏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觉得自己又蠢又笨,无人关怀。在某种范闱内,这些行为都不违法。因而,谁也不能使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免遭他们周围大人们的扭曲与虐待。本书的任何字句都不会对这类家庭独裁留有丝笔的赞许。我再次强调逼,这种强硬的“妈咪至尊”式的管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具破坏性的,对此,我们一定不能宽容。对子女冷酷无情的父母常常在孩子尚未成人时就毁了他们的一生。我在本书的第四章曾建议在特定的情况和范闱内,可以正确地使用体罚,我在这一点上最易遭人误解。愿所有的疑惑都被去处。有人说:“我不相信天下有狠心的父母”停下。人们也许不相信,孩子们在家里最容易受到拒绝、愚弄、批评和怒气的伤害了。他们应该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下成长,且应得到父母全然的接纳。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时孩子放任自流也是极为有害的。如果没有大人的带领,孩子从最早的婴儿期就成了自己的主宰。他以为整个世界都在围着他转,他便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对与他最亲近的人也缺乏尊敬。他的家就会是一团糟,而最受挫败、最紧张的人就是他的母亲。孩子小的时候,母亲被迫困在家里,不敢带这个小火药桶出去会朋友,以免遇尴尬的场面。如果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能成长为健康、向上的孩子,母亲吃这一切的苦倒也值得。只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近年来,许多专家提出的有关管教的观点往往令父母无所适从,并从而剥夺了他们在自己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他们并未意识到大多数孩子想要主宰自己的生命,并想要在与上一代人的意志较量中获胜。我曾在意志强硬的孩子一书中引用了如下一段话。这段话出自二至五岁的孩子,这篇文章出版于放任主义比较盛行的五十年代。路德.伍德华博士在这篇文章中说:你的学龄前孩子叫你“老臭”或威胁你要把你冲下厕所时你怎么办?你是斥责他,惩罚他?还是理智地接受他?我愿你采纳一种积极正面的理解策略,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口出狂言的最佳最快的方法。如果父母完全理解:孩子有时侯会有怒气,会有毁坏欲,他们就更能够把这种情况的爆发降到最少。一旦孩子摆脱了这种敌时情绪,他的毁坏欲就会消失,他的本能的爱与关怀就会获得机会萌生并长大。等孩子长到六七岁,父母就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再和父母顶嘴了。我本人对伍德华博士的这种建议则强烈反对,而他提出这种深奥的建议后,又进一步建议父母不要不公正地批评孩子。他写到:“但这种允许孩子不听话的策略需要你极为自信、沉着,尤其是当你的亲友对你的做法不赞同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警告说你这样下去,你的孩子会变坏的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亲友或许是正确的。伍德华的建议是典型的流行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放任主义的观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学会尊重长辈,而放任主义者们却鼓励父母在这段时间里被动地袖手旁观。对于这种观点,我在意志强硬的孩子一书中作了如下的驳斥:孩子小时候发脾气,如果父母对此加以容让和鼓励,孩子们的美好的关怀他人的态度自然会发展起来。伍德华博士的建议就是根据这种天真的观念提出来的。按照这位专家的乐观说法,六七年内一直叫妈妈“老臭”的孩子会突然间以爱和尊敬的态度拥抱妈妈。请问:这种结果可能么?伍德华博士的“理解策略”(意思是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只不过是为孩子反叛地进入青春期开了一张单程车票。我认为如果我们要孩子温良、可爱,我们就不应只是希望他们有这种素质,而是去教导他们。如果我们想要在我们后代的生命中看到真诚与无私的品德,那么,这真诚与无私就应该成为孩子早期教育的目标。如果我们要培养出礼貌、负责的小公民,我们就应按这个方向去塑造他们。显然,孩子的优良品格不是遗传来的,而是凭上一代人的教导得来的。如果父母在孩子早期不付出努力,我们就无法期望孩子的高尚行为会神奇般地出现。伍德华博士和其他专家们在过去多年所提出的那种建议已经使父母失去了应付孩子的能力。他们似乎不该步入孩子的生活去带领孩子。面对孩子的对抗行为,他们只有生气和挫败的分儿了。于此,我想到了一个家庭,那家里的四个孩子是我所认识的所有孩子中最淘气的。左邻右舍都怕他们。这几个小家伙亳无礼貌,大声喧哗,又好争吵。他们随便出入别人家的车库,随便拿人家的工具。邻人们每次离家出门都要把户外的自来水阀门柄卸回去,要不然,那几个家伙就会把水打开,让它流上一整天。而他们的母亲那种管教方式也确实有趣,于此,我们可看到那种方式毫无功效。她控制那些小家伙的方式几乎已经成为简单的公式了。如果孩子们在后院里太吵闹了,她就会大约每隔一小时冲出门大喊一声:“我告诉了你们没有?我刚才不是告诉你们了么?”然后就又回到房子里去了。而孩子们简直都不看她眼,好像她根本不存在一样。她显然觉得每过一会儿冲出门去像布谷时钟样喊上i句就够了,好让孩子们知道她仍在那里。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完成上帝交给父母的抚养孩子的任务了么?如果两种极端都是有害的,我们怎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安全的方法呢?一定会有一种既合情理又合逻辑的哲学去带领我们一天天地处理在抚养孩子时所遇到的问题。难道社会学家们不会提出一套有效的计划么?我本人则认为正确的为人父母之道最好不要由科学领域的人提出,或许这种话听起来有些像异端邪说,尤其是从一个从事行为学和医学的人口里说出。我不否认在这方面确曾有一些研究工作做得很值得,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太错综复杂了,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关系简化成普通的几个变量时,我们对它所做的科学研窕才可能有结果。但这样一来又失去了整体的基调。人生中有些东西太复杂了,以致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细致的研究,父母之道就是这样。幸好,父母之道的最佳来源可以在基督教伦理中找到,因这种智慧直接源自万物的创造者,并且从基督时代开始就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我的母亲、祖母、老祖母直觉地懂得这之中的为人父母之道。在西方文明之中,人们对于孩子和孩子的需要是有一种常识的。并非每个人都应用它,但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都能够认同。一百年以前,若有谁家里生了孩子,就会有婶姨、姊妹和老祖母们登门去教导这位新妈妈该如何抚养孩子。她们所做的就是把传统的智慧传给这位妈妈。这位妈妈再传给其他人。这种体系一直很有果效。但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西方文明开始渐渐地对传统丧失信心,代之而起的是所谓专家们的意见。JB华森就是早期的最有影响力的行为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所谓抚养孩子的“千金方”就被成千上万的母亲们推崇备至。他说:如果人们采纳他的意见,他们就可以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巨子、甚至乞丐和窃贼。华森先生建议人们说:如果要得到最佳效果,就不要时孩子表示丝毫的关怀。他写道:永远不要拥抱孩子,也不要亲吻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到你怀里。如果必要,只能在晚上孩子向你道晚安时吻吻他的额头,早晨和他握握手。当你忍不住要抚爱你的孩子时,记住这种母爱就是危险的工具,因母爱可以造成永久的伤害,使童年不快乐,使青年时代变成噩梦。母爱会摧毁子女的大好前途,会使子女的婚姻受到影响。这样的建议今天读起来有些荒谬绝伦,也的确是荒谬绝伦。很难相信,甚至在1928年前后,还有人会信奉他的学说。但华森在那一时代还极受人欢迎。他的著作还卖出几百万本。许多父母们都在勤奋地按这位半生不熟的热狗的建议去“调教”自己的孩子。随后,又来了西格门.弗洛伊德、本杰明斯波克、AS耐尔(见第七章)、汤姆戈登、路得.韦斯太默、菲尔.当纳休、奥普拉.文弗雷、女士家居杂志、时尚,和红皮书,最终,又出现了一份所谓“满足人们求知欲”的报纸。每有新的学说出台,我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如果他们的有关抚养孩子的新学说这样好,为什么人们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些学说?为什么在过去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百亿父母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些方法?他们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为人父母的经验一定是有某种价值的。我写作本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从基督教的立场去阐述为人父母之道。我一九七零年初次写本书时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次修订仍是这样。因基督教的为人父母之道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以来已成功地带领了千百万的父母亲。我相信它在你的家里也会是成功的。让我们首先看一看以下五点抚养孩子的基本常识。1 .培养孩子尊敬父母是抚养孩子的关键因素。孩子必须学会尊敬父母,这并非是为满足父母自私的要求,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为他们未来以何种态度对待其他人提供了基础。他早期对父母权威的认识直接构成了他未来对学校、法律、雇主的权威的认识的基石。而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与这些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孩子们所遇见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与父母早年的关系怎样,人们往往可以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看出一些端倪来。培养孩子尊敬父母也有另一同等重要的原因。如果你想要孩子在他进入十几岁的时候能够接受你的价值观念,你就必须在他小的时候配得他的尊敬。如果孩子在十五岁之前能够成功地违抗父母,在父母面前嘲笑他们并顽固地轻视父母的权威,他会自然而然地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的老爸老妈真傻,我可以让他们闱着我的小指头转来转去。确实,他们关心我,但我想他们也怕我。”孩子也许不会把这样的话说出口,但每当他在与父母的冲突中获胜,他就会这样想。随后,他很有可能越来越公开地表现出对父母的轻视,他会认为父母不配得他的尊敬,自然也丝亳不会接受父母的哲学和信仰了。这一因素对于身为基督徒的父母们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期望能把他们对耶酥基督的爱传递给他们的子女。父母亲,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的眼里是与上帝等同的。因而,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不配得尊敬,那么,他们就会认为父母的道德观、价值观、信仰也不配得尊敬。当我看到我儿子在两岁时把我和上帝视为等同时,我大吃一惊。莱恩曾多次见我和他妈妈吃饭前祷告。有一次,我出差不在家,在饭桌前,雪莉拉着当时还只有两岁的莱恩的手问他是否愿意在饭前祷告。莱恩对此有些不知所措,但随即就握起双手,低下头说:“我爱你,爸爸,阿们我回到家,雪莉把这事告诉了我。我对此感到有些不自在了。我从未意识到莱恩会把我与他的“在天之父”联系起来,而且联系到这种程度,我甚至还不知道我是否该站到那么高的地位上。贲任太重大了,我真不想担负这种责任。然而我却别无选择。同样,在这一点上,你也别无选择。上帝给我们为人父母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我们在孩子成长的阶段里代表他。这正是为什么上帝要借着我们要孩子渐渐体会上帝的两个重要属性:他的难以测度的爱与公义。如果我们爱孩子,却同时容许他们以不敬和轻视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就因此而扭曲了他们对上帝的理解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对孩子严加管教,却没有爱,那硅码就倾到另一方向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如何塑造爱与管教,孩子也会如何认识上帝的慈爱与公义。另外,培养孩子尊敬父母这i因素在帮助父母认识孩子的行为方面也是有用的。父母首先要决定:孩子的某一不好的行为是否代表着对父母权威的直接挑战,并进而决定该采取什么样的管教方式。比如:小克里斯在客厅里乱闯一气,撞倒了桌子,又打碎了许多贵重的瓷杯和其他小饰物。又比如:文笛丢了自行车或把妈妈的咖啡壶忘在了外面。这些只是孩子气的不负责行为,父母对这种情况就不该小题大作,他们或许可以让孩子做其他事情“将功补过”,或许干脆放过孩子这一次,当然要视孩子的年龄和成长程度而定。因为这样的行为并不时父母的权威构成挑战,也不能被认为是孩子不听话,因而也不该招致严厉的管教。在我看来,只有当孩子公然违抗父母,对父母说:“我不”或“你闭嘴”时,才该打他的屁股,(我会在后文论及此事)。孩子一旦硬着颈项公然地与父母对抗,父母就应立刻对此有所反应。发生了这种面对面的冲突,父母所做的就不该是与孩子讨论听话的重要性或把孩子打发到别的房间里去啾啡,也不该是等到你的丈夫或妻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再去管教。这犹如你在地上划上一条线,告诉孩子不要越线,可他偏偏要把脚尖伸过来,要看一看谁能得胜,谁最有勇气,谁能管住谁。如果你不马上对这些问题予以肯定的回答,他们就会“设计”出其他冲突去反复试探。这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他们要父母带领他们,但却执意要父母赢得带领他们的权利。父母在孩子挑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管教,他们就为他们自己和i家人种下了令他们一生心痛的种子。荷罗威(并非真名)一家人的生活就说明了这一点。一天下午,荷罗威先生迫切地来到我这里寻求帮助。他们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名叫百姬,可他们从来未曾要求女儿听从他们。百姬小时候就曾令父母不知所措。荷罗威太太总以为孩子大了,就自然会听话了,可孩子从来没有听话过,却反而变得越来越自私、郁闷、逆悖,并且不肯和父母合作。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完全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荷罗威夫妇二人觉得他们没有权利去对女儿的行为做任何要求,他们常常只是礼貌地笑笑,装作没有看见孩子可怕的行为一样。随着百姬渐渐步入青春期,荷罗威夫妇的宽容慷慨的态度再也难以维持下去了。百姬总是不满足,而且总是轻蔑地讥笑家里人。荷罗威夫妇却从不敢惹她,他们知道她发起脾气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感情在遭受着孩子的勒索。他们以为可以去收买孩子的合作,于是就给百姬在她房间里装了一部私人电话。百姬亳无谢意地接受了这一-礼物。第一个月底就给他们一张高额的话费帐单以回报父母的厚爱。荷罗威夫妇以为晚会可以使孩子高兴起来,于是费尽心机地把家里装饰一新,以给百姬和她的朋友们开晚会。约定的那晚上到了,一群衣着不整的十几岁孩子拥进了家门,砸东打西,好不热闹。晚间,不知荷罗威夫人说了什么话惹百姬生气了,使她对她妈妈大打出手,直到在洗手间里把妈妈打倒在血泊中才扬长而去。荷罗威先生那天刚好不在家,等他后来回到家,才发现妻子被打成重伤躺在地上,而她的女儿却没事一样在后院里和朋友们跳舞呢。他一边向我述说着这场噩梦,一边流着泪,而他的妻子正在医院里接受治疗。伤势虽H渐好转,可她一直为过去十几年来作母亲的失败追悔莫及。与荷罗威夫妇一样,许多父母总是不能理解:爱与管教怎么能彼此结合去影响孩子的态度呢?爱与管教并非彼此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只不过是同一素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已。管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爱孩子,相反,管教却是爱的工具。恰当的体罚也不是父母施加给孩子的,相反,却是为孩子的好处而做的。荷罗威夫妇若能在百姬小时候就明白这一简单的道理,他们就不会遭遇前文所说的那场噩梦。百姬在学龄前阶段顶撞父母时,父母的态度就应该是:“我们太爱你了,以致于我们不能让你那样不听话。”对于一个小孩子,言语是足以传达这一信息的。我的孩子小时候如果不听话,我就会以如下这则小故事去教导他们:有一只小鸟和妈妈一起住在他们的小窝里。一天,鸟妈妈要去给孩子捉虫子了,临飞走时,对小鸟说:“我不在家时,你千万不要出窝啊!”说完,就飞走了,可小鸟就是不听妈妈的话,纵身一跃,就出窝了,因为它不会飞,就落到了地上,被一只猫捉去吃了。当我告诉你们要听话时,那是因为我知道什么对你们是最好的,正如鸟妈妈知道什么对小鸟是最好的一样。当我告诉你们要在前院里玩时,那是因为我不想要你们跑到街上,被车撞着。我爱你们,我不想要你们遇见危险。如果你们不听话,我就要打屁股告诉你们听我的话有多重要。明白么?我母亲对于管教的方法知道得特别清楚,不同寻常。她对于我的孩子气特别宽容,而且我也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她都宽容得特别合情合理。如果我放学回家晚了,只饕向她说明情况,她就不再追问下去了。如果我没做完作业,只要和她一起坐下来,告诉她我以后补上,她也不会管得过多。但她对件事特别严格:就是她绝不允许我顶嘴。她知道顶嘴,或者如她所称的“嘴唇”是孩子与父母作对的最有力的武器,应该好好管教。我很早就知道:如果我打算和她顶嘴,最好站在十二吠以外,以免被她打到身上来。我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我学会站远一点的那一天。我顶撞了我母亲,并因此挨了一顿打。那天,我大概离我母亲有四IR远吧。当时,我知道我说错了话,正不知道妈妈会怎么对付我呢。妈妈果然不高兴了,她很快操起根皮带,随即扬起那家伙向我挥来,我至今回忆起此事时仍能记起那皮带的嗖嗖响声。那皮带直打到我的前胸,紧接着,我的胸部四周就出现了-道鞭痕。她只一下,就给我一顿好打!但从那一天起,我每与妈妈说话,都会酌量言辞,我再也没有带着不敬的口吻与妈妈讲话,一直到妈妈七十五岁的时候。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曾多次与人分享这一经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一经历很有趣.也能理解这一瞬间对我是很有好处的。但也有人因未曾与母亲见过而,也不知道母亲对我的厚爱而指责母亲有虐待倾向。有一位基督教心理学家甚至在他的著作中单写一章去抨击母亲的这一举动。堪萨斯州的威奇托市有一人因我分享这一信息就不再听我的讲演,他后来承认他错把“皮带”(GIRDLE)听成是“铁锅”(GRIDDLE)了。如果你倾向于赞同那些评论家的观点,就请再听我讲讲。世上惟有我一人能精确的说出我母亲的这一举动对我的影响,因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现在告诉你:我母亲打我这一皮带是出于对我的爱!我母亲爱我,甚至会愿意为我舍弃生命,我对此知道得很清楚。她甚至不会伤我头上的一根头发。的确,她劝我的侮慢很生气,但她的行为却是改正的措施。母亲和我当时都清楚我该打。这正是为什么那暂时的痛楚并未伤害我的自尊心。它使我觉得母亲爱我。信不信由你,心理学博士!不管你是否采纳我的意见,这都是真实的。让我说得再明确一些,我很容易看出:同样一件事,却可能代表者与慈爱恰恰相反的拒绝与虐待。假如我不知道母亲爱我,假如我不该挨打假如我为常常为一些小事而挨打,我就有可能因那皮带而受极大的伤害Il当时的痛楚倒无所谓,而痛楚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才是重要的。这一简单的小事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抚养孩子方面进行科学研究是多么艰难的工作。在这方面的关键因素都过于主观,使研窕者无法取样和分析。这种复杂性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工作者在解救被虐待的孩子时难免失于公正。许多爱孩子的父母因某些证据被误解竟失去了对子女的监护权。例如:孩子浑身皮肤都很好,臀部却有一块硬币大小的青紫色痕迹,这种情况就不一定说明孩子受虐待,这完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家庭里,这一痕迹对于孩子几乎毫无心理上的伤害,就像膝盖上擦破点皮或挫了脚趾样。皮肉上的一点小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意义一一它出现的具体情况,以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整体基调如何。然而,竟有父母因一点与此类似的证据而失去孩子。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虐待父母。请不要因此而写文章批评我为那些常常打骂孩子的父母辩护。即或是很轻微的打骂也是不对的,这样的事不该发生。但也应该有人勇于提出:在把孩子从一个安全的家里转移之前,应该看看家庭关系的整体情况,而不该根据一丁点证据就作出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定。让我回到有关孩子应尊敬父母的主题上来。我必须强调一点:这一因素不是单方面的,否则就亳无意义,父母和孩子应彼此尊重。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就无法要求孩子尊重他们。父母要温和地对待孩子的自我,不要贬抑孩子,尤其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给孩子难堪。管教孩子应在没有外人看见的情况下进行。若孩子因管教而衣现出不舒服也不能嘲笑他们。孩子的感情和要求应得到认真的考虑。哪怕他们的要求有些傻。应让他们觉得父母“真的关心我二在人的本性中,自尊心是最脆弱的,它可因小事而受伤,而且一旦摧毁,就很难再恢复。因而,喜欢在批评孩子时讥讽孩子的父亲不要期望从孩子那里得到真正的尊敬。孩子可能会怕他,并因而把他们对父亲的蔑视藏匿起来,但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就有可能寻求报复。孩子懂得那句老话:“过了河才可嘲弄鳄鱼。”一个喜欢恶意讥笑孩子的父亲可以暂时维持一家人,但如果他不尊重家里的其他成员,孩子一旦成人就会以敌对情绪回报父亲。在结束这一主题之前,我要就幼儿管教谈一点看法。幼儿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它起始于孩子十八个月时(突然开始,有如打碎电灯或瓷器花瓶那样突然),到孩子三周岁时为止。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通常很顽固,无视各样秩序,而且百分之百地相信宇宙就是围着他们转的。他们以种机敏的方式表现出好奇、滑稽、可爱等特点,但同时又自私、逆悖、有破坏性,而且要求颇多。喜剧家比尔.考斯比一定与幼儿打过交道,因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两百个两岁的活泼孩子,我可以征服全世界介于十五个月和三十六个月之间的孩子通常不喜欢任何方式的限制,他们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喜欢睡午觉,每晚安顿他们上床都会令妈妈精疲力竭。他们喜欢拿到什么就玩什么,尤其喜欢玩易碎、贵重的器物,他们不愿坐在便桶上解手,却喜欢往裤子上撒尿,吃东西时偏要用手抓,我也不必告诉你他们放进嘴巴里的往往不是食物。如果在商店里没看住他们,他们就会迈着小胖腿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他们会揪着猫耳朵抓起小猫,被猫挠了一下就扯起嗓子大叫。他们要妈妈每天都在身边全时间地陪他们玩。无庸讳言,幼儿是小老虎。父母通常发现这些孩子很难控制,即或他们在各样事情上做得没有不对的地方,因此,父母不要希望让两岁的孩子做事像成熟的大孩子一样。耐心而努力的父母最终能够成功地控制住这个小无政府主义者,但可能要等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可惜的是:孩子对权威的态度在这一时期最容易受到严重的损害。父母若因爱这些小家伙而不愿付出管教的功夫,他们就有可能永远失去对孩子的控制能力。在这一时期,父母应温和而始终如一地努力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父母的尊严。一位妈妈曾来我这里寻求帮助。她有一位十三岁的男孩子特别不听话,而且丝亳不把父母的权威放在眼里。他常常直到凌晨两点才回家,而且故意违抗母亲对他提出的要求。我想她这样无法控制孩子也许是一个长期的困难了,于是,我问她能否谈谈这一问题的历史.她清楚地记得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那时,孩子不到三岁,她把孩子抱进他的房间里,要把他放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觉,可孩子却向她脸上吐了一口。她向孩子解释不该向妈妈脸上吐唾沫,可没等她把话说完,孩子又吐了一口。曾有人建议这位妈妈说:所有的冲突都可凭借爱与理解讨论者解决。于是,她擦擦脸又开始解释,孩子随即又吐了一口。这位妈妈有些急了,她抓住孩子的肩膀摇了摇他但不足以阻止孩子的对抗行为,他又吐了一口。她又能怎么做呢?她在自己的哲学中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最终,她只得极端愤怒地离开孩子的房间。她刚关上门,孩子又吐了一口,吐到了门背后。就这样,她失败了,而孩子得胜了。这位母亲说: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管住过她的孩子。如果父母在早期的冲突中失败,那么在以后的冲突中就很难获胜了。父母或由于软弱,或由于疲惫,或由于忙碌而没有试图在这些早期的冲突中获胜,那他们就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等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就知道他们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了。如果你不能让一个五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你也不可能在他人生最逆悖的阶段控制住他。在青春期之前的所有训练与行为的结果都会在青春期集中衣现出来,明白这一点极为重要。在前十二年里的任何一点未解决的事情都会在青春期爆发出来。解除这一“定时炸弹”的最佳开始时间是它爆发之前的十二年。正如我的好朋友儿科专家比尔.斯罗耐克在家庭生活专题广播讲座上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天才开始管教,你就已晚了一天了斯罗耐可并不是说刚一出生就打孩子或进行其他实际的管教,他是说父母从开始就要做好准备去爱孩子,并控制住孩子。他在他的私人诊所里常常看到有些母亲不敢去带领孩子。她们会打电话到他的办公室,焦急万分地说:“我的六个月大的孩子哭得很厉害,看来也很热。”他就问她说孩子是不是在发烧:“我不知道,他不让我给他测体温。”这样的母亲就此已经放弃了一些做母亲的权威了。她们以后会后悔的。必须指出的是:有些孩子的逆反行为与我前文所论及的“挑战权威”的逆反行为截然不同孩子的对抗行为也有可能是源于挫败感、失望或被拒绝感。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予以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为人父母最难的任务就是识别这两种动机之间的区别了。孩子的对抗行为通常含有某些要父母知道的信息。父母在回应之前一定要弄清这种信息。这种信息通常会以问题的形式收述出来:“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对此,父母就应予以恰当的回应,以使他日后不致尝试去公然违抗父母。另一方面,一个刚刚有了小弟弟的孩子可能会以对抗行为去表达:“我觉得没人关心我,每天还要和哭闹的小弟弟在一起。妈妈以前关心我,现在没人要我了。我恨所有人。”如果孩子逆悖的背后是这样的原因,父母就应尽快采取措施去平息孩子内心中的被拒绝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应试图去学会体察孩子的心理,见孩子之所见,想孩子之所想,感孩子之所感。例如:如果一个两岁的孩子晚上在床上又哭又闹,那他一定是在表达着什么。如果他是因害怕黑暗而哭闹,父母的处理方法就应有别于处理孩子刻意抗议睡觉的方法。做父母的艺术就在于他们如何解释每一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如果父母直觉地了解孩子,他们就能够观察出孩子的小脑袋里在想着什么。如果他们学会认真地听孩r的话语,孩子的语言就会体现出他们在想什么。如果父母不学会这一技能,他们就总是在黑暗中摸索着恰当的方法。让再重复一下第一点:管教孩子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并维持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如果父母在这一任务上失败,生活就会变得级不舒适。下一章我们要论及抚养孩子的另外四点基本常识。第三章抚养孩子的常识(二)在第一章,我曾说过:刚刚做了年轻的爸爸,就想写书告诉人们做父母的艺术未免有些冒险。这的确给我们当时本不完美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上帝赐给我两个好孩子,让我很好地走过了这段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生活,但也的确有些艰难时光把我们搞得很尴尬。其中一次这样的塞梦发生在一九七四年的一个礼拜日的晚上。那时,达尼九岁,莱恩五岁。我应邀参加在我家附近教堂里举行的一次集会。我后来发现:我那天晚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我选择的题目是有关管教孩子的;第二,我把我的孩子也带去了聚会。我应早有警觉才对。那天,我讲得特别发人深省,既满富哲理,又妙趣横生。讲完,我就站在讲坛前和想要从我这里获得更多建议的人们交谈。大约有二十几个人吧,他们轮流问我一些具体的问题。我正站在那里像自动售货机样在分发着深奥的抚养孩子的智慧,突然,从二楼传来一巨大的响声。我抬头一看,吃惊非小,原来,达尼正追着莱恩在座位间跌跌撞撞地跑来跑去,边跑边格格地笑着。这是我一生中最尴尬的时光之一。当时,我正在告诉一位女士该如何管教她的孩子,看到我自己的孩子在楼上的座位间乱跑,我几乎说不下去了。可我当时又脱不开身。我最后看见了雪莉,就给她使眼色要她去管管那两个孩子。从那以后,有孩子在身边,我再也不讲这个题目了。我分享这一经历是为了说明抚养孩r的正当目的不是为抚养出完美的孩子。就是你执行一个亳无错漏的抚养计划,孩子也终归是孩子,更何况历史上还没有人能制定出这样的计划。孩子有时侯会犯傻、懒惰、自私、有破坏欲,甚至不礼貌。这是人类的本性。不用说孩子,就是我们成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另外,对于孩子而言,这些缺点似乎更为自然一些。孩子们就像钟表一样,你无论如何要让他们跑啊!我要说的是:本书的原理并不是为培养出正襟危坐、思想高尚、富有爱国情操的小机人而设计的。就是我们能做到,这样去尝试也是不明智的。在我看来,抚养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在孩子降生时的特质基础上,渐渐地把孩子培养成成熟、负责、敬畏上帝的成人。这一工程要花二十年的时间,其间有进步,也有倒退: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旦孩子到了十三岁,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似乎丢掉了一切你多年以来一直教导他的东西善良、礼貌等等。然而随着孩子渐渐地趋于成熟,你会发现又会有嫩芽从几年前所栽种的树根上生发出来。在二十年多变的岁月里,看到孩子从婴儿长成大人真是人生中最丰富的经历啊。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另外四点抚养孩子的常识性原则。2 .管教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最好的机会。在孩子公然挑战父母时,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去胜过孩子的挑战,没有什么

    注意事项

    本文(管教孩子的常识及其问答.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