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方案.docx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按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五大体系要“一年成体系,两年见成效,三年上水平”要求,2023年,制定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形成全省统一的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完善省市县三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预案体系。推动省市县应急指挥部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部门与消防救援队伍共建共用共享的应急联合指挥平台和信息平台。加强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质量标准化建设。推动市县政府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快省级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市县乡应急物资库、代储点、分储点。2024年,加强应急预案业务培训,培养全省应急预案管理专业人才。指导各级行业部门制定应急行动方案和应急工作手册,建立完善各层级应急预案台账和数据库。完善各级指挥机构间、部门间、军地间、救援队伍间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应急消防一体化通信保障机制。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市县政府着眼灾害事故特点,建立完善各层级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保障队伍。推动应急救援装备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应急储备物资调运制度,应急装备征用补偿制度。2025年,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预案质量更具针对性、更有操作性。集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会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形成。全省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应急能力全面加强,军地应急救援协同机制日趋完善,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本覆盖,大中型企业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形成网络,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有效加强。应急物资调配和应急力量投送基本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快捷高效。二、重点任务(一)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各地、各部门比照省级应急预案体系框架,以应急预案编制体系化、应急预案文本简明化、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化、应急预案演练实战化、应急力量建设多元化为目标,尽快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配套完善部门应急行动方案和应急工作手册。2 .提升应急预案质量。严格对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规范,进一步做好风险因素分析、应急资源调查、应急能力评估、应急预案衔接、应急预案评审等关键性工作;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台账和数据库,提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和评估制度,加强针对性的桌面推演、专项演练、综合演练,有效检验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到能用、管用、好用。3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业务培训,加紧培养应急预案管理专业人才。(二)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4 .推进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推动消防救援队伍由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性救援队伍转型升级。加强各级消防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推动城市和乡镇消防救援站建设;建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招录、管理、使用和退出机制,保持年龄结构合理,流动渠道顺畅,实战素质过硬;推动省市县三级应急救援多元力量联勤、联训、联调、联战,构建覆盖全灾种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基层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打造综合性消防执法队伍。5 .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大中型危化、矿山、冶金等企业,合力布点、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建立重点行业领域、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达标创建,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推动应急救援队伍加快由单一事故救援向多类事故救援拓展,企业自身救援向社会救援拓展,事故灾难救援向自然灾害救援拓展。6 .推进重点领域应急队伍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行业指导的原则,组建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汛抗旱、地震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工程抢险、物资运输、生态环境、医疗救护、电力保障、通信保障、道路抢修、水上搜救等专业应急队伍,持续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专业救援和综合保障能力。7 .推进应急救援技术保障队伍建设。各级自然资源、水利、地震、林草、交通运输、住建、粮食储备、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工信、电力等行业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机构、应急队伍遴选政治合格、德才兼备、素质过硬,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应急救援专业技术人才,分层级、分类别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救援技术保障队伍,规范日常管理、强化培训教育、加强技术交流,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为救援行动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8 .推进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按照培育、发展、规范、提高的目标,制定出台社会救援力量培育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组织开展社会应急资源调查评估,了解社会救援力量基本情况、主要装备和救援能力,分级分类建立社会救援力量数据库。通过签订服务合作协议、搭建服务协作平台等形式,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企业自建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社会化救援有偿服务;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健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服务的工作机制,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服务。9 .推进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级有关行业部门督促指导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宾馆、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条件的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邻近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以化工园区为试点,探索建立“一企主建、多企供养、政府扶持”的应急救援队伍联建模式,在市县化工园区派驻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依托一家或多家企业建立技术可靠的专业应急队伍,相关企业可选派一定数量的应急人员,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共同维持队伍运转,在协议救援、应急交流、信息共享、互帮互助等方面实现应急资源最大化利用,着力解决应急救援队伍覆盖不全的问题,使服务范围覆盖园区企业,辐射周边企业,构建区域性危化企业应急救援网络体系,逐步向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推广。10 .推进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建设。各市(州)、县(市、区)按照乡镇(街道)有应急管理机构、有应急工作机制、有应急管理制度、有应急救援队伍、有应急预案体系、有应急物资储备、有应急指挥平台;村(社区)有综合应急队伍、有应急避难场所、有应急保障物资、有叫应叫醒机制、有应急处置方案的基本目标,建立完善高效灵敏的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切实把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处置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线。(三)加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11 .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综合考虑区域安全风险、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结构、交通条件,遵循就近存储、调运迅速、保障有力的原则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合理划分省、市(州)、县(市、区)应急物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分级落实应急物资储备资金预算。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分储等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确定本级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规模,明确本地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形成以省级储备为支撑、市级储备为依托、县级储备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12 .明确应急物资储备责任。省级应急物资储备按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为基准,能够满足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需要,储备品种参照国家应急物资分类及编码(GB/T385652020),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应急保障重点物资分类目录(2015年)(发改办运行(2015)825号)物资目录和甘肃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甘政办发(2021)112号)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应急通信保障车、挖掘机、移动泵车、强排车、冲锋舟、无人机、大功率发电机及救灾装备等抢险救援机具设备装备视情储备;救灾装备参照关于加强救灾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49号)视情配置。市县级储备规模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为基准进行测算,满足所属受灾辖区应急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安置需要,抢险救援机具设备装备、救灾装备视情储备。乡镇(街道)级储备规模根据本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为基准进行测算,满足受灾村(社区)应急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安置需要,视情储备防护用品、通讯预警设备、救援救护装备、抢险物资装备。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森林草原防火、消防、应急、地震、安全生产等抢险救援物资装备以专业部门、企业和生产能力储备为主。13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健全完善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库、代储点、分储点的布局,充分发挥省、市(州)、县(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在统筹调配抢险救援、灾害救助资源方面的主体功能和支撑作用。多灾易灾乡镇(街道)要因地制宜推进本地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形成一定辐射能力,满足本地抢险救援和救灾救助工作需求。确保第一时间能处置和应对各类突发灾情和事故,努力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支撑、规模合理的“省一市一县一乡”四级储备网络。14 .畅通应急物资供应渠道。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动员机制,拓宽应急期间救灾物资供应渠道。针对紧急情况下出现的物资短缺,特别是短期物资短缺情况,应第一时间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应急救灾物资保障有序有力。15 .拓展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按照“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政府储备为主,商业和企业生产能力储备为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物资储备,倡导家庭层面的应急物资储备。在目前储备库自储实物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积极探索协议储备、依托企业商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将政府物资储备与企业商业以及社会储备有机结合,将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多元、完整的物资储备体系。(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16 .建立应急指挥组织体系。按照分级响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上下对应的应急指挥机构。结合地方实际,厘清应急管理部门、行业部门应急救援工作职责,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认真履行应急处置职责。健全完善应急指挥决策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充分发挥各指挥机构的协调推进作用,牵头做好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督促协调涉灾部门做好前期处置,灭早灭小,防止事态扩大。17 .强化应急协调联动能力。建立健全各级应急联席会议、需求专报、情报会商、协同指挥等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国家部委,西部战区、驻甘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相关部门和应急队伍沟通联络、协调配合。针对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救援准备、应急指挥决策、应急力量调动、应急救援行动等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建立多层级、多渠道、多形式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共训共练、联建联管、联调联战、协同指挥、协作执法、联合考核工作机制。推动全省综合应急力量与专业应急力量、社会应急力量和基层应急力量的深度融合。定期开展联合行动协同指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重要活动、重点时段、重大救援行动实行集中式办公、实战化运行。18 .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制定联合通信建设规划和联合通信保障办法,统一使用119接处警电话。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整合现有应急指挥信息资源,突出应急信息全面汇聚、快速展现、上传下达、协同会商、专题研判、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支撑能力,建立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省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健全安全生产信息数据获取共享机制,有效对接各方应急资源数据,实现地方数据、部门数据、企业数据向应急部门汇聚和按需调用,有效支撑应急指挥信息化体系构建。19 .提升应急指挥专业素质。加快推进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甘肃省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和省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消防救援中央地方分级指挥与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建立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一线专业指挥员制度,赋予专业指挥员现场处置职责,明确专业指挥员确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力量、统筹调配现场应急救援物资、协调有关单位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协调增派处置力量及增加救援物资等权力。加强对一线专业指挥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其现场处置和综合协调能力。20 .提高应急救援反应能力。各市(州)根据本地区应急特点和工作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需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社会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等工作机制,经常性组织各类救援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提升灾害事故应对处置快速响应能力。三、保障措施(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做好应急救援准备的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线领导靠前抓,务必做到安排部署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跟踪问效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确保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地见效。(二)靠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事关全省上下每个层级,涉及各行各业诸多方面,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各地、各部门务必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因素、事故灾难特点和应急救援需求,制定切实可行推进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时限节点,保质保量完成。(三)密切结合实际,务求取得实效。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特点、安全风险因素、应急救援需求,应急能力现状等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确保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既着眼发展、超前谋划,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真正对加强应急救援准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